承嬗离合 薪火相传

来源 :人民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enhua2128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族管弦乐配器是上海音乐学院自上个世纪60年代在全国率先探索的学科专业。胡登跳先生的“民族管弦乐法”开创一时之先,已近六十年。他提出的建立在吹、拉、弹、打的四个组别基础上的乐器组合形式,以及他探索的“丝弦五重奏”也在此基础上获得了广泛影响。其后,民族管弦乐配器的理论研究与创作实践一直是上海音乐学院民族器乐作曲专业的优势及特色学科。随着民族管弦乐配器法创作实践日新月异的发展,在发扬传统经典文化的语境中,对新的配器法进行研究越发意义重大。藉此,上海音乐学院担负起这一学术與社会责任,举办此次民族管弦乐配器研讨会。
   2019年12月3日至5日,由上海音乐学院主办,上海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系及民族音乐系作曲教研室承办,上海民族乐器一厂支持的“民族管弦乐配器研讨会”在上海音乐学院举办。来自全国各专业音乐院校和综合大学艺术院系的与会代表应邀出席。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主任、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创作委员会秘书长兼上海音协创委会副主任周湘林教授主持开幕式。开幕式上,朱晓谷教授指出了本次研讨会的三大意义:
   一是将汇集国内外的民族管弦乐配器法的专家,对民族管弦乐创作,尤其是近二十年来的现代手法的艺术实践成果,进行集中研讨,力图集中有效地分析、探索、汇集现代民族管弦乐配器法;
   二是围绕近年来民族管弦乐配器法中的中心议题进行具有针对性的研讨,以国际化的视角和前沿性探索为指定的学术命题,对民族管弦乐配器的学术传统予以集中攻关;
   三是基于艺术实践的系列民族管弦乐活动及学术研讨,从音乐会、研讨会、座谈会等多个层面进行民族管弦乐配器法的集中研究,通过这些专题性的学术聚议,力图对现代民族管弦乐配器法进行有效研讨,集思广益地探索民族器乐的创作与表演的新境界。
   开幕式上还举行了两个赠书仪式:由浙江艺术职业学院王慧芳教授代表该院向民族音乐系刘红主任赠送《浙江本土音乐原创作品研究与推广》一书及由苏州大学出版社艺术编辑部主任洪少华先生赠送由朱晓谷老师编撰的《民族管弦乐队乐器法》一书。
   开幕式结束后,民族管弦乐配器研讨会分别在上海民族乐器一厂及上海音乐学院两个会场举行。上海民族乐器一厂王国振厂长在研讨会之初对厂内概况进行简要介绍,并对企业20年来的变化发展以及营业情况作出了总结。他认为,要实现企业的持续发展需要做到三点:有使命和担当;坚守创新,突出文化主线;培养一支高境界、高素质、高技能的工匠队伍,将传统手艺传给年轻一代,并研究新的制作手艺,使乐器制作的质量不断提高。
   在为期两天的研讨会中,与会专家主要围绕着以下议题开展。
  一、中国民族管弦乐创作的历程及成就
   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原会长刘锡津对于中国民族器乐发展历程中配器领域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几点建议:1.要写好民族管弦乐作品需充分发挥乐队各个乐器的优势,扬长避短;2.要重视旋律的写作,应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饱满的情感内涵和丰富的技术可辨性;3.化合独特的和声语言,结合中国特色;4.关注多声部创作思维,具备多声部立体思维,中国民族乐器个性鲜明,这恰恰是发挥多线条思维的条件;5.创立和建设中国民族管弦乐配器理论体系,中国民族管弦乐经过百年的发展,特别是近四十年的创作实践,在音乐舞台上已经是百花齐放,硕果累累,但民乐配器理论建设一直未成规模,与创作实践不成比例,希望能有更多更新的民族管弦乐配器教材及学术成果问世。中央音乐学院李滨扬教授认为,中国民族管弦乐的创作历经多代人的努力,已经成为一个朝气蓬勃、有强大生命力的重要艺术形式,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客观存在。尽管在编制与形式上以及早期的创作上,有着模仿西洋管弦乐的痕迹,但现在已经逐渐发展成为属于中国独有的,作品的成熟度、数量以及文化深度与广度上,逐渐可与西洋管弦乐并驾齐驱的音乐表现形式。李教授期望民族管弦乐的创作手法能超出西方晚期浪漫主义和新古典主义的风格,呼吁年轻一辈的作曲家们能创作出更多像《后土》(唐建平)、《唤凤》(秦文琛)等属于中国人自己的民族交响乐作品。高为杰教授《民族管弦乐队编制的合与分》的发言结合自身创作为例,认为中国民族器乐的音色演奏可以给世界管弦乐配器发展作出贡献。徐志远、齐欢等专家从戏曲创作出发带来了对戏曲中民族管弦乐配器的一些思考。除此之外,周仲康、莫凡、杨青、刘长远、毛竹等专家都从自身民族管弦乐作品创作经历出发,强调民族音乐的地域性特色,应牢牢抓住这一特性进行创作。
  二、当前民乐作品配器技术中
  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方向
   黑龙江省民族管弦乐学会会长隋利军结合乐队各声部组的座次排列等谈了民族管弦乐队在音响、音色上的新尝试。武汉音乐学院龚华华对于编钟与民族管弦乐队作品创作中的问题进行了个人的思考和总结。内蒙古民族艺术剧院叶尔达在《蒙古族民族管弦乐的产生与发展》的发言中介绍了已经形成一定规模的蒙古族民族管弦乐队,但乐器改革还不够完善,因此总体音响欠佳,声部还不够平衡,层次不够分明。关于低音乐器改革的问题,《人民音乐》原副主编于庆新认为,因皮膜材质缺乏张力,无论是完全使用还是部分使用皮膜的改革其音质、音色均不如人意。他认为西方大提琴、贝司在音色、音质上都是无与伦比的,我们完全可以采取“拿来主义”,只需在外形上稍做些民族风格的调整和装饰,以适应观众审美心理的需求。他呼吁:民族乐器的改革还有太多的工作要做,不要再为那些无效劳动耗费人力和财力,低音乐器的改革可以休矣!中央音乐学院唐建平教授为我们带来《关于二胡协奏曲〈八阙〉的特殊演奏技法及其乐队写作》的探讨,在独奏二胡的音乐表现方面增添了新的演奏和发音方法,拓宽了二胡的表现力。研讨会中,主持人钱仁平教授听取专家发言后表示,一百年来,中国民族管弦乐编制已基本“定型”,自80年代以来,我们的民族室内乐、混合室内乐作品的数量超过了大型民族管弦乐作品,这也给我们启示:当下的民族管弦乐配器编制是否成熟,已有的“相对定型”有没有必要拓展以及重组?
  三、艺术院校民族管弦乐法
  教学的现状及思考
   武汉音乐学院作曲系主任赵曦教授围绕配器教学介绍了武汉音乐学院近年来民乐创作的现状。民乐创作近年在武汉音乐学院受到了高度重视并且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所提升。他认为武汉音乐学院的民乐创作能够飞速发展与四个因素相关联:得益于2013年第九届“金钟奖”民乐组合的奖项设置;得益于民族器乐表演学科发展的需求;得益于对编钟音乐的创作和表演需求;得益于作曲教学中教学大纲的完成度。中国音乐学院温展力老师详细介绍了中国音乐学院民族管弦乐配器课程的教学,并指出教学难点在于西洋管弦乐法与民族管弦乐法的结合问题。最困难的应该是如何处理纵向和声性因素,如何让学生更好地将西洋管弦乐法与民族管弦乐法进行结合。关于民族管弦乐配器学科教材方面,作曲家杨春林介绍了自己即将出版的著作《中国民族管弦乐法教程》一书的内容。苏州大学洪少华认为,民族管弦乐队配器亟待规范,民族管弦乐法相关理论专著较少,而朱晓谷教授的《民族管弦乐队乐器法》以及《民族管弦乐队配器法》(即将上市),这是民族管弦乐配器中的重要成果。
  结
其他文献
华民族音乐文化自其发端,远及先秦下至明清,都从未中断过对外的交流与传播,并在此交融的过程中得到丰富与更为多元的发展。时至当下,伴随着国门的打开,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中华民族音乐文化正通过更为现代、多元化的途径,全方位地走向世界。  一  就学界而言,对有关中外音乐交流传播领域的关注亦是由来已久。首先,在已有诸多中国文化概论类的著述中将音乐作为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论及中外音乐文化交流、传播的历
2007年钢琴学术研究可说是百花齐放,姹紫嫣红,出现了不少视角颇新、内容翔实的好文章,笔者对几大音乐主要期刊上的研究性论文做了一些梳理,得出了一些感受,进而进行简单的回顾和分类述评,以期大家能更好地汲取其中精华,推动我国钢琴教学与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一、阐释作品、解读文化的作品或曲集研究类论文    作品或曲集介绍及具体演绎类论文有20余篇,占有相当比重,涉及到对以下中外作曲家相关作品的研究
专业是以社会分工为存在前提的,专业的开设无疑是满足职业或就业的需要。“音乐表演”是高校本科段普遍设置的一个专业,旨在满足毕业生作为一个歌手、乐手或指挥的职业需要。但近十年来,音乐表演专业的许多毕业生未能从事本专业而去从事其他职业,甚至处于待业状态。2014年7月16日,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发布了《近两年就业率较低的本科专业名单》,“音乐表演”专业就是其中15个就业率较低的专业之一。这不仅在于社会需要音
缓升起的吊床、弯弯翘起的月亮、梦幻色彩的音乐,构成了2016年10月15日晚保利剧院舞台上的一道独特风景。座无虚席的剧场中,观众陶醉于莎士比亚的扑朔迷离的故事,流连于布里顿摄人心魄的旋律……这就是北京第十九届国际音乐节的一个重头戏——歌剧《仲夏夜之梦》在中国的演出现场。  为了纪念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今年北京国际音乐节将根据莎翁同名话剧改编的歌剧《仲夏夜之梦》搬上首都舞台。此次演出的是罗伯特·
2008年12月29日,江苏省无锡市冬雨绵绵,“二泉映月广场”彩球高悬,由无锡市委市政府与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联合主办的民间音乐家阿炳(华彦钧)诞辰115周年纪念活动正在冒雨举行。本次阿炳诞辰纪念由成立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阿炳艺术委员会、召开阿炳艺术论坛、《礼乐无锡》首发式、阿炳纪念大会、二泉映月音乐会、“丝竹天韵”迎春音乐会等多项内容组成,参加人员除江苏省、市、区和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中国音协相关领
序  本文以2000年的一次对老志诚的采访为据,揭示出犹太籍音乐家耒维思在京活动及其理论意义;王洛宾创作、改编“新疆歌曲”部分历史实情;北平(1927—1949)——一个被忽略的文化中心的内在意义等三个问题为要点,意在还原、补正历史之遗、之失、之缺。  2000年9月11日(中秋节的前一天),笔者与俞玉姿教授及林凌风研究员,对老志诚先生进行了采访,地点?押老志诚先生北京木樨地寓所。  采访要点: 
年4月21日在福建泉州召开“海峡乐谈”,会议发起人、作曲家吴少雄将主题限定在“中华传统文化与当代音乐创作”,被邀请的作曲家也都与此主题有直接关系。会议还邀请了一些音乐评论家,体现了“乐谈”的理论维度。显然,这次会议既是作曲家对自己创作的反思,也是与会者对音乐创作未来的思考。笔者在会上的发言涉及多个问题,有些是平时的思考,有些是会议上受启发的思考。由于现场时间短促,来不及细说,故在此略为展开来作“后
经典的重新挖掘与创新发展是近年来舞台作品创演的新趋势,朱嘉禾、王艳梅作曲的歌剧《红色娘子军》(下简称《红》剧)就是在这一学术背景中产生的作品。它由中央歌剧院与海南省委宣传部、海南省文联共同制作,日前作为”全国优秀民族歌剧参演剧目”在北京上演。它将人们的思绪再次拉到了五十多年前。《红》剧在上个世纪60年代就以同名电影而成名。其芭蕾舞剧版在中国现代艺术发展史中更具里程碑意义。这部由周恩来总理提议并由中
了贯彻落实教育部提出的“停课不停学”要求,2020年4月18日,由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分会、河北师范大学主办,河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承办的“全国高师院校音乐专业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讨会暨院长论坛”以钉钉视频会议的形式顺利召开。   在为期一天的线上视频会议中,来自全国32所音乐学院的院长、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分会的理事以及11个省市级音乐教研员、知名专家学者共计百余人,围绕互联网 背景下高
19年6月24至28日,国际流行音乐研究协会第二十届双年大会(20th Biennial Conference of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Popular Music)在澳大利亚国立大学(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ANU)隆重召开。   国际流行音乐研究协会(the Inter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