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黄时节小蒜香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l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麦子成熟的季节,是挖小蒜的好时光。
  小蒜性野,生命力强,适应力、生存力均不在荠菜之下,泼皮得很,野草丛中随处可见,两三寸高,墨绿色,细溜溜的,不用费时费力就可以挖到不少。挖小蒜通常用挑猪草的小锹,都是茎叶、根须一起整株刨起,挖的过程也就有了那么点儿讲究。不能贴着小蒜的根下挖,要在根外留出一点儿空当,长短根据小蒜的大小高矮估算,棵大茎高的,根也大也深,留的距离就要大一点。一锹下去,挖起长着小蒜的一整块泥土,敲松,再轻轻拔出小蒜,这样小蒜的茎叶才不致断掉,根须也会完好无损。小蒜的根洁白圆鼓,味极鲜美,我们那里叫它小蒜朵子,与葱朵子一样的叫法,并不按大蒜根的叫法,称作大蒜头子、小蒜头子。“朵子”是一个整体,“头子”是分瓣的,可见大蒜、小蒜虽都叫蒜,实际上并不能算是一家。
  挖小蒜是孩子们的事,怎样吃则是大人们的事。我奶奶手巧,她会做出不同花样的吃法。快捷又经济的是煮小蒜饭,先用盐将小蒜码一下,所谓“码”,就是短时间腌渍,去荤味、去苦涩,滗去渗透出来的汁水,搅拌到饭锅里,待到饭熟了,一揭锅盖满屋香。当地人普遍做的是炖小蒜,将洗净的小蒜放于坛罐中,一层层撒上盐,然后将口封严,过上十天半月取出一碗,放在饭锅里蒸,兼有葱、蒜、韭菜荤荤的清香,可又不同于葱不同于蒜不同于韭菜,别有一种独特的滋味,就着炖小蒜,我们小孩子一顿也可扒进两碗新麦顸子饭。奢侈的做法,是将小蒜和在面粉里,烙出小蒜饼,色泽黄绿相间,散发着小蒜与面粉混合出的异常浓烈的香味,隔得好远,就能吊出我们腹中的馋虫。还有就是用洗净的小蒜与鸡蛋同炒,集鲜、嫩、香于一身,可那是一般人家平常舍不得做的。
  我故乡的居住习俗,多是沿河而居。一家一户的房屋顺着河岸砌成一溜儿,祖祖辈辈居住在一起,民风淳厚质朴。吃饭时间,农家汉子捧了饭碗走家串户是司空见惯的事,见了人来,主家用筷子敲敲饭桌上炖小蒜的碗,邀道:“尝尝。”来人也不谦让,夹起一筷放入口中,咂咂,连声夸:“好吃好吃,不咸不淡,比我家的强多了。”便又夹了自己碗里的小蒜送进主家嘴里,主家品一品,说:“不错,也不错。”一顿饭下来,能走上两三家。
  小蒜不仅好吃,还可以给孩子们带来别有滋味的开心愉悦。晌午,趁大人们歇憩,我们便拿上一个小玻璃瓶,悄悄溜出门,去地边野草丛中掐上一小把小蒜,聚集到盐碱疤上去钓小虫。我们那里临近黄海,土地为海潮裹挟的淤泥淤沙积聚而成,盐碱特重,放眼望去,盐碱疤比比皆是,大小不等,寸草不生。夏季赤日曝晒,冒出一层白花花滑腻腻的盐霜。盐碱疤上多小孔,那是一种形似米虫的小昆虫的栖息所。缓缓地把一根小蒜插进裸露的小孔中,轻轻捻或上下拉动,感觉小蒜顶部有了异物,慢慢提出來,便可见一胖嘟嘟的小虫紧紧咬着蒜尖。如此往复,一个中午,可以钓上小半瓶,妙不可言。相互间还要举着瓶子比一比,看看谁多谁少,自然是多的得意、少的沮丧,但并不影响钓虫的快乐。
  沉浸于乐趣中的孩子们,任凭骄阳似火,也浑然不觉,一夏天,会晒成个黑泥鳅。
  责任编辑:海霞
其他文献
小时候,我特别喜欢跟着妈妈在泉州到处逛,有一次她带我去看海,而海边有一个村子,从此,我对这个海边的村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蟳埔是泉州著名的渔村和历史文化名村,一踏进这个村落,就会感受到浓浓的历史气息,现存的古建筑、寺庙、有闽南泉州风格的蚵壳厝,无一不显示着它们的历史积淀,尤其是蚵壳厝,最让人叹为观止。蚵壳厝是泉州的一种传统特色建筑,用海蛎壳建造的房屋,其建筑的风格可以说是东南沿海甚至在内地都是独
期刊
北京似乎天然就是个剧场,一个人只要在这里待上几年,就会自然而然地具有了某些说相声的禀赋。  自打很多年前第一次上北京,一趟出租車坐下来,我就对这些在北京城里讨生活的人佩服得不行,那口才,那知识面,那幽默劲,杠杠的。从首都机场到天安门,一个多小时,这哥们儿从国外聊到国内,从政治扯到经济,从军事说到科技,从文艺绯闻侃到婆媳关系,口若悬河,妙语连珠,比电视里的单口相声还带劲儿。中间,这哥们儿还时不时一口
期刊
冰冷的雪雨,北风在吹,我默默走着,心如死灰。谁也没对谁承诺“永不背叛”,我想要去问问你,如何责备?  路上的行人在等车、排队,我上错了车,坐错了位。即使我们没有签订契约,也不应该对不起天做的媒。  谁给你脖子上印下粉红的草莓?你怎么那么粗心,就赶来匆匆约会。我躲无可躲,退无可退,慌张中像是自己犯罪,很是狼狈。  谁给你脖子上印下粉紅的草莓?人都说,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你在我心里是 那么的高贵,我
期刊
上世纪80年代以来,温州涌现出服装、灯具、药材等许多市场,一些温州人富了起来,感觉倍增了身价,无意掩饰自得之情,地方优越感十足,但有一些地方,让温州人一直不敢低看,并且崇拜着,比如上海。上海从一个小小的渔村发展成国际化大都市,只用三百年时间,发展的奥秘值得探寻。上海不仅有耐人寻味的陈年旧事,更是寄托了未来诗意中国关于自然一体、和谐共生的梦想。上海与温州一样,地处江南,和风细雨,温暖湿润,是一个宜居
期刊
闲时读书,读到李商隐的诗句:“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便想到在那遥远的丹山道上,桐花覆盖原野,应和着老凤苍亮的呼叫,多么诗情画意啊!  当然,泡桐本来就具有浪漫的因子。泡桐的名字来自俄国沙皇保尔一世的女儿——荷兰王后安娜·保沃罗夫娜,因此,泡桐又被称为皇后树。泡桐也深为日本人所喜爱,如果日本人家生了女孩,就会在屋子前面种上一棵泡桐,等到女儿出嫁时,就用这棵泡桐为女儿打出全套嫁妆。但是美丽
期刊
父亲出门那天,天上灰蒙蒙的,要下雨的样子,沉闷得让人无法呼吸。还是早春,刺骨的寒风吹来,直往身体里钻,身上好像连衣服都没有穿,如坠冰窖。  六十多岁的父亲,就在这样的恶劣天气里出门了。他跟着本队几个中年泥水匠,到很远的广东打工,只能下傻力。如今,我们都已经成家立业,但孩子年幼,又要挣钱买房,生活也不富裕,帮不了父母多少。父亲都那么大年纪了,还要背井离乡,那弯腰驼背的身影让我鼻尖发酸,心怀愧疚。我强
期刊
这对老瓷瓶是青花瓷瓶,无法考究它的年代,也许是晚清的,也许更久远一些,是祖父土改时从地主的八仙桌上捧回来的。这对青花瓷瓶从此就摆在祖父的老屋里,古樸的气质,让祖父的老屋,有了一缕暗香,有了淡淡的雅气和美感。  青花瓷瓶很老旧,却很美。高高的身段,敞口朝天,圆腹微收,像婉约的少妇,走在细柳绦舞的河边,脚踩一束清风,头戴一朵野花,细步长裙,风姿不外露,却深藏着不俗的韵味;又像一位贤达的淑女,捧一卷古韵
期刊
我这是怎么了?怎么会这样固执呢?像是年龄越大越怀念,越怕它消逝似的。  此时,我就站在老家的堂屋里。  一切都变了,屋子西面原来用砖头垒的大炕和小炕,换成一张木板床;东面用砖头垒的炕,也换成一张木板床。只有东面墙上的那个墙头柜,还显眼地在那儿镶嵌着。我在记忆里搜寻小时候的感觉,猛然看见我家的那个木质楼梯——不见了。我心一揪,这可是我小时候最爱爬的木质楼梯,怎么会不见了呢?  我竟控制不住地问堂弟,
期刊
当遇到朋友聚会,工作之余的闲聊,即便是旅行外出时偶遇的伴侣,闲谈的话题往往是询问对方的家乡故里,碰巧了还可以攀上老乡。一旦老乡相遇,甚是有说不完的话,而且竟可以用乡音热聊,听着煞是令人羡慕。  我的故乡是北京,我家的四合院距十里长街东起点的建国门,步行也就是十来分钟。听老人讲,原来老北京的四九城门中,并没有建国门,还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修建长安街,在老北京四九城的朝阳门南边城墙上扒开了一段,开建了
期刊
1986年的秋天,仿佛就在昨天。  那年,我在真理中学初中毕业后,因为没有考上一中,所以,回到户口所在地的东山中学上高中。起初,我怀着破罐子破摔的心情,根本無心上学。直到当上了班长,我才意识到自己担负的责任,开始像模像样地上学。  高一的班主任是彭建新老师,当时,他是韩山师专毕业不久的青年教师,教学积极性很高,写得一手漂亮的粉笔字。他打扮时髦,性格随和,很快就跟同学们打成一片,乃至称兄道弟。经过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