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不苦练内功,不摒弃在A股市场上的心态,在产品设计、投资方法和理念上不结合中国投资者的需要和海外市场的特点,QDII很难谋取大的突破
沉寂一年之后,第三批QDII(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基金开闸,于2010年夏季掀起了新的一波“出海”潮。
天相投资顾问数据统计显示,目前已经成立的QDII基金达到17只,另有1只正在募集,如果计入建信全球机遇、鹏华环球发现、华安香港精选、嘉实恒生中国企业、南方金砖四国5只已获批但尚未发行的QDII,目前QDII总数已达23只。据了解,2010年的新QDII数量有望超过过去3年的总和。
然而,与2007年首批发行的QDII相比,2010年QDII风光不再,首募规模缩水百倍。即使和上半年的A股市场的公募新基金相比,QDII的募集规模也仅为其三成。
发行遇冷
2010年成立的QDII融入了更多的创新因素:一是产品类型创新,指数化产品诞生;二是交易方式创新,成功引入LOF(上市型开放式基金)模式;三是投资标的多元化,不再像此前的QDII产品,名为出海,实际上还是主投港股和中国概念股。
但是,安信证券基金分析师任瞳指出,经过上一波QDII产品血洗之后,市场对上述QDII产品的新卖点并不感兴趣,首发募集的效果仍不尽如人意,或许只有等到三季度跨境ETF(交易所交易基金)真正推出,才能迎来拐点。
天相数据显示,2010年以来成立的8只QDII平均募集规模为5.18亿元,其中首募规模最大的易方达亚洲精选募集5.92亿元,首募规模最少的长盛首只QDII仅3.4亿元。
目前,博时基金第二只QDII刚结束了延长募集期,广发基金首只QDII基金也处于发行档期中。根据记者从多渠道了解的情况,发行的数字均难言乐观。
而2007年4家基金公司华夏、嘉实、南方、上投摩根首批出海的4只QDII,平均首募金额高达300亿元,超额认购金额更超过1800亿元。
据了解,嘉实、鹏华等基金公司已经押后了准备就绪的QDII发行计划。“我们公司原定6月发的QDII,已经延后到大概9月初,就算发的话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我们现在先发一只债券型基金。”嘉实基金一位内部人士告诉记者。
建信基金市场部人士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说:“我们QDII获批后会很快发行,今年的市场肯定是不好发的,但是现在也是一个进入的机会。”
广发基金国际业务部负责人潘永华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表示,现在无论是境内还是境外证券市场,均处于调整之中,本次回调是自2008年低点以来回调幅度比较大的一次,A股从3500点跌到2300点,调整幅度高达35%,美国道琼斯指数从12000点到10000点,跌幅接近20%,如果说2008年底2009年初是QDII第一次买入机会,那么本次调整可以称得上是第二次买入机会。
让基金公司管理者纠结的是,大多数投资者对此并不“感冒”。数据显示,今年二季度QDII基金整体遭遇29.17亿份净赎回。“好做不好发”的市场规律再次得到验证。
难堪的业绩
在中国外汇管制渐进放开的背景下,QDII被中国政府赋予了引导国内资本有序投向海外市场的角色。实际上,在2009年8月易纲出任国家外管局局长后,QDII额度审批速度明显加快,至今已批准17家基金公司的QDII额度申请,超过之前3年之和。
但市场对QDII基金的冷淡却与管理层的热情有着天壤之别。曾经对QDII抱以巨大期望的投资者,如今对QDII基金保持远观的最重要原因,无疑是对之前出海屡遭“翻船”的QDII“印象不好”。
2007年四季度,首批试水海外的QDII南方全球精选、华夏全球精选、嘉实中国海外和上投摩根亚太优势成立伊始便满仓操作,然而遇上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到今年7月底,这些损失惨重的QDII基金仍在面值以下,净值最高的华夏全球也只有0.803元。
2010年以来,受到欧债危机余波以及美国等国家的经济数据走弱的影响,海外市场也在震荡中出现了回落。截至7月30日,恒生指数和国企指数今年以来分别下跌3.85%和6.95%;在美国股市中,道琼斯工业指数同期上涨0.36%,标准普尔500指数小幅下跌1.21%。这使QDII基金整体表现不如人意,呈现普跌的状态。本来就敏感的投资者旧伤未好,又添新痛。
统计数据显示,9只2010年以前成立的QDII,今年前7个月净值平均下跌达4.36%,其中今年1月份和5月份的跌幅较大。
从单只基金表现来看,截至7月30日,工银全球基金今年以来净值下跌2.29%,表现最好。上投亚太、华夏全球、嘉实海外3只基金紧随其后,今年前7个月净值分别下跌2.31%、2.55%、5.90%。其余的QDII前7个月净值下跌幅度均大于6%,其中跌幅最大的达11.32%。
值得注意的是,在2009年QDII中表现最优的2只基金——海富通海外与交银环球,在今年二季度中业绩处于垫底的位置。
投资价值争议
自第一批QDII出海之日起,有关QDII投资价值的争议从未消停。
对此,晨星(中国)研究员钟恒说,“不同的周期,投资不同的市场有利于对冲单一A股市场的风险,这是我们有必要考虑海外投资的第一个理由,也是最重要的理由。”他指出,具有资源优势的国家,比如巴西、俄罗斯、澳大利亚以及中东、欧洲和非洲等地,非常值得关注。投资这些地区,是对现有国内经济模式的风险的对冲。
上海财汇信息技术中心数据显示,在2007年7月至2010年7月的3年间,亚太市场、美洲市场、欧洲市场、非洲及中东市场中,主要指数几乎全部都在下跌,日本、法国等地的跌幅超过上证指数。
钟恒认为,虽然目前全球同质化的问题确实存在,但是研究晨星(中国)统计历史数据后发现,还是有一些市场和A股市场的相关性较低,比如金砖四国中的其他三国印度、巴西、俄罗斯的股市。“这就意味着我们可以通过投资这些市场,降低组合的风险。”
过去QDII基金分散风险的作用体现得不好,东航国际金融(香港)研究中心分析师廖料认为,主要有两点原因:第一,东边不亮西边亮,是配置海外资产最重要的逻辑依据。然而,目前全球市场联动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已是不争事实。在股市不好时,各地股市间的相关性还会增加,这确实降低了全球配置对冲风险的作用;第二,中国的QDII基金在投资市场上主要侧重于香港市场,而香港市场走势和A股市场联系又是最为紧密的,因而分散风险的作用不明显。
QDII的配置意义不容忽视。好买基金研究中心分析师袁方也认为,今年二季度,在A股市场出现较大幅度调整时,港股及美股的跌幅不及A股的一半,QDII基金的平均跌幅也远小于A股市场中的偏股型基金。
有分析人士认为,目前一些新QDII凭借创新的产品设计、分散的目标市场,以及由此可能导致的高度分化的业绩表现,或许是为QDII基金“分散单一市场风险”这一功能正名的最好机会。
汇率风险
对于QDII,汇率波动是无可避免的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升值货币放大收益、贬值货币则放大亏损。
第一波出海的QDII们曾饱尝到汇率风险兑现的苦果。2007年9月~12月,最早出海的几只QDII基金相继成立,随后的2008年1月~7月期间,人民币兑美元升值幅度就高达约6.8%。换言之,不论之前是否有充分上涨,其美元投资计价部分的投资折算成人民币开始就被打了9.3折。
2010年,对投资亚太市场的QDII影响较大的澳元与韩元,也都出现明显下跌:截至7月5日,韩元兑人民币贬值超过5.5%,澳元兑人民币则贬值超过7.2%。
随着新QDII触角的延伸,其所面对的是比此前更加陌生和复杂的货币环境。比如,易方达亚洲精选、汇添富亚澳优选将与亚太优势共同面对澳元、韩元的波澜起伏;而招商资源,则要独自找寻资源国家货币波动的脉搏;至于国投瑞银全球新兴市场精选股票基金,要跟上新兴市场货币步伐,对其更是个巨大考验。
一位基金研究人士称,最近发行的新QDII涉及到的新兴市场投资,对基金的投资能力要求相比老QDII而言更高,“从危机前后的表现来看,许多新兴市场国家的汇率变动较大,像欧元、澳元可能在复苏的时候汇率就很快恢复到之前的水平,而印度、俄罗斯等新兴市场国家和地区的货币汇率,不容易恢复。”
自2010年6月汇改重启以来,人民币汇率弹性增强和双向波动的态势初步形成。对此,广发基金国际业务部总经理潘永华表示:“5年前人民币兑美元确实有很大的升值压力,但是从2005年到现在已经有很大变化。第一个变化是人民币兑美元已经有名义上的升值,从1:8.25到1:6.77,已经升值20%多。第二个变化是国内物价有很大的提升,这两个变化加在一起使得以购买力来衡量的汇率已经没有很大的升值压力。”
另外,潘永华认为,如果从投资亚太区域来讲,主要的亚太国家的汇率比如说澳元、韩元等等,与美元关系也可能是升值或者贬值,最近一段时间就一直在升值,如从2009年1月1号开始,亚太地区货币兑美元都是升值的。换句话说,如果在这段时间里在这些国家投资,得到的收益是双重的,既有股票的收益,也有对方货币升值的收益。
内功待修炼
A股市场的游戏规则和海外市场有着显著差别,国内基金公司积累的A股投资经验不能移植到海外投资。正如一位QDII基金经理所言,“如果用A股的玩法投资港股,死得一定很惨。”
由于缺乏海外投资人才,国内基金公司通常直接引进“海归”担任QDII基金经理,所付出的人力成本一般是A股基金经理的2到3倍,而且经常遇到“一将难求”的窘境。这使得大多数国内基金公司的海外投资团队唱起了“独角戏”——只有基金经理,缺乏成熟的研究团队支持。
据了解,在目前有QDII产品的基金公司中,实质上配备了专门的QDII管理和研发团队的只有两三家。大部分主要直接聘用外方投资顾问,甚至依赖于外聘的研究结果。
反映到QDII基金的投资组合,一个明显的例证是它们鲜有债券和衍生品投资,权益投资高度集中于香港市场。
一位业内分析人士对记者表示,“过去国内市场产品单一、缺少对冲工具,因而A股市场呈单边走势,让一些基金管理人叫苦不迭,这也是各界力推股指期货和融资融券业务的重要原因。但当海外市场向QDII开放时,所有基金管理者选择的却是与国内A股基金一样的产品、相似的资产配置和操作风格。如果不苦练内功,摒弃一些在A股市场上的心态,在产品设计、投资方法和理念上结合中国投资者的需要和海外市场的特点,QDII很难谋取大的突破。”
沉寂一年之后,第三批QDII(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基金开闸,于2010年夏季掀起了新的一波“出海”潮。
天相投资顾问数据统计显示,目前已经成立的QDII基金达到17只,另有1只正在募集,如果计入建信全球机遇、鹏华环球发现、华安香港精选、嘉实恒生中国企业、南方金砖四国5只已获批但尚未发行的QDII,目前QDII总数已达23只。据了解,2010年的新QDII数量有望超过过去3年的总和。
然而,与2007年首批发行的QDII相比,2010年QDII风光不再,首募规模缩水百倍。即使和上半年的A股市场的公募新基金相比,QDII的募集规模也仅为其三成。
发行遇冷
2010年成立的QDII融入了更多的创新因素:一是产品类型创新,指数化产品诞生;二是交易方式创新,成功引入LOF(上市型开放式基金)模式;三是投资标的多元化,不再像此前的QDII产品,名为出海,实际上还是主投港股和中国概念股。
但是,安信证券基金分析师任瞳指出,经过上一波QDII产品血洗之后,市场对上述QDII产品的新卖点并不感兴趣,首发募集的效果仍不尽如人意,或许只有等到三季度跨境ETF(交易所交易基金)真正推出,才能迎来拐点。
天相数据显示,2010年以来成立的8只QDII平均募集规模为5.18亿元,其中首募规模最大的易方达亚洲精选募集5.92亿元,首募规模最少的长盛首只QDII仅3.4亿元。
目前,博时基金第二只QDII刚结束了延长募集期,广发基金首只QDII基金也处于发行档期中。根据记者从多渠道了解的情况,发行的数字均难言乐观。
而2007年4家基金公司华夏、嘉实、南方、上投摩根首批出海的4只QDII,平均首募金额高达300亿元,超额认购金额更超过1800亿元。
据了解,嘉实、鹏华等基金公司已经押后了准备就绪的QDII发行计划。“我们公司原定6月发的QDII,已经延后到大概9月初,就算发的话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我们现在先发一只债券型基金。”嘉实基金一位内部人士告诉记者。
建信基金市场部人士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说:“我们QDII获批后会很快发行,今年的市场肯定是不好发的,但是现在也是一个进入的机会。”
广发基金国际业务部负责人潘永华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表示,现在无论是境内还是境外证券市场,均处于调整之中,本次回调是自2008年低点以来回调幅度比较大的一次,A股从3500点跌到2300点,调整幅度高达35%,美国道琼斯指数从12000点到10000点,跌幅接近20%,如果说2008年底2009年初是QDII第一次买入机会,那么本次调整可以称得上是第二次买入机会。
让基金公司管理者纠结的是,大多数投资者对此并不“感冒”。数据显示,今年二季度QDII基金整体遭遇29.17亿份净赎回。“好做不好发”的市场规律再次得到验证。
难堪的业绩
在中国外汇管制渐进放开的背景下,QDII被中国政府赋予了引导国内资本有序投向海外市场的角色。实际上,在2009年8月易纲出任国家外管局局长后,QDII额度审批速度明显加快,至今已批准17家基金公司的QDII额度申请,超过之前3年之和。
但市场对QDII基金的冷淡却与管理层的热情有着天壤之别。曾经对QDII抱以巨大期望的投资者,如今对QDII基金保持远观的最重要原因,无疑是对之前出海屡遭“翻船”的QDII“印象不好”。
2007年四季度,首批试水海外的QDII南方全球精选、华夏全球精选、嘉实中国海外和上投摩根亚太优势成立伊始便满仓操作,然而遇上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到今年7月底,这些损失惨重的QDII基金仍在面值以下,净值最高的华夏全球也只有0.803元。
2010年以来,受到欧债危机余波以及美国等国家的经济数据走弱的影响,海外市场也在震荡中出现了回落。截至7月30日,恒生指数和国企指数今年以来分别下跌3.85%和6.95%;在美国股市中,道琼斯工业指数同期上涨0.36%,标准普尔500指数小幅下跌1.21%。这使QDII基金整体表现不如人意,呈现普跌的状态。本来就敏感的投资者旧伤未好,又添新痛。
统计数据显示,9只2010年以前成立的QDII,今年前7个月净值平均下跌达4.36%,其中今年1月份和5月份的跌幅较大。
从单只基金表现来看,截至7月30日,工银全球基金今年以来净值下跌2.29%,表现最好。上投亚太、华夏全球、嘉实海外3只基金紧随其后,今年前7个月净值分别下跌2.31%、2.55%、5.90%。其余的QDII前7个月净值下跌幅度均大于6%,其中跌幅最大的达11.32%。
值得注意的是,在2009年QDII中表现最优的2只基金——海富通海外与交银环球,在今年二季度中业绩处于垫底的位置。
投资价值争议
自第一批QDII出海之日起,有关QDII投资价值的争议从未消停。
对此,晨星(中国)研究员钟恒说,“不同的周期,投资不同的市场有利于对冲单一A股市场的风险,这是我们有必要考虑海外投资的第一个理由,也是最重要的理由。”他指出,具有资源优势的国家,比如巴西、俄罗斯、澳大利亚以及中东、欧洲和非洲等地,非常值得关注。投资这些地区,是对现有国内经济模式的风险的对冲。
上海财汇信息技术中心数据显示,在2007年7月至2010年7月的3年间,亚太市场、美洲市场、欧洲市场、非洲及中东市场中,主要指数几乎全部都在下跌,日本、法国等地的跌幅超过上证指数。
钟恒认为,虽然目前全球同质化的问题确实存在,但是研究晨星(中国)统计历史数据后发现,还是有一些市场和A股市场的相关性较低,比如金砖四国中的其他三国印度、巴西、俄罗斯的股市。“这就意味着我们可以通过投资这些市场,降低组合的风险。”
过去QDII基金分散风险的作用体现得不好,东航国际金融(香港)研究中心分析师廖料认为,主要有两点原因:第一,东边不亮西边亮,是配置海外资产最重要的逻辑依据。然而,目前全球市场联动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已是不争事实。在股市不好时,各地股市间的相关性还会增加,这确实降低了全球配置对冲风险的作用;第二,中国的QDII基金在投资市场上主要侧重于香港市场,而香港市场走势和A股市场联系又是最为紧密的,因而分散风险的作用不明显。
QDII的配置意义不容忽视。好买基金研究中心分析师袁方也认为,今年二季度,在A股市场出现较大幅度调整时,港股及美股的跌幅不及A股的一半,QDII基金的平均跌幅也远小于A股市场中的偏股型基金。
有分析人士认为,目前一些新QDII凭借创新的产品设计、分散的目标市场,以及由此可能导致的高度分化的业绩表现,或许是为QDII基金“分散单一市场风险”这一功能正名的最好机会。
汇率风险
对于QDII,汇率波动是无可避免的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升值货币放大收益、贬值货币则放大亏损。
第一波出海的QDII们曾饱尝到汇率风险兑现的苦果。2007年9月~12月,最早出海的几只QDII基金相继成立,随后的2008年1月~7月期间,人民币兑美元升值幅度就高达约6.8%。换言之,不论之前是否有充分上涨,其美元投资计价部分的投资折算成人民币开始就被打了9.3折。
2010年,对投资亚太市场的QDII影响较大的澳元与韩元,也都出现明显下跌:截至7月5日,韩元兑人民币贬值超过5.5%,澳元兑人民币则贬值超过7.2%。
随着新QDII触角的延伸,其所面对的是比此前更加陌生和复杂的货币环境。比如,易方达亚洲精选、汇添富亚澳优选将与亚太优势共同面对澳元、韩元的波澜起伏;而招商资源,则要独自找寻资源国家货币波动的脉搏;至于国投瑞银全球新兴市场精选股票基金,要跟上新兴市场货币步伐,对其更是个巨大考验。
一位基金研究人士称,最近发行的新QDII涉及到的新兴市场投资,对基金的投资能力要求相比老QDII而言更高,“从危机前后的表现来看,许多新兴市场国家的汇率变动较大,像欧元、澳元可能在复苏的时候汇率就很快恢复到之前的水平,而印度、俄罗斯等新兴市场国家和地区的货币汇率,不容易恢复。”
自2010年6月汇改重启以来,人民币汇率弹性增强和双向波动的态势初步形成。对此,广发基金国际业务部总经理潘永华表示:“5年前人民币兑美元确实有很大的升值压力,但是从2005年到现在已经有很大变化。第一个变化是人民币兑美元已经有名义上的升值,从1:8.25到1:6.77,已经升值20%多。第二个变化是国内物价有很大的提升,这两个变化加在一起使得以购买力来衡量的汇率已经没有很大的升值压力。”
另外,潘永华认为,如果从投资亚太区域来讲,主要的亚太国家的汇率比如说澳元、韩元等等,与美元关系也可能是升值或者贬值,最近一段时间就一直在升值,如从2009年1月1号开始,亚太地区货币兑美元都是升值的。换句话说,如果在这段时间里在这些国家投资,得到的收益是双重的,既有股票的收益,也有对方货币升值的收益。
内功待修炼
A股市场的游戏规则和海外市场有着显著差别,国内基金公司积累的A股投资经验不能移植到海外投资。正如一位QDII基金经理所言,“如果用A股的玩法投资港股,死得一定很惨。”
由于缺乏海外投资人才,国内基金公司通常直接引进“海归”担任QDII基金经理,所付出的人力成本一般是A股基金经理的2到3倍,而且经常遇到“一将难求”的窘境。这使得大多数国内基金公司的海外投资团队唱起了“独角戏”——只有基金经理,缺乏成熟的研究团队支持。
据了解,在目前有QDII产品的基金公司中,实质上配备了专门的QDII管理和研发团队的只有两三家。大部分主要直接聘用外方投资顾问,甚至依赖于外聘的研究结果。
反映到QDII基金的投资组合,一个明显的例证是它们鲜有债券和衍生品投资,权益投资高度集中于香港市场。
一位业内分析人士对记者表示,“过去国内市场产品单一、缺少对冲工具,因而A股市场呈单边走势,让一些基金管理人叫苦不迭,这也是各界力推股指期货和融资融券业务的重要原因。但当海外市场向QDII开放时,所有基金管理者选择的却是与国内A股基金一样的产品、相似的资产配置和操作风格。如果不苦练内功,摒弃一些在A股市场上的心态,在产品设计、投资方法和理念上结合中国投资者的需要和海外市场的特点,QDII很难谋取大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