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低段(一二年级)是儿童数学学习习惯的最佳养成时期,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上课坐好、举手发言等外在形式,而是要逐步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敢于提问、认真倾听、乐于表达等内在的学习品质。下面我们将从激趣、课堂、归纳整理三个反面浅谈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关键词】:数学 学习习惯
数学来源于生活,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应从生活实际中出发,从平时看得见、摸得着的周围事物开始,在具体形象中感知数学、学习数学。
一、激发兴趣---动力之源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最好的学习动机莫过于学生对于学习材料本身具有内在的兴趣”,因此教师要把握住这个关键点,对学生进行引导。
在一年级学习了数字后,我曾布置了作业“找一找身边的数字”,学生们回到家以后就把家里的物件数量数了个遍,第二天的数学课堂分享非常热烈,“我有几本书,家里有几个碗……”学生们积极发言,数感就这样慢慢建立起来了。
在二年级学习长度单位时,布置孩子们制作1厘米、1分米、1米长度的量尺,并量一量家里的物件大约有多长,很多孩子完成的非常积极,不仅测量了物体的长度,还体会到了测量时量尺不够长就要做记号再接着量,要根据物体的大概长度来选择相应长度的量尺等等;
还有辨认图形时,有一道题是“房子图形”出现在平面纸上,孩子们产生疑问:房子的屋顶平面看是平行四边形,而在实际生活中好像不一样?于是我就将这个困惑布置成作业,让他们及时去观察解决,结果就发现:生活中房子的屋顶其实是两个长方形搭在一起倾斜形成的。孩子们更多地体会到了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意义,学习数学不仅是做作业,还能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真有趣!
二、课堂动静---养成之处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非常强的学科,课堂上学习习惯的养成更多的是“动静结合”,“动”即是合作与交流,“静”即是倾听与思考。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在实际教学中,我从一年级开始就有意识地培养孩子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
1.专心倾听是基础。
首先要求学生听课时,思想不要开小差或做小动作,注意力要集中;其次,要求认真倾听其他同学回答问题,仔细研究他们回答得是否正确,有没有需要补充的,有没有更好的建议;再次,要仔细观察老师的演示和板书,并按要求认真地操作学具,作好练习。
2.独立思考是关键。
赞可夫有句名言:“教会学生思考,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为了养成这个好习惯,在提供思考材料的同时,教师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
低年级的学生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主观意识差,在课堂上容易跟随大流,别人说什么,他也跟着说什么,不经过自己的思考。因此在课堂中,教师要创设思考的情景,在提供思考材料的同时,要给学生留足够的思考时间,提问学生时,要多方考虑,照顾各种层次的学生。对于有一定难度的题目可以让优生多发言,鼓励他们多开动脑筋,让他们的思维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对于显而易见容易解决的题目,多把机会留给一些稍微差的弱势群体来回答,及时鼓励他们,只要他们答对或答对一点,都给予及时的表扬,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乐趣,激发他们动脑筋的欲望。
当然,学习中的思考是建立在认真读题审题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就可能产生新的见解,有了见解就会有交流的愿望,有了交流又可产生新的思考,从而使学生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3.合作交流动起来。
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协助精神,团队观念和交流能力,并在思想的碰撞中并发创新的火花。
我在教学《调查与记录》时,先给學生播放一段选班委干部的视频,让学生观察他们是采取什么方法才选出来班委干部的,同时又是如何操作完成选拔的任务的。放完了之后,我问他们的班委干部是怎么选的,用什么方法进行调查呢?如何确定记录呢?能不能也在我们班上选一选?于是,学生小组里互相讨论交流,分工合作,很快就有了调查结果。在这样的活动中,数学学习真正落到了实处。
三、归纳整理---进步之路
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整理内化,而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的个性化知识结构的思维过程。在二年级教学《生活中的大数》,学生需要回顾一年级时百以内的数,继而深刻理解“满十进一”,整理认识万以内的数。他们不仅仅要利用计数器上数位“个”“十”“百”学习“千”“万”,还要以此类推建立起相对应的数感,同时也为后面的比“万”更大的数的学习打下基础。学生通过整理归纳既形成了良好的数学知识体系,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是小学阶段一项重要的学习任务。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只要引导得法,就可以使良好的学习在孩子们的学习生活中扎根、结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刘娟娟.有效教学---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曾晶,1983年8月,女,汉,四川古蔺,中小学二级教师,大学本科,四川大学附属实验小学江安河分校,教育类。
【关键词】:数学 学习习惯
数学来源于生活,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应从生活实际中出发,从平时看得见、摸得着的周围事物开始,在具体形象中感知数学、学习数学。
一、激发兴趣---动力之源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最好的学习动机莫过于学生对于学习材料本身具有内在的兴趣”,因此教师要把握住这个关键点,对学生进行引导。
在一年级学习了数字后,我曾布置了作业“找一找身边的数字”,学生们回到家以后就把家里的物件数量数了个遍,第二天的数学课堂分享非常热烈,“我有几本书,家里有几个碗……”学生们积极发言,数感就这样慢慢建立起来了。
在二年级学习长度单位时,布置孩子们制作1厘米、1分米、1米长度的量尺,并量一量家里的物件大约有多长,很多孩子完成的非常积极,不仅测量了物体的长度,还体会到了测量时量尺不够长就要做记号再接着量,要根据物体的大概长度来选择相应长度的量尺等等;
还有辨认图形时,有一道题是“房子图形”出现在平面纸上,孩子们产生疑问:房子的屋顶平面看是平行四边形,而在实际生活中好像不一样?于是我就将这个困惑布置成作业,让他们及时去观察解决,结果就发现:生活中房子的屋顶其实是两个长方形搭在一起倾斜形成的。孩子们更多地体会到了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意义,学习数学不仅是做作业,还能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真有趣!
二、课堂动静---养成之处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非常强的学科,课堂上学习习惯的养成更多的是“动静结合”,“动”即是合作与交流,“静”即是倾听与思考。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在实际教学中,我从一年级开始就有意识地培养孩子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
1.专心倾听是基础。
首先要求学生听课时,思想不要开小差或做小动作,注意力要集中;其次,要求认真倾听其他同学回答问题,仔细研究他们回答得是否正确,有没有需要补充的,有没有更好的建议;再次,要仔细观察老师的演示和板书,并按要求认真地操作学具,作好练习。
2.独立思考是关键。
赞可夫有句名言:“教会学生思考,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为了养成这个好习惯,在提供思考材料的同时,教师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
低年级的学生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主观意识差,在课堂上容易跟随大流,别人说什么,他也跟着说什么,不经过自己的思考。因此在课堂中,教师要创设思考的情景,在提供思考材料的同时,要给学生留足够的思考时间,提问学生时,要多方考虑,照顾各种层次的学生。对于有一定难度的题目可以让优生多发言,鼓励他们多开动脑筋,让他们的思维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对于显而易见容易解决的题目,多把机会留给一些稍微差的弱势群体来回答,及时鼓励他们,只要他们答对或答对一点,都给予及时的表扬,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乐趣,激发他们动脑筋的欲望。
当然,学习中的思考是建立在认真读题审题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就可能产生新的见解,有了见解就会有交流的愿望,有了交流又可产生新的思考,从而使学生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3.合作交流动起来。
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协助精神,团队观念和交流能力,并在思想的碰撞中并发创新的火花。
我在教学《调查与记录》时,先给學生播放一段选班委干部的视频,让学生观察他们是采取什么方法才选出来班委干部的,同时又是如何操作完成选拔的任务的。放完了之后,我问他们的班委干部是怎么选的,用什么方法进行调查呢?如何确定记录呢?能不能也在我们班上选一选?于是,学生小组里互相讨论交流,分工合作,很快就有了调查结果。在这样的活动中,数学学习真正落到了实处。
三、归纳整理---进步之路
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整理内化,而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的个性化知识结构的思维过程。在二年级教学《生活中的大数》,学生需要回顾一年级时百以内的数,继而深刻理解“满十进一”,整理认识万以内的数。他们不仅仅要利用计数器上数位“个”“十”“百”学习“千”“万”,还要以此类推建立起相对应的数感,同时也为后面的比“万”更大的数的学习打下基础。学生通过整理归纳既形成了良好的数学知识体系,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是小学阶段一项重要的学习任务。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只要引导得法,就可以使良好的学习在孩子们的学习生活中扎根、结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刘娟娟.有效教学---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曾晶,1983年8月,女,汉,四川古蔺,中小学二级教师,大学本科,四川大学附属实验小学江安河分校,教育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