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坦丁:边界漫游者

来源 :大视野iLOOK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twj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远离城市的偏僻山野,许多少数民族至今仍在用歌声传承文化和情感,他们的声音与外面的世界有所隔阂,外人轻易不得听闻。从事民间音乐采集工作的施坦丁和她的法国爱人Laurent Jeanneau数年如一日地深入少数民族村庄,与当地人一同生活,收集和整理那些未经修饰、原汁原味的“野生”音乐,并通过CD、网络等现代化途径传播。两个平行世界间的距离因此被拉近,在某种程度上,这过程应该也是“采集者”自身的精神回归。
  施坦丁的经历如今看来可能并不特殊,每一天城市里都有人渴望上路,寻找内心向往的精神家园。在路上走一段时间也许不难,但长期远离大众的生活,则往往会造成另一种孤独。施坦丁觉得自己现在已经不善于用语言来表达想法,当提起多年行走的经历时,她坦言这个过程就是在不断突破自身的极限。从小她身上就显露出一种渴望探寻事物边界的倾向,除了地理上的边界,还有精神的边界。20岁到30岁阶段,她经历了进入城市以及离开这种生活的过程,最后在远离人群视线的少数民族音乐中找到了真正的兴趣所在。
  科技与通信手段如此发达的今天,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仿佛被无限缩短,足不出户便可纵览整个世界,可我们与这个世界乃至与内心之间的距离,却似乎日渐隔阂。施坦丁与Laurent的工作,就是在网络和科技之外寻找并制造了另一种跟世界对话的可能性。她认为事物的存在和消亡自有其规律,所以从不强调所谓“保护濒危文化”的重要性。在这位坚强而独立的女性身上,可以看到一个漫长的寻找过程,而许多看似偶然发生的事件,其实背后都有着强大的精神力量作为支撑。
  iLOOK:你从什么时候开始有了收集少数民族音乐的想法?
  施坦丁:我一直在给杂志写一些关于少数民族音乐的文章,比如新疆音乐、蒙古音乐、宗教音乐,也接触了一些民间艺人和学者。首先是因为自己很喜欢这些音乐:其次是这件事情从前国内好像没有人在做,觉得挺可惜。2003年我从南方回北京,当时做了一个特别傻的决定,想看看自己能不能打破环境的局限,换一种生活方式。我觉得那时候我身边的人和事感觉都挺膨胀的,包括城市的发展速度。我就想离开、出去,一走就走了三年。可能也是因为离开导致有了一些思考吧,知道了自己到底想做什么。那时候我跟一个很好的朋友聊过这个问题,我说特别想回新疆收集我们那边的少数民族音乐,她说这个想法挺好的,但时机可能还不成熟,后来也一直没有开始做这件事。
  iLOOK:后来开始做民间音乐收集工作的契机是什么呢?
  施坦丁:到了2006年,我又开始出去旅行,像蒙古、东南亚啊,走了一圈回来,又给自己制定了一个走遍全中国边境线的计划,大概要经历20多个国家。记得当时我已经买了第一站的火车票,是去乌兰巴托跟中国的边界,从北京出发。我给我妈打了个电话,告诉她我要做这个事情,我妈说你还是好好想一想。其实父母从小对我做的所有决定都很支持,我从十几岁的时候开始就一直自己做选择,所以我的性格很独立。但是妈妈当时的态度很沉重,我就把走边境的事放了一放,想说先去云南吧,去那边走一走、看一看。我当时的精神状态也比较紧张,长期失眠,走到大理,觉得那个地方适合放松,可以停下来休息,在那儿遇到了孩子他爸爸(Laurent Jeanneau)。认识我之前,他做这个工作已经断断续续十多年了,从1992年就开始了。到1999年他去了非洲以后,收集音乐的密度比较大,变成比较专注地在做这件事。后来我们俩就开始一起工作,在中国收集少数民族音乐。
  iLOOK:你们一开始有没有考虑过这些收集到的音乐要怎么进行传播?
  施坦丁:我碰到Laurent的时候有点遗憾吧,那个时候他真的很穷,甚至不能靠他的实验音乐、演出和收集音乐的工作来生存,他偶尔还会考虑是不是要去纽约或者欧洲找别的工作来赚点钱。他有很多储存音乐的硬盘,我就在想,你要去找另外的工作,甚至给人家修剪花园,浪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那么能不能用音乐养活自己?截止到当时,他已经在东南亚工作了6年,足迹遍布老挝、柬埔寨和越南,我说你能不能把在东南亚收集的音乐整理成CD,然后小范围地尝试出售……因为我知道有很多音乐爱好者也在寻找这样的音乐。在我这样的建议下,我们俩就开始一起做CD,分类、整理、录音、找包装用的纸,制作过程全部手工,每个国家的音乐整理成一个合辑,最后制作出100张CD。我把这100张CD带到了北京,跟798“白糖罐”的老杨见面,他一看就说他全要了。我就给Laurent写了一封信,说看来这件事可以尝试。
  iLOOK:把音乐制作成CD也是一个偶然的决定?
  施坦丁:当然这并不是一夜暴富的故事,我们考虑的只是Laurent能暂时不用为别的事情分心,或者为了生存纠结地去做别的工作。从那以后,我们就尝试把收集到的音乐制作成CD,每年由欧洲和美国的厂牌发行一到两张,他再做一些演出,我平时再写一些文章,就这样我们两个人没有再浪费时间,把精力都放在了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上。
  iLOOK:接下来有什么样的计划呢?
  施坦丁:马上要去西藏,会在那边过春节,你知道藏历的新年是特别大的节日,会有庆典、祭祀等活动,碰上少数民族的节日是我们最高兴的事情,可以收集到很多平时不太常听到的、特别的音乐。而且那边的门巴族有很多老人年纪已经很大了,很多东西都面临失传,所以眼下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加快(收集的)速度。之后我会在贵州生活一到两年,专注于采集侗族和当地其他少数民族的音乐。
  iLOOK:通过做这件事,你觉得有没有找到了一直在追寻的东西?
  施坦丁:2006年我刚好30岁,20岁到30岁这段时间也不能说全都浪费了,这十年是了解世界的一个过程,但是你还不够了解自己,这个阶段你并不知道要选择什么。我从小生活在新疆那种很自然的地方,到上大学的时候才到了大城市,很多东西来得太快,人会感觉价值观受到了冲击,你不知道哪个是你想要的。所以20岁到30岁,对我来说是认识自己的一个阶段,通过尝试不同的事情、做不同的工作、对不同的事物感兴趣,到了30岁前的几年,可能你想更加了解自己,然后突然有一个这样的事情到来,可能真的是你自己已经看清了。也不能绝对地说现在就是我最满意的生活,可能只是到了一条大路上,但这条路上还有不断发生的事情需要去面对,比如情感、生活的挑战……包括困境。
其他文献
如果给初次见面的朋友介绍自己的作品,设计师常德庆会首推“雷鬼”系列艺术玩偶。这个系列是他跨界设计艺术玩偶的始创产品,与国际设计师牛仔集成品牌O’blu联名合作,灵感源于热情奔放的牙买加雷鬼(Reggae)音乐,通过强势的色彩组合造成视觉冲击,以放荡不羁的街头风造型展现粗犷奔放的时尚设计感,也由此奠定了常德庆所设计的玩偶的风格和定位。  两年前,常德庆辞去某服装品牌的设计总监工作,在上海成立了大D艺
期刊
冬日里的阳光暖暖的,这样的季节总是让人犯懒……想悠闲地喝着下午茶,漫步在小巷看些艺术作品,逛着小店买点心仪的东西。那接下来介绍的这间位于皇城脚下的买手店真心不能错过!位于地安门外大街豆角胡同23号的丝头爱染色(S.T.A.R.S.)概念店2012年10月初正式落户北京。这个有趣的名字总会引起人们的好奇心,“丝头”意指油墨从拉起的小墨刀上流下时绵延成的细丝,“爱染色”则意指绚烂多彩的时尚艺术世界。 
期刊
香港儿童设计品牌“huzi design”的创办人Cindy,是一个温婉乐观又坚持自我的香港人。她热爱生活,总是对新事物充满好奇心。Cindy很小的时候就有一个古怪又有趣的想法,就是要设计一个环境优雅、设施美观的公共厕所,来改变她心中原有的对于这个地方并不理想的印象。或许那个时候的她,就已经隐约地知道设计可以改变生活。  Cindy在中国香港念完高中之后,就来到美国纽约上大学,学习的专业是纳米工程
期刊
木家具向来是每个家庭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品,看多了四四方方的桌子和柜子,不免对毫无变化的外观产生厌倦。它们看起来全都差不多,除了坚固耐用以外似乎就没什么优点了,家居环境往往也因此显得沉闷和缺乏趣味。有没有办法将厚重的木家具玩出点儿花样呢?设计师马晓晨想到了在家具的制作工艺上做文章。她的本科毕业设计作品是一系列以曲木为材料的家具,各种尺寸和功能的柜子作为设计主体,与手工陶瓷器具和同样以曲木制作的灯具搭配
期刊
“消失在地平线的灯火摆脱城市的节奏视线在大雨中陷落在这列路过干涸河流的火车……”2012年9月7日,嘎调乐队带着最新EP《灯火》,开始了两年以来的新一轮全国巡演,郑州、西安、成都、重庆、广州、深圳、香港、北京以及杭州,用手机拍下了路途中的一切,与当下流行的那些刻意的、形式化的放逐不同,这是一次真正在城市中心的自我放逐。抛弃城市生活的惯性,从集体无意识中抽离出来,认真面对自己,面对“记忆与幻想的相互
期刊
在谢敏行的生活里,有三条主线:艺术、出走和做梦;有两个头衔:画家、行者;有一个主题:逃避现实。“人不须十分努力,不过一定要沉迷。”她清楚地记得自己沉迷画画的过程:要去英国学经济的她机缘巧合下选了一门美术课,在这个过程中迷恋上画画,之后去了中央圣马丁,在那里接触到了真正的艺术,在和来自世界各地的年轻艺术家不断交流和互构中领悟到“The Art ofMaking”,开始做有思考、有领悟的艺术,自此沉迷
期刊
四合院里的时尚前锋  在北京安定门西大街上有一排神秘的四合院,门外几乎都没有什么装饰和门牌,居住在附近的居民只知道这些是商铺,而过路的行人也只是匆匆走过,没有什么停留就奔向不远处的南锣鼓巷,即使偶尔有人驻足,也只是好奇地在门口张望片刻便离去,而INK BEIJING就掩身于其中一座四合院中。  由于INK的理念更倾向于一种文化感染,因此对他们来说,概念比商业更为重要。为了让顾客能有更好的体验,IN
期刊
受德国当代著名珠宝设计师Katharina Moch大力鼓励并称赞的上海当代首饰设计师柴吉昌,在国内的学习经历几经波折,先误打误撞考入上海东华大学时装设计系,再转投上海著名画家邵隆海先生门下,之后又考入同济大学学习珠宝设计,但毕业后他仍然不满意自己的现状:“工作不是创作,珠宝制作不过是一门熟练工。”他满腔创作的热情总是涌动心头,最后,他自己来到英国伯明翰城市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完成了硕士学位。  柴吉
期刊
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每个人都像是一座孤岛,有自己的浪花与涛声,却未曾与别人分享。然而互联网像一根闪光的电极将所有人连接在了一起:通过终端就可以触摸着了解世界;想要知道当下的新闻,只需要轻点鼠标的一瞬间。空间和时间的界限在我们的生活里越来越模糊,世界变得越大,距离变得越小。  然而抛开互联网本身来说,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意识形态似乎也受到了这种无距离的深层的影响,本期的三位嘉宾就从各自的角度探索了这个无距离
期刊
《北京爱情故事》中的林夏,最终也没能收获自己的爱情,但是却赢得了几乎所有观众一边倒的欣赏和赞扬,林夏的扮演者张歆艺也通过这个角色开始被大家熟悉并了解。生活中的她被朋友和粉丝们称为“二姐”,很多人觉得她的性格和电视剧中的林夏很像,但是她说,大胆、执著的林夏其实只是大学时代的自己。现在的她虽然还是大大咧咧的,但是却已经开始懂得照顾身边的人的感受,会像爷们儿一样扛起自己的生活,也会争取在适当的时候给自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