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发现在发现后想象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KYWG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环顾当下的写作教学,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初中写作教学和平时的写作训练越来越趋于技术性和模式化,都尝试着套用某一篇美文的套路和技巧,写作演变为教师进行方法的传授、技巧的灌输,再由学生模仿着编造“美文”,其结果无异于东施效颦。如此进行写作教学,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得不到发展,一旦偏离了平时训练的套路,学生就会手足无措,写出来的东西更是不知所云,缺乏条理性和美感。那么,初中写作教学应该如何开展呢?笔者就这个话题,结合教学实践经验谈几点自己的认识。
  一、勤于发现生活
  无话可说是学生惧怕写作的主要原因,提起笔来感觉一片空白,无从下笔,笔者认为这主要是由于学生大脑中的图式不够丰富所导致的。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就必须引导学生去发现生活,在发现中进行感性材料的积累,只有发现了、积累下来了,学生才有可能将自己的发现从容地表达出来。
  生活中不缺少美,只要我们用心去发现必然会有很多美的感悟,将这些感悟写到作文之中,不愁作文不精彩,很多大家也是在生活中发现后写出美文的。例如,宗璞发现生活中的植物现象,《紫藤萝瀑布》一文将紫藤萝盛开时的花繁花盛、勃勃生机写得真切形象,透过文字让人切实感受到“生命的喜悦”;席慕蓉发现生活中的小生命,《贝壳》一文将生命的本质写得入木三分,读者在阅读时感悟到了什么是“执著和努力”;胡适发现生活中的亲情,《我的母亲》一文,作者没有添加太多哗众的文笔,一番平淡的叙述,让我们感受到其母亲的严格、仁慈、隐忍与温和,更让我们透过字里行间感受到胡适对母亲爱的深沉与质朴。
  生活中不缺少美,但是缺少发现,学生不缺少发现美的能力,但是缺少发现生活的意识。沉重的学业负担,让学生的目光都停留在了书本和黑板上,在路上行走都是那么的匆匆,“植物”、“动物”、“家人”和“朋友”离学生的距离很近,他们却不能细致地去发现,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去感悟这些身边的事物,“处处留心皆学问”。学生自己去发现和感悟的东西,才是真实的,写出来的文章才是踏实的,这也正是写好文章所需要的。适当将写作技巧的灌输延后,鼓励学生去发现,培养学生发现生活的意识,学生一定能够在生活中看到并悟出“渺小的力量”、“简单的哲学”和“朴素的感动”,让自己的作文不再空洞。
  二、善于放飞想象
  作家秦牧曾经说过:“想象是一副能使思维飞翔起来的翅膀。”想象是创新的开始,新课程指出:“应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发现生活让我们有了写作的素材,仅有发现也是不够的,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在发现后联想,将自己的发现用自己的语言提炼出来,借助于想象将看到的动物、植物、人物和事件具体化和生动化。缺乏想象的平铺直叙会是流水账,语言虽真实但很枯燥,有了想象,语言会变得丰富生动。例如,落花是随处可见之物,如果我们不加以联想,看不出有什么特别的东西,就不会有太深的感受,不过有心之人去看它,再进行适当的联想,其所看到的就能超出常人看到的“衰残腐朽”。如落花在辛弃疾的眼里,通过想象得到“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的诗句;龚自珍从落花联想到来年新花,发掘出哲学的意义,一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可谓是别具匠心,因而千古流传。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也发现,勤于发现并善于想象的学生写出的作品常常让人有耳目一新之感。
  生活中不缺少美,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目光也很容易在美的事物上停留,为什么有些学生还是写不出好的作品来呢?因为学生只是用眼睛在看,缺乏深度的思考和想象。不同的人用不一样的视角去看同样一个事物,会联想到不一样的情境和哲理,同一个人换一种思维方式去观察同一个事物,也会有不同的感受,得到与先前不一样的看法,这就是创新,这就是文章的新意之所在,这也是文章中最为闪光的东西。
  要想写出精美的文章,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将烦琐的生活记录下来,这样在文章中才能写出“生活味”,借助联想将发现的目光投得更远,并沿着真实的生活铺设出可能的梦,如此一来,学生的思绪才能如泉涌一般滔滔不绝。当然,写作教学也应该把视角放得更宽广,和外界事物完成接轨,就社会而言,其本身就是一个内容丰富的材料库,是学生思想源泉之所在。让学生学会从社会热点问题中看到事件背后的深层原因,这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写作材料的分析能力,有助于学生作文思想深度的提升。离开了生活去训练语言、构思、剪裁等,无异于舍本逐末,教师应该引领和陪同学生一同在生活中潜行,直至柳暗花明。
  (责任编辑陈剑平)
其他文献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要“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因此,落实新课程标准理念,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我在近几年的初中语文口语交际课的教学实践中,对这个问题作了一些思考和探索,在此谈一些粗浅的想法。  一、口语交际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普通话语音训练  
高三语文复习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高考的成败。高三语文复习课的效率问题一直是教师深感棘手的问题。我们在复习课上投入了很多时间和精力,但实际效果似乎不尽如人意。面对一轮轮模拟考的检验,教师仍觉得心中没底,学生也感到投入大收获小,而且成绩波动大,语文复习的“性价比”太低,划不来。久之,学生对语文复习丧失热情。放眼课堂,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恹恹欲睡;教师分析得头头是道,学生听
高1101班是我2011年开始教的当时高中一年级的班级,这个班是学校为了学生更全面发展和教师更好地教学,重新编的班之一。虽说是重新编的平行班,但是学生的学习基础薄弱,英语更是学得毫无头绪。我第一次给他们上课时就了解到,全班的英语最高分只有80分,绝大多数学生的英语成绩只有三四十分。要知道,英语总分是150分的。面对这样一个现状,我清楚地认识到以往的“满堂灌”、“填鸭式”教学已经不适合他们,因为这只
提问是“教学的生命”。“从某种程度上看,课堂教学的艺术也正是课堂提问的艺术。”正因如此,有效提问成为专家学者们、教师们研究与实践的焦点,在问题的设计,提问的功能与作用、模式与策略、原则与方法等方面获得了大量的富有成效的研究成果。但提问后教师如何进行有效反馈的问题却被忽视,更不要说对情感反馈的重视了。根据情感过滤假设,影响外语学习有效输入的主要因素是情感因素,它起到“加快或阻碍输入到达语言学习装置的
近年来,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设计大多以学生为中心,在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几个环节设计中,也往往能做到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进行教学,但掩卷之余,常有所思:教师有没有真正投好自己的“一石”,预设好自己的提问?“随意的提问,模糊的提问,机械的提问,琐碎的提问”在当下语文课堂中比比皆是,可谓是乱抛“石头”!我们的课堂究竟需要怎样的高效提问——“一石”呢?换言之,怎样的提问才能使课堂教学目标高效达成?我在日常的教学中
《伟大的悲剧》节选自奥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的人物传记《夺取南极的斗争》的后半部分。文章里有大量精彩传神的细节描写,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感和艺术感染力,展现了探险者的悲壮之情,也震撼着每一个读者的心灵。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紧扣这些精华句段,反复咀嚼,仔细品味,挖掘出隐含于细节之中的内涵,才能深刻理解到悲剧的“伟大”。  一、环境细节,渲染“伟大”的氛围  成功的环境描写能渲染故事气氛,作家往往用生动的自
一、课内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密不可分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材无非阅读和写作,吸收和表达,一个是进,从外到内,一个是出,从内到外。”阅读过程是一个信息获取的过程,而写作过程则是一个信息输出的过程。立足于课内阅读,把握技巧,在读书中学写作文,有效地利用现有教材,让学生在对文本的精读细品中学习写作技巧。  课内阅读主要通过学习课文内容来积累素材,教师要把作文教学贯穿于整个语文阅读教学的始终。文章就是
中国古代许多诗文中故事的结局大多是女主人公受尽不公正待遇;《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氓》中的女主人公,她们的悲剧命运是中国古代女性的共同命运:向往幸福美满的婚姻却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透过这些悲剧,我们可以看出这一悲惨命运是封建时代妇女社会地位、封建家长制、封建夫权造成的。  研读高中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其中有揭示女主人公被遗弃的《氓》,还有揭露封建礼教破坏青年男女幸福婚姻的《孔雀东南飞》。这
沈从文的小说《腊八粥》,语言平易浅白,简练流畅,人物对话很有个性,极具生活气息。作者用娴熟的笔法,细腻的笔调,叙述了腊八节浓郁的民俗风情,那妙趣横生、令人回味无穷的“煮腊八粥”、“吃腊八粥”画面,犹如两幅工笔国画,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慢慢欣赏。你看:  那热气腾腾的腊八粥,把下至初学喊爸爸的孩子,上至白胡子的老人,都深深地吸引住了。无怪乎,八岁的八儿,在煮腊八粥的这天,“喜得快要疯了”。你看他,既
对初中生而言,背好单词不仅是学好英语的大前提,同时也是提高学习效果的保证。我们既要让学生牢固地记住考纲所规定的英语单词,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合理掌握单词记忆方法,提高学生的记忆效果,从而提高学生对英语的学习能力和运用能力。  一、分类背诵,提高记忆效率  初中英语与小学英语相比,最大的特点就是词汇量和词汇难度显著提升,单词的学习速度明显加快,所以在学习和背诵过程中学生自然会感到吃力。“分类记忆法”是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