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思想品德课教学应面向学生,从学生成长、品德发展和生活实际出发,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让学生有所感悟,有所提高。教师讲课要尽量切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选取的事例大多应是学生身上的或身边的。名人、伟人的先进事迹和优秀品质宜少讲,因为它们离学生的生活比较遥远,可能难以引起学生的内心感应和心灵共鸣。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进行教学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生命。解决学生实际生活中的思想品德问题、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首要任务和终极目标。
一、将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紧密结合,把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和环境的影响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把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结合
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需要时间的积累,不仅是学校内,和学校周围,学生生活环境也有关系。给学生更多的开放空间时间有利于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培养,对学业,制度的压力,只会产生学生的抵触情绪,或者在应付学校制度方面进行创新思维的发展……同样,社会实践方面,在具体的如何社会实践并不需要学校的过多干预,由学生自己去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同时也可以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也同样,需要给学生更多的空间发展,不能因为短时间没有效果就不再给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
二、走入社会,领悟生活,获得真知。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要取得任何完全的知识,就必须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下功夫。而一次专题采访、一个调查报告、一次社会实践活动等,都是锻炼学生设计、分析、思考、行动诸方面能力的好机会,这些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听平凡人说,让事实说话,合时代节奏。这种“境教”还具有针对性和说服力,有助于学生产生情感体验,转变思想,树立正确观点,提高素质。
例如,在教学《文明交往》时,我先让学生在课前搜集校园中不文明不礼貌的现象,包括不礼貌的语言、不礼貌的态度、不礼貌的行为。在搜集整理的过程中,学生看到了现状,听到了危害,感受到了不文明的言行给他人带来的伤害,从而取得了生动形象的教育效果。
三、开展多种课堂教学形式,注重学生参与。
著名教育家布鲁纳指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因此教师必须充分挖掘教材的活动因素,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化教材内容为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在活动中明白事理,体验情感,增强意志,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注重课堂中的情感教育。
道德情感是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的催化剂。因此,实施情感教育将更有力地提高思品教学实效。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情感目标,对学生已有的道德情感状况进行摸底、了解,目的是为教学提供准确的学情,以便有的放矢。在备课时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学生身上甚至自身的情感因素,为课堂上攻克情感目标寻求捷径。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各种情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情绪体验。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情绪和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景下产生和表现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求知欲的一种内在力量,是促使学生智力发展的动力。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材较为抽象和难懂,对初中学生来说学起来较为枯燥。但只要初中政治课教师认真分析和研究具体的教学任务和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有选择地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就能为学生创设感知教材的种种有效环境,形成良好的情绪体验。如教学电影、电视、幻灯片等可以打破时间和空间的局限,为学生创造出直观形象的情境,呈现出一个个栩栩如生的画面,使学生以趣入境,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教学任务顺利而有效地完成。
例如,在讲授“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一课时,我就让学生就身边的常见问题发表自己对消费的看法。结果学生列出了许多的社会热点问题,如中学生在过生日送礼物时、在穿衣服上、在吃喝上等各方面进行相互攀比。在列举结束后,教师进行总结并适时引导,让学生树立适度消费、协调消费、科学消费的正确消费意识。
五、创设情境,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新的思想品德课课程标准淡化了对理论知识灌输的要求,更加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与道德实践。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情感可以在某种特定场合中被激发出来,这就是所谓的“触景生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需要人为地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景或氛围,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他们的动情点,产生强烈的思想共鸣。如在学习八年级上册第四课《老师伴我成长》时,我回忆了自己学生时代得到老师关爱的往事,表达自己对老师的深深敬意和无限感激之情。接着播放了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有关黟县宏潭乡毛田小学教师汪来九先进事迹的报道,让学生从汪来九老师为了山区的孩子们,为了人民的教育事业呕心沥血、无私奉献的事迹中,深刻感受到师魂的崇高与伟大,进而联想到老师平日里对自己的关怀,体会到老师工作的艰辛与辛勤付出。最后,在歌曲《每当我走过老师的窗前》的动人旋律中,让学生用最真诚的语言表达对老师的感激与祝福。此时,学生早已思绪万千,有很多话想对老师表白,真可谓“寓义于情,而义愈至;寓情于境,而情愈深”。
六、鼓励学生在实践的矛盾冲突中积极探究和体验,通过道德践行促进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
教师可以对现实生活中存在争议的社会问题,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也可以联系学生自身的见闻或经历谈自己的感受。通过学生对矛盾冲突的直接或间接地接触,促进学生正确道德观的形成与发展。
总之,教师应针对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结合教学实际,努力开展各种活动,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达到知、情、意、行的和谐发展,使学生的道德意识与自觉行为有效统一。思想品德课教学必须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引导学生认识自我、认识社会,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与道德实践,使他们在体验中得到情感的投入、心灵的共鸣、品德的升华和行为的转变,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要更好地开展思想品德教育,还必须进一步提高综合素质,树立新课程理论课程观念,并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
一、将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紧密结合,把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和环境的影响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把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结合
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需要时间的积累,不仅是学校内,和学校周围,学生生活环境也有关系。给学生更多的开放空间时间有利于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培养,对学业,制度的压力,只会产生学生的抵触情绪,或者在应付学校制度方面进行创新思维的发展……同样,社会实践方面,在具体的如何社会实践并不需要学校的过多干预,由学生自己去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同时也可以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也同样,需要给学生更多的空间发展,不能因为短时间没有效果就不再给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
二、走入社会,领悟生活,获得真知。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要取得任何完全的知识,就必须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下功夫。而一次专题采访、一个调查报告、一次社会实践活动等,都是锻炼学生设计、分析、思考、行动诸方面能力的好机会,这些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听平凡人说,让事实说话,合时代节奏。这种“境教”还具有针对性和说服力,有助于学生产生情感体验,转变思想,树立正确观点,提高素质。
例如,在教学《文明交往》时,我先让学生在课前搜集校园中不文明不礼貌的现象,包括不礼貌的语言、不礼貌的态度、不礼貌的行为。在搜集整理的过程中,学生看到了现状,听到了危害,感受到了不文明的言行给他人带来的伤害,从而取得了生动形象的教育效果。
三、开展多种课堂教学形式,注重学生参与。
著名教育家布鲁纳指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因此教师必须充分挖掘教材的活动因素,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化教材内容为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在活动中明白事理,体验情感,增强意志,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注重课堂中的情感教育。
道德情感是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的催化剂。因此,实施情感教育将更有力地提高思品教学实效。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情感目标,对学生已有的道德情感状况进行摸底、了解,目的是为教学提供准确的学情,以便有的放矢。在备课时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学生身上甚至自身的情感因素,为课堂上攻克情感目标寻求捷径。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各种情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情绪体验。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情绪和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景下产生和表现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求知欲的一种内在力量,是促使学生智力发展的动力。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材较为抽象和难懂,对初中学生来说学起来较为枯燥。但只要初中政治课教师认真分析和研究具体的教学任务和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有选择地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就能为学生创设感知教材的种种有效环境,形成良好的情绪体验。如教学电影、电视、幻灯片等可以打破时间和空间的局限,为学生创造出直观形象的情境,呈现出一个个栩栩如生的画面,使学生以趣入境,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教学任务顺利而有效地完成。
例如,在讲授“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一课时,我就让学生就身边的常见问题发表自己对消费的看法。结果学生列出了许多的社会热点问题,如中学生在过生日送礼物时、在穿衣服上、在吃喝上等各方面进行相互攀比。在列举结束后,教师进行总结并适时引导,让学生树立适度消费、协调消费、科学消费的正确消费意识。
五、创设情境,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新的思想品德课课程标准淡化了对理论知识灌输的要求,更加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与道德实践。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情感可以在某种特定场合中被激发出来,这就是所谓的“触景生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需要人为地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景或氛围,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他们的动情点,产生强烈的思想共鸣。如在学习八年级上册第四课《老师伴我成长》时,我回忆了自己学生时代得到老师关爱的往事,表达自己对老师的深深敬意和无限感激之情。接着播放了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有关黟县宏潭乡毛田小学教师汪来九先进事迹的报道,让学生从汪来九老师为了山区的孩子们,为了人民的教育事业呕心沥血、无私奉献的事迹中,深刻感受到师魂的崇高与伟大,进而联想到老师平日里对自己的关怀,体会到老师工作的艰辛与辛勤付出。最后,在歌曲《每当我走过老师的窗前》的动人旋律中,让学生用最真诚的语言表达对老师的感激与祝福。此时,学生早已思绪万千,有很多话想对老师表白,真可谓“寓义于情,而义愈至;寓情于境,而情愈深”。
六、鼓励学生在实践的矛盾冲突中积极探究和体验,通过道德践行促进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
教师可以对现实生活中存在争议的社会问题,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也可以联系学生自身的见闻或经历谈自己的感受。通过学生对矛盾冲突的直接或间接地接触,促进学生正确道德观的形成与发展。
总之,教师应针对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结合教学实际,努力开展各种活动,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达到知、情、意、行的和谐发展,使学生的道德意识与自觉行为有效统一。思想品德课教学必须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引导学生认识自我、认识社会,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与道德实践,使他们在体验中得到情感的投入、心灵的共鸣、品德的升华和行为的转变,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要更好地开展思想品德教育,还必须进一步提高综合素质,树立新课程理论课程观念,并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