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7年11月,OQO联合威盛和世纪奥通在京举行盛大的入华发布会;一年半之后,OQO公司宣布关闭。
“小本鼻祖”倒在了超便携电脑市场爆发的前夜。曾让索尼和三星如坐针毡的OQO缘何起了个大早,却赶了个晚集?
早在2000年就开始研发超便携笔记本电脑的美国PC品牌OQO,终于没有熬到超便携PC市场的春天。5月下旬,OQO在其官方论坛发表声明称:“我们很遗憾地宣布,由于财务紧张,OQO现在已经无法提供维修与支持服务。我们对不能向忠实的用户提供继续支持表示遗憾,请接受我们诚挚的道歉。”
这标志着被称作是“小本鼻祖”的UMPC先驱变成了先烈。而此前,环绕在OQO身上的光环曾使它无限荣光——2007年的CES展上,比尔·盖茨曾亲自为OQO新品“担任推广大使”,在超便携纵深市场,它甚至一度为索尼和三星制造了不小的麻烦。
OQO在华总代理北京世纪奥通科技有限公司表示不会置客户于不顾,将接过OQO在中国市场的售后服务。然而,OQO新品将无缘PC江湖的下一轮征战。
关闭其全球业务距离OQO在华首家体验店在中关村开业,仅有不到半年的时间。
猜到了开始却没有猜到结局
今年1月9日,OQO鼎好体验店开业剪彩仪式开始,体验店店长北京时代昌蓝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潘禾丰和OQO大中华区区域销售总监米俊志共同为仪式剪彩。这是自打2003年进入中国市场之后,OQO在华又一重大举措。在OQO高层团队看来,作为定位在为消费者带来全新应用体验的创新3C产品,缺乏形象展示和体验终端,永远是一个遗憾。
然而,远在大洋彼岸的OQO旧金山总部像是和中国的团队开了个不合时宜的玩笑。5月份,美国总部发表声明称,即日将关闭OQO旗下业务,产品维修和相关服务亦将无暇顾及。
2003年,OQO携旗下产品亮相,并首度提出UMPC的概念。此后,由于合作伙伴微软在概念推广方面采用了趋同的称谓,UMPC开始大行其道,一些全球一、二线厂商均有相关跟进举措。一时间,OQO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在索尼和三星等竞争对手眼中,OQO成为“最具威胁的潜在竞争对手”。
如此风光自然事出有因。与以往仅仅关注时尚与精巧的产品不同,OQO更偏重于给使用者带来应用体验,因此它并不以华丽和时尚取胜。就是这样的内敛,使得OQO更加犹抱琵琶半遮面。尽管品牌效应与索尼、三星等不可同日而语,但OQO CEO Jory Bell却表示,他们已经接到了众多的订单。
OQO的设计团队是由IBM和苹果派出的顶尖工程师组成的,在工艺设计和产品性能方面继承了两者的优点。作为全球最小的超级微型笔记本,OQO凭借出色的设计、强大的性能以及迥异于以往的卓越商务功能,一经面市便赢得了巨大的成功,并将多项国际大奖囊入怀中。
在“2007年美国CES展会”上,OQO二代UMPC产品还由微软的盖茨亲自展示,并一举获得了“最佳移动电脑奖”,在这个全球著名的大型展会上抢尽风头,市场好评如潮。
在OQO借道独家总代理世纪奥通入华的发布会现场,一位在小本方面颇有市场经验的王先生曾向记者表示:“在用户的层面看,OQO目前的市场策略显然不适合中低端客户。而随着UMPC市场发展的逐步深入,UMPC在国内认知度的提升,国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至寡头格局的出现时,消费者在档次上的划分将逐渐淡化,取而代之的是用户对于产品本身价值的关注,届时,技术领先的UMPC产品将会彰显优势。
这一切都显示,挽歌似乎来得太早了些。OQO总代理——世纪奥通公司副总裁周晓翀曾对媒体坦言:“我们产品的曝光率不是太高,不是任何商店都能看得到。在渠道上,我们的分布不是很广,很多区域是空白的,我们下一步的目标是把这个渠道完善起来,让更多人知道这个品牌。”
言犹在耳,“让更多人知道”,似乎已经变得不可能。
定位过于自信?
IDC在2008年底出具的最新报告认为,尽管全球经济增长放缓,但全球PC出货量的增长却超过预期。该报告显示,2008年全球PC出货量将达3.11亿部,较去年增长15.7%。未来PC出货量增速将稍有下滑,但2012年之前会一直保持在9%以上。至于导致PC产业逆势而上的最直接原因,IDC认为来自基于Atom处理器的便携笔记本电脑。
此后的一段时间内,超便携笔记本电脑成为“销量催生剂”,Acer甚至倚靠在该领域的优势顺利晋身PC三甲。惠普、戴尔等纷纷跟进,中国南方一些山寨上网本生产企业亦成功抓住了机遇,上网本时代已经来临。
然而,有趣的是,OQO从未将自己旗下的产品称作上网本,在产品定位上,其推广的概念亦与英特尔的MID有较大区别。UMPC虽与上网本同属超便携范畴,但其价格与上网本相差千里。记者自OQO官方资料获悉,大部分OQO UMPC产品售价均在两万元以上,更有41888元这样令人乍舌的价格。这让上网本2000元~4000元的售价难以望其项背,表明二者并非同类。而上网本的风光亦不属于UMPC。
此外,OQO产品与英特尔大力推广的MID也截然不同。在OQO官方网站的介绍中,OQO说明了上网本与UMPC的区别。“在功能上的巨大差异也反映到产品价格上,国内MID高配版本售价最高也不会超过万元,而UMPC一般定价在万元以上,最高配置的机型如OQO领袖版甚至售价超过3万元。如此明显的价格差别,也从另一方面验证了这两种产品在性能和配置方面的根本差别。”
OQO官方对UMPC和上网本、MID的区别毫不讳言。周晓翀在回答“OQO是否定位于第二台笔记本电脑”时表示:“其实现在用户应该把它当成第一台电脑,将其他的电脑作为第二台电脑、第三台电脑。”
此外周晓翀还认为,虽然UMPC和MID存在共同的追求,但它们之间根本的区别难以遮掩,从概念上来说,UMPC是电脑(PC),而MID是设备(Devices)。所以,从严格意义上讲,MID不能归为笔记本电脑产品。
“东芝式辉煌”难以复制
从OQO首款产品问世,到2007年11月底正式进入中国市场,OQO总部酝酿了3年时间。最终,OQO在渠道方面选择了与东芝、NEC等一样的独家总代理模式。
2007年11月27日,OQO公司与北京世纪奥通科技有限公司共同签订开拓中国市场的战略协议,正式进军中国UMPC市场。北京世纪奥通科技有限公司受美国OQO公司独家委托,将全面开展大中华区的业务。
独家总代理的渠道模式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到2004年前后,曾经是许多国外品牌进入中国市场屡试不爽的招数,日系厂商对其尤为青睐。从1995年6月开始,神州数码就一直独家代理东芝笔记本电脑。受惠于神州数码庞大的銷售体系,东芝笔记本在进入初期一路凯歌,销量曾在中国连年居前。
然而,东芝与神州数码这段婚姻没有迈过“10年之痒”。2004年初,东芝把和神州数码维持了9年的独家总代理角色一分为三,引入了佳杰科技和翰林汇,不过最终业绩并未达到预期。
毕博管理咨询大中国区董事总经理陈荣祥认为,渠道过于单一始终是独家总代理模式的硬伤。“自从1995年6月开始和神州数码合作,双方配合可谓默契。东芝负责提供产品,神州数码负责产品规划、市场推广、销售以及售后服务。然而正是这种“默契”,使得东芝过于依赖神州数码。有人甚至戏称,东芝简直是在给神州数码打工,在中国扮演了一个OEM生产商的角色,除了生产和拿回货款,所有的事情都交给神州数码。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胡左浩博士也表达了类似观点:“东芝在中国市场表现不理想,其深层原因是出于对中国市场的漠视。在与神州数码合作9年的独家代理时期内,东芝更多只是依赖、放手并乐享其成,在品牌推广、售后服务、渠道建设、品牌形象建设等方面都没有下足工夫。”
这个问题也存在于小本鼻祖OQO身上。业内人士指出,渠道分销商无法代替企业行使研发、设计、营销甚至是品牌管理的功能,这些工作都无法外包,应该自己做。这一误区直接导致OQO在与索尼、三星等对手竞争时落于下风。
一位熟悉OQO总代理世纪奥通的徐先生认为,时过境迁,东芝此前的成功难以再次复制。没有良好的市场推广作为推手,OQO这样的注重应用体验的产品根本无法立足。
此外,徐先生还认为,OQO在中国的失利,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没有上游的支持。“OQO选择的芯片供应商是威盛而不是深谙此道的英特尔,在产品层面,OQO的合作伙伴并没有太多的推广经验。”
“小本鼻祖”倒在了超便携电脑市场爆发的前夜。曾让索尼和三星如坐针毡的OQO缘何起了个大早,却赶了个晚集?
早在2000年就开始研发超便携笔记本电脑的美国PC品牌OQO,终于没有熬到超便携PC市场的春天。5月下旬,OQO在其官方论坛发表声明称:“我们很遗憾地宣布,由于财务紧张,OQO现在已经无法提供维修与支持服务。我们对不能向忠实的用户提供继续支持表示遗憾,请接受我们诚挚的道歉。”
这标志着被称作是“小本鼻祖”的UMPC先驱变成了先烈。而此前,环绕在OQO身上的光环曾使它无限荣光——2007年的CES展上,比尔·盖茨曾亲自为OQO新品“担任推广大使”,在超便携纵深市场,它甚至一度为索尼和三星制造了不小的麻烦。
OQO在华总代理北京世纪奥通科技有限公司表示不会置客户于不顾,将接过OQO在中国市场的售后服务。然而,OQO新品将无缘PC江湖的下一轮征战。
关闭其全球业务距离OQO在华首家体验店在中关村开业,仅有不到半年的时间。
猜到了开始却没有猜到结局
今年1月9日,OQO鼎好体验店开业剪彩仪式开始,体验店店长北京时代昌蓝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潘禾丰和OQO大中华区区域销售总监米俊志共同为仪式剪彩。这是自打2003年进入中国市场之后,OQO在华又一重大举措。在OQO高层团队看来,作为定位在为消费者带来全新应用体验的创新3C产品,缺乏形象展示和体验终端,永远是一个遗憾。
然而,远在大洋彼岸的OQO旧金山总部像是和中国的团队开了个不合时宜的玩笑。5月份,美国总部发表声明称,即日将关闭OQO旗下业务,产品维修和相关服务亦将无暇顾及。
2003年,OQO携旗下产品亮相,并首度提出UMPC的概念。此后,由于合作伙伴微软在概念推广方面采用了趋同的称谓,UMPC开始大行其道,一些全球一、二线厂商均有相关跟进举措。一时间,OQO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在索尼和三星等竞争对手眼中,OQO成为“最具威胁的潜在竞争对手”。
如此风光自然事出有因。与以往仅仅关注时尚与精巧的产品不同,OQO更偏重于给使用者带来应用体验,因此它并不以华丽和时尚取胜。就是这样的内敛,使得OQO更加犹抱琵琶半遮面。尽管品牌效应与索尼、三星等不可同日而语,但OQO CEO Jory Bell却表示,他们已经接到了众多的订单。
OQO的设计团队是由IBM和苹果派出的顶尖工程师组成的,在工艺设计和产品性能方面继承了两者的优点。作为全球最小的超级微型笔记本,OQO凭借出色的设计、强大的性能以及迥异于以往的卓越商务功能,一经面市便赢得了巨大的成功,并将多项国际大奖囊入怀中。
在“2007年美国CES展会”上,OQO二代UMPC产品还由微软的盖茨亲自展示,并一举获得了“最佳移动电脑奖”,在这个全球著名的大型展会上抢尽风头,市场好评如潮。
在OQO借道独家总代理世纪奥通入华的发布会现场,一位在小本方面颇有市场经验的王先生曾向记者表示:“在用户的层面看,OQO目前的市场策略显然不适合中低端客户。而随着UMPC市场发展的逐步深入,UMPC在国内认知度的提升,国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至寡头格局的出现时,消费者在档次上的划分将逐渐淡化,取而代之的是用户对于产品本身价值的关注,届时,技术领先的UMPC产品将会彰显优势。
这一切都显示,挽歌似乎来得太早了些。OQO总代理——世纪奥通公司副总裁周晓翀曾对媒体坦言:“我们产品的曝光率不是太高,不是任何商店都能看得到。在渠道上,我们的分布不是很广,很多区域是空白的,我们下一步的目标是把这个渠道完善起来,让更多人知道这个品牌。”
言犹在耳,“让更多人知道”,似乎已经变得不可能。
定位过于自信?
IDC在2008年底出具的最新报告认为,尽管全球经济增长放缓,但全球PC出货量的增长却超过预期。该报告显示,2008年全球PC出货量将达3.11亿部,较去年增长15.7%。未来PC出货量增速将稍有下滑,但2012年之前会一直保持在9%以上。至于导致PC产业逆势而上的最直接原因,IDC认为来自基于Atom处理器的便携笔记本电脑。
此后的一段时间内,超便携笔记本电脑成为“销量催生剂”,Acer甚至倚靠在该领域的优势顺利晋身PC三甲。惠普、戴尔等纷纷跟进,中国南方一些山寨上网本生产企业亦成功抓住了机遇,上网本时代已经来临。
然而,有趣的是,OQO从未将自己旗下的产品称作上网本,在产品定位上,其推广的概念亦与英特尔的MID有较大区别。UMPC虽与上网本同属超便携范畴,但其价格与上网本相差千里。记者自OQO官方资料获悉,大部分OQO UMPC产品售价均在两万元以上,更有41888元这样令人乍舌的价格。这让上网本2000元~4000元的售价难以望其项背,表明二者并非同类。而上网本的风光亦不属于UMPC。
此外,OQO产品与英特尔大力推广的MID也截然不同。在OQO官方网站的介绍中,OQO说明了上网本与UMPC的区别。“在功能上的巨大差异也反映到产品价格上,国内MID高配版本售价最高也不会超过万元,而UMPC一般定价在万元以上,最高配置的机型如OQO领袖版甚至售价超过3万元。如此明显的价格差别,也从另一方面验证了这两种产品在性能和配置方面的根本差别。”
OQO官方对UMPC和上网本、MID的区别毫不讳言。周晓翀在回答“OQO是否定位于第二台笔记本电脑”时表示:“其实现在用户应该把它当成第一台电脑,将其他的电脑作为第二台电脑、第三台电脑。”
此外周晓翀还认为,虽然UMPC和MID存在共同的追求,但它们之间根本的区别难以遮掩,从概念上来说,UMPC是电脑(PC),而MID是设备(Devices)。所以,从严格意义上讲,MID不能归为笔记本电脑产品。
“东芝式辉煌”难以复制
从OQO首款产品问世,到2007年11月底正式进入中国市场,OQO总部酝酿了3年时间。最终,OQO在渠道方面选择了与东芝、NEC等一样的独家总代理模式。
2007年11月27日,OQO公司与北京世纪奥通科技有限公司共同签订开拓中国市场的战略协议,正式进军中国UMPC市场。北京世纪奥通科技有限公司受美国OQO公司独家委托,将全面开展大中华区的业务。
独家总代理的渠道模式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到2004年前后,曾经是许多国外品牌进入中国市场屡试不爽的招数,日系厂商对其尤为青睐。从1995年6月开始,神州数码就一直独家代理东芝笔记本电脑。受惠于神州数码庞大的銷售体系,东芝笔记本在进入初期一路凯歌,销量曾在中国连年居前。
然而,东芝与神州数码这段婚姻没有迈过“10年之痒”。2004年初,东芝把和神州数码维持了9年的独家总代理角色一分为三,引入了佳杰科技和翰林汇,不过最终业绩并未达到预期。
毕博管理咨询大中国区董事总经理陈荣祥认为,渠道过于单一始终是独家总代理模式的硬伤。“自从1995年6月开始和神州数码合作,双方配合可谓默契。东芝负责提供产品,神州数码负责产品规划、市场推广、销售以及售后服务。然而正是这种“默契”,使得东芝过于依赖神州数码。有人甚至戏称,东芝简直是在给神州数码打工,在中国扮演了一个OEM生产商的角色,除了生产和拿回货款,所有的事情都交给神州数码。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胡左浩博士也表达了类似观点:“东芝在中国市场表现不理想,其深层原因是出于对中国市场的漠视。在与神州数码合作9年的独家代理时期内,东芝更多只是依赖、放手并乐享其成,在品牌推广、售后服务、渠道建设、品牌形象建设等方面都没有下足工夫。”
这个问题也存在于小本鼻祖OQO身上。业内人士指出,渠道分销商无法代替企业行使研发、设计、营销甚至是品牌管理的功能,这些工作都无法外包,应该自己做。这一误区直接导致OQO在与索尼、三星等对手竞争时落于下风。
一位熟悉OQO总代理世纪奥通的徐先生认为,时过境迁,东芝此前的成功难以再次复制。没有良好的市场推广作为推手,OQO这样的注重应用体验的产品根本无法立足。
此外,徐先生还认为,OQO在中国的失利,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没有上游的支持。“OQO选择的芯片供应商是威盛而不是深谙此道的英特尔,在产品层面,OQO的合作伙伴并没有太多的推广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