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科书图片,是教科书文字之外的一种信息表达系统,包括图画、照片、图表等多种“视觉呈现”形式。长期以来,图片被视为文字的“图解”,教材的“插图”。在“读图时代”的今天,以系统论重新审视,教科书图片其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信息系统,具有与文字系统同等的功能。不仅横向与之匹配,自身也纵向配合,形成一个存储、传递教育信息的整体。构成教材不可或缺的要素,成为教学不可多得的资源。
一、教科书图片的统计与分析
1 教科书图片的统计
按物理意义的分类标准,对人教社新版(必修1、2为2004年5月第l版,选修3-1、2、3、4、5为2006年12月、2007年4月第2版)和旧版(2006年11月第2版)高中物理教科书图片作对比统计,结果为:情景类126幅(旧本,下同)/180.5幅(新本,下同);实验类144.5/277;分析类349/347.8;图像类58.5/84;应用类95/122;图表类41/62;史料类16/62.7;人文类2/6;总计832/1142(未计栏目图,组图合计1幅)。
按其他分类标准,对这两版教材图片作对比统计,结果为:按呈现形式分类,图画689/775.2,照片102/304,8,图表41/62;按表现风格分类。写实203/410.8,示意584/614.2,卡通4/55,图表41/62;按色彩类型分类,黑白521/151,彩色311/991;按空间形式分类,平面534/597,“立体”298/545。
2 教科书图片的分析
(1)就图片物理意义而言,无论新、旧版本。分析、实验、情景、应用类图片均超过图片总数10%,这不仅反映学科特点,也合乎学生心理。与旧版相比,新本分析类图片比例有所减少,实验、史料、人文类图片比重大为增加,反映了编者对新课改目标的思考与探索。
(2)就图片呈现方式而言,照片数量剧增。照片极具现场感与丰富内涵,为文字所不及。
(3)就图片表现风格而言,写实图大量增加,凸显学科特点;卡通图从“无”到有,反映对学生心理有全新认识。
(4)就图片色彩类型而言,彩图比重猛增到86,78%,一改教科书多年的冷面孔。令人爱不释手,既增强了阅读兴趣,也降低了难度台阶。
(5)就图片空间形式而言,“立体”图比例增加到47.72%,既增强了教材直观性,也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
二、教科书图片的功能与作用
1 教科书图片的功能
图片长于表现文字难以名状的空间和具体细节,能为抽象学习内容作出直观形象的视觉化呈现,为自主探究学习创造兴味盎然的阅读情境,为实现三维课程目标发挥匠心独具的教育功能。
从认知方面看,人的视觉系统对于图像类信息特别敏感,大部分信息都是通过视觉而获得。故图片与认知规律有着密切联系,具有引发注意、增进感知、帮助记忆、发展思维等认知功能。认知心理学的分析指出,图片能为学生提供用文字难以描述的内容,把复杂的概念加以视觉化和形象化,提高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图片可以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阅读速度;在学习时注意对图片进行观察、分析和思考,不仅有助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对学习能力偏低的学生更有特别的补偿作用。
从非认知方面看,图片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缓解学生的紧张心理;图片能较好地作用于学生的情感,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产生积极影响;图片能吸引学生对书面材料的注意力,发挥图片的导向作用;图片的融入能改变文字信息的线性表达方式,给学生带来阅读的趣味性。
现代教学论在教学方法方面特别强调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应用图片资源进行教学,直观形象,生动明了,能有效刺激学生的感官和大脑,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学生易懂易记,学习兴趣浓,学习效率高。
优美的图片还能发展学生的美感。科学性和艺术性的二重组合,构成物理教科书图片的内在特征,这一特征使它具有双重审美价值。精美的物理图片是教科书作者的主观意象同图片艺术家的客观物象的有机融合,从形式、内容到意境等方面营造出一种审美氛围,唤起学生的审美感受,引起学生的审美趣味:激发学生的审美创造冲动。优美的图片是美育的有效载体,如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让学生流连忘返,潜移默化地受到科学和艺术的双重熏陶,使他们的精神世界更加充盈。
2 教科书图片的作用
物理教科书图片是以视觉传递物理思想、传承物理文化、传导物理知识的独特方法,是传播物理教育信息的重要媒介和达成物理课程目标的有效手段。教学中认真研究、科学利用图片,充分发挥其优势。可使复杂过程简明化,隐含原理明显化,物理现象直观化,抽象概念具体化,理论问题形象化,枯燥知识趣味化。
图片直观、具象、真实,极具现场感,往往能概括知识内容,揭示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弥补语言表达之不足,并能在教学中起化繁为简、强化重点、突破难点、提高效率的作用。从读懂文字获得新知,到解读图片探究真知,是物理教育、教学一个新的突破和质的飞跃!学习者从“习文而知之”到“读图而得之”,获取知识的有效途径拓宽了,学习的方法更加直观、形象、快捷、高效,这将有利于教学行为的展开。
图片还具有促进思维能力、语言能力以及审美能力的提高等重要作用。
三、教科书图片的利用与思考
1 教科书图片利用的模式
图片内容高度凝练,信息量大,能刺激大脑充分思维。产生创造灵感和创新激情。结合图片资源授课,课堂教学由教师静态讲解,学生被动观察、笔记、答问向教师多元呈现,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转变。这种课堂模式气氛活跃,增强了教学的真实性和立体感,直观性和趣味性,有利于师生对教学内容进行更加细致具体的思考、探讨和表述,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增强学生的体验,有利于三维课程目标的实现。教学中把握“备”、“用”、“读”、“绘”、“思”、“享”、“考”等读图教学环节,开发利用好图片资源,能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1)“备”图——课前精备图片。对于教科书图片,不能走马观花,不求甚解,应把备图作为备课的一项重要内容,深挖内涵,广联外延,切实开发利用每幅图片的教学价值。根据学生需求,对图片资源进行梳理,归类与整合。依据课程目标,锁定有利于突破教学重点与难点的图片资源。比较资源成本,预测教学效果,确定呈现方式。图片太小,不利观察和讲解,教学中需放大或变“活”,为此可制成挂图或投射到屏幕上,以增强直观性、可见度和趣味性,加大刺激量。这样,学生既易于理解,又加深了印象。
(2)“用”图——教学活用图片。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发挥PPT、Flash等软件的优势,将图片调“动”用“活”,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营造有利自主学习的教学环境。
(3)“读”图——引导学生析图。透过图片看本质。分析 物理现象,剖析物理过程,探究物理规律。
(4)“绘”图——指导学生绘图。通过画图领略物理规律,训练物理思维,提高探究能力。
(5)“思”图——课后反思图片。应用图片教学的过程,就是对教科书图片资源开发利用进行检验的过程。要根据教学效果及时调整。
(6)“考”图——酌情考查图片。不仅体现“读图时代”图片的重要性,也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培养探究能力。
(7)“享”图——同行共享图片。通过建立图片资源库,实现同行共享,放大资源筛选的效应。
2 教科书图片利用的思考
(1)图文一体教学的优化。使图片信息的视觉化、直观化与文字信息的概括性、抽象性相互结合,以实现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与整合。一方面,图片的内涵与文字的表达相映生辉。另一方面,图文一体的信息能最大限度开发读者的想像力,调动读者的知识经验,补充、完善文字、图片表述的各自不足,挖掘、提炼文字、图片蕴含的深层含义,从而达到“完整接收”的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对待图片、文字要一视同仁,努力挖掘图片的内涵与外延,充分发挥图片的功能和作用。
(2)学生读图能力的开发。经验表明,对图片的认识。尚处于形象思维阶段的中学生偏向于感性,更多地注意插图的非认知功能。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图习惯,指导学生读图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读图能力,也称为“视觉素养”,是一种“习得的对于视觉信息进行处理的能力”,这种能力既包括准确地理解视觉信息,又包括准确地创作和运用视觉图像。实际上,在文字文化中,从识字、造句到自如地表达思想必须要有一个不断学习和反思的过程。同样地,在图像文化中,能够运用线条、图形元素、图片来表达思想也是需要学习、实践和锻炼的。教科书图片信息包括显性和隐性两大类,显性信息易被直接获取,隐性信息则需要依靠一定的解析方法或在教师的启发下才能更多地获取。在读图时,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根据初读获取的少量信息,将图片上的符号逐步具体化和系统化,并注意分析它们之间的内在关系,通过一定的观察、比较和概括,获取较为综合的图片形象,这样就使图片符号识别过程大大加快和简化,达到学生深入理解图片内涵的教学目的。对于过于简单的图片,教师要做必要的补充,向学生讲述与之相关的背景材料,帮助学生理解事物的全貌。对于表达过程的图片;教师可增加适当的指导语,向学生说明事物变化的特性。对于表示关系的图片,教师要与学生一起分析,揭示图片中的各种关系。
(3)图片深度内涵的挖掘。由于图片着力表现的是文字所不能或者不能充分表达的内容,因此图片不仅关联物理知识,往往还呈现更高的资源价值,如展现方法,陶冶情感,认识社会,提高参与度,能供讨论、对话甚至批判等。然而学生由于认知水平较低,一般更注意图片的外在特征,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充分挖掘图片的内涵,并与学生的经验、体验相联系,进行信息创生。这项工作富有艺术性和创造性,因为它没有固定的操作程式,完全是依据当时的具体情境而定。教师应当借鉴、学习情意教育理论,以物理课堂教学为依托,以图片资源内涵为载体,在物理课程实践中创新这项教学工作能力。
正如前苏联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把画片带进教室,就是哑子也会说话了”。
(4)引领教具的制作。应当指出,教科书图片为自制教具和创新实验提供了丰富素材,充分体现了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特点。因此,教师不能仅停留在“用眼看图,用心析图,用嘴说图,用手画图”的低层次,应以图片为蓝本,不失时机地引领学生因陋就简,自制教具,因地制宜,创新实验,把“死”图片变成可供观察、触摸、操作、演示的“活”教具,以弥补教学中“纸上谈图”的空洞,“画饼充饥”的不足,全面发展学生素质。
(责任编辑 孙晓雯)
一、教科书图片的统计与分析
1 教科书图片的统计
按物理意义的分类标准,对人教社新版(必修1、2为2004年5月第l版,选修3-1、2、3、4、5为2006年12月、2007年4月第2版)和旧版(2006年11月第2版)高中物理教科书图片作对比统计,结果为:情景类126幅(旧本,下同)/180.5幅(新本,下同);实验类144.5/277;分析类349/347.8;图像类58.5/84;应用类95/122;图表类41/62;史料类16/62.7;人文类2/6;总计832/1142(未计栏目图,组图合计1幅)。
按其他分类标准,对这两版教材图片作对比统计,结果为:按呈现形式分类,图画689/775.2,照片102/304,8,图表41/62;按表现风格分类。写实203/410.8,示意584/614.2,卡通4/55,图表41/62;按色彩类型分类,黑白521/151,彩色311/991;按空间形式分类,平面534/597,“立体”298/545。
2 教科书图片的分析
(1)就图片物理意义而言,无论新、旧版本。分析、实验、情景、应用类图片均超过图片总数10%,这不仅反映学科特点,也合乎学生心理。与旧版相比,新本分析类图片比例有所减少,实验、史料、人文类图片比重大为增加,反映了编者对新课改目标的思考与探索。
(2)就图片呈现方式而言,照片数量剧增。照片极具现场感与丰富内涵,为文字所不及。
(3)就图片表现风格而言,写实图大量增加,凸显学科特点;卡通图从“无”到有,反映对学生心理有全新认识。
(4)就图片色彩类型而言,彩图比重猛增到86,78%,一改教科书多年的冷面孔。令人爱不释手,既增强了阅读兴趣,也降低了难度台阶。
(5)就图片空间形式而言,“立体”图比例增加到47.72%,既增强了教材直观性,也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
二、教科书图片的功能与作用
1 教科书图片的功能
图片长于表现文字难以名状的空间和具体细节,能为抽象学习内容作出直观形象的视觉化呈现,为自主探究学习创造兴味盎然的阅读情境,为实现三维课程目标发挥匠心独具的教育功能。
从认知方面看,人的视觉系统对于图像类信息特别敏感,大部分信息都是通过视觉而获得。故图片与认知规律有着密切联系,具有引发注意、增进感知、帮助记忆、发展思维等认知功能。认知心理学的分析指出,图片能为学生提供用文字难以描述的内容,把复杂的概念加以视觉化和形象化,提高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图片可以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阅读速度;在学习时注意对图片进行观察、分析和思考,不仅有助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对学习能力偏低的学生更有特别的补偿作用。
从非认知方面看,图片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缓解学生的紧张心理;图片能较好地作用于学生的情感,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产生积极影响;图片能吸引学生对书面材料的注意力,发挥图片的导向作用;图片的融入能改变文字信息的线性表达方式,给学生带来阅读的趣味性。
现代教学论在教学方法方面特别强调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应用图片资源进行教学,直观形象,生动明了,能有效刺激学生的感官和大脑,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学生易懂易记,学习兴趣浓,学习效率高。
优美的图片还能发展学生的美感。科学性和艺术性的二重组合,构成物理教科书图片的内在特征,这一特征使它具有双重审美价值。精美的物理图片是教科书作者的主观意象同图片艺术家的客观物象的有机融合,从形式、内容到意境等方面营造出一种审美氛围,唤起学生的审美感受,引起学生的审美趣味:激发学生的审美创造冲动。优美的图片是美育的有效载体,如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让学生流连忘返,潜移默化地受到科学和艺术的双重熏陶,使他们的精神世界更加充盈。
2 教科书图片的作用
物理教科书图片是以视觉传递物理思想、传承物理文化、传导物理知识的独特方法,是传播物理教育信息的重要媒介和达成物理课程目标的有效手段。教学中认真研究、科学利用图片,充分发挥其优势。可使复杂过程简明化,隐含原理明显化,物理现象直观化,抽象概念具体化,理论问题形象化,枯燥知识趣味化。
图片直观、具象、真实,极具现场感,往往能概括知识内容,揭示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弥补语言表达之不足,并能在教学中起化繁为简、强化重点、突破难点、提高效率的作用。从读懂文字获得新知,到解读图片探究真知,是物理教育、教学一个新的突破和质的飞跃!学习者从“习文而知之”到“读图而得之”,获取知识的有效途径拓宽了,学习的方法更加直观、形象、快捷、高效,这将有利于教学行为的展开。
图片还具有促进思维能力、语言能力以及审美能力的提高等重要作用。
三、教科书图片的利用与思考
1 教科书图片利用的模式
图片内容高度凝练,信息量大,能刺激大脑充分思维。产生创造灵感和创新激情。结合图片资源授课,课堂教学由教师静态讲解,学生被动观察、笔记、答问向教师多元呈现,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转变。这种课堂模式气氛活跃,增强了教学的真实性和立体感,直观性和趣味性,有利于师生对教学内容进行更加细致具体的思考、探讨和表述,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增强学生的体验,有利于三维课程目标的实现。教学中把握“备”、“用”、“读”、“绘”、“思”、“享”、“考”等读图教学环节,开发利用好图片资源,能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1)“备”图——课前精备图片。对于教科书图片,不能走马观花,不求甚解,应把备图作为备课的一项重要内容,深挖内涵,广联外延,切实开发利用每幅图片的教学价值。根据学生需求,对图片资源进行梳理,归类与整合。依据课程目标,锁定有利于突破教学重点与难点的图片资源。比较资源成本,预测教学效果,确定呈现方式。图片太小,不利观察和讲解,教学中需放大或变“活”,为此可制成挂图或投射到屏幕上,以增强直观性、可见度和趣味性,加大刺激量。这样,学生既易于理解,又加深了印象。
(2)“用”图——教学活用图片。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发挥PPT、Flash等软件的优势,将图片调“动”用“活”,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营造有利自主学习的教学环境。
(3)“读”图——引导学生析图。透过图片看本质。分析 物理现象,剖析物理过程,探究物理规律。
(4)“绘”图——指导学生绘图。通过画图领略物理规律,训练物理思维,提高探究能力。
(5)“思”图——课后反思图片。应用图片教学的过程,就是对教科书图片资源开发利用进行检验的过程。要根据教学效果及时调整。
(6)“考”图——酌情考查图片。不仅体现“读图时代”图片的重要性,也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培养探究能力。
(7)“享”图——同行共享图片。通过建立图片资源库,实现同行共享,放大资源筛选的效应。
2 教科书图片利用的思考
(1)图文一体教学的优化。使图片信息的视觉化、直观化与文字信息的概括性、抽象性相互结合,以实现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与整合。一方面,图片的内涵与文字的表达相映生辉。另一方面,图文一体的信息能最大限度开发读者的想像力,调动读者的知识经验,补充、完善文字、图片表述的各自不足,挖掘、提炼文字、图片蕴含的深层含义,从而达到“完整接收”的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对待图片、文字要一视同仁,努力挖掘图片的内涵与外延,充分发挥图片的功能和作用。
(2)学生读图能力的开发。经验表明,对图片的认识。尚处于形象思维阶段的中学生偏向于感性,更多地注意插图的非认知功能。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图习惯,指导学生读图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读图能力,也称为“视觉素养”,是一种“习得的对于视觉信息进行处理的能力”,这种能力既包括准确地理解视觉信息,又包括准确地创作和运用视觉图像。实际上,在文字文化中,从识字、造句到自如地表达思想必须要有一个不断学习和反思的过程。同样地,在图像文化中,能够运用线条、图形元素、图片来表达思想也是需要学习、实践和锻炼的。教科书图片信息包括显性和隐性两大类,显性信息易被直接获取,隐性信息则需要依靠一定的解析方法或在教师的启发下才能更多地获取。在读图时,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根据初读获取的少量信息,将图片上的符号逐步具体化和系统化,并注意分析它们之间的内在关系,通过一定的观察、比较和概括,获取较为综合的图片形象,这样就使图片符号识别过程大大加快和简化,达到学生深入理解图片内涵的教学目的。对于过于简单的图片,教师要做必要的补充,向学生讲述与之相关的背景材料,帮助学生理解事物的全貌。对于表达过程的图片;教师可增加适当的指导语,向学生说明事物变化的特性。对于表示关系的图片,教师要与学生一起分析,揭示图片中的各种关系。
(3)图片深度内涵的挖掘。由于图片着力表现的是文字所不能或者不能充分表达的内容,因此图片不仅关联物理知识,往往还呈现更高的资源价值,如展现方法,陶冶情感,认识社会,提高参与度,能供讨论、对话甚至批判等。然而学生由于认知水平较低,一般更注意图片的外在特征,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充分挖掘图片的内涵,并与学生的经验、体验相联系,进行信息创生。这项工作富有艺术性和创造性,因为它没有固定的操作程式,完全是依据当时的具体情境而定。教师应当借鉴、学习情意教育理论,以物理课堂教学为依托,以图片资源内涵为载体,在物理课程实践中创新这项教学工作能力。
正如前苏联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把画片带进教室,就是哑子也会说话了”。
(4)引领教具的制作。应当指出,教科书图片为自制教具和创新实验提供了丰富素材,充分体现了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特点。因此,教师不能仅停留在“用眼看图,用心析图,用嘴说图,用手画图”的低层次,应以图片为蓝本,不失时机地引领学生因陋就简,自制教具,因地制宜,创新实验,把“死”图片变成可供观察、触摸、操作、演示的“活”教具,以弥补教学中“纸上谈图”的空洞,“画饼充饥”的不足,全面发展学生素质。
(责任编辑 孙晓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