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糊教学机制下的英语语用能力培养

来源 :教学月刊·中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136222294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培养具有主体性的人是现代教育的特征。学校的教学活动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索性学习过程,是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好奇心、创造精神和开发学习潜能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合理地运用教学策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主动、和谐、全面地发展。其中,“问题式”教学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所谓“问题式”教学,就是教师根据教学要求,将有关教学内容转化为面向全体学生的系列问题,以问题来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与行为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通过“问题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自主探索,从而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全面发展。
  
  一、转变观念,让学生敢问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有了问题,学生的思维才有方向,才有动力;只有敢问,学生才能步入自主思考、解决问题的正确轨道,从根本上建立被传统教学模式颠倒了的师生关系,真正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教师是学生的合作伙伴、引导者的主导作用。因此,实施新课程改革,必须首先打破旧的课堂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要使学生敢问,教师与学生之间达成一种民主、平等的关系是前提。宽松、愉快的气氛,有益于学生深入细致、主动地观察事物,思考问题。因此,教师要以和蔼的态度、关注的表情倾听学生提问题,鼓励学生与教师就某一问题进行探讨,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中,让学生体验平等、民主、理解、宽容和亲情,接受激励、鼓舞、感化、指导和建议,形成积极、丰富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体验,使创新思维得到更好的培养,逐步由不敢提问、不懂提问转为敢于提问、乐于提问和善于提问。
  
  二、做好示范,使学生会问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原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整个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能力,任何时候都应鼓励学生提问。”
  学生不提问的原因之一,是没有掌握提问的方式方法,不知道该怎么提问。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针对学生实际,为学生做提问示范,让学生体会教师是如何提问题的,提问的方法有哪些。如,如何从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比较上提问,从新知识的背景、过程、意义等方面提问。要改变课堂教学结构,多给学生相互质疑或向教师提问的机会。如,举行以小组为单位的提问比赛,让学生先在组内热热身;允许学生把课堂上一时没想好的问题放到课后提,或把问题写下来思考后再提,以缓解学生尤其是口头表达能力差生的心理压力。这些措施,都有利于训练学生主动提问的能力。
  另外,教师的“言传身教”应落实于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学生如何在新旧知识的交叉点、学习过程的困惑点、教学内容的重难点等处进行质疑。课前,教师要提供预习提纲,有意识地让学生花一定的时间去预习下节课的基本内容,引导他们在阅读过程中主动思考、积极观察,善于在可疑点做上适当的记号,带着解决问题的迫切心理去听课,完成从不会问到会问的转变。
  
  三、创设情境,使学生想问
  
  创设问题情境,有利于教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我要学”“我爱学”的氛围中愉快地接受新知识。为此,教师从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抓住学生认知可能产生的困惑处,或在学生原有的认识与新知识产生冲突处,或由于知识和能力的不足产生的学习障碍处,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与问题之间构建起一座桥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
  现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在城镇的学校都有配置,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结合课程教学的实际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有问题可提。例如,在教学初二思想政治“传统文化”一节时,某教师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播放了中国人过春节、英国人过圣诞节等画面,然后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提出问题。结果,学生非常活跃,提出的问题也相当有质量,如中外公民在过传统节日时,有何异同?如何看待不同国家的文化传统?等等。在课堂授课时,利用多媒体教学创设问题情境,将一些模范人物、历史典故等资料呈现给学生,有利于学生带着兴趣参与教学,学得主动、有效。
  
  四、民主教学,使学生愿问
  
  中学阶段的学生正处在一种“心欲求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求知状态中,但又存在着“三怕”心理:一怕在课堂上提问会影响教师的教学秩序而挨教师的批评、指责;二怕提出的问题不成问题而变成同学们的笑料;三怕提出的问题毫无价值而被人瞧不起自己。因此,要使学生在课堂上敢于提问,教师首先要努力帮助学生消除“三怕”的心理障碍,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放心提问。罗杰斯认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他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佳表现和最优发展。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学生发挥主动性的前提,它能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使学生心情舒畅,迅速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乐于思维,敢于提问。这就要求教师与学生建立朋友式的新型师生关系,缩短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要允许学生提问出错,这是学生敢于提问的前提。许多研究表明,教师对学生积极的学习行为示以和蔼微笑、点头称赞以及口头表扬,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增强学习动力,思维更加活跃,体验成功乐趣,敢想、敢说、敢问。
  比如,某教师在教学“西安事变”时,先看组织学生观看“西安事变”的录像,然后召开“记者招待会”,由三位学生分别扮演张学良、杨虎城、中共代表,回答记者——学生的提问。由于形式活泼,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就调动了起来,提了很多问题,其中一些问题提得很精彩,如“作为中共代表,你能解释当时为什么不把蒋介石杀死?”“张将军、杨将军,你们放了蒋介石,是出于什么考虑?身为国民党将领,你们为何敢以下犯上?”……学生的参与程度很高,自然而然地了解了事变的前因后果,理解了中共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重大历史意义,效果比直接讲解要好。
  
  五、准确解答,鼓励学生多问
  
  学生向教师提出问题后,总希望获得满意的答案,因此,准确地解答学生的问题,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提问的兴趣,反之,就可能挫伤学生的积极性。“给学生一滴水,教师就得有一桶水。”教师应刻苦钻研业务,提高自身素质,不断积累知识,完善知识结构,在课堂上从容地面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以宽容、欣赏的心态对待学生的问题。问是开路先锋,问是深耕之犁,学生提出的问题,无论正确与否、质量高低,都应该给予热情的鼓励和真诚的表扬,告诉他们能站起来提问就是好样的,是勇敢的表现。只要我们对学生的提问持一种宽容的态度,循循善诱,就能使课堂出现观点的交锋、智慧的碰撞,进而迸发创新的火花。
  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培养学生提问能力,是促进他们认知发展的重要途径。提问的过程,就是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的过程,是培养他们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能力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教给学生提问题的方法,创设启迪发问的情境,使学生敢于提问题,善于提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
其他文献
本文从柏拉图的《理想国》中的“善”的定义、分类、作用、产生出发,引入西方经济学的效用和边际效用概念,指出善是一种维持和规范人与社会规范秩序的标准,存在于每一个灵魂中,人
当前,中学生对思想政治课厌学是一种相当普遍的现象。然而,学生厌学,表在学生,根在教师。因为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我们政治课教学的模式狭隘,把政治课原本很广阔的空间局限在教材之中、课堂之内。而在一种狭隘的学习空间中,学生是很容易失去学习兴趣的。如何改变这种现状?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尝试的做法是:通过对课堂的有效拓展,打开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广阔空间,从而让学生真正享受到“海阔凭鱼跃,天高任
《马凡陀山歌》是著名诗人袁水拍写的一个诗歌集。该诗集收录了五十三首极具口语色彩的诗歌,以讽刺笔调反映了人民大众的心声,展现了劳苦大众对于生存的挣扎和对于美好生活的渴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对于“缓慢”一词的含义,相信大家都很熟悉. 但有很多人把“缓慢”理解为“匀速”,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是欠妥的,“缓慢”不等于“匀速”.   “缓慢”的本义为运动速度很小,即要多小就有多小,故可认为其运动速度趋于零,人们又把速度等于零习惯性地当做静止状态(其实速度等于零仅是静止状态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因此“缓慢”可进一步理解为力学中的“准静态过程”,它是一种动态平衡,即从过程上看是运
高校体育社团是大学体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培养合格的各行业人才的重要途径。运动(时间和强度)不足是当前我国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与生理机能持续下降主要原因。因此深度挖掘课堂以
台湾著名作家陈映真的《将军族》是一篇极具艺术感染力的作品,小说中精彩的对比艺术手法,对刻画男女主人公“三角脸”“小瘦丫头”等人物形象、深化小说的主题起到了十分重要的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微信这种社会化媒体被越来越多的高职学生使用。本研究从微信的及时通信.支持语音短信、视频、图片、文字,支持多人群聊和微信的公众平台等功能出发,分析微信
唐诗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二次民族大融合的极盛时代。"从唐诗中了解唐的历史"是一个新的历史研究角度,本篇论文从这一角度出发,分析唐诗中反
孟兹·艾玛斯通、马托斯·马汀、奥克塔维奥·彭纳在2011年第28期《加拿大管理科学杂志》上发表题为“行政改革和全球治理主义:关于三次巴西国家改革的批判性分析
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教研部主任龚维斌在接受《嘹望》周刊采访时指出,在社会管理领域中应多鼓励创新、包容创新。一是要加强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将社会管理指标纳入对各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