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受长三角、珠三角的劳动力、土地资源等成本因素考虑,一些原本活跃于东部、沿海的电子企业纷纷开始“西迁”。
2月初,英特尔宣布将关闭位于上海浦东的封装测试工厂,并整合至成都的工厂;而早在2008年底,富士康方面也传来消息,准备将深圳龙华工厂的16万员工转入山西晋城等内陆省份的厂区。
立足现在,从产业布局的角度来看,面对之前比较绝缘的西部地区,这些已经开始行动的电子企业是什么促使他们西迁的脚步?照目前形势,西迁时机是否成熟?政府、企业又该怎样行动来配合、裁定西迁的具体进程?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产业组织研究室高级经济师李纲对《中国联合商报》记者分析认为:“英特尔等跨国电子企业,包括中国本土的部分电子企业‘西迁’不是金融危机下的特定产物,而是早几年就已经开始考察、发展的长期趋势;是随着中国西部投资环境的进步开放对中国战略投资定位的变化调整。对此,政府、企业都应该宏观把握,微观调研,结合2月18日刚刚通过的电子信息产业振兴规划的良好机遇,更好地促进和实现东、西部电子信息产业的均衡调整和共同发展。”
“今非西比”
传统定义的西部地区的贫穷落后、交通不便、市场狭小等限制性因素也决定了与“高科技”电子信息产业的不太投缘,东部吸纳电子工业拥有更多优势。然而,随着经济形势的复杂多变,东部电子产业的发展已不仅仅是人力成本与运输成本的简单博弈。
随着中国政府对西部地区扶持建设的大力推进,西部地区的许多城市正在以蓬勃的姿态迅速成长。据《中国联合商报》记者了解,成都去年的电子信息产业全年总收入预计突破1000亿元,这对于西部城市来说无疑是个巨大的鼓舞。
李纲对《中国联合商报》记者分析,随着西部地区基础设施的日益完善,借助资源、人力等诸多优势,众多产业的西部转移已是必然趋势。现在很多的电子跨国公司都不再简单地把中国作为电子生产基地,而是更加看重中国庞大的消费市场。
随着东部市场开发的日趋饱和,中西部所覆盖的庞大人口密度足以吸引更多的投资目光。
中国人民大学信息学院副教授、中国信息经济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王明明同样对《中国联合商报》记者表示,现在西部的投资环境已经今非昔比,同时就电子信息产业而言,也已经不再只是高科技的代名词,在西部地区经济仍然不是十分发达的时候,同样可以实施电子方向的服务外包和劳动密集型的电子制造转移。
行政速度
“西部目前的优惠政策,应该不只停留在压制生产要素的成本上,就电子信息产业而言,除了提供税收等方面的优惠吸引,政府一定还要加强公关速度和行政效率。”李纲说:“政府的行政效率对于目前电子企业的投资意向十分关键。”
西部地区的公关素质明显比不上沿海,这些都需要政府加强引导。此外,通过加强行政效率,政府还必需有意识地吸引和承接各种电子产业的产业链转移,只有创造了良好的产业集群环境,才能更好地降低成本并最终达到吸引投资和服务投资的目的。
“在企业方面,除了首先需要对大的宏观经济形势做出准确的研究判断外,还要格外加强前期调研。”李纲对《中国联合商报》记者分析:“有能力的可以通过自己或者专业机构对当地的生产、消费市场做详尽的考察评估,因地制宜,降低投资风险,避免投资浪费。”
李纲最后补充,考虑到西部当前电子信息方面实际的人口、物流、辐射等现实问题,企业转移的迁入地重点可能会集中在成都、合肥。但同时企业还应该拿出比较有远见的战略眼光,在太原、兰州等发展较快的中心城市提早布局。而像西部其他一些发展迅速的二、三线城市同样值得关注。
■观察: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显磁石效应
吸引电子企业投资,建立产业集群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
很多电子企业西迁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成都。一方面,作为目前西部地区经济的制高点,成渝两市的经济密度是西部平均经济密度的14倍,辐射网络的吸引自然而然。而另一方面,也是更为重要的,就是成都较为完善的电子产业集群的吸引。
产业集群效应对电子信息产业的吸引发展极为重要。东部沿海的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这些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进出口贸易基地,就是具有明显的产业集群效应。它可以更好地带动产业上下游的发展,形成新的产业集群和市场格局,利好经济的循环发展。
目前,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发展较好的西部城市暂时只有成都。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已经形成了以成都为中心,绵阳、德阳、乐山、内江等各具产业特色的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区。形成了数字视听产品产业链和光通信产品产业链,产业集群效应初步显现。
正因如此,以成都为中心的周边地区吸引了包括英特尔、必盛、中芯国际等众多知名国际大企业,并日渐成为元器件基础材料基地和集成电路产业新基地。也正因如此,才带来了去年预计突破1000亿元的产业收入。这些都是非常值得其他西部城市学习和借鉴的。(李卓)
2月初,英特尔宣布将关闭位于上海浦东的封装测试工厂,并整合至成都的工厂;而早在2008年底,富士康方面也传来消息,准备将深圳龙华工厂的16万员工转入山西晋城等内陆省份的厂区。
立足现在,从产业布局的角度来看,面对之前比较绝缘的西部地区,这些已经开始行动的电子企业是什么促使他们西迁的脚步?照目前形势,西迁时机是否成熟?政府、企业又该怎样行动来配合、裁定西迁的具体进程?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产业组织研究室高级经济师李纲对《中国联合商报》记者分析认为:“英特尔等跨国电子企业,包括中国本土的部分电子企业‘西迁’不是金融危机下的特定产物,而是早几年就已经开始考察、发展的长期趋势;是随着中国西部投资环境的进步开放对中国战略投资定位的变化调整。对此,政府、企业都应该宏观把握,微观调研,结合2月18日刚刚通过的电子信息产业振兴规划的良好机遇,更好地促进和实现东、西部电子信息产业的均衡调整和共同发展。”
“今非西比”
传统定义的西部地区的贫穷落后、交通不便、市场狭小等限制性因素也决定了与“高科技”电子信息产业的不太投缘,东部吸纳电子工业拥有更多优势。然而,随着经济形势的复杂多变,东部电子产业的发展已不仅仅是人力成本与运输成本的简单博弈。
随着中国政府对西部地区扶持建设的大力推进,西部地区的许多城市正在以蓬勃的姿态迅速成长。据《中国联合商报》记者了解,成都去年的电子信息产业全年总收入预计突破1000亿元,这对于西部城市来说无疑是个巨大的鼓舞。
李纲对《中国联合商报》记者分析,随着西部地区基础设施的日益完善,借助资源、人力等诸多优势,众多产业的西部转移已是必然趋势。现在很多的电子跨国公司都不再简单地把中国作为电子生产基地,而是更加看重中国庞大的消费市场。
随着东部市场开发的日趋饱和,中西部所覆盖的庞大人口密度足以吸引更多的投资目光。
中国人民大学信息学院副教授、中国信息经济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王明明同样对《中国联合商报》记者表示,现在西部的投资环境已经今非昔比,同时就电子信息产业而言,也已经不再只是高科技的代名词,在西部地区经济仍然不是十分发达的时候,同样可以实施电子方向的服务外包和劳动密集型的电子制造转移。
行政速度
“西部目前的优惠政策,应该不只停留在压制生产要素的成本上,就电子信息产业而言,除了提供税收等方面的优惠吸引,政府一定还要加强公关速度和行政效率。”李纲说:“政府的行政效率对于目前电子企业的投资意向十分关键。”
西部地区的公关素质明显比不上沿海,这些都需要政府加强引导。此外,通过加强行政效率,政府还必需有意识地吸引和承接各种电子产业的产业链转移,只有创造了良好的产业集群环境,才能更好地降低成本并最终达到吸引投资和服务投资的目的。
“在企业方面,除了首先需要对大的宏观经济形势做出准确的研究判断外,还要格外加强前期调研。”李纲对《中国联合商报》记者分析:“有能力的可以通过自己或者专业机构对当地的生产、消费市场做详尽的考察评估,因地制宜,降低投资风险,避免投资浪费。”
李纲最后补充,考虑到西部当前电子信息方面实际的人口、物流、辐射等现实问题,企业转移的迁入地重点可能会集中在成都、合肥。但同时企业还应该拿出比较有远见的战略眼光,在太原、兰州等发展较快的中心城市提早布局。而像西部其他一些发展迅速的二、三线城市同样值得关注。
■观察: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显磁石效应
吸引电子企业投资,建立产业集群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
很多电子企业西迁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成都。一方面,作为目前西部地区经济的制高点,成渝两市的经济密度是西部平均经济密度的14倍,辐射网络的吸引自然而然。而另一方面,也是更为重要的,就是成都较为完善的电子产业集群的吸引。
产业集群效应对电子信息产业的吸引发展极为重要。东部沿海的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这些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进出口贸易基地,就是具有明显的产业集群效应。它可以更好地带动产业上下游的发展,形成新的产业集群和市场格局,利好经济的循环发展。
目前,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发展较好的西部城市暂时只有成都。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已经形成了以成都为中心,绵阳、德阳、乐山、内江等各具产业特色的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区。形成了数字视听产品产业链和光通信产品产业链,产业集群效应初步显现。
正因如此,以成都为中心的周边地区吸引了包括英特尔、必盛、中芯国际等众多知名国际大企业,并日渐成为元器件基础材料基地和集成电路产业新基地。也正因如此,才带来了去年预计突破1000亿元的产业收入。这些都是非常值得其他西部城市学习和借鉴的。(李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