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牵挂不需要回答

来源 :阅读与鉴赏(高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eshoukod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维的这首《杂诗》不愧是千百年来流传不衰的名作。二十个字,浅显得如话家常,却别开生面,匠心独运,结尾有问无答,含不尽之余味,正是诗家高手的手段。
  当然这也有源头。陶渊明的《问来使》:“尔从山中来,早晚发天目。我屋南山下,今生几丛菊?蔷薇叶已抽,秋兰气当馥?归去来山中,山中酒应熟。”陶渊明对来使问了三个问题,菊花长了几丛?蔷薇长出了叶子了吧?兰花已经吐露出香气了吧?最后是一个充满向往的揣想:等我回到山中去的时候,酒应该已经酿熟了。一切提问和想象都围绕着山中的花和酒,略去了其他日常化、世俗化的细节,凸显了隐士高洁超然的情怀。王维应该是受了陶渊明的影响,但是提问的内容更少了,少到只有一项,只问梅花,不及其余,删繁就简,高度浓缩,更有诗意,更富韵味了。
  和这样的功力相比,唐初的王绩,几乎是“失控”了。“衰宗多弟侄,若个赏池台?旧园今在否?新树也应栽。柳行疏密布?茅斋宽窄裁?经移何处竹?别种几株梅?渠当无绝水?石计总生苔?院果谁先熟?林花哪后开?”从朋旧童孩、宗族弟侄、旧园新树、茅斋宽窄、柳行疏密一直问到院果林花,还意犹未尽,“羁心只欲问”。虽然写出了游子思乡的心情,但是缺乏选择,没有重心,缺乏“爆发点”,诗味也不足,难怪往往被作为失败的例子来和王维诗作对比。
  王绩的这首《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中,我只喜欢“羁心只欲问”这一句,确实,对故乡的思念其实是千头万绪的,事无巨细都令人牵挂,不论问多少项、怎么细细描述都不足以让人得到满足,真是越问越急,越饮越渴。理虽如此,但写诗毕竟是艺术,提取和锤炼是必须的,如果选取得当可以说是越少越好(当然这个选取最难最见功力)。所以,轻轻地问一句“梅花开了吗”,就胜过了絮絮叨叨、细大不捐的一大堆问题。
  但是原因好像不仅如此,对于故乡的提问,似乎有回答的总不如没有回答的好。
  无名氏的《十五从军征》:“道逢乡里人,‘家里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也是久别故乡的人对乡人的问讯,而且有问有答,回答得还很详细,却因为太实在而失去了想象的余地。王安石显然领会了王维的妙处,也努力模仿,他的“道人从何来,问松我东冈。举手指屋脊,云今如许长。”也绝不芜杂,只把“梅”变成了“松”,两者轮廓仿佛,但是细细品味,总觉失其神韵。原因不是别的,正是、因为有了这个老老实实的回答。这一答,王维式的含蓄没有了,王维式的空灵也不见了。王维清新而飘逸,王安石则质朴而近“木”了。
  不答比答好,有的诗更进一步,连问也不问了。“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宋之问《渡汉江》)这是快到家乡的奇特而纠结的心情。“反畏消息来,寸心亦何有?”(杜甫《述怀》),这是战乱中不能回乡、亲人离散时牵挂到恐惧的心情。同是太想问而不敢问的矛盾心情,前者还属于微妙,后者则已经归于痛苦。
  答或不答,问或不问,对于故乡的爱和牵挂,永远是游子心中萦绕而不解的情思,没有人可以给出完美的回答,因为没有一个回答可以“解渴”。因此,这种提问其实从来不需要回答。
  真正的解决方案其实只有一个——回乡。请看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题》:“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销磨。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诗人在暮年回到了故乡,乡音未改,湖光依旧,往昔的荣华富贵比过眼云烟还轻,所有的牵挂得到彻底的满足,心灵得到了最大的安慰。一个多么幸运的人,一个多么好的归宿!对于所有远行人、思乡客来说,贺知章是一个完美的榜样。
  
  (选自《新民晚报》2009年4月13日)
其他文献
六年前,我还是县城一中的一名青涩、腼腆的男生。在别人看来,我肯定生活得很幸福,因为我成绩优异,学习勤奋,上大学应该不成问题。  其实没有人知道我内心深处的自卑。我来自全县最贫困的乡,每次学校的特困生名单中都有我的名字,而身边的同学都衣着光鲜,举止潇洒。我不敢参与他们的讨论,怕自己出洋相,被他们笑话。每次下课时,他们在走廊上聊天。我就静静地一个人坐着。我渐渐地变得孤僻起来,上学一年多了,还没有一个朋
期刊
古人破案、判案讲究两个字:巧、妙。所谓巧,就是破案要有智慧,别出心裁,见人所未见,而且破得不费力气;所谓妙,就是要判词巧妙,显示出官吏的才情文笔。否则,如果靠笨法破案,即使破了,也不能赢得人们的称道。  各个朝代对于破案、判案都有自己的要求。有的朝代,甚至将判词列入科举考试的内容。  如唐士子通过礼部试,进士及第后,不直接授官,须再通过吏部选官一关,考察身、言、書、判:即要求相貌端正、辞章条理、善
期刊
请看唐代侯白《启颜录》中的一则寓言:  梁时有人,合家俱痴,遣其子向市买帽,谓日:“吾闻帽拟盛头,汝为吾买帽,必须容得头者。”其子至市觅帽,市人以皂绝帽与之,见其叠着未开,谓无容头之理,不顾而去。历诸行铺,竟日求之不获。最后。至瓦器行见大口瓮子,以其腹中宛宛,正好是容头处,便言是帽,取而归。其父得以盛头,没面至颈,不复见物,每着之而行,亦觉研其鼻痛,兼拥其气闷;然谓帽只合如此,常忍痛戴之,乃至鼻上
期刊
毛泽东不仅是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伟大的诗人。他的诗词写得非常好,很耐人寻味。他一生当中究竟写下了多少诗词呢?虽尚无确切的统计数字,但已公开发表出来的,就不下于100首。毛泽东的诗词深受人们的喜爱,其中独具特色的方面,笔者觉得有以下几点:  一是以豪放磅礴为主,兼顾婉约柔情。我们说苏轼、辛弃疾的诗词豪迈、奔放,大气磅礴,其实,比起苏辛来,毛泽东的诗词是毫不逊色的。毛泽东一生写下的诗词。绝大部分
期刊
李广天生就是一个将才。  司马迁说他“猿臂,其善射亦天性也”;唐人崔道融也有诗云:“猿臂将军去似飞,弯弓百步虏无遗。”所谓的“猿臂”,就是双臂可以像通臂猿一样自由地伸展。这样的天赋条件,再加之“广家世世受射”,他的射技自然就非同凡响。  《史记·李将军列传》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短短的两句话,极像一篇微型的文言小说
期刊
摄影师约翰·道格戴尔正在给我拍照。他歪着头,身体向前微倾,一丝不苟地捕捉我的侧面的影像。我坐在离他约三英尺的地方。   我们俩身处约翰的格林尼治乡村公寓里。房间里堆满了铜器古董、相机和约翰的摄影作品。 很难相信这些漂亮的照片是由一个几乎完全失明的人拍摄的。  约翰得过五次几乎致命的肺炎、脑感染、周边神经病、卡波西氏肉瘤和CMV视网膜炎。10年前,CMV视网膜炎几乎夺去了他的全部视力。医生与同行
期刊
当我以为自己的工作是偶像歌手的时候,我就因为合约问题不能唱歌了。  這就好像你走在一条路上,前面的路突然塌方了,没有路了。  于是我开始主持,在那个塌方的死角,我用我自己的力量,努力去开发,让它转变成我人生的另一个转角。  我很幸运,因为还有很多长辈给我机会。我在节目里面被砸过蛋糕、丢过水球,穿女装、套丝袜……虽然觉得跟以前偶像歌手所做的事情很不一样,但我觉得没有关系,因为我没有对不起自己,我很尽
期刊
青草的声音  车永静    我一次次地从自己的小屋里走上原野,’我倾听到了小草的声音。春天来了,它们从睡眠中醒来,在轻轻地舒展着腰身。春天的世界是多么美好啊,温暖的土地,和煦的阳光,还有柔和的春风,小草们竟相从泥土里伸出嫩嫩的小手来,和春天相握。  草以自己的柔韧步入了这个世界,那嫩嫩的令人惊喜的一点新绿在慢慢变大变浓,再染成一片片浓碧,然后以一种不可阻挡的气势席卷了大地。一个个杂乱无章的村庄在绿
期刊
我的花让我开/我的花让我自己开/你拥有你的/我拥有我的/盛开  ——《花的姿态》  十七岁的孟夏,芬达汽水的清新弥漫四周,青草泥土的气味氤氲一片。满满一黑板的公式提点着生活,我望着窗外臆想未来。  丝竹流年。时光流着,青春闲着。如果我能用一捧清水收集起朗朗月光,那么我能否用段段音乐填充那如歌的岁月?某个宁静的午后,街头的阳光和阴影,形成参差的美丽。那是一棵高大繁茂的梧桐,树下的我戴上耳机,行人来往
期刊
在我的家乡,有一家名叫“土星”的汽车销售店,生意特别红火,平均每天能卖出六至八辆新车,而且72%的新顾客会成为回头客(远远高于平均比例)。我很好奇,他们怎么能在这么低迷的市场中做到如此佳绩?四年前的一天,我走进土星汽车商店。工作人员根本不认识我,然而他们却开诚布公地说明他们的定价政策、每款车型的利润率以及员工收入,还把培训手册提供给我参考。他们的销售顾问没有佣金,而是拿工资,所以不存在顾客被一群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