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我深深感受到语文学习的过程就是老师、学生与文本交融的过程。怎么把握“源于文本”的发问,既是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艺术的体现,也是学生在“学习过程”是否是“有效”的体现。我认为对语文教学的研究,就是要对融入文本的提问进行有效的研究,让学生在融入文本中有深刻的情感体验,对文本所呈现出来的人文精神有所领悟。
1 学生要求我们必须探索“课堂提问”
现在的孩子面对着丰富多彩的世界,他们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有着许多“品质”需要我们去探索和研究。经过对学生的跟踪调查和综合分析,我认为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所表现出来的学习“品质”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一是学习的心灵缺乏一个“静”字。现在的学生所面对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他们的眼里充满了形形色色的新鲜事物,对于提高他们的学习,增长他们的知识,开阔他们的视野有一定的积极性,同时也有一定的负面影响。现在的学生,大部分家庭比较富裕,父母在物质生活上尽量满足他们。也正因为在这种家庭生活的背景下,许多学生因为对物质生活过度的追求,心灵总是浮现在物质生活的享受上。在学习上往往缺乏危机感和上进心,造成了学生心灵浮躁不安,同时在课堂学习中难于自控,不能真正“静”下心来。而在这种心态下,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是很难走进文本的,要对文本进行自我发问就更难了。
二是在学习的心态中缺乏一个“实”字。正因为现在学生的物质生活丰富了,学生在影视、网络中接触的方方面面的见识多而复杂。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除了享受积极因素外,更多的是免不了要受到其消极因素的影响。中专生在平时接受这些非课堂知识的时候,由于缺乏有效的指导和监督,都是由自己的兴趣所决定的;又由于缺乏足够的鉴别能力,因而不能进行有效的区别和筛选。学习的内容零乱繁杂,学习的过程也很肤浅。这种情形给学生的课堂学习必然造成一定的负面作用,在课堂上所表现出来的现象就是学生满足于对文本的一知半解,不能真正的融入文本,很难透彻的感悟文本的真正内涵。
三是走进文本的程度参差不齐。由于学生的家庭背景各异,受家庭环境的影响,学生在课堂上由于学习基础的千差万别,学生走进文本的程度也参差不齐。进入我们学校中专的学生大致有这么几类:父母长年在外打工,无人照管的“留守子女”;父母长年忙于生意和工作,没有太多时间和精力照顾的孩子;还有少部分是父母离异,缺乏家庭温暖的“单亲孩子”。这几类学生在课堂上,总会带着各种心态走进文本,他们在走进文本的时候,所表现出来的感悟很不一样。有些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和文本的人文精神甚至是背道而驰的。
2 “前置情景”是有效提问的关键
语文课堂提问是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学生主体作用”的关键因素,也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相互融合交流的最主要“通道”。如何让这三条交融的通道既要“畅通无阻”,又要使这三者在交流的过程不发生“出轨”事件呢?要从真正意义上走进这种人文氛围,教师设置一个“前置情景”就非常重要。通过自我实践,我认为这种“前置情景”的设置在语文课堂上主要有三种形式:
一是设置“声影”式的“前置情景”。在新课标下的语文教材,一部分课文离我们生活实际太遥远,这种遥远有“空间距离”和“时间距离”,学生用以他们的生活经历是无法进入到文本的情景中。我们发挥学校自身的优势,通过“声影”式的“前置情景”让学生走进文本的人文氛围。
二是设置“兴趣”式的“前置情景”。常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语文课堂上,由“趣”激“兴”,让学生对所学的课文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在这种“欲望”心理的支配下,让学生融入文本,发问于文本,这样的效果更好。
三是设置“开放”式的“前置情景”。想让学生对文本的领悟在共性中具有个性特点,在大语文思想指导下,我们需要对文本有开放式的眼光和思维,允许学生向课本发问时带有怀疑性的逆向探究。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标准》),老师在设置“前置情景”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教师在进行提问的“前置情景”设置时,根据各年级学生实际的不同、各组课文类型不同,分别提出了不同的要求。教师也可根据自己教学的风格,设置不同的提问“前置情景”。二是语文教研组的集体备课中,把提问的“前置情景”的设置,作为一个重要内容进行研究探索。并且在备课后,同头的教师在不同的班级用不同的“前置情景”进行教学,进行教学效果的对比,以便选择效果最佳的“前置情景”进行教学提问。三是在校本教研中,加强提问方式的研究。语文教师应在常规性的业务学习中有计划的学习教育名师的教学方法,并且能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加以运用。在不断吸收“他人精华”的同时,不断地反思自己,进行积极有效的研究,并把研究成果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实践。也正是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课堂提问的艺术才丰富多彩。
3 “提问艺术”在课堂中的运用贵在“灵”与“活”
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课堂,要求教师从“背教案”中解放出来,更加注重课堂的自然生成。在课堂自然生成的过程中,“提问艺术”不是“照本宣科”,而要靠教师和学生的“灵气”在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交融的过程中,进行“鲜活”的运用。没有“灵气”的课堂,只能是机械性的“课堂技艺”。在此基础上,语文课堂提问应该坚持“三原则”:
一是教师问题设置的“开放性”原则。在新课程理念下,语文应该是“大语文”,应该是开放的语文。因此,在校本教研中,从理论和实践上对教师的问题设置进行指导,教师在设置问题时首要的是遵循开放性的原则。
二是学生问题回答时的“尊重性”原则。学生回答问题并不是我们在备课中能预设的,在语文这种“人文性”的学科中,尊重学生个人独特的感悟,对于发展学生的思绪,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着很大的作用。为了在课堂上落实这一原则,教师要特别关注学生的个性理解,尊重学生自己的感悟。为了对学生回答问题的有效性进行研究,每位语文老师都该写课后小结注重课堂上学生精彩答案的记录。并且在教研中,对学生的精彩答案进行交流、整理、研究。
三是教师在确定回答问题对象时的针对性原则。在“机会均等”的教育中,就包括课堂上得到提问的机会均等。每一个学生由于学生的基础不一样,对于每一个问题的感悟不一样,并不排除少数学生对于有些问题没有感悟。针对这种情况,针对不同的学生,在提问时采用什么样的策略,让回答问题的学生有所“成就感”成为研究的主题。这种研究,主要是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回答什么样的问题”。既要让学优生能“跳起来摘桃子”,又要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有所作为。因此,老师在课堂上的提问最能体现“因材施教”这一原则。大部分教师都谈到了“在课堂问题的设置”和“确定回答问题的学生对象时”要特别关注差生,要给每位学生以体面亮相的机会和平台。
總之,中专“语文课堂提高艺术”是一个长期研究和实践的课题,只有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保证中专语文教学健康、和谐的发展。
1 学生要求我们必须探索“课堂提问”
现在的孩子面对着丰富多彩的世界,他们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有着许多“品质”需要我们去探索和研究。经过对学生的跟踪调查和综合分析,我认为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所表现出来的学习“品质”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一是学习的心灵缺乏一个“静”字。现在的学生所面对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他们的眼里充满了形形色色的新鲜事物,对于提高他们的学习,增长他们的知识,开阔他们的视野有一定的积极性,同时也有一定的负面影响。现在的学生,大部分家庭比较富裕,父母在物质生活上尽量满足他们。也正因为在这种家庭生活的背景下,许多学生因为对物质生活过度的追求,心灵总是浮现在物质生活的享受上。在学习上往往缺乏危机感和上进心,造成了学生心灵浮躁不安,同时在课堂学习中难于自控,不能真正“静”下心来。而在这种心态下,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是很难走进文本的,要对文本进行自我发问就更难了。
二是在学习的心态中缺乏一个“实”字。正因为现在学生的物质生活丰富了,学生在影视、网络中接触的方方面面的见识多而复杂。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除了享受积极因素外,更多的是免不了要受到其消极因素的影响。中专生在平时接受这些非课堂知识的时候,由于缺乏有效的指导和监督,都是由自己的兴趣所决定的;又由于缺乏足够的鉴别能力,因而不能进行有效的区别和筛选。学习的内容零乱繁杂,学习的过程也很肤浅。这种情形给学生的课堂学习必然造成一定的负面作用,在课堂上所表现出来的现象就是学生满足于对文本的一知半解,不能真正的融入文本,很难透彻的感悟文本的真正内涵。
三是走进文本的程度参差不齐。由于学生的家庭背景各异,受家庭环境的影响,学生在课堂上由于学习基础的千差万别,学生走进文本的程度也参差不齐。进入我们学校中专的学生大致有这么几类:父母长年在外打工,无人照管的“留守子女”;父母长年忙于生意和工作,没有太多时间和精力照顾的孩子;还有少部分是父母离异,缺乏家庭温暖的“单亲孩子”。这几类学生在课堂上,总会带着各种心态走进文本,他们在走进文本的时候,所表现出来的感悟很不一样。有些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和文本的人文精神甚至是背道而驰的。
2 “前置情景”是有效提问的关键
语文课堂提问是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学生主体作用”的关键因素,也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相互融合交流的最主要“通道”。如何让这三条交融的通道既要“畅通无阻”,又要使这三者在交流的过程不发生“出轨”事件呢?要从真正意义上走进这种人文氛围,教师设置一个“前置情景”就非常重要。通过自我实践,我认为这种“前置情景”的设置在语文课堂上主要有三种形式:
一是设置“声影”式的“前置情景”。在新课标下的语文教材,一部分课文离我们生活实际太遥远,这种遥远有“空间距离”和“时间距离”,学生用以他们的生活经历是无法进入到文本的情景中。我们发挥学校自身的优势,通过“声影”式的“前置情景”让学生走进文本的人文氛围。
二是设置“兴趣”式的“前置情景”。常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语文课堂上,由“趣”激“兴”,让学生对所学的课文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在这种“欲望”心理的支配下,让学生融入文本,发问于文本,这样的效果更好。
三是设置“开放”式的“前置情景”。想让学生对文本的领悟在共性中具有个性特点,在大语文思想指导下,我们需要对文本有开放式的眼光和思维,允许学生向课本发问时带有怀疑性的逆向探究。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标准》),老师在设置“前置情景”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教师在进行提问的“前置情景”设置时,根据各年级学生实际的不同、各组课文类型不同,分别提出了不同的要求。教师也可根据自己教学的风格,设置不同的提问“前置情景”。二是语文教研组的集体备课中,把提问的“前置情景”的设置,作为一个重要内容进行研究探索。并且在备课后,同头的教师在不同的班级用不同的“前置情景”进行教学,进行教学效果的对比,以便选择效果最佳的“前置情景”进行教学提问。三是在校本教研中,加强提问方式的研究。语文教师应在常规性的业务学习中有计划的学习教育名师的教学方法,并且能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加以运用。在不断吸收“他人精华”的同时,不断地反思自己,进行积极有效的研究,并把研究成果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实践。也正是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课堂提问的艺术才丰富多彩。
3 “提问艺术”在课堂中的运用贵在“灵”与“活”
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课堂,要求教师从“背教案”中解放出来,更加注重课堂的自然生成。在课堂自然生成的过程中,“提问艺术”不是“照本宣科”,而要靠教师和学生的“灵气”在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交融的过程中,进行“鲜活”的运用。没有“灵气”的课堂,只能是机械性的“课堂技艺”。在此基础上,语文课堂提问应该坚持“三原则”:
一是教师问题设置的“开放性”原则。在新课程理念下,语文应该是“大语文”,应该是开放的语文。因此,在校本教研中,从理论和实践上对教师的问题设置进行指导,教师在设置问题时首要的是遵循开放性的原则。
二是学生问题回答时的“尊重性”原则。学生回答问题并不是我们在备课中能预设的,在语文这种“人文性”的学科中,尊重学生个人独特的感悟,对于发展学生的思绪,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着很大的作用。为了在课堂上落实这一原则,教师要特别关注学生的个性理解,尊重学生自己的感悟。为了对学生回答问题的有效性进行研究,每位语文老师都该写课后小结注重课堂上学生精彩答案的记录。并且在教研中,对学生的精彩答案进行交流、整理、研究。
三是教师在确定回答问题对象时的针对性原则。在“机会均等”的教育中,就包括课堂上得到提问的机会均等。每一个学生由于学生的基础不一样,对于每一个问题的感悟不一样,并不排除少数学生对于有些问题没有感悟。针对这种情况,针对不同的学生,在提问时采用什么样的策略,让回答问题的学生有所“成就感”成为研究的主题。这种研究,主要是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回答什么样的问题”。既要让学优生能“跳起来摘桃子”,又要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有所作为。因此,老师在课堂上的提问最能体现“因材施教”这一原则。大部分教师都谈到了“在课堂问题的设置”和“确定回答问题的学生对象时”要特别关注差生,要给每位学生以体面亮相的机会和平台。
總之,中专“语文课堂提高艺术”是一个长期研究和实践的课题,只有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保证中专语文教学健康、和谐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