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析栏:儿童道德自主建构的新途径

来源 :中小学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ustach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辨析栏是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的一大特色,具有贴近儿童生活,启发儿童思考等特点。教师在使用辨析栏时,要引导学生在“回望”中激活已有生活经验,学会明辨是非;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体验中自主选择判断,从而领悟道德意义;在反思中向身边的榜样学习,引领道德认同,从而实现道德的自主建构。
  道德与法治;辨析栏;榜样学习;道德理性
  关 键 词
  中图分类号
  文献编码G41 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8)08-00-02
  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较之以前的版本有了很大突破,教材的许多章节和板块设置可圈可点,尤为突出的就是“辨析栏”。这是以往教材中所没有的栏目,教材还为此设置了辨析课,旨在引导学生道德理性的自觉发展。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教材所倡导的多种道德学习方式,激活辨析栏的德育价值,引导儿童学会明辨是非,辨别道德行为,并自觉践行良好的道德行为,从而实现道德的自主建构。
  一、在“回望”中自我反思,学会明辨是非
  “向生活学习”是统编《道德与法治》所倡导的道德学习方式,而“回望”则是向生活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实际上,在以往的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中,引导学生回顾以往的生活体验,找寻道德意义是常用的学习方式。诸如“你有没有发生过类似的事情呢”“你有没有类似的经验”等追问,不仅是将过去的生活作为课程资源,更是在教孩子“会生活”的方法——当我们不清楚的时候,可以看一看以往你面对类似问题的处理方法,从过往中提炼生活的智慧。[1]
  低年级儿童的道德辨析能力有限,我们必须从儿童生活中找到撬动其道德自主建构的“杠杆”,而这个杠杆就是“回望”。“回望”几乎适用于《道德与法治》一年级教材所有辨析栏。例如,教学第4课“上学路上”之“这样安全吗”,教师可以通过提问:“你是怎么上学的?上学路上会遇到什么?是否出现和教材图画中相似的行为,结果怎么样?”等问题,激活儿童的生活经验。学生通过交流会发现,每个人上学的方式和上学路上的表现存在许多差异,这就产生了辨析的需求和愿望:到底哪一种上学方式才是正确的。由此,教师可结合插图扩展学生对不安全现象的了解与讨论,反思自己的行为,辨析哪种行为是安全的,并思考安全上学的方法。由此帮助学生认识正确、安全的行为,实现平平安安进校园。
  低年级儿童还没有形成自己的生活反思意识,而“回望”则激活了学生自己和同伴的生活经验,引领学生在反刍与回味中明辨是非,不仅会做出正确的判断,更会知晓判断的所以然,从而不断“从过往中提炼生活智慧”。
  二、在体验中自主选择判断,领悟道德意义
  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将现场体验活动作为低年级儿童重要的道德学习方式,设计了很多相关活动。这些现场体验活动往往通过设计典型的生活情境,帮助儿童理解和领悟其中的道德意义。在辨析栏教学中,我们同样可以创设丰富的体验情境,引领学生在辨析中学会作出正确的判断与选择,不断领悟生活所蕴含的道德意义。
  仍以“上学路上”之“这样安全吗”为例,教师可借助道具,创设上学路上的情境,让儿童进行角色扮演。孩子们会体验到因走路不专心而掉进“水里”,因追逐打闹与“车子”相撞等所带来的后果。教师则从旁引导,让孩子们通过体验,深刻认识到侥幸心理、贪图方便等的危害。由此,让孩子们认识上学路上的安全隐患,学会判断行为是否安全,进而纠正错误行为,提升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情境中的角色扮演具有很强的真实感,能帮助儿童将“他”的道德故事变成“我”的道德经历。但是,培养儿童的道德自主建构能力,归根结底还是要让儿童在具体的道德实践中学会判断、辨析和抉择。因此,道德与法治教学还要让儿童动手操作,在实践中内化道德认知。
  例如,第11课“别伤着自己”中“在家会有危险吗”这一环节,教材以走迷宫棋的形式,呈现了一些家庭生活中常见的场景,引导儿童认识家庭生活中的意外伤害。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创设体验情境帮助学生懂得避免意外伤害,提高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同时,我们还应该结合班级学生的实际,进行适当拓展。比如,许多学生家庭都有宠物,一些孩子曾经发生过被宠物咬伤等问题。那么,家庭宠物安全问题就应该成为本课教学的重要资源。源自儿童自身生活的真实问题,才更容易引发儿童的共鸣,深化学生的道德理解,更有利于道德认知的内化与践行。
  三、在反思中向榜樣学习,引领道德认同
  榜样学习是人类学习,特别是意义获得与领悟的重要方式。榜样可以让人更好地进行对照式自我反思,还可以有示范作用,唤起人模仿的内驱力。因此,榜样学习可说是我们最常用道德教育方式。但是,以往的榜样存在过于成人化,事迹过于极端化,脱离儿童日常生活与其理解能力,强调模仿、忽视反思等问题。[2]为此,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在反思这些问题基础上,注重选取接近日常生活中好儿童的榜样,强调同学之间互为榜样的学习意识。
  在辨析栏的使用中,榜样学习也是重要的道德学习方式。但是,我们要凸显“反思”的价值,引领学生对照榜样,反思自己和同伴的行为,提升明辨是非善恶的能力。如此,学生才会真正认同榜样的道德示范,并内化于心,实现道德的自主建构。
  例如,第3课“我认识您了”一课中“这样做对吗”板块,呈现了师生交往的一些行为情境,旨在引导学生了解与师长交往的文明礼仪,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人际交往适应和对规范的适应。在此,通过学生身边榜样的示范,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校园生活中的相关行为,显然更有利于实现对学生生活的指导。我们可以邀请高年级的优秀学生到班里“现身说法”,示范日常行为规范和文明礼仪,讲述与师长的交往故事及心得等。在此基础上,教师出示剪辑制作的班级生活片段,让学生辨识各种行为的对与错,并对照榜样示范,寻找改善策略。由此,引导学生在反思中向榜样学习,引领正确的道德认同,从而实现道德的自主建构。
  参考文献:
  [1]孙彩平.品德课教学改革深化的方向:超越学科化思维[J].人民教育,2015(17):.
  [2]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小学德育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道德与法治教师用书(一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9.
  (作者单位:南京市江北新区鼎泰实验小学
  江苏南京 210000)
  责任编辑 毛伟娜
其他文献
安吉很美。  这种美并不因为安吉是我国唯一获得联合国人居奖的县域,也不在于安吉是中国“美丽乡村”建设最早的推动者和获得者。  揭开冠冕,我们能发现安吉更多、更本真的美。  “太湖美呀,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儿时耳熟能详的一首经典名曲总能唤起我们对太湖的美好记忆。太湖水的源头在哪里?就在西南一隅的浙江安吉。安吉的山少有险峻,有一种和缓的柔美,翠竹覆满山头,充盈着江南所独有的韵味。  安吉的美还
何雪莲:感性智慧——当代道德教育的可能生成    《教育科学研究》2009年第12期刊载何雪莲的文章。作者认为:在一个人心解放的时代,道德失去了过去统摄人心的力量;利益至上与利益争夺的事实,迫使道德不得不让位于利益权衡和策略选择。道德教育知难而退,向底线伦理收缩,并不能使人满意,因为人心的向善,始终是个问题,道德教育始终对此负有使命;而借着寻求个人幸福的目的,高调挺进,说得多做得少,则是某种不负责
立德树人是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工作。中国德育是不是一种独立的德育范式,是否具有自己的德育理论体系,是否具有自己的核心德育假设?这些问题一直都是中国学术界亟待回答的重要问题,也是德育领域中的重要研究课题。  基于这种学术思考,重庆师范大学冉亚辉教授撰写了《中国德育基本理论体系研究》一书。该书探索性地建构了中国德育的基本理论体系,并从历史和比较的视野深入分析了中国德育的实践逻辑。中
摘 要  围绕议题设计活动型学科课程教学,是高中思想政治新课标提出的首条具体建议。“科学立法”活动型教学的整体设计,强调整体架构总议题,通过序列化设计和结构化重组设计子议题及任务,依托优化的法治案例,创设综合性情境,走进新时代法治生活,应用法治知识解决问题,培育法治意识。  关 键 词  高中思想政治;活动型教学;整体性设计;学科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漫步西湖,处处皆景。  脚下残荷,依稀飘散着当年临安城的酒香;身后栖霞,尽情铺排着岳武穆的壮怀激烈;眼前的苏堤,点缀得空 的西子如此迷人;更远处的夕照山,荡气回肠的爱情大戏正在上演……  寒风中的西湖,游人稀少。一个人安静地伫立湖边,历史上那脍炙人口的一幕幕,便在眼前飘动、翻腾,如梦如幻。  在我看来,不管是寻常酒坊老板还是抗金名人岳飞,不管是现实中的文人苏轼还是神话传说中的白娘子,他们都是追梦人
近日,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發布《关于大力加强新时代学生团员、少先队员劳动教育的工作指引》指出,各级共青团、少先队组织要充实教育载体,聚焦育人功能,通过广泛开展队内团内宣传教育、劳动主题教育、劳动榜样教育,着力引导队员、团员树立正确的劳动观;要丰富实践载体,首先把队员、团员组织起来,把参与劳动实践作为体现队员、团员光荣感、彰显团员先进性的重要方面,坚持分层分类,针对不同阶段队员、团员年龄特点,合理
近日,教育部对《关于停止小学老师用手机微信和QQ对学生及家长布置和提交作业的提案》做出回复。回复表示,批改作业是教师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应有之义,相关法律法规对此做了明确规定。教师法第八条规定,教师应当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义务教育法第三十五条规定,学校和教师按照确定的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保证达到国家规定的基本质量要求。《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修订)明
道德与法治教师专业素养的“内涵”与“养成”,自当是一个问题的两面:只有明晰道德与法治教师专业素养的构成与能力要求,我们的培训、教研,乃至教师的自主学习才能“有的放矢”,真正实现其“有效性”;相应地,我们需要清醒地认识已有“养成路径”存在的问题,并不断作出调整和改进,才能真正涵养与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  因此,继道德与法治教师专业素养“内涵解读”这一“本源”话题的探讨之后,本期杂志进而探寻其“养成路
以“先学后教” 为基本程序的教学模式, 近年来广受中小学追捧,这股课改的东风也吹进了我们小学品德课堂。甚至有老师云:如果孩子们不带着课前准备的资料走进课堂,这课就没法上了。其实,这只是“先学”的一种形态,也就是我们俗称的预习;另一种“先学”是在课堂上进行的,学生先学老师再教。本文探究的是前者。孩子们课前预习的成效真的如此巨大吗?带着3个问题,我走进了品德课堂。  【课堂回放】  师:我们学校正在举
江苏省常州市教育局教研员张健认为,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中小学职业启蒙逐步兴起,但在实施中也存在一些认识误区。比如有的将职业启蒙仅作为准备分流到职业学校学生的预备教育,有的将之等同于劳技教育,有的将之局限于学校范围进行,有的则缺乏系统化设计。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厘清方向,使职业启蒙迈入科学实施的轨道。  首先,职业启蒙要面向全体学生。积极的职业行为和职业追求得益于在中小学阶段实施的职业启蒙,并延伸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