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辨析栏是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的一大特色,具有贴近儿童生活,启发儿童思考等特点。教师在使用辨析栏时,要引导学生在“回望”中激活已有生活经验,学会明辨是非;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体验中自主选择判断,从而领悟道德意义;在反思中向身边的榜样学习,引领道德认同,从而实现道德的自主建构。
道德与法治;辨析栏;榜样学习;道德理性
关 键 词
中图分类号
文献编码G41 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8)08-00-02
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较之以前的版本有了很大突破,教材的许多章节和板块设置可圈可点,尤为突出的就是“辨析栏”。这是以往教材中所没有的栏目,教材还为此设置了辨析课,旨在引导学生道德理性的自觉发展。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教材所倡导的多种道德学习方式,激活辨析栏的德育价值,引导儿童学会明辨是非,辨别道德行为,并自觉践行良好的道德行为,从而实现道德的自主建构。
一、在“回望”中自我反思,学会明辨是非
“向生活学习”是统编《道德与法治》所倡导的道德学习方式,而“回望”则是向生活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实际上,在以往的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中,引导学生回顾以往的生活体验,找寻道德意义是常用的学习方式。诸如“你有没有发生过类似的事情呢”“你有没有类似的经验”等追问,不仅是将过去的生活作为课程资源,更是在教孩子“会生活”的方法——当我们不清楚的时候,可以看一看以往你面对类似问题的处理方法,从过往中提炼生活的智慧。[1]
低年级儿童的道德辨析能力有限,我们必须从儿童生活中找到撬动其道德自主建构的“杠杆”,而这个杠杆就是“回望”。“回望”几乎适用于《道德与法治》一年级教材所有辨析栏。例如,教学第4课“上学路上”之“这样安全吗”,教师可以通过提问:“你是怎么上学的?上学路上会遇到什么?是否出现和教材图画中相似的行为,结果怎么样?”等问题,激活儿童的生活经验。学生通过交流会发现,每个人上学的方式和上学路上的表现存在许多差异,这就产生了辨析的需求和愿望:到底哪一种上学方式才是正确的。由此,教师可结合插图扩展学生对不安全现象的了解与讨论,反思自己的行为,辨析哪种行为是安全的,并思考安全上学的方法。由此帮助学生认识正确、安全的行为,实现平平安安进校园。
低年级儿童还没有形成自己的生活反思意识,而“回望”则激活了学生自己和同伴的生活经验,引领学生在反刍与回味中明辨是非,不仅会做出正确的判断,更会知晓判断的所以然,从而不断“从过往中提炼生活智慧”。
二、在体验中自主选择判断,领悟道德意义
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将现场体验活动作为低年级儿童重要的道德学习方式,设计了很多相关活动。这些现场体验活动往往通过设计典型的生活情境,帮助儿童理解和领悟其中的道德意义。在辨析栏教学中,我们同样可以创设丰富的体验情境,引领学生在辨析中学会作出正确的判断与选择,不断领悟生活所蕴含的道德意义。
仍以“上学路上”之“这样安全吗”为例,教师可借助道具,创设上学路上的情境,让儿童进行角色扮演。孩子们会体验到因走路不专心而掉进“水里”,因追逐打闹与“车子”相撞等所带来的后果。教师则从旁引导,让孩子们通过体验,深刻认识到侥幸心理、贪图方便等的危害。由此,让孩子们认识上学路上的安全隐患,学会判断行为是否安全,进而纠正错误行为,提升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情境中的角色扮演具有很强的真实感,能帮助儿童将“他”的道德故事变成“我”的道德经历。但是,培养儿童的道德自主建构能力,归根结底还是要让儿童在具体的道德实践中学会判断、辨析和抉择。因此,道德与法治教学还要让儿童动手操作,在实践中内化道德认知。
例如,第11课“别伤着自己”中“在家会有危险吗”这一环节,教材以走迷宫棋的形式,呈现了一些家庭生活中常见的场景,引导儿童认识家庭生活中的意外伤害。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创设体验情境帮助学生懂得避免意外伤害,提高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同时,我们还应该结合班级学生的实际,进行适当拓展。比如,许多学生家庭都有宠物,一些孩子曾经发生过被宠物咬伤等问题。那么,家庭宠物安全问题就应该成为本课教学的重要资源。源自儿童自身生活的真实问题,才更容易引发儿童的共鸣,深化学生的道德理解,更有利于道德认知的内化与践行。
三、在反思中向榜樣学习,引领道德认同
榜样学习是人类学习,特别是意义获得与领悟的重要方式。榜样可以让人更好地进行对照式自我反思,还可以有示范作用,唤起人模仿的内驱力。因此,榜样学习可说是我们最常用道德教育方式。但是,以往的榜样存在过于成人化,事迹过于极端化,脱离儿童日常生活与其理解能力,强调模仿、忽视反思等问题。[2]为此,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在反思这些问题基础上,注重选取接近日常生活中好儿童的榜样,强调同学之间互为榜样的学习意识。
在辨析栏的使用中,榜样学习也是重要的道德学习方式。但是,我们要凸显“反思”的价值,引领学生对照榜样,反思自己和同伴的行为,提升明辨是非善恶的能力。如此,学生才会真正认同榜样的道德示范,并内化于心,实现道德的自主建构。
例如,第3课“我认识您了”一课中“这样做对吗”板块,呈现了师生交往的一些行为情境,旨在引导学生了解与师长交往的文明礼仪,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人际交往适应和对规范的适应。在此,通过学生身边榜样的示范,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校园生活中的相关行为,显然更有利于实现对学生生活的指导。我们可以邀请高年级的优秀学生到班里“现身说法”,示范日常行为规范和文明礼仪,讲述与师长的交往故事及心得等。在此基础上,教师出示剪辑制作的班级生活片段,让学生辨识各种行为的对与错,并对照榜样示范,寻找改善策略。由此,引导学生在反思中向榜样学习,引领正确的道德认同,从而实现道德的自主建构。
参考文献:
[1]孙彩平.品德课教学改革深化的方向:超越学科化思维[J].人民教育,2015(17):.
[2]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小学德育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道德与法治教师用书(一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9.
(作者单位:南京市江北新区鼎泰实验小学
江苏南京 210000)
责任编辑 毛伟娜
道德与法治;辨析栏;榜样学习;道德理性
关 键 词
中图分类号
文献编码G41 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8)08-00-02
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较之以前的版本有了很大突破,教材的许多章节和板块设置可圈可点,尤为突出的就是“辨析栏”。这是以往教材中所没有的栏目,教材还为此设置了辨析课,旨在引导学生道德理性的自觉发展。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教材所倡导的多种道德学习方式,激活辨析栏的德育价值,引导儿童学会明辨是非,辨别道德行为,并自觉践行良好的道德行为,从而实现道德的自主建构。
一、在“回望”中自我反思,学会明辨是非
“向生活学习”是统编《道德与法治》所倡导的道德学习方式,而“回望”则是向生活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实际上,在以往的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中,引导学生回顾以往的生活体验,找寻道德意义是常用的学习方式。诸如“你有没有发生过类似的事情呢”“你有没有类似的经验”等追问,不仅是将过去的生活作为课程资源,更是在教孩子“会生活”的方法——当我们不清楚的时候,可以看一看以往你面对类似问题的处理方法,从过往中提炼生活的智慧。[1]
低年级儿童的道德辨析能力有限,我们必须从儿童生活中找到撬动其道德自主建构的“杠杆”,而这个杠杆就是“回望”。“回望”几乎适用于《道德与法治》一年级教材所有辨析栏。例如,教学第4课“上学路上”之“这样安全吗”,教师可以通过提问:“你是怎么上学的?上学路上会遇到什么?是否出现和教材图画中相似的行为,结果怎么样?”等问题,激活儿童的生活经验。学生通过交流会发现,每个人上学的方式和上学路上的表现存在许多差异,这就产生了辨析的需求和愿望:到底哪一种上学方式才是正确的。由此,教师可结合插图扩展学生对不安全现象的了解与讨论,反思自己的行为,辨析哪种行为是安全的,并思考安全上学的方法。由此帮助学生认识正确、安全的行为,实现平平安安进校园。
低年级儿童还没有形成自己的生活反思意识,而“回望”则激活了学生自己和同伴的生活经验,引领学生在反刍与回味中明辨是非,不仅会做出正确的判断,更会知晓判断的所以然,从而不断“从过往中提炼生活智慧”。
二、在体验中自主选择判断,领悟道德意义
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将现场体验活动作为低年级儿童重要的道德学习方式,设计了很多相关活动。这些现场体验活动往往通过设计典型的生活情境,帮助儿童理解和领悟其中的道德意义。在辨析栏教学中,我们同样可以创设丰富的体验情境,引领学生在辨析中学会作出正确的判断与选择,不断领悟生活所蕴含的道德意义。
仍以“上学路上”之“这样安全吗”为例,教师可借助道具,创设上学路上的情境,让儿童进行角色扮演。孩子们会体验到因走路不专心而掉进“水里”,因追逐打闹与“车子”相撞等所带来的后果。教师则从旁引导,让孩子们通过体验,深刻认识到侥幸心理、贪图方便等的危害。由此,让孩子们认识上学路上的安全隐患,学会判断行为是否安全,进而纠正错误行为,提升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情境中的角色扮演具有很强的真实感,能帮助儿童将“他”的道德故事变成“我”的道德经历。但是,培养儿童的道德自主建构能力,归根结底还是要让儿童在具体的道德实践中学会判断、辨析和抉择。因此,道德与法治教学还要让儿童动手操作,在实践中内化道德认知。
例如,第11课“别伤着自己”中“在家会有危险吗”这一环节,教材以走迷宫棋的形式,呈现了一些家庭生活中常见的场景,引导儿童认识家庭生活中的意外伤害。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创设体验情境帮助学生懂得避免意外伤害,提高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同时,我们还应该结合班级学生的实际,进行适当拓展。比如,许多学生家庭都有宠物,一些孩子曾经发生过被宠物咬伤等问题。那么,家庭宠物安全问题就应该成为本课教学的重要资源。源自儿童自身生活的真实问题,才更容易引发儿童的共鸣,深化学生的道德理解,更有利于道德认知的内化与践行。
三、在反思中向榜樣学习,引领道德认同
榜样学习是人类学习,特别是意义获得与领悟的重要方式。榜样可以让人更好地进行对照式自我反思,还可以有示范作用,唤起人模仿的内驱力。因此,榜样学习可说是我们最常用道德教育方式。但是,以往的榜样存在过于成人化,事迹过于极端化,脱离儿童日常生活与其理解能力,强调模仿、忽视反思等问题。[2]为此,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在反思这些问题基础上,注重选取接近日常生活中好儿童的榜样,强调同学之间互为榜样的学习意识。
在辨析栏的使用中,榜样学习也是重要的道德学习方式。但是,我们要凸显“反思”的价值,引领学生对照榜样,反思自己和同伴的行为,提升明辨是非善恶的能力。如此,学生才会真正认同榜样的道德示范,并内化于心,实现道德的自主建构。
例如,第3课“我认识您了”一课中“这样做对吗”板块,呈现了师生交往的一些行为情境,旨在引导学生了解与师长交往的文明礼仪,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人际交往适应和对规范的适应。在此,通过学生身边榜样的示范,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校园生活中的相关行为,显然更有利于实现对学生生活的指导。我们可以邀请高年级的优秀学生到班里“现身说法”,示范日常行为规范和文明礼仪,讲述与师长的交往故事及心得等。在此基础上,教师出示剪辑制作的班级生活片段,让学生辨识各种行为的对与错,并对照榜样示范,寻找改善策略。由此,引导学生在反思中向榜样学习,引领正确的道德认同,从而实现道德的自主建构。
参考文献:
[1]孙彩平.品德课教学改革深化的方向:超越学科化思维[J].人民教育,2015(17):.
[2]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小学德育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道德与法治教师用书(一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9.
(作者单位:南京市江北新区鼎泰实验小学
江苏南京 210000)
责任编辑 毛伟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