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农村村民自治制度的内容及效果

来源 :政治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0211y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其他文献
本文在对东亚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建立起来的政治权力结构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着重论述了自80年代以来东亚国家由经济发展引发的政治转型。并认为,这一时期东亚国家各国政治转型的基本特征是政治权力的扩散是在国家体制内部进行的,这与西方的政治多元化有很大的不同。其主要原因是东亚国家各国政府在介入经济的过程中几乎把所有的社会力量都纳入“国家合作主义”的体制之中了,而西方的社会一直保持着对国家的强大压力
文章首先根据理论体系应具有的结构性、逻辑性、包容性、动态性等特征,对现有的政治学理论体系的不足之处作了分析。据此提出一种重构设想,即将政治学理论体系分为“政治主体”、“政治关系”、“政治意识”、“政治行为”、“政治制度”和“政治发展”六个部分,并认为这一构想实现了历史与逻辑、宏观与微观、显性结构与隐性结构的统一
中央与地方的权限划分,历来是国家政治管理和行政管理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长期以来,我国在这一问题上存在着诸多理论上的误区。本文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阐述了权力下放的价值取向、地方自主权的科学含义、中央集权制与中央高度集权制的本质区别等几个基本理论问题,试图澄清在这些问题上的理论误解
90年代西方对保守主义政治思想的研究随着早先保守主义影响的扩大而进入了一个全盛时期。这个阶段研究工作取得的主要进展在于 :进一步澄清和厘定了保守主义的基本原则和内涵 ;突出了民主、平等与自由之间可能的不相协调 ;反思了保守主义所存在的问题和缺失。所有这些进展对于我们今天全面正确地把握保守主义政治思想是大有帮助的。
当前,在政治学研究中,理论框架的建构落后于现实政治生活要求的矛盾比较突出。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指导下,具体建构适合分析中国社会实际政治生活的理论框架,这是摆在政治学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为了较好地完成这一课题,需要对政治学的学科属性和发展特点有一个准确的认识和把握。通过本文的分析,笔者所得出的基本结论是:政治学是一门领域取向很强的学科,与此相联系,其发展特点体现为广度化的发展
政治发展研究是当代政治学的一个重要课题。自本世纪中期以来,一些西方学者对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发展问题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但因其理论明显带有西方主义色彩,所以未能对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实践产生多少积极影响。我国是一个新型的社会主义国家,也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因而同样面临政治发展的任务。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结构的变化,是政治发展的动力。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政治发展问题。在邓小平关于政治体制改革思想的指导下,在推进政治发展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但在这一过程中,与其他国家一样,政治稳
中国作为一个保持了数千年历史连续性的国家,举世罕见。国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对这一统一大帝国的形成和重建起到了关键作用。中国古代国家管理经济具有技巧性、附属性、全面性、多变性、彻底性等特点。但过多的干预窒息了新生产方式的发展,使得中国古代社会长期停滞不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