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视角,让经济新闻可感可亲

来源 :新闻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m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由于经济新闻报道公式化、概念化、数字化、浅表化,内容呆板乏味而缺乏可读性,不能迎合读者对通俗、易懂、有用的需求。在媒体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经济新闻报道应积极转变视角,采用故事化手法,增强报道的可读性,让经济新闻可亲可感。
  【关键词】经济新闻 转变视角 故事化 可读性
  经济生活的发展,促进了经济新闻的发展,但经济新闻绝不是简单的数字堆砌。经济新闻是新闻报道的重头戏。经济新闻如何有血有肉,生动活泼,既有深度又引人入胜?如何激发读者的阅读渴望,增强经济新闻的震撼力和穿透力?笔者认为,应从转变报道视角破题,采用故事化手法,让经济新闻可亲可感。
  一、转变视角,让经济新闻可感可知
  由于经济新闻题材范围总是与农业、工业、财贸、交通、市场、金融等有关,一般都有数字、图表、专业术语,缺乏“情节”和趣味性,缺少人情味和新奇感,读者不太容易产生兴趣。
  如何把经济报道写得老百姓爱看、看得懂、看了有用?记者艾丰曾经说过:一个人困了,躺在床上,看我们的经济新闻,还愿意看,还能看明白,那样,经济报道就可算是写好了。
  要使经济新闻可亲可感,常常面临一个视角转换问题。
  1、变“向上视角”为“向下视角”
  很多经济报道不能吸引读者,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存在“眼睛向上”的毛病,从领导部门角度考虑问题多,从普通群众角度考虑问题少。这样经济新闻远离群众,自然难以让人产生兴趣。
  诚然,有些经济报道特别是宏观经济报道讲的都是“大问题”,但再大的问题,与普通百姓的生活总是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因此,把新闻的大主题与读者熟悉的生活、与读者感兴趣的身边事结合起来,从“民生”谈“国计”,“大”题“小”做,不失为一个吸引读者的有效办法。
  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视角——平民化,就是从百姓的视角切入经济活动与经济现象,以一种平民意识、眼光和态度来选择和处理新闻,从而使经济新闻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使经济报道既能以深刻的内涵,更能以生动活泼的形式为广大读者所接受。
  群众视角实际上应包括两种含义。一是指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尽管它是站在大经济的立场,可抓住的却是经济领域中百姓关心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使经济报道增强亲和力和吸引力;二是指站在普通百姓角度,将大多数普通百姓关注的问题和欲知的事情,变成经济报道话题,解惑释疑。
  在新闻实践中,报道同一件事,由于新闻视角的差异,报道效果就会迥然不同。两篇同样报道淮南市大通区窑河镇甲鱼产业发展的报道。《淮南日报》记者通过深入到渔民家中采访,了解到窑河甲鱼因为没有无公害产品认证,而被无情地拒之上海大门之外,进而卖不上高价。记者采访归来,采写了一篇题为《窑河甲鱼:期待一张绿色“名片”》的经济新闻,真情反映老百姓的呼声。另一家报社的记者,采访了当地渔政部门,写出《窑河畔:甲鱼丰 农民乐》的报道。围绕同一题材写出的报道,由于视角不一,效果就不同。前者用平视的角度,就是从百姓的角度报道甲鱼丰、农民忧的问题;后者用的是俯视角度,报道甲鱼丰收,缺少可读性。
  2、变抽象视角为形象视角
  重大经济报道自身的抽象性、综合性、非事件性特点,决定了对其形象化需要付出更多的才思和心力。
  许多成功的新闻实践表明,注意寻找恰当的形象视角,把理性的东西感性化、抽象的事理具象化、宏观的事物微观化,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由浅入深,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
  著名记者穆青曾经说过:“要在读者心目中立起一个形象,报道也必须是形象的。我们在新闻写作上需要有所突破,要善于把概念的表达诉诸充实具体的形象,使报道的内容可闻、可见、可触、可感。”
  经济新闻面对的信息源大都是专业性、技术性强的信息,这些信息要让受众接受,从事经济报道的记者就要做好“形象翻译”工作,把专业性和技术性变为通俗性,大众化。经济学家厉以宁在谈到经济发展为什么要有一定的速度时,打了一个形象的比方:骑自行车的人都知道,骑得太快会翻车;骑得太慢,自行车会晃,就不稳;自行车不走就要倒。经济建设也是如此,经济要发展,需要一定的速度。复杂的经济问题经过这么一个简单形象的比方,人们自然就明白了。这是经济新闻报道应追求的目标。
  一般来说,重大经济报道要涉及到经济理论,而理论往往给人以枯燥的感覺。能否从经济理论中发现形象视角呢?答案是肯定的。但这需要记者的认识经历“形象——理性——形象”的过程,需要理性的升华和感性的再现。经济日报记者詹国枢1990年采写的《从煮饺子说到规模经济》就是一个成功的实例。什么是“规模经济”?作者在文章一开始就拿煮饺子作比喻:“朋友,如果我向您提一个小小的要求:请您帮我煮一个饺子……您一定会说,别开玩笑了,要吃,咱就好好下一锅,只煮一个,谁那么傻?”煮饺子这一形象吸引着读者继续往下读:煮饺子不能一个一个地煮,那么办企业、出产品能像一个一个地煮饺子那样做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经过这样一个生动的比喻之后,文章再进入规模经济的正题,读者就很容易理解了。
  3、变生产视角为消费视角
  经济新闻要写活,需要变生产视角为消费视角。需要从消费者角度写经济、写商品、写行情报告,从消费者受益的角度写成就。多些信息、多些生活特色,多些服务的内容。这样的经济报道才会贴近百姓,才会为读者所接受。
  生产成绩,往往显得数字堆砌,枯燥乏味;而如果从分配、消费等领域来谈生产成绩,效果就大不相同。2012年6月20日,《淮南日报》报道了一则新闻《“亚鹏酥瓜”:集品质、绿色于一身》,作品以拟人的手法,讲述了“亚鹏酥瓜”市场价每斤卖到8元的原因(普通酥瓜上市时市场价每斤约1.5元)——集品质、绿色于一身。进而指出,在发展现代农业中,群众不能只看“量”,而忽视了“质”,事实证明,有“质”才能有更好的社会、经济效益。群众不仅要学会种植,更要学会经营,学会用“工业理念”经营农业,走生态农业之路,走精细化农业之路。新闻富有生活气息,以小见大,增强了可读性。   总之,经济新闻关系到千家万户的生活,牵动着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从普通大众的角度,突出经济新闻的生活性、群众性和人文色彩,往往能把经济新闻写得出新出彩。
  二、新闻故事化,让经济新闻可感可亲
  经济报道稿件,离人们现实的经济生活有“距离感”,这是经济报道经常遇到的问题。这要求经济新闻报道要通俗化。而要使经济新闻报道通俗化,学会讲故事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
  1、坚持新闻人物化
  写经济新闻,在关注“物”的同时,更要关注“人”。经济新闻报道应把“人”作为主角,这就是新闻的个人化。所谓新闻的个人化,就是以个人故事、体验为切入点和线索来报道一个重大的新闻事件,或解释新出台的法规政策等。从某个个体的视角出发,以小见大、贴近读者,进而顺其自然地引出对重大新闻的报道。譬如在中国入世问题的报道上,不少财经媒体没有单纯地从入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等大方面入手,而是选择与读者贴近的生活小事,这样就拉近了入世与普通读者的距离,调动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新闻的人物化,要求记者在寻找选题、组织稿件、制作标题时,要立足于寻找新闻与人的需求的契合点,多考虑读者的心理需求,寻找最令读者感兴趣的切入点,从而在信息传递与接收环节上与读者达到高度一致,获得更好的传播效果。
  2、坚持新闻细节化
  抓细节是新闻写作最常使用的一种手段。在经济新闻报道中,运用这种手法的最大好处是通过抓住人或事的细节描写,让读者有种置身于事件中的感觉,使新闻更加生动、立体。细节描写的关键是抓住读者感兴趣的部分作为新闻点,并通过真实、准确的描写把新闻点“放大”。曾看过《电子有多重要》一篇采访札记,在仅有500多字的报道中,记者通过电子在城市交通、体育比赛、众多企业乃至人们就餐、上下班、用錢等方方面面的运用,让电子的作用无所不在这一事实深深地印在读者的脑海里。文章没有电子技术术语,而是用极通俗的语言娓娓道来,连文章的题目都口语化,可读性自然很强。
  3、坚持新闻形象化
  形象化可有效化解经济报道语言生硬、缺少趣味的弊病。在报道我国第一台类人型机器人诞生时,一篇文章的导语中采用了形象的拟人描写:在我国第一台两足机器人10周岁时,我国第一台类人型机器人呱呱落地。今天,这个高1.4米、重20公斤的“新生儿”在国防科技大学首次亮相。有关专家称,类人型机器人的问世,标志着我国机器人技术已跻身国际先进行列。通过形象化的描写,这样一个漂亮的机器人就展示在读者面前了。此稿也获得中国新闻奖二等奖。
  参考文献
  ①《艾丰谈怎样写好经济新闻》,中国新闻研究中心网
  ②汤碧琴,《经济新闻的民生视角》 [J].《新闻战线》,2007(11 )
  ③吴存德,《经济新闻的“民生视角”》[J].《新闻论坛》,2012(1)
  ④刘世树,《地方党报经济报道如何增强可读性——以湖南湘西州〈团结报〉为例》[J].《中国记者》,2011(8)
  ⑤唐爱萍,《转换报道视角 让经济新闻可亲可读》[J].《新闻战线》,2006(7)
  (作者单位:淮南日报社)
  责编:姚少宝
其他文献
【摘 要】连线报道在广播、电视新闻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由于连线报道要求记者不仅要有较高的综合素质,还要有良好的状态。本文就连线记者的状态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连线报道 鲜活 得到 感人   当前,连线报道在广播、电视新闻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大量连线报道以时效性高、现场感强等特点受到听众喜爱。 但在具体实践中,很多记者怕做连线报道,因为连线报道对连线记者的要求高——要求其不
【正】2014年1月13日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一、2013年政府工作回顾过去的一年,我们在市委的正确
<正>二○一五年九月三十日宁政办发[2015]111号各区人民政府,市府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经市政府同意,现将《南京市投资项目"多评合一"实施办法(试行)》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贵
福建海岛潮间带软体动物鉴定248种,绝大多数为暖水性种类。种类组成以瓣鳃类(120种)和腹足类(114种)占绝对优势。不同底质生态类型的软体动物的种数依次为岩相93种,泥沙滩83
数字技术和互联网的出现,不仅带来海量的信息与搜索功能,还带来了无地域传播的可能,手机报拥有越来越多的用户,手机电视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公共移动电视、3G技术、微博、微
【正】二○一四年六月九日宁政发[2014]159号各区人民政府,市府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现将《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深化行政审批制度
本研究基于ECOMSED模式,引入变边界技术,建立厦门湾三维动边界潮流模型,以模拟具有大面积滩涂的厦门湾水动力过程。模型综合考虑九龙江上游径流和M2,S2,N2,K1,P1,O1等6个主要分潮的作
【摘 要】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各种突发公共事件频发,其中公共卫生事件占了很大的比例,例如2003年的“非典”事件和2009年的H1N1事件以及今年发生的H7N9事件等等。网络媒体在如今的传播体系中越发显示出自己的优势和不可替代性,本文以新浪网对H7N9报道为例从新闻框架方面分析了我国网络媒体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道特色。  【关键词】新闻框架 H7N9 网络媒体 公共卫生事件  进入21世纪以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