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劳务输出大环境下,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尤其是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后“谁在种田、谁在养猪”?文章以英德市黄花镇新民村为例进行调查研究,分别走访了部分村干部和农户家庭,深入了解他们的农业生产状况,对比剖析了不同农户家庭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和特点,对一些深层次问题进行了归纳、反思,并提出相关的建议。
关键词:劳务输出;耕地流转;问题与建议
中图分类号:F32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697(2017)01-0004-05
广东省英德市黄花镇新民村,是粤北山区一个耕地资源比较贫乏的山村,人多地少矛盾非常突出,生产条件也比较恶劣。该村和全省乃至全国大多数的农村一样,在改革开放以后依靠劳务输出,农户收入增长显著,生活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居住环境得到了长足的改善。但是,在劳务输出大环境下,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尤其是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后“谁在种田,谁在养猪”?他们如何种养?谁来满足人民群众的“粮袋子”、“菜篮子”?农业生产10年或20年后将怎样发展?带着上述种种疑问,笔者走访了部分村干部和农户家庭,深入了解他们的农业生产状况,对比剖析了不同农户家庭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和特点,并对一些深层次问题进行了归纳和反思。
一、村情概况
(一)基本情况
新民村是革命老区行政村,位于英德市黄花镇东北面,距离镇政府约3公里,村内主要道路均为水泥路面,公共交通目前只通到镇里,从村到镇之间有私营面包车、三轮车等,相当部分村民自家也购置了摩托车、电动车等交通工具,可满足村民赶圩和外出等。镇区紧靠107国道,距广州约两小时车程,距清远市区、英德市区均为一小时车程,交通比较便利。
该村地处石灰岩山区,属喀斯特地貌,当地人称“上面下水(雨)下面漏水(雨)”,日常灌溉用水基本靠降雨,山中积水形成的小溪被村民适度改造后成为了当地主要灌溉水渠。缺水问题一直是制约着当地农业生产的一个主要因素,常年晚造时缺水现象比较突出。
目前村民生活使用主要能源有3种,经济条件好些的家庭“煮饭靠电,炒菜靠气”,还有一些家庭主要能源仍以柴草为主。有线电视和宽带互联网已经接通到村委会,但大部分的村民小组还未接通。至今尚未实施改水改厕,污水没有经过集中处理,无生活污水管道;垃圾处理虽设有集中回收站,但日常利用率并不高。
(二)人口和就业
新民村下辖27个村民小组,户籍户数1235户,户籍人口5300人。改革开放前,由于山多地少,生产生活条件恶劣,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发展落后,长期以来延续着自给、半自给的农业生产生活方式。改革开放后,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后,外出务工逐渐增多,目前有近2100名劳动力外出务工,约占劳动力总数的79%,仍在村内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仅500人左右,约占劳动力总数的21%。外出务工的增多也产生了相当一批的全家外出农户家庭,如对该村住户的调查,130户农户中有61户农户举家外出。劳务经济已经成为了该村村民增加收入的主要途径。
(三)农业生产
新民村耕地面积2617亩,其中水田1471亩,旱田1146亩。人均耕地面积0.5亩,其中人均水田面积0.3亩,人均旱田面积0.2亩。
1.耕地鲜有抛荒。尽管新民村的耕作条件比较恶劣,人多地少矛盾比较突出,外出务工是绝大多数青壮劳动力的首选,但是该村农民种田的积极性还依然保持,农民对土地的感情还依然比较深厚,耕地基本不存在抛荒。
2.耕地流转比较普遍。据村干部介绍,全村耕地流转约有600亩,按可比口径计算,比全省平均耕地流转率还高出2个百分点。村干部手头所掌握的流转数据,主要是一些面积比较大的,或者是外部企业前来租种耕地,而调研过程中发现,村民内部成员之间私下口头约定的代耕现象更具普遍性。
3.种植结构调整显著。一是水稻等主要品种粮食作物面积减少。该村1471亩水田在过去基本都会种植水稻,以满足农户家庭口粮需求,但现在还在种稻的水田不足1000亩。二是地方特色农业—沙糖桔种植业发展较快。该村目前有100余户种植沙糖桔,面积达400多亩。近几年广东省沙糖桔种植在部分主产区爆发了黄龙病,沙糖桔价格一路看涨,地方政府因势利导,引导农户种植沙糖桔。2012年专门在新民村召开了沙糖桔黄龙病防治现场会,果农种植沙糖桔积极性较好,种植面积有逐年增加的趋势。三是蔬菜种植初具规模。该村目前种植蔬菜的耕地面积约600亩,和种粮满足自食不同,种植蔬菜更多的是用来出售以获取更高的收益,一些农户已成为专业菜农。
(四)村务情况
新民村现有村干部6人,2015年村集体收入3万元,年末村集体资产总额210万元。为了给村民提供更便捷的服务,该村在村委会设有新民村社会综合服务站,诸如小孩出生入户、看病报销医疗费、申请五保或低保等困难补助、计划生育服务等,村民不用再奔波到镇或市相关部门办理,只需要把相关材料交给村委综合服务站的代办员,由代办员提供全程服务,在规定的时间内帮助村民把事情办好。
二、新民村当前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户家庭种养情况
随着大量的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甚至是举家外出,目前新民村仍在从事农业生产的村民主要由留守老人和妇女、务工返乡青壮年劳动力构成,他们的生产方式及目的有着本质的不同。本文中我们将以18-55岁的劳动力为主从事农业生产的家庭划分为青壮年劳动力家庭,将以留守老人和妇女为主从事农业生产的家庭划分为留守老人和妇女家庭。在随机走访的7户农户家庭中,有4户青壮劳动力家庭,3户留守老人和妇女家庭。
(一)青壮年劳动力更加注重高产值高效益农业,留守老人和妇女种田以粮食作物为主,主要满足家庭自食
青壮年劳动力家庭:如中三小组村民调查人1,现年52岁,从2005年开始种植沙糖桔,目前种植规模28亩,年产值可达21万元,净收益约14万元,其子调查人2,现年27岁,初中毕业后就外出务工,今年也返乡一起经营果园。新一小组村民调查人3,现年35岁,从2008年和丈夫开始专业养猪,目前生猪存栏550头,年出栏800多头,行情较好年份,纯收益可达22万元,正常年份一般在11萬元。和谷石小组村民调查人4,现年31岁,2002年曾在东莞打工,2005年返乡种田,目前经营耕地24.8亩,种植蔬菜10亩,沙糖桔5亩,年产值10万余元。 留守老人和妇女家庭:如樟一小组村民调查人5,现年68岁,家庭人口13人,儿子儿媳都外出务工,目前仅有他和65岁的老伴带着2岁的孙子在家务农,该户经营耕地面积4.8亩,种植水稻1亩,木薯1.5亩,花生0.8亩,玉米0.8亩,除木薯用来出售外,其余均为家庭自用。格塘小组村民调查人6,现年58岁,儿子儿媳外出务工,目前他和老伴留守在家,该户经营耕地面积9亩,主要种植水稻、木薯、芋头、玉米、花生等,收获的农作物也主要用于自食。和谷石小组村民单身母亲调查人7,经营耕地面积2.4亩,每年只种植1季早稻用来自食,夏播时闲置,家庭收入主要靠大女儿外出务工、低保和自己闲暇时间打零工。
(二)青壮年劳动力家庭种植规模大,主要靠租种来扩大规模,而留守老人及妇女家庭种植规模小,主要种植自家承包地
青壮年劳动力家庭:调研的3户从事种植业的青壮劳动力家庭,共经营耕地面积66.8亩,户均经营耕地面积22.3亩。3户都有租种耕地,共租种29亩,代耕23亩,户均租种9.7亩,代耕7.7亩。
留守老人和妇女家庭:调研的3户从事种植业的留守老人和妇女家庭,共经营耕地面积16.2亩,户均经营耕地面积5.4亩。3户都没有租种他人耕地,但代耕了6.6亩,户均代耕2.2亩。
(三)青壮年劳动力家庭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常有雇工行为,而留守老人及妇女家庭纯粹自己耕种
青壮年劳动力家庭中,果农调查人1家庭,每年在沙糖桔采摘季节,会雇佣20名左右村民帮工,年雇工投入约2.2万元。菜农调查人8,在2010-2015年间规模种植香瓜时,曾长期雇佣4名村民。而调研的留守老人及妇女家庭,在农业生产中均没有过雇工行为,纯粹自己耕种,如留守老人村民调查人5每年春、夏耕时,都要自己套上自养的水牛耕田犁地,留守妇女调查人7还经常到村内果农家里打打零工。
(四)青壮年劳动力家庭更偏向学习新技术,而留守老人及妇女家庭仍靠传统习惯
青壮劳动力家庭中,果农调查人1表示,他从2005年开始规模种植沙糖桔时,专门外出学习种植技术,平时有农药公司或化肥公司的技术员登门指导。养猪大户调查人3,技术指导主要来自温氏公司。菜农调查人8、调查人4都表示,为了提高种菜技术自行购置了相关书籍进行学习。留守老人及妇女家庭中,受访对象都表示没有学习过农业生产技术,以前怎样种,现在还怎样种。
(五)青壮年劳动力家庭希望将来可以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留守老人及妇女家庭更多的打算减少规模或弃耕
青壮年劳动力家庭中,果农调查人1的儿子调查人2表示,自己外出打工之所以选择回乡种田,主要是看到了父亲种植沙糖桔的效益较好,现在他跟着父亲学习种植技术,下一步要继续扩大家庭果园规模。养猪户调查人3声称,如果不是因为去年女儿意外事故造成资金链短缺,肯定会扩大养殖规模。菜农调查人8表示,尽管2010-2015年种植35亩的香瓜亏了本,目前只种植7亩的蔬菜,但是吃一堑长一智,自己还是看好农业生产规模经营,目前以学习种菜技术为主,适当的机会将继续扩大规模。
留守老人及妇女家庭中,村民调查人5表示,由于自己和老伴的年龄太大力不从心,明年将不再种田,如果有人愿意租种,只要价格合适就会出租,租不出去就交给其他农户代耕。村民调查人6明确表示,现在种的9亩田已经足够,短期内不打算再多种,再过几年耕种不动了,就交给他人代耕或出租。
三、当前新民村种养户们面临的最主要问题
对青壮年劳动力家庭而言,他们希望通过土地流转,获得持续稳定、集中连片的耕地,以扩大家庭農业生产经营规模。对留守老人及妇女家庭而言,他们希望可以通过土地流转把家庭承包耕地出租出去,获得合理的租金收入。两方的需求本该是互相补充的,但实际情形却并非如此。
一方面,以青壮年劳动力家庭为代表的耕地转入方,需要集中连片的耕地,但流转过程中却很难如愿。如果农调查人1家庭,在2005年时以50元/亩/年的价格租入16亩其他农户的抛荒地,2010年时代耕堂哥家的8亩山坡地,现种植沙糖桔28亩,该户计划继续扩大种植规模到50亩左右,但一直租不到比较集中的耕地,考虑果园太过分散在管理时很不方便,故暂时未能如愿。菜农调查人4,2010年从中一小组以200元/亩/年的价格租入6亩耕地,目前种菜规模10亩,但是这10亩菜地零碎分布在不同的村民小组的5个大地块中,日常的生产管理比较繁琐,他希望可以通过土地流转,得到心仪的集中连片菜地。
另一方面,以全家外出户、留守老人及妇女家庭为代表的耕地转出方,因为耕地太过零碎分散,难以出租实现土地价值,更大程度上通过私下协商免费代耕来避免抛荒。据樟一小组原小组长调查人5介绍,樟一小组在上世纪80年代初开展包产到户,按照耕作条件好坏把耕地分为好中差三类,然后按照家庭人口数均摊耕地,这样每家每户都有好几块分布在各片的小田块,包产到户后该小组一直没有再调整过耕地,“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田”。据塘边小组小组长调查人8介绍,他在2010年时曾召集村民小组家庭,商议把本小组的耕地全部集中起来,优先满足本小组农户耕种需求后,统一对外出租经营,出租金大家按耕地面积分成。但由于各户想法不一,后不了了之。
四、基于新民村农业生产现状对未来的判断
(一)青壮年劳动力将成为今后农业生产的主体
新民村外出务工返乡的调查人2、调查人4、调查人8等,他们年富力强,善于把握市场信息,有学习农业生产新技能的基础和欲望,看到了当前农业生产中隐藏的致富机会,愿意留在农村发展种养业,他们将是新民村今后农业生产的主体。
(二)特色农业、规模农业和商品农业将是今后农业生产的发展方向
随着留守老人及妇女家庭在农业生产中逐渐退出,耕地将进一步流入以青壮年劳动力为代表的农业生产主体手中,农业生产将逐渐实现规模化、特色化和商品化。 五、反思与建议
通过本次调研,我们看到了新民村在劳务输出大环境下,农业生产后继有人,同时也看到了继任者们所面临的突出问题,即耕地流转难、规模经营难。
(一)造成耕地流转难、规模经营难的深层次原因
以青壮年劳动力家庭为代表的耕地转入方希望获得集中成片的耕地,以留守老人和妇女家庭为代表的耕地转出方希望出租土地获得应有的收益,而一家一户分散且破碎的耕地承包现状,造成了“想租租不出、寻租租不到、租到不满意”的矛盾局面,其深层次原因正是当下的农业生产经营制度——“家庭承包、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的缺陷,尤其是集体经济组织在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统”的缺失,对耕地经营权“统”的缺失。
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中,统一经营,是指由集体经济组织承担的经营职责,为集体内成员提供生产、生活服务,解决一家一户办不了、办不好的问题。但是,长期以来在农业双层经营体制中强调家庭经营的积极性比较多,对加强集体的统一服务和发展壮大集体经济重视不够,使得很多地方农业双层经营变成了单层经营,集体统一服务的功能不断退化,有名无实。如在新民村,无论是村委会还是各个村民小组,在如何有效解决本村或本小组一家一户分散破碎的耕地流转上都束手无策。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自1978年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率先实行包干到户后,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命名的中国农村土地改革迅速蔓延全国,给中国农村带来了举世公认的变化。但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改革并不是一劳永逸的,现如今,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适应不了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的大潮。要进一步提高土地与劳动生产效率与效益,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大力推进现代化农业建设,实现土地规模化经营是其根本出路。针对目前耕地流转难、规模经营难的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1.建立健全耕地流转相关政策。一是不断完善耕地流转法规制度,从耕地流转方式、流转手续、流转制度等方面予以规范,使耕地流转从自发、无序逐渐向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的方向转变;二是进一步明确耕地权属,保障农民权益,让农民了解政策,消除误解,放心流转;三是要明确专门管理机构监督流转合同的顺利执行,既保障农民权益又维护规模经营的稳定性。
2.加大耕地流转的政策扶持力度。一是确保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建议将现行的种粮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補贴、农资综合补贴等补贴政策制度化;二是加强财政支持,将补贴资金列入财政预算,不仅对规模经营大户给予专项扶持资金,同时也要以多种形式对同意耕地流转的农民给予经济支持。
3.继续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力度,尽量将耕地连片集中优化耕地资源利用,同时加快修建机耕道和现代灌溉系统,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耕地耕种效率。
4.加快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一方面通过农业科技下乡、农技推广服务、农业技校教育等模式,注重培育规模化经营户,使之转型为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的现代农业经营人才;另一方面发展非农职业教育,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
5.加大耕地流转宣传力度。充分利用互联网、电视、短信、广播、村务公开栏等舆论媒体,让农民全面了解耕地流转的相关政策,同时大力宣传当地种粮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典型示范,全方位、多角度宣传耕地流转的意义,认识农村耕地流转所能带来的效益体现。
参考文献:
[1]林小明.耕地流转的制约因素及建议[N].2009-06-26.
[2]卞琦娟.农户土地经营权流转问题研究[J].学术研究,
2011(05).
[3]宁子豪.广东省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的有效途径及政策
建议[J].南方农村,2014(03).
(责任编辑:吴 霞)
关键词:劳务输出;耕地流转;问题与建议
中图分类号:F32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697(2017)01-0004-05
广东省英德市黄花镇新民村,是粤北山区一个耕地资源比较贫乏的山村,人多地少矛盾非常突出,生产条件也比较恶劣。该村和全省乃至全国大多数的农村一样,在改革开放以后依靠劳务输出,农户收入增长显著,生活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居住环境得到了长足的改善。但是,在劳务输出大环境下,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尤其是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后“谁在种田,谁在养猪”?他们如何种养?谁来满足人民群众的“粮袋子”、“菜篮子”?农业生产10年或20年后将怎样发展?带着上述种种疑问,笔者走访了部分村干部和农户家庭,深入了解他们的农业生产状况,对比剖析了不同农户家庭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和特点,并对一些深层次问题进行了归纳和反思。
一、村情概况
(一)基本情况
新民村是革命老区行政村,位于英德市黄花镇东北面,距离镇政府约3公里,村内主要道路均为水泥路面,公共交通目前只通到镇里,从村到镇之间有私营面包车、三轮车等,相当部分村民自家也购置了摩托车、电动车等交通工具,可满足村民赶圩和外出等。镇区紧靠107国道,距广州约两小时车程,距清远市区、英德市区均为一小时车程,交通比较便利。
该村地处石灰岩山区,属喀斯特地貌,当地人称“上面下水(雨)下面漏水(雨)”,日常灌溉用水基本靠降雨,山中积水形成的小溪被村民适度改造后成为了当地主要灌溉水渠。缺水问题一直是制约着当地农业生产的一个主要因素,常年晚造时缺水现象比较突出。
目前村民生活使用主要能源有3种,经济条件好些的家庭“煮饭靠电,炒菜靠气”,还有一些家庭主要能源仍以柴草为主。有线电视和宽带互联网已经接通到村委会,但大部分的村民小组还未接通。至今尚未实施改水改厕,污水没有经过集中处理,无生活污水管道;垃圾处理虽设有集中回收站,但日常利用率并不高。
(二)人口和就业
新民村下辖27个村民小组,户籍户数1235户,户籍人口5300人。改革开放前,由于山多地少,生产生活条件恶劣,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发展落后,长期以来延续着自给、半自给的农业生产生活方式。改革开放后,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后,外出务工逐渐增多,目前有近2100名劳动力外出务工,约占劳动力总数的79%,仍在村内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仅500人左右,约占劳动力总数的21%。外出务工的增多也产生了相当一批的全家外出农户家庭,如对该村住户的调查,130户农户中有61户农户举家外出。劳务经济已经成为了该村村民增加收入的主要途径。
(三)农业生产
新民村耕地面积2617亩,其中水田1471亩,旱田1146亩。人均耕地面积0.5亩,其中人均水田面积0.3亩,人均旱田面积0.2亩。
1.耕地鲜有抛荒。尽管新民村的耕作条件比较恶劣,人多地少矛盾比较突出,外出务工是绝大多数青壮劳动力的首选,但是该村农民种田的积极性还依然保持,农民对土地的感情还依然比较深厚,耕地基本不存在抛荒。
2.耕地流转比较普遍。据村干部介绍,全村耕地流转约有600亩,按可比口径计算,比全省平均耕地流转率还高出2个百分点。村干部手头所掌握的流转数据,主要是一些面积比较大的,或者是外部企业前来租种耕地,而调研过程中发现,村民内部成员之间私下口头约定的代耕现象更具普遍性。
3.种植结构调整显著。一是水稻等主要品种粮食作物面积减少。该村1471亩水田在过去基本都会种植水稻,以满足农户家庭口粮需求,但现在还在种稻的水田不足1000亩。二是地方特色农业—沙糖桔种植业发展较快。该村目前有100余户种植沙糖桔,面积达400多亩。近几年广东省沙糖桔种植在部分主产区爆发了黄龙病,沙糖桔价格一路看涨,地方政府因势利导,引导农户种植沙糖桔。2012年专门在新民村召开了沙糖桔黄龙病防治现场会,果农种植沙糖桔积极性较好,种植面积有逐年增加的趋势。三是蔬菜种植初具规模。该村目前种植蔬菜的耕地面积约600亩,和种粮满足自食不同,种植蔬菜更多的是用来出售以获取更高的收益,一些农户已成为专业菜农。
(四)村务情况
新民村现有村干部6人,2015年村集体收入3万元,年末村集体资产总额210万元。为了给村民提供更便捷的服务,该村在村委会设有新民村社会综合服务站,诸如小孩出生入户、看病报销医疗费、申请五保或低保等困难补助、计划生育服务等,村民不用再奔波到镇或市相关部门办理,只需要把相关材料交给村委综合服务站的代办员,由代办员提供全程服务,在规定的时间内帮助村民把事情办好。
二、新民村当前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户家庭种养情况
随着大量的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甚至是举家外出,目前新民村仍在从事农业生产的村民主要由留守老人和妇女、务工返乡青壮年劳动力构成,他们的生产方式及目的有着本质的不同。本文中我们将以18-55岁的劳动力为主从事农业生产的家庭划分为青壮年劳动力家庭,将以留守老人和妇女为主从事农业生产的家庭划分为留守老人和妇女家庭。在随机走访的7户农户家庭中,有4户青壮劳动力家庭,3户留守老人和妇女家庭。
(一)青壮年劳动力更加注重高产值高效益农业,留守老人和妇女种田以粮食作物为主,主要满足家庭自食
青壮年劳动力家庭:如中三小组村民调查人1,现年52岁,从2005年开始种植沙糖桔,目前种植规模28亩,年产值可达21万元,净收益约14万元,其子调查人2,现年27岁,初中毕业后就外出务工,今年也返乡一起经营果园。新一小组村民调查人3,现年35岁,从2008年和丈夫开始专业养猪,目前生猪存栏550头,年出栏800多头,行情较好年份,纯收益可达22万元,正常年份一般在11萬元。和谷石小组村民调查人4,现年31岁,2002年曾在东莞打工,2005年返乡种田,目前经营耕地24.8亩,种植蔬菜10亩,沙糖桔5亩,年产值10万余元。 留守老人和妇女家庭:如樟一小组村民调查人5,现年68岁,家庭人口13人,儿子儿媳都外出务工,目前仅有他和65岁的老伴带着2岁的孙子在家务农,该户经营耕地面积4.8亩,种植水稻1亩,木薯1.5亩,花生0.8亩,玉米0.8亩,除木薯用来出售外,其余均为家庭自用。格塘小组村民调查人6,现年58岁,儿子儿媳外出务工,目前他和老伴留守在家,该户经营耕地面积9亩,主要种植水稻、木薯、芋头、玉米、花生等,收获的农作物也主要用于自食。和谷石小组村民单身母亲调查人7,经营耕地面积2.4亩,每年只种植1季早稻用来自食,夏播时闲置,家庭收入主要靠大女儿外出务工、低保和自己闲暇时间打零工。
(二)青壮年劳动力家庭种植规模大,主要靠租种来扩大规模,而留守老人及妇女家庭种植规模小,主要种植自家承包地
青壮年劳动力家庭:调研的3户从事种植业的青壮劳动力家庭,共经营耕地面积66.8亩,户均经营耕地面积22.3亩。3户都有租种耕地,共租种29亩,代耕23亩,户均租种9.7亩,代耕7.7亩。
留守老人和妇女家庭:调研的3户从事种植业的留守老人和妇女家庭,共经营耕地面积16.2亩,户均经营耕地面积5.4亩。3户都没有租种他人耕地,但代耕了6.6亩,户均代耕2.2亩。
(三)青壮年劳动力家庭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常有雇工行为,而留守老人及妇女家庭纯粹自己耕种
青壮年劳动力家庭中,果农调查人1家庭,每年在沙糖桔采摘季节,会雇佣20名左右村民帮工,年雇工投入约2.2万元。菜农调查人8,在2010-2015年间规模种植香瓜时,曾长期雇佣4名村民。而调研的留守老人及妇女家庭,在农业生产中均没有过雇工行为,纯粹自己耕种,如留守老人村民调查人5每年春、夏耕时,都要自己套上自养的水牛耕田犁地,留守妇女调查人7还经常到村内果农家里打打零工。
(四)青壮年劳动力家庭更偏向学习新技术,而留守老人及妇女家庭仍靠传统习惯
青壮劳动力家庭中,果农调查人1表示,他从2005年开始规模种植沙糖桔时,专门外出学习种植技术,平时有农药公司或化肥公司的技术员登门指导。养猪大户调查人3,技术指导主要来自温氏公司。菜农调查人8、调查人4都表示,为了提高种菜技术自行购置了相关书籍进行学习。留守老人及妇女家庭中,受访对象都表示没有学习过农业生产技术,以前怎样种,现在还怎样种。
(五)青壮年劳动力家庭希望将来可以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留守老人及妇女家庭更多的打算减少规模或弃耕
青壮年劳动力家庭中,果农调查人1的儿子调查人2表示,自己外出打工之所以选择回乡种田,主要是看到了父亲种植沙糖桔的效益较好,现在他跟着父亲学习种植技术,下一步要继续扩大家庭果园规模。养猪户调查人3声称,如果不是因为去年女儿意外事故造成资金链短缺,肯定会扩大养殖规模。菜农调查人8表示,尽管2010-2015年种植35亩的香瓜亏了本,目前只种植7亩的蔬菜,但是吃一堑长一智,自己还是看好农业生产规模经营,目前以学习种菜技术为主,适当的机会将继续扩大规模。
留守老人及妇女家庭中,村民调查人5表示,由于自己和老伴的年龄太大力不从心,明年将不再种田,如果有人愿意租种,只要价格合适就会出租,租不出去就交给其他农户代耕。村民调查人6明确表示,现在种的9亩田已经足够,短期内不打算再多种,再过几年耕种不动了,就交给他人代耕或出租。
三、当前新民村种养户们面临的最主要问题
对青壮年劳动力家庭而言,他们希望通过土地流转,获得持续稳定、集中连片的耕地,以扩大家庭農业生产经营规模。对留守老人及妇女家庭而言,他们希望可以通过土地流转把家庭承包耕地出租出去,获得合理的租金收入。两方的需求本该是互相补充的,但实际情形却并非如此。
一方面,以青壮年劳动力家庭为代表的耕地转入方,需要集中连片的耕地,但流转过程中却很难如愿。如果农调查人1家庭,在2005年时以50元/亩/年的价格租入16亩其他农户的抛荒地,2010年时代耕堂哥家的8亩山坡地,现种植沙糖桔28亩,该户计划继续扩大种植规模到50亩左右,但一直租不到比较集中的耕地,考虑果园太过分散在管理时很不方便,故暂时未能如愿。菜农调查人4,2010年从中一小组以200元/亩/年的价格租入6亩耕地,目前种菜规模10亩,但是这10亩菜地零碎分布在不同的村民小组的5个大地块中,日常的生产管理比较繁琐,他希望可以通过土地流转,得到心仪的集中连片菜地。
另一方面,以全家外出户、留守老人及妇女家庭为代表的耕地转出方,因为耕地太过零碎分散,难以出租实现土地价值,更大程度上通过私下协商免费代耕来避免抛荒。据樟一小组原小组长调查人5介绍,樟一小组在上世纪80年代初开展包产到户,按照耕作条件好坏把耕地分为好中差三类,然后按照家庭人口数均摊耕地,这样每家每户都有好几块分布在各片的小田块,包产到户后该小组一直没有再调整过耕地,“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田”。据塘边小组小组长调查人8介绍,他在2010年时曾召集村民小组家庭,商议把本小组的耕地全部集中起来,优先满足本小组农户耕种需求后,统一对外出租经营,出租金大家按耕地面积分成。但由于各户想法不一,后不了了之。
四、基于新民村农业生产现状对未来的判断
(一)青壮年劳动力将成为今后农业生产的主体
新民村外出务工返乡的调查人2、调查人4、调查人8等,他们年富力强,善于把握市场信息,有学习农业生产新技能的基础和欲望,看到了当前农业生产中隐藏的致富机会,愿意留在农村发展种养业,他们将是新民村今后农业生产的主体。
(二)特色农业、规模农业和商品农业将是今后农业生产的发展方向
随着留守老人及妇女家庭在农业生产中逐渐退出,耕地将进一步流入以青壮年劳动力为代表的农业生产主体手中,农业生产将逐渐实现规模化、特色化和商品化。 五、反思与建议
通过本次调研,我们看到了新民村在劳务输出大环境下,农业生产后继有人,同时也看到了继任者们所面临的突出问题,即耕地流转难、规模经营难。
(一)造成耕地流转难、规模经营难的深层次原因
以青壮年劳动力家庭为代表的耕地转入方希望获得集中成片的耕地,以留守老人和妇女家庭为代表的耕地转出方希望出租土地获得应有的收益,而一家一户分散且破碎的耕地承包现状,造成了“想租租不出、寻租租不到、租到不满意”的矛盾局面,其深层次原因正是当下的农业生产经营制度——“家庭承包、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的缺陷,尤其是集体经济组织在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统”的缺失,对耕地经营权“统”的缺失。
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中,统一经营,是指由集体经济组织承担的经营职责,为集体内成员提供生产、生活服务,解决一家一户办不了、办不好的问题。但是,长期以来在农业双层经营体制中强调家庭经营的积极性比较多,对加强集体的统一服务和发展壮大集体经济重视不够,使得很多地方农业双层经营变成了单层经营,集体统一服务的功能不断退化,有名无实。如在新民村,无论是村委会还是各个村民小组,在如何有效解决本村或本小组一家一户分散破碎的耕地流转上都束手无策。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自1978年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率先实行包干到户后,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命名的中国农村土地改革迅速蔓延全国,给中国农村带来了举世公认的变化。但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改革并不是一劳永逸的,现如今,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适应不了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的大潮。要进一步提高土地与劳动生产效率与效益,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大力推进现代化农业建设,实现土地规模化经营是其根本出路。针对目前耕地流转难、规模经营难的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1.建立健全耕地流转相关政策。一是不断完善耕地流转法规制度,从耕地流转方式、流转手续、流转制度等方面予以规范,使耕地流转从自发、无序逐渐向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的方向转变;二是进一步明确耕地权属,保障农民权益,让农民了解政策,消除误解,放心流转;三是要明确专门管理机构监督流转合同的顺利执行,既保障农民权益又维护规模经营的稳定性。
2.加大耕地流转的政策扶持力度。一是确保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建议将现行的种粮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補贴、农资综合补贴等补贴政策制度化;二是加强财政支持,将补贴资金列入财政预算,不仅对规模经营大户给予专项扶持资金,同时也要以多种形式对同意耕地流转的农民给予经济支持。
3.继续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力度,尽量将耕地连片集中优化耕地资源利用,同时加快修建机耕道和现代灌溉系统,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耕地耕种效率。
4.加快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一方面通过农业科技下乡、农技推广服务、农业技校教育等模式,注重培育规模化经营户,使之转型为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的现代农业经营人才;另一方面发展非农职业教育,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
5.加大耕地流转宣传力度。充分利用互联网、电视、短信、广播、村务公开栏等舆论媒体,让农民全面了解耕地流转的相关政策,同时大力宣传当地种粮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典型示范,全方位、多角度宣传耕地流转的意义,认识农村耕地流转所能带来的效益体现。
参考文献:
[1]林小明.耕地流转的制约因素及建议[N].2009-06-26.
[2]卞琦娟.农户土地经营权流转问题研究[J].学术研究,
2011(05).
[3]宁子豪.广东省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的有效途径及政策
建议[J].南方农村,2014(03).
(责任编辑:吴 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