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无论是一流大学的建设还是建设一流学科的大学,最终都会体现在一流学科的建设上。一流学科建设是任何一所大学都不能回避的问题。因此,基于以上这个认知,从学科建设的蓝图、学科建设的层次、组建学科团队、搭建研究平台和构建学科建设机制五个方面,探讨一流学科建设的顶层设计,以期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一种思路。
关键词:一流学科;顶层设计;学科建设
“双一流”(Double First-rate)建设就是要在我国进行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建设,这是党中央提出的教育发展的基本战略。在我国能够进行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学校为数不多,大量的学校主要是进行世界一流学科的建设,即使进行一流大学建设的学校最终也必须将一流大学建设落实在众多的一流学科建设上。因此,如何在大学中进行世界一流学科的建设就成为了各个学校十分关注的问题,也是大学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个国家科学技术的发展从根本上说依赖于本国的各个学科的建设状况。如果一个国家的每个学科都能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那么这个国家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必然处于领先地位。而各个国家的学科建设和发展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学科建设的主体主要着重于某一或某几个学科领域的建设和发展,突出重点、形成特色,可以称这种建设模式为分工模式;另一种是学科建设的主体在多个学科建设领域进行建设和发展,追求学科建设和发展的系统性,可以称之为综合模式。实际上,建设一流的大学在学科建设和发展上主要采取的是综合模式,而在一个大学内建设和发展一流的学科可以说是分工模式。在一个国家的学科体系中,主要的状态应该是分工模式,也就是说每一个学科建设的主体都只是在某一个或某几个学科领域进行建设和发展,集中力量办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从微观的视角看,每个学科建设主体只是进行了某一个或某几个学科的建设和发展,由于集中力量建设、发展优势和特色学科,就比较容易成为世界一流;从宏观的视角看,每个学科建设主体都能将自身的某一个和某几个学科建设和发展成世界一流学科,就会使一个国家学科建设和发展的整体水平达到世界一流。更为重要的是,在每个学科主体进行有效分工的基础上,开展学科建设还可以实现整个国家学科建设的整体协同效应。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顶层设计:
必须规划好学校学科建设的蓝图
学科建设蓝图就是要确定学校建设和发展哪些学科,找好学校学科发展的方向。一個学校学科发展的方向不明,就会像大海上航行的船只找不到彼岸而最终迷失在大海上。就我国大学而言,一方面,在学科上出现了同质化的倾向;另一方面,每个大学都想追求大而全,走综合大学的路子,这显然不符合集中力量建设、发展优势和特色学科的学科建设理念。历史地看,我国的大学过去都是在部门办学的基础上建设和发展起来的,具有很强的行业特征,这恰恰是我国大学学科建设所具有的优势所在。在大学合并和改变行业的行政隶属关系后,不少大学规模扩大,并交由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地方管理,大学的行业特征逐渐淡化,规模的扩大又增强了综合化的趋势,从而使得许多大学的特色优势不甚明显,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方向不甚明确。在国家建设一流学科的大战略下,每个大学在学科建设和发展上以大而全或小而全为背景实现学科建设的世界一流水平,这实际上是一种难以实现的愿望。所以,各个大学为了建设世界一流的学科所面临的根本问题就是如何实现学科建设和发展的相对集中,做到这一点所要树立的根本理念就是要坚持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就是要将已有的学科体系中那些与学校的优势和特色学科关联度不大、未来进一步发展缺乏基础的学科进行必要的舍弃,将学校的资源集中到优势和特色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上。舍弃是痛苦的,舍弃也是一种利益再分配,必然面临较大的阻力,但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前行,学科的水平才能不断地提升。这里关键是要确定优势和特色学科,确定的原则既要看传承,又要看发展。每个大学都有自身发展的历史轨迹,岁月所沉淀的就是那些在社会中留下深刻影响力的学科,特别是在我国由于行业办学的传统,这些学科一般就集中在一个或者几个学科领域,形成了传统的优势并延衍至今。就北京工商大学而言,它是由过去的北京商学院、北京轻工业学院合并组建而成,很显然学校的传统优势学科也是特色学科,即是商科和轻工学科,合并组建后,学校时至今日仍然是离不开这两个学科的传统影响和学科实力。正因为这样,学校也把这两个学科作为学校重点建设和发展的目标,其他的学科都要紧紧围绕这两个学科确定自身的学科定位和发展路径,从而构建了以商科和轻工学科为核心的学科体系。学科建设和发展在传承历史优势的基础上,也要考虑到社会经济发展的新需要,也就是学科方向的选择最终还要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相吻合,即便是商科,必然要考虑互联网出现所形成的影响,而轻工学科也必须要考虑工业智能化和生活安全化的要求。一个历史传承上有优势的学科进一步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新需要相结合就可以产生出既有优势又具有特色的学科。只有这样才能彰显每个大学自身的个性,也只有这样才能集中力量办大事,以最高的效率建设一流的学科。
必须确定好学科建设的层次
建设世界一流的学科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所谓建设就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一方面,必须要明确建设的终极目标就是世界一流;另一方面,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要分阶段进行,这就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同时,当一所大学在瞄准了世界一流学科的水平进行建设的时候,处于世界一流水平的学科也在动态发展之中,其水平在不断提高。从这个意义出发,建设世界一流的学科从整体上说是一个相对的、动态的过程。既然如此,世界一流的学科建设永远在路上,只有坚持不懈,永远前行才是必然的选择。尽管如此,在一个时期内还是要明确建设的目标,这里的目标就是指学校学科建设的层次。通常可以分为地区一流、国家一流和世界一流,每一个层级的一流水平都有可参照的学校,通过与参照学校一流学科的建设水平进行比较、寻找差距,提出赶超的措施并实施赶超,这就是一种动态的建设过程。当然,也可以实施超越式建设和发展,学校可以根据现实的需要和各种相关资源的可动员力度,对某一和某些需要特别发展的学科实行超常规的建设,从而可以实现从地区一流直接向世界一流的水平迈进。在这里最为重要的是必须要实施资源的集中使用。在发达国家中,学校资源的配置方向与学科建设的方向是一致的,而资源配置的多少是与学科建设的水平或者效率高低相联系的,也就是说要将更多的资源配置给学校重点建设和发展的学科,同时也要将优质资源配置给学科建设水平高的学科。在学科建设的层次上也需要根据不同的学科特点发挥其优势,对于传统的优势学科要达到建设和发展的高层次水平就是要必须奋力前行,不断地追赶和超越;对于满足社会经济发展新需要的新兴学科,关键是要敏锐地发现新需要,迅速地构建新的学科方向并有效地动员相关的资源实施快速发展从而使其持续地成为“领头羊”。北京工商大学在确定各个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层次上并不要求齐头并进,都创一流。对于优势、特色学科必须要按照不同层级的一流水平逐步建设,最终达到世界一流水平。而对于与优势、特色学科相配套的其他学科,一方面,要满足优势、特色学科的发展需要;另一方面,顺势而为,尽可能争取发展到更高的水平。 必须选好学科带头人,组建好学科团队
学科建设和发展最终需要人来进行,这里的人首先是学科带头人,其次就是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所建立的学科建设团队。正如民间所传播的,一个企业搞得好不好关键在领导,而一个学科能不能建设发展好关键就在学科带头人。学科带头人可以是一个,但更多的时候是多个人组成的带头群体。建设世界一流学科的背景词是必须要有世界一流的学科带头人或者带头群体,并且要使本学科在世界持续地保持一流的地位,学科带头人或者带头群体在世界的一流地位也必须可持续性,也就是学科带头人后继有人,而且也必须是处于一流的水平。一流的学科带头人可以通过学校和国家进行培养,也可以通过引进的方式取得。现在的问题仍然在于,在学校层面,如果每个学校都要进行世界一流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就必然要引进一流的学科带头人,在一定的时期,一流学科带头人的数量总是有限的,各个学校就会对一流学科带头人进行恶性“争抢”,使得一流学科带头人的要价不断攀升,而一流学科带头人的水平在短期内不可能得到实质上的提升;在国家层面,国内各个大学之间“争抢”一流学科带头人可能改变的只是各个学校之间一流学科带头人的分布,但就整个国家而言,一流学科带头人的总量在短期内不会有很大变化,这种“争抢”的结果既不能增加整个国家一流学科带头人的数量,也不能迅速提高相应的质量;在全世界层面,国家和学校都可以通过各种有效的政策从全球范围内引进一流学科带头人,在引进的过程中必须要防止各个学校相互竞价的现象,国家应该在政策层面对所有公立大学制定大体一致的引进底线政策标准,并给予各个大学就引进学科带头人所必须要履行的职责与相应可以取得报酬的决策权,这种决策权就是为了满足不同水平的学科带头人所获得的待遇必须要区别对待的要求。所以,建设一流的学科所需要的一流学科带头人一定要坚持引进与培养相结合、以培养为主的原则。一流学科带头人的培养不仅要保证他们在学术上的一流水平,而且还必须要使他们具有真正引领学科的组织能力和带头能力,做到这一点关键是要让学科带头人能够真正履行学科带头责任,特别是要享有相应学科建设的权利。必须要改变传统上学科建设主要由行政主导而不是由学科带头人主导的旧体制,教授治学的大学管理体制首先必须体现在学科带头人的基本自主权上,凡是涉及到本学科发展的基本权利都应该由学科带头人为主来行使。学科带头人就是要在充分承担责任和有效使用权利的过程中茁壮成长。在学科带头人承担责任享有权利的同时,还必须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淘汰机制,实现优者重奖、劣者淘汰,從而形成一个学科带头人不断勇于进取和赶超的局面。有了一流的学科带头人还必须建设一流的学科团队,学科团队成员是学科建设的原动力和主体,不仅在于学科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而且在于学科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学科建设不是一人之力就能完成的,需要学缘结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年龄结构不同的成员组成团队精诚合作、不断努力。学科团队类似于金字塔,塔尖上的带头人能够高瞻远瞩为学科建设制定出蓝图。塔中必须有一批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在团队中承上启下,既能理解学科带头人的意图,又能把这种意图转化为实际的研发行为。塔基就是其他参与学科建设的基础人员,他们是研发行为的具体实施者。要使学科团队有高度的凝聚力和研发能力,不仅需要选好一流的学科带头人,而且必须要建立一套有效的团队学科建设成效的考核机制,这种机制必须有助于真正形成学科团队的团队力,学科团队的考核不是仅仅局限于学科带头人和团队每个成员的考核,而是要强化对团队整体研发能力的考核以及团队每个成员在团队中作用发挥程度的考核。
必须搭建可支撑学科建设的研究平台
当今,学科建设最为重要的条件之一就是必须要有世界一流的学科建设研究平台,学科建设成果和质量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研究平台层次的高低。正因为这样,任何一个发达国家都会积极地鼓励和支持各学科团队搭建高层次的学科研究平台。这样一个高档次的学科研究平台至少要包括三个方面的要素:一是必须要有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处于一流水平的实验设备。科学研究的历史和实践告诉我们,一流水平的实验设备是形成一流研究成果的前提和重要条件之一。二是必须要构建一个在本学科领域最为全面和完整的信息系统,通过该系统不仅可以了解全球本学科领域的发展变化情况,而且以这个信息系统支持本学科的研发活动。通过该信息系统还可以形成引领学科的态势,使学科在全球形成良好的影响力。有关学术的信息系统还应该构造高层次学术成果发表的平台,包括具有影响力的国际会议平台和高质量的具有国际影响的学术杂志,会议平台和学术杂志既可以展示本学科的研究成果,也可以使全世界最前沿的高水平研究成果汇聚到本学科平台,为自身的研发提供强大的支撑。三是在研究平台上应该有大量的硕博研究生参与平台的建设和研究,这样不仅可以使得平台成为研究生的培养基地,而且也为平台的研发活动提供了基础的研究力量。在现实的实践中,学科带头人、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的许多具体研究工作都是透过硕博研究生展开的,他们的参与既为学科建设提供了雄厚的基础力量,也为学科梯队的建设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基础。
必须要构建一整套有效的学科建设机制
一流的学科建设最后能不能建、建得是否有效,关键在于是不是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学科建设机制。这套机制至少包括以下方面:一是学校的人、财、物等资源的配置必须以学科为基础。学校在制定学科发展蓝图的基础上,必须要紧紧围绕蓝图中所规定的学科进行各种资源的配置,要根据学科建设的好坏确定各种资源配置的多少,基本的理念就是钱跟着事走,也就是要跟着学科走;钱的多少要跟着效率走,也就是要跟 着学科建设的好坏走。一个大学的特色及其在社会中的影响就是由其学科的特色和学科建设水平的高度所决定的,正应为这样,大学的资源配置就必须要跟着学科及其学科建设的效率和好坏走。二是在学校的人、财、物等资源以学科为基础配置到位的前提下,必须要建立高度的学科建设放权体制,凡是按照制度规定或者预算标准配置到各个学科的人、财、物等资源,都应该由各个学科及其学科负责人充分地享有支配和使用的权利,总的管理模式是“黑箱管理”,其基本特征就是学校将人、财、物等各种资源交给各个学科团队,学科团队自主使用这些资源,学校不得干预。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对学科团队使用资源而形成的产出进行有效管理,只要投入的资源通过团队使用后达到了预期的学科建设效果,资源的使用就被视为合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学科带头人搞学科建设、教授治学的目标。三是在充分尊重学科团队治学权利的基础上,必须要加强对团队学科建设效果的考核评价,并且要将考核评价的结果与下一轮学校的资源分配挂钩,与学科团队带头人和团队成员的业绩挂钩。学科团队建设得越好,学校配置资源越多,学科团队带头人获得的报酬和各种荣誉也越多。对学科团队带头人的考核既要考核个人的业绩,更需要考核作为带头人带领团队在学科建设上所取得的成绩。
建设一流学科重在顶层设计,而这种顶层设计就是要解决一个大学要建什么学科、建什么层次的学科、由谁来建设学科、在怎样的平台上建设学科、依靠什么样的机制建设好学科等问题。在建设什么层次的学科上,就是要按照地方、国家和国际一流的要求设立相应的建设标准,并以该标准为基础组建团队、搭建平台、构建机制。
(作者系北京工商大学副校长)
[责任编辑:于 洋]
关键词:一流学科;顶层设计;学科建设
“双一流”(Double First-rate)建设就是要在我国进行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建设,这是党中央提出的教育发展的基本战略。在我国能够进行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学校为数不多,大量的学校主要是进行世界一流学科的建设,即使进行一流大学建设的学校最终也必须将一流大学建设落实在众多的一流学科建设上。因此,如何在大学中进行世界一流学科的建设就成为了各个学校十分关注的问题,也是大学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个国家科学技术的发展从根本上说依赖于本国的各个学科的建设状况。如果一个国家的每个学科都能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那么这个国家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必然处于领先地位。而各个国家的学科建设和发展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学科建设的主体主要着重于某一或某几个学科领域的建设和发展,突出重点、形成特色,可以称这种建设模式为分工模式;另一种是学科建设的主体在多个学科建设领域进行建设和发展,追求学科建设和发展的系统性,可以称之为综合模式。实际上,建设一流的大学在学科建设和发展上主要采取的是综合模式,而在一个大学内建设和发展一流的学科可以说是分工模式。在一个国家的学科体系中,主要的状态应该是分工模式,也就是说每一个学科建设的主体都只是在某一个或某几个学科领域进行建设和发展,集中力量办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从微观的视角看,每个学科建设主体只是进行了某一个或某几个学科的建设和发展,由于集中力量建设、发展优势和特色学科,就比较容易成为世界一流;从宏观的视角看,每个学科建设主体都能将自身的某一个和某几个学科建设和发展成世界一流学科,就会使一个国家学科建设和发展的整体水平达到世界一流。更为重要的是,在每个学科主体进行有效分工的基础上,开展学科建设还可以实现整个国家学科建设的整体协同效应。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顶层设计:
必须规划好学校学科建设的蓝图
学科建设蓝图就是要确定学校建设和发展哪些学科,找好学校学科发展的方向。一個学校学科发展的方向不明,就会像大海上航行的船只找不到彼岸而最终迷失在大海上。就我国大学而言,一方面,在学科上出现了同质化的倾向;另一方面,每个大学都想追求大而全,走综合大学的路子,这显然不符合集中力量建设、发展优势和特色学科的学科建设理念。历史地看,我国的大学过去都是在部门办学的基础上建设和发展起来的,具有很强的行业特征,这恰恰是我国大学学科建设所具有的优势所在。在大学合并和改变行业的行政隶属关系后,不少大学规模扩大,并交由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地方管理,大学的行业特征逐渐淡化,规模的扩大又增强了综合化的趋势,从而使得许多大学的特色优势不甚明显,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方向不甚明确。在国家建设一流学科的大战略下,每个大学在学科建设和发展上以大而全或小而全为背景实现学科建设的世界一流水平,这实际上是一种难以实现的愿望。所以,各个大学为了建设世界一流的学科所面临的根本问题就是如何实现学科建设和发展的相对集中,做到这一点所要树立的根本理念就是要坚持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就是要将已有的学科体系中那些与学校的优势和特色学科关联度不大、未来进一步发展缺乏基础的学科进行必要的舍弃,将学校的资源集中到优势和特色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上。舍弃是痛苦的,舍弃也是一种利益再分配,必然面临较大的阻力,但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前行,学科的水平才能不断地提升。这里关键是要确定优势和特色学科,确定的原则既要看传承,又要看发展。每个大学都有自身发展的历史轨迹,岁月所沉淀的就是那些在社会中留下深刻影响力的学科,特别是在我国由于行业办学的传统,这些学科一般就集中在一个或者几个学科领域,形成了传统的优势并延衍至今。就北京工商大学而言,它是由过去的北京商学院、北京轻工业学院合并组建而成,很显然学校的传统优势学科也是特色学科,即是商科和轻工学科,合并组建后,学校时至今日仍然是离不开这两个学科的传统影响和学科实力。正因为这样,学校也把这两个学科作为学校重点建设和发展的目标,其他的学科都要紧紧围绕这两个学科确定自身的学科定位和发展路径,从而构建了以商科和轻工学科为核心的学科体系。学科建设和发展在传承历史优势的基础上,也要考虑到社会经济发展的新需要,也就是学科方向的选择最终还要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相吻合,即便是商科,必然要考虑互联网出现所形成的影响,而轻工学科也必须要考虑工业智能化和生活安全化的要求。一个历史传承上有优势的学科进一步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新需要相结合就可以产生出既有优势又具有特色的学科。只有这样才能彰显每个大学自身的个性,也只有这样才能集中力量办大事,以最高的效率建设一流的学科。
必须确定好学科建设的层次
建设世界一流的学科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所谓建设就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一方面,必须要明确建设的终极目标就是世界一流;另一方面,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要分阶段进行,这就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同时,当一所大学在瞄准了世界一流学科的水平进行建设的时候,处于世界一流水平的学科也在动态发展之中,其水平在不断提高。从这个意义出发,建设世界一流的学科从整体上说是一个相对的、动态的过程。既然如此,世界一流的学科建设永远在路上,只有坚持不懈,永远前行才是必然的选择。尽管如此,在一个时期内还是要明确建设的目标,这里的目标就是指学校学科建设的层次。通常可以分为地区一流、国家一流和世界一流,每一个层级的一流水平都有可参照的学校,通过与参照学校一流学科的建设水平进行比较、寻找差距,提出赶超的措施并实施赶超,这就是一种动态的建设过程。当然,也可以实施超越式建设和发展,学校可以根据现实的需要和各种相关资源的可动员力度,对某一和某些需要特别发展的学科实行超常规的建设,从而可以实现从地区一流直接向世界一流的水平迈进。在这里最为重要的是必须要实施资源的集中使用。在发达国家中,学校资源的配置方向与学科建设的方向是一致的,而资源配置的多少是与学科建设的水平或者效率高低相联系的,也就是说要将更多的资源配置给学校重点建设和发展的学科,同时也要将优质资源配置给学科建设水平高的学科。在学科建设的层次上也需要根据不同的学科特点发挥其优势,对于传统的优势学科要达到建设和发展的高层次水平就是要必须奋力前行,不断地追赶和超越;对于满足社会经济发展新需要的新兴学科,关键是要敏锐地发现新需要,迅速地构建新的学科方向并有效地动员相关的资源实施快速发展从而使其持续地成为“领头羊”。北京工商大学在确定各个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层次上并不要求齐头并进,都创一流。对于优势、特色学科必须要按照不同层级的一流水平逐步建设,最终达到世界一流水平。而对于与优势、特色学科相配套的其他学科,一方面,要满足优势、特色学科的发展需要;另一方面,顺势而为,尽可能争取发展到更高的水平。 必须选好学科带头人,组建好学科团队
学科建设和发展最终需要人来进行,这里的人首先是学科带头人,其次就是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所建立的学科建设团队。正如民间所传播的,一个企业搞得好不好关键在领导,而一个学科能不能建设发展好关键就在学科带头人。学科带头人可以是一个,但更多的时候是多个人组成的带头群体。建设世界一流学科的背景词是必须要有世界一流的学科带头人或者带头群体,并且要使本学科在世界持续地保持一流的地位,学科带头人或者带头群体在世界的一流地位也必须可持续性,也就是学科带头人后继有人,而且也必须是处于一流的水平。一流的学科带头人可以通过学校和国家进行培养,也可以通过引进的方式取得。现在的问题仍然在于,在学校层面,如果每个学校都要进行世界一流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就必然要引进一流的学科带头人,在一定的时期,一流学科带头人的数量总是有限的,各个学校就会对一流学科带头人进行恶性“争抢”,使得一流学科带头人的要价不断攀升,而一流学科带头人的水平在短期内不可能得到实质上的提升;在国家层面,国内各个大学之间“争抢”一流学科带头人可能改变的只是各个学校之间一流学科带头人的分布,但就整个国家而言,一流学科带头人的总量在短期内不会有很大变化,这种“争抢”的结果既不能增加整个国家一流学科带头人的数量,也不能迅速提高相应的质量;在全世界层面,国家和学校都可以通过各种有效的政策从全球范围内引进一流学科带头人,在引进的过程中必须要防止各个学校相互竞价的现象,国家应该在政策层面对所有公立大学制定大体一致的引进底线政策标准,并给予各个大学就引进学科带头人所必须要履行的职责与相应可以取得报酬的决策权,这种决策权就是为了满足不同水平的学科带头人所获得的待遇必须要区别对待的要求。所以,建设一流的学科所需要的一流学科带头人一定要坚持引进与培养相结合、以培养为主的原则。一流学科带头人的培养不仅要保证他们在学术上的一流水平,而且还必须要使他们具有真正引领学科的组织能力和带头能力,做到这一点关键是要让学科带头人能够真正履行学科带头责任,特别是要享有相应学科建设的权利。必须要改变传统上学科建设主要由行政主导而不是由学科带头人主导的旧体制,教授治学的大学管理体制首先必须体现在学科带头人的基本自主权上,凡是涉及到本学科发展的基本权利都应该由学科带头人为主来行使。学科带头人就是要在充分承担责任和有效使用权利的过程中茁壮成长。在学科带头人承担责任享有权利的同时,还必须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淘汰机制,实现优者重奖、劣者淘汰,從而形成一个学科带头人不断勇于进取和赶超的局面。有了一流的学科带头人还必须建设一流的学科团队,学科团队成员是学科建设的原动力和主体,不仅在于学科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而且在于学科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学科建设不是一人之力就能完成的,需要学缘结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年龄结构不同的成员组成团队精诚合作、不断努力。学科团队类似于金字塔,塔尖上的带头人能够高瞻远瞩为学科建设制定出蓝图。塔中必须有一批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在团队中承上启下,既能理解学科带头人的意图,又能把这种意图转化为实际的研发行为。塔基就是其他参与学科建设的基础人员,他们是研发行为的具体实施者。要使学科团队有高度的凝聚力和研发能力,不仅需要选好一流的学科带头人,而且必须要建立一套有效的团队学科建设成效的考核机制,这种机制必须有助于真正形成学科团队的团队力,学科团队的考核不是仅仅局限于学科带头人和团队每个成员的考核,而是要强化对团队整体研发能力的考核以及团队每个成员在团队中作用发挥程度的考核。
必须搭建可支撑学科建设的研究平台
当今,学科建设最为重要的条件之一就是必须要有世界一流的学科建设研究平台,学科建设成果和质量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研究平台层次的高低。正因为这样,任何一个发达国家都会积极地鼓励和支持各学科团队搭建高层次的学科研究平台。这样一个高档次的学科研究平台至少要包括三个方面的要素:一是必须要有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处于一流水平的实验设备。科学研究的历史和实践告诉我们,一流水平的实验设备是形成一流研究成果的前提和重要条件之一。二是必须要构建一个在本学科领域最为全面和完整的信息系统,通过该系统不仅可以了解全球本学科领域的发展变化情况,而且以这个信息系统支持本学科的研发活动。通过该信息系统还可以形成引领学科的态势,使学科在全球形成良好的影响力。有关学术的信息系统还应该构造高层次学术成果发表的平台,包括具有影响力的国际会议平台和高质量的具有国际影响的学术杂志,会议平台和学术杂志既可以展示本学科的研究成果,也可以使全世界最前沿的高水平研究成果汇聚到本学科平台,为自身的研发提供强大的支撑。三是在研究平台上应该有大量的硕博研究生参与平台的建设和研究,这样不仅可以使得平台成为研究生的培养基地,而且也为平台的研发活动提供了基础的研究力量。在现实的实践中,学科带头人、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的许多具体研究工作都是透过硕博研究生展开的,他们的参与既为学科建设提供了雄厚的基础力量,也为学科梯队的建设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基础。
必须要构建一整套有效的学科建设机制
一流的学科建设最后能不能建、建得是否有效,关键在于是不是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学科建设机制。这套机制至少包括以下方面:一是学校的人、财、物等资源的配置必须以学科为基础。学校在制定学科发展蓝图的基础上,必须要紧紧围绕蓝图中所规定的学科进行各种资源的配置,要根据学科建设的好坏确定各种资源配置的多少,基本的理念就是钱跟着事走,也就是要跟着学科走;钱的多少要跟着效率走,也就是要跟 着学科建设的好坏走。一个大学的特色及其在社会中的影响就是由其学科的特色和学科建设水平的高度所决定的,正应为这样,大学的资源配置就必须要跟着学科及其学科建设的效率和好坏走。二是在学校的人、财、物等资源以学科为基础配置到位的前提下,必须要建立高度的学科建设放权体制,凡是按照制度规定或者预算标准配置到各个学科的人、财、物等资源,都应该由各个学科及其学科负责人充分地享有支配和使用的权利,总的管理模式是“黑箱管理”,其基本特征就是学校将人、财、物等各种资源交给各个学科团队,学科团队自主使用这些资源,学校不得干预。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对学科团队使用资源而形成的产出进行有效管理,只要投入的资源通过团队使用后达到了预期的学科建设效果,资源的使用就被视为合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学科带头人搞学科建设、教授治学的目标。三是在充分尊重学科团队治学权利的基础上,必须要加强对团队学科建设效果的考核评价,并且要将考核评价的结果与下一轮学校的资源分配挂钩,与学科团队带头人和团队成员的业绩挂钩。学科团队建设得越好,学校配置资源越多,学科团队带头人获得的报酬和各种荣誉也越多。对学科团队带头人的考核既要考核个人的业绩,更需要考核作为带头人带领团队在学科建设上所取得的成绩。
建设一流学科重在顶层设计,而这种顶层设计就是要解决一个大学要建什么学科、建什么层次的学科、由谁来建设学科、在怎样的平台上建设学科、依靠什么样的机制建设好学科等问题。在建设什么层次的学科上,就是要按照地方、国家和国际一流的要求设立相应的建设标准,并以该标准为基础组建团队、搭建平台、构建机制。
(作者系北京工商大学副校长)
[责任编辑:于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