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来源 :新课程改革与实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124414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冷静审视我们的教育现实,由于长期以来创新教育未得到应有重视,陈旧的、片面的、急功近利的教育现象相当普遍,整个教育模式向知识技能和应试能力倾斜,在片面的高度强化传承功能的同时,造成了对创新能力的桎梏。因此,改变目前的状况,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社会和时代的迫切需要,也是教育的当务之急。笔者认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 创新人格
  
  创新人格应该包括强烈的动机、不懈的追求、自主性、主动性、好奇性、挑战性、求知欲、坚韧性等,这是创新的根源所在。
  现在有观点认为,我们向来所要求的“知识——能力——情感”培养,应当重新排列为“情感——能力——知识”的顺序。就是说,要把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探究欲望和创新精神放在首位,同时鉴于知识激增、难以穷尽,应重视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而不去追求掌握大量知识,实行“情感领先、能力跟进、知识殿后”的原则。宁可牺牲一些知识掌握,包括教材压缩一点,难度降低一点,教师少灌一点,学生多动一点,课程丰富一点,考试办法多样一点等,用一系列措施强化创新的首要地位。
  师生关系是教育实施的基础,是教育环境的集中反映,传统的操纵一依附式的师生关系,应让位于民主、平等、朋友式的关系:一是教师要改变居高临下的习惯姿态,真心诚意地与学生平等交往与交流,在和谐融洽的气氛中协同完成教学任务。二是实现角色变换,教师由教育的操纵者、主宰者转变为引导者、激发者和指导者,学生由被动的受体转变为自主学习的主人。三是放弃严格控制,让学生舒展天性,生动活泼地成长发展。
  要实行思想学问的民主,让教学的过程成为培育科学精神和创新品质的过程,一要淡化书本权威和教师权威,鼓励自由思考,自主发现,着力培养学生质疑提问的习惯和批评争论的习惯。二要摒弃强制性的统一思维、统一语言、统一行动,鼓励个性和独特,允许多元思维并存,宽容探索中的错误,培养敢于标新立异的勇气。实现五十多年前陶行知先生倡导的儿童“六大解放”,即“解放眼睛,敲碎有色眼镜,教大家看事实;解放头脑,撕掉精神的裹头布,使想得通;解放双手,甩掉无形的手套,动手向前开辟;解放嘴,使大家可以享受言论自由,谈出真理来;解放空间,让孩子飞进大自然大社会去寻觅丰富的食粮;解放时间,使大家有空思考、学习、干事和娱乐。”这是培育创新素质的要谛,也是高度教育民主的体现。
  日常教育评价的改革应以创新为衡量标准,重过程、重综合、重全面,注重于鼓励、激发和引导。
  
  2 探索精神
  
  勇于探索,是创新的前提,因此,我们在教育教学中应要求学生不盲目接受和被动记忆课本或教师传授的知识,而是主动的进行自我探索,把学习过程变成一种再次发现人类以往积累的知识的参与式活动。科学是知识系统,但是,学习科学并不是为了记忆和背诵真理,而是为了认识和不断更新真理。我们在教学中,强调的应该是发现知识的过程,要结合课程教学让学生进行知识探源,把握其发展的变化趋势。要鼓励学生在学习中的探究和怀疑,因为怀疑和问题能够鼓励我们去学习,去观察,去发展知识。新的知识呈爆炸式增长状态,所以还应建立教育内容的更新机制,及时进行调整补充,还应引导关注前沿,面向未知。
  为纠正现在教育的弊端,我们更应重视学习探索知识整体及知识间的联系。在我们的传统教学中,很少教学生从总体上观察学科知识系统,把握他们相互之间的关系和本质特点,但这些正是创新教育鼓励学生以更宽广的视角,从分割的学科课程里发现和创新的关键之所在。
  
  3 综合能力
  
  所谓综合能力,就是将现有知识进行重新组合,创造出新知识的能力,新组合的独特和新颖即标志着创新。
  课程学习中的知识重组一般情况下包括三个层次:一是学科课程内部知识进行重组;二是不同学科课程的知识进行重组;三是学科课程所包容的知识与课程未能包容的知识进行重组。三种层次的重组中,后一种比前一种要求更高。我们在课程教学中,从第一层次入手,最终让学生能够做到跨学科和跨出课程规定的内容去自学。
  让学生把进入现代社会所必须了解和掌握的知识重新组合,并加以融会贯通,运用这种重组的知识解决所遇到的各种问题,从而内化为创新能力,这是我们确立的教学目标之一。
  
  4 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
  
  创造意识是促使个体进行创造的一种心理动机,没有创造意识的人不可能进行创造和发明。青少年学生普遍具有创造的潜能,如果教育得法,就可能在每一学生身展现出来。当然,不可能要求所有学生在中小学阶段都具有很强的创造能力,但创造意识的培养必须从青少年时期开始,这应该是毫无疑问的。创造意识是创新素质培养前提,只有具备了创新意识,学生才有可能主动发展自己的创造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则可以从重新组合能力培养入手。事实上,绝大多数创造发明,都是原有事物的再次发展和重新组合。任何人都无法脱离自己的经历、脱离现实凭空创造,因此,注重培养中小学生再次发现知识和重新组合知识的品质,就是在为他们的创造能力奠定基础。
  当务之急是改革培养模式,实行开放式教学:一是教育内容的开放;二是教学过程的开放;三是教育空间的开放;四是思维训练的开放等。实行开放式教学,学生的创新意识可以得到培养和强化,学生的创造能力也会得到开发和提高。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本轮课程改革的启动,小学生的数学小课题研究逐步走进大家的视野。如今,十多年过去了,其研究未能呈现应有的发展态势,究其原因,主要是一线教师缺少现成的适合学生开展研究的数学小课题。因此,数学小课题的开发设计成为当务之急。我们应基于学生现实,依托现行教材,遵循趣味性、基础性、过程性、开放性和实用性等原则,从新知铺垫、教材拓展、应用设计、现象解释等视角系统地开发设计小学数学小课题。  [关键词
期刊
教师的课堂提问既是一门学问,又是一门艺术,授课时不在于“多问”,而在于“善问”、“巧问”。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研究学生的实际需要,紧紧抓住学生的求知心理进行课堂提问,做到提问适时、目的明确、难易适当,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鼓励和教会学生质疑提问。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提问的教学功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它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是学生在“发现”和“探究”中学习的一种重要手段。科学合
期刊
新课程标准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求课程的设置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构建体现现代教育理念、反映地理科学发展、适应社会生产、生活需要的高中地理课程。引导学生关注全球问题以及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地理问题,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强化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这是时代赋予高中地理教学的使命。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
期刊
目前,农村初中作文教学存在这样的问题:(1)学生家长、社会及学生本人的评价系统决定了作文教学的落脚点只能是应试。为应试而教,为应试而学。这实际上成了当今教学的主旋律,作文教学也跳不出这个怪圈。(2)封闭单调学生生活不适应作文内容的开放性和丰富性的要求。现在农村初中学生的学习、生活,甚至对未来的安排都是父母一手包办的,生活阅历、学识都较浅薄,他们很难写出具有一定生活厚度的作文来。(3)学生在作文中的
期刊
[摘要]“5E”教学模式由吸引、探究、解释、迁移和评价5个基本教学环节构成,该模式同时关注并促进科学知识的理解和探究能力的发展。以高中《探究安培力》为例,介绍进行的物理探究教学实践,在展示“5E”教学模式的特点的同时,反思探究教学的开展。  [关键词]“5E”教学模式 探究教学 探究安培力  一、“5E”探究教学模式简介  科学探究是世纪之交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之一。以此为背景,一些探究教学模式
期刊
【摘要】本文着眼于2016年高考语文全国卷,从语言文字运用、要点归纳、知识点选择和题型设计等几个方面分析了命题中存在的不足之处.运用比较的方法,先呈现有瑕疵的题目,再举出相对应的好题,展示高考部分真题的瑕与瑜.  【关键词】语言文字运用要点归纳知识点选择题型设计对比  总体来看,2016年高考语文全国卷如同三块美玉,按照考试大纲分别考查了论述类文本阅读、古代诗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期刊
优化课堂教学,焕发课堂活力。当前初中数学教学中存在不少问题:如有不少教师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模式单一,课堂上呈现“复习(提几个简单问题)——讲新课——讲练习——讲小结”这样以讲为主的简单的方法和模式,在课堂上既没有设置一些背景来复习引入,也没有创设一种情境来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兴趣和欲望。启发式教学运用得很差,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应有的体现,重知识灌输,轻能力培养的倾向比较严重。有不少教师缺少对教材
期刊
【摘要】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目前普遍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它的基本特征是“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其关键是“任务”设计,要仔细推敲知识点、统筹兼顾,为学生设计、构造出一系列典型的可操作的“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中掌握知识、技能与方法。  【关键词】信息技术;任务驱动教学法    近几年来,世界范围的计算机软硬件技术飞速发展,这种计算机软硬件迅猛发展的大环境,大大促进了中
期刊
教与学是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其统一在教师所教,为学生所喜爱,所愿意接受,教与学达到高度和谐一致。我们从几个学生的反应的案例中,可以看出学生对课堂、对教师的要求,受到一定启发。    1 学生的各种反应    1.1 希望老师能与我们平起平坐 笔者发现学生都不太敢向老师发表自己的见解。不是老师不允许,相反他们非常提倡,只是他们回答的方式不太好。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种是,当学生一提出自己的观点时,
期刊
问题是探究的起点,是连接已知与未知的桥梁,是开启学生心智、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和情感升华的钥匙。有效提问可以加强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控教学过程;而拙劣的提问却会影响师生之间的关系,从而使教学过程中的学生陷入全然被动的状态。为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应该优化课堂提问。通过教师的设问或启发学生的提问,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通过听讲、讨论、反思,最后得出结论,即经历寻疑——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