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乳业再起风波。
近期颁布的新乳品安全国家标准中,蛋白质含量、菌落总数等细分指标均低于1986年的国标,有舆论惊呼“一夜退回25年前”。卫生部有关负责人对此的回应颇值得玩味——此国标“符合中国国情”。
尽管卫生部对此“国情”的解释是指我国的产业实际,但如此习惯性地就拿“国情”来做借口的思维,不免让人心忧。
因为,我想到了三聚氰胺。这次新国标中,明确规定禁止添加三聚氯胺。三鹿“毒奶粉”事发之时,我们才发现,原来三聚氰胺一直以来是可以添加到奶粉里的,只不过,我们的奶商“不小心”加多了。那么,原先的三聚氨胺合法化,也是“符合国情”的么?
我还想到了前不久不了了之的“麦乐鸡”事件,当麦乐鸡被检出合橡胶化学物质,我们都在纷纷指责麦当劳这只国际大鳄的不良行径时,后者却给了我们一个哑口无言的解释:这么做在中国是允许的。又是“国情”么?
我还想到了,当国际油价在上涨,中国油价跟着涨时,说是“跟国际接轨”;而当国际油价下跌时,国内油价还在涨,又说是特殊“国情”决定的。
这个“国情”,真是把绝好的保护伞!
我们每个人,几乎都是听着“国情”二字长大的。小时候,我们只知道,我们的基本国情是“人口多、底子薄”,为了这个国情。我们省吃俭用,不敢巴望太多;长大后,却又发现,原来还有这么多五花八门的小“国情”。
可让人纳闷的是,为何这层出不穷的“国情”字眼总是出现在民生领域,而在另一方面,一个个城市的当政者,却都伸直了脖子。瞄准“国际大都市”的目标,恨不得一夜就复制出一个纽约、伦敦和巴黎?
也许是我们从小就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国情教育”,以致如今我们面对这些崭新的“国情”时,总会感到莫名惊诧。于是,我们不得不猜测,这些经由某些部门炮制出来的“国情”,正是为了迎合相关企业的利益诉求,变相地为其降低了监管力度。半年前。丰田“召回门”愈演愈烈之时,我们看到丰田彰男在美国被逼得哽咽落泪,而在北京,他受到的礼遇却并没有减弱多少。同样是丰田车的受害者。难到消费者的利益诉求也因“国情”而有所差别吗?
再看乳品。如果说新国标的“退步”是因为我们的国产牛奶产业形势较为落后,那为何某乳业老总可以向香港民众说,
“这里的牛奶绝对要比大陆好”?这说明,他们是有足够的能力生产出优质的产品的。
如今,我们涉及民生的诸多产品不求过于优质,只求那安全的底线不要一降再降,尤其是在“国情”这个冠冕堂皇的借口之下。
是什么压垮了潘鸿强?
于 静
6月10曰清晨,49岁的国企工人潘鸿强用一把刀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他的遗物包括一张仅剩下0.46元的工资存折,以及900元的欠账清单。是什么“杀”死了潘鸿强?他的死是性格悲剧?还是在这个激流勇进、适者生存的社会中,中国传统产,工人彷徨转型的一个失败案例?(据7月25日《华商报》)
“其实我只是想弄明白,压垮我父亲的究竟是什么?”这是潘鸿强的儿子潘琦心头一直解不开的疙瘩。其实不光是潘琦,自从潘鸿强出事后,他的亲朋好友,同事街坊,乃至许许多多不认识他的人心中都有一大大的问号——到底是什么压垮了潘鸿强,以至于他选择用这种最极端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国有企业职工待遇高,福利好。旱涝保收。这其实是在雾里看花,管中窥豹,国有企业也是分三六九等的。看看潘鸿强的收入——工龄31年的他,每月能支配的收入仅有850元!交了房租,买了米面,还能剩下多少?如果再摊上个红白喜事,人情随礼一番后,绝对的入不敷出。
在西安东郊一家国企工作的潘鸿强每天都在过着这种捉襟见肘的日子。因为工资低,他的父亲1996年车祸去世,一直没有安葬,骨灰到现在还寄存在殡仪馆;因为工资低,老婆不得己和他离了婚。这样的话可以办低保,可以回娘家,孩子也可以名正官顺地让姥爷姥姥管;还是因为工资低,好不容易借钱买上单位盖的福利房,辛辛苦苦装修好,到最后却因为负债累累不得不又卖掉了。
一个活了大半辈子的男人,工作了30多年,却不能让亡父入土为安,不能为妻子挡风遮雨,只能寄希望于每月那少的不能再少的850元。对生活的绝望,对前途的迷茫,巨大的挫折感和无助感完全可能压垮一个男人的脊梁。
潘鸿强走了,但和潘鸿强处境类似的人还有很多,他们每天为了柴米油盐在斤斤计较。虽然每月加班加点工作,却只能拿着保障最低生活水平的工资,这点钱不够领导吃一顿饭,不够有钱人买一双鞋子。没办法,这就是生活,比起那些下岗的,无业的,他们还能有什么奢求?这就是中国的产业工人——勤劳、无私、任劳任怨。
潘鸿强的自杀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悲剧。个人的、家庭的、整个社会的悲剧,应该激起全社会对中国产业工人生活现状的关注。全世界都知道中国现在强大了,富裕了,对我们取得的成就刮目相看,在这种背景下,那些支撑着中国经济高速运行,为社会创造了巨大财富的普通劳动者更不应该疲遗忘,不应该被排除在分享发展果实的大门之外。
潘鸿强用死换来了自己的解脱,但愿他也能唤起整个社会的良知。
近期颁布的新乳品安全国家标准中,蛋白质含量、菌落总数等细分指标均低于1986年的国标,有舆论惊呼“一夜退回25年前”。卫生部有关负责人对此的回应颇值得玩味——此国标“符合中国国情”。
尽管卫生部对此“国情”的解释是指我国的产业实际,但如此习惯性地就拿“国情”来做借口的思维,不免让人心忧。
因为,我想到了三聚氰胺。这次新国标中,明确规定禁止添加三聚氯胺。三鹿“毒奶粉”事发之时,我们才发现,原来三聚氰胺一直以来是可以添加到奶粉里的,只不过,我们的奶商“不小心”加多了。那么,原先的三聚氨胺合法化,也是“符合国情”的么?
我还想到了前不久不了了之的“麦乐鸡”事件,当麦乐鸡被检出合橡胶化学物质,我们都在纷纷指责麦当劳这只国际大鳄的不良行径时,后者却给了我们一个哑口无言的解释:这么做在中国是允许的。又是“国情”么?
我还想到了,当国际油价在上涨,中国油价跟着涨时,说是“跟国际接轨”;而当国际油价下跌时,国内油价还在涨,又说是特殊“国情”决定的。
这个“国情”,真是把绝好的保护伞!
我们每个人,几乎都是听着“国情”二字长大的。小时候,我们只知道,我们的基本国情是“人口多、底子薄”,为了这个国情。我们省吃俭用,不敢巴望太多;长大后,却又发现,原来还有这么多五花八门的小“国情”。
可让人纳闷的是,为何这层出不穷的“国情”字眼总是出现在民生领域,而在另一方面,一个个城市的当政者,却都伸直了脖子。瞄准“国际大都市”的目标,恨不得一夜就复制出一个纽约、伦敦和巴黎?
也许是我们从小就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国情教育”,以致如今我们面对这些崭新的“国情”时,总会感到莫名惊诧。于是,我们不得不猜测,这些经由某些部门炮制出来的“国情”,正是为了迎合相关企业的利益诉求,变相地为其降低了监管力度。半年前。丰田“召回门”愈演愈烈之时,我们看到丰田彰男在美国被逼得哽咽落泪,而在北京,他受到的礼遇却并没有减弱多少。同样是丰田车的受害者。难到消费者的利益诉求也因“国情”而有所差别吗?
再看乳品。如果说新国标的“退步”是因为我们的国产牛奶产业形势较为落后,那为何某乳业老总可以向香港民众说,
“这里的牛奶绝对要比大陆好”?这说明,他们是有足够的能力生产出优质的产品的。
如今,我们涉及民生的诸多产品不求过于优质,只求那安全的底线不要一降再降,尤其是在“国情”这个冠冕堂皇的借口之下。
是什么压垮了潘鸿强?
于 静
6月10曰清晨,49岁的国企工人潘鸿强用一把刀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他的遗物包括一张仅剩下0.46元的工资存折,以及900元的欠账清单。是什么“杀”死了潘鸿强?他的死是性格悲剧?还是在这个激流勇进、适者生存的社会中,中国传统产,工人彷徨转型的一个失败案例?(据7月25日《华商报》)
“其实我只是想弄明白,压垮我父亲的究竟是什么?”这是潘鸿强的儿子潘琦心头一直解不开的疙瘩。其实不光是潘琦,自从潘鸿强出事后,他的亲朋好友,同事街坊,乃至许许多多不认识他的人心中都有一大大的问号——到底是什么压垮了潘鸿强,以至于他选择用这种最极端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国有企业职工待遇高,福利好。旱涝保收。这其实是在雾里看花,管中窥豹,国有企业也是分三六九等的。看看潘鸿强的收入——工龄31年的他,每月能支配的收入仅有850元!交了房租,买了米面,还能剩下多少?如果再摊上个红白喜事,人情随礼一番后,绝对的入不敷出。
在西安东郊一家国企工作的潘鸿强每天都在过着这种捉襟见肘的日子。因为工资低,他的父亲1996年车祸去世,一直没有安葬,骨灰到现在还寄存在殡仪馆;因为工资低,老婆不得己和他离了婚。这样的话可以办低保,可以回娘家,孩子也可以名正官顺地让姥爷姥姥管;还是因为工资低,好不容易借钱买上单位盖的福利房,辛辛苦苦装修好,到最后却因为负债累累不得不又卖掉了。
一个活了大半辈子的男人,工作了30多年,却不能让亡父入土为安,不能为妻子挡风遮雨,只能寄希望于每月那少的不能再少的850元。对生活的绝望,对前途的迷茫,巨大的挫折感和无助感完全可能压垮一个男人的脊梁。
潘鸿强走了,但和潘鸿强处境类似的人还有很多,他们每天为了柴米油盐在斤斤计较。虽然每月加班加点工作,却只能拿着保障最低生活水平的工资,这点钱不够领导吃一顿饭,不够有钱人买一双鞋子。没办法,这就是生活,比起那些下岗的,无业的,他们还能有什么奢求?这就是中国的产业工人——勤劳、无私、任劳任怨。
潘鸿强的自杀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悲剧。个人的、家庭的、整个社会的悲剧,应该激起全社会对中国产业工人生活现状的关注。全世界都知道中国现在强大了,富裕了,对我们取得的成就刮目相看,在这种背景下,那些支撑着中国经济高速运行,为社会创造了巨大财富的普通劳动者更不应该疲遗忘,不应该被排除在分享发展果实的大门之外。
潘鸿强用死换来了自己的解脱,但愿他也能唤起整个社会的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