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 G1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11-0013-01
五千年文明看西安,八千年文明则要看秦安,秦安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辖区内有17个乡镇,历史源远流长,民俗特色鲜明。天水“五大文化”中的伏羲女娲文化、大地湾文化和三国文化都在秦安,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民间民俗文化丰富多彩,文化底蕴深厚,发展潜力巨大。党的十八大指出:“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农民收入的不断提高,农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越来越丰富,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如何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实现与全国同步进入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本文从秦安县农村文化发展的现状出发,就如何创新发展农村文化事业提出了几点建议。
一、全县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全县以扶持培育为主导,注重突出地域文化特色,不断强化工作措施,着力打造秦安文化产业品牌,各项文化事业蓬勃发展.
1.群众文化生活不断丰富。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近年,我县采取民办公助的办法,编辑出版文学刊物《大地湾文学》两期。县文化演出有限公司开展“千台大戏送农村”演出420场,重排《花烛恨》、《大拜寿》等传统剧目4个,对现代秦安小曲剧《草根》进行精细打造,文艺创作展览蔚然成风。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组织秦安小曲、蜡花舞参加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兰洽会等展演,完成《秦安蜡花舞》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申报文本的制作,秦安小曲入围第七届中国曲艺牡丹奖大赛。成功举办新年音乐会、春节联欢晚会、社火汇演、焰火晚会和秦腔名团演唱会,开展凤山灯会及游园活动,县文化馆坚持每天开展小曲弹唱、歌舞表演等群众性文化活动,在“五一”、国庆和重阳节开展书画书法展和笔会,举办美术、蜡花舞和书法等各类培训班。县图书馆增加价值4.5万元的图书,培训乡镇文化专干和农家书屋管理员300多人次。25支农村电影放映队在全县428个行政村公益放映5107场次。同时,还积极开展社区、校园、乡镇文化活动。各项活动的开展,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2.基础设施逐步完善。2010年以来,秦安县建成了3个文化广场、2个健身休闲广场、3个篮球场、3个羽毛球场和1个网球场;建成了6个人工水域和2条3公里长的园路;新增有线电视用户519户,有线电视总户数超过12000户,建成广播电视村村通2.072万户、户户通9.5万户,全县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99.8%。推进县文化馆、县图书馆和17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免费开放工作。
二、全县农村文化建设面临的问题和困难
近几年来,在党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扶持下,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农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广大农村地区对文化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农村文化事业也在以各种形式不断丰富和发展,但处于西部边远山区的县情使得我们农村发展文化事业面临着许多的困难和阻碍。
1.经济落后,农民的收入水平低致使精神文化层面的需求不高。贫困是甘肃省的最大省情,秦安是甘肃省的一个贫困县,县内各乡镇大都地处边远山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大多乡镇农民的文化生活仅限于收看电视节目,偶尔有各乡镇自发组织的秦腔戏。虽然各乡镇都有村图书室,但大都常年不开门,群众很少有读书看报的意识,广大群众的思想相对比较落后,文化自觉比较晚,精神文化层面的要求比较低,文化消费不够,对文化的价值认识不深。
2.投入不足。由于经济条件的制约和地理区位环境的限制,各村镇有文化娱乐场所的为数很少,基础设施落后无法满足群众的需求,制约了基层文化事业的发展,出现文化、经济发展的不协调状况,不少乡镇文化站成了“空壳站”,有些乡镇文化站有名无实。
3.设施缺乏。行政村文化设施面积不足,多数文化站是个空壳站,无活动室,无活动器材,无先进的宣传设备,宣传方式还是靠吹打弹拉,出墙报、出橱窗等十分原始的方式进行,文化配套设施过于简单陈旧单一,无法满足当地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4.文化消费在农村越来越萎缩。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目前留守农村的人员,大都是一些年纪较大的老年人、年龄较小的儿童以及文化层次较低的妇女,中青壮年农民的占的比例很少。在这样一个农村人群年龄结构层次出现三极化的背景下,农村文化建设的和文化产品的供给和需求就显得比较特殊。
5.文化人才匮乏。基层文化队伍普遍存在业务能力不高、年龄结构偏大、整体素质偏低等问题。大多数农村都面临着缺乏一支专业的文艺人才宣传队伍,没有专职的人员组织农民进行各种文化活动,农村基层文化宣传站没有得到发挥。
三、突出地域特色,创新发展,不断丰富农村文化事业
1.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只有在物質条件比较充裕的条件下,群众才有意识追求精神层面的需求。作为一个贫困县要发展农村文化事业,经济基础必须先上去,只有农民的钱袋子鼓了,生活质量上去了,精神文化生活才能发展。,
2.加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一是进一步推进广播电视进村入户,采取多种技术手段,加大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户户通工程的力度,使广大群众能够收看更多的文化节目,接触更多的信息。二是积极发展农村电影放映。三是要依托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网络,以共建方式发展基层服务点。四是推动服务“三农”的出版物出版发行。五是加强乡村文化设施建设。要充分发挥农村中小学在开展农村文化活动方面的作用,提倡中小学图书室、电子阅览室定时就近向农民群众开放,把中小学校建成宣传、文化、信息中心。
3.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激发人们的文化创造活力。加强农村文化建设,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进一步激发农民群众的文化创造潜能。要充分调动广大基层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营造宽松和谐的文化发展环境,表彰有杰出贡献的基础文化工作者,使乡村的各类文化人才的才华有展示的舞台、通过在乡村建立文化室,培训农村文艺骨干,建设“不走的农村文化活动队伍”等方式,变组织文艺团体下乡为文艺下乡与培养队伍、建立阵地并举。鼓励引导农民群众自编自演,自发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让农村文化走自我发展,自我提高的路子。
五千年文明看西安,八千年文明则要看秦安,秦安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辖区内有17个乡镇,历史源远流长,民俗特色鲜明。天水“五大文化”中的伏羲女娲文化、大地湾文化和三国文化都在秦安,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民间民俗文化丰富多彩,文化底蕴深厚,发展潜力巨大。党的十八大指出:“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农民收入的不断提高,农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越来越丰富,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如何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实现与全国同步进入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本文从秦安县农村文化发展的现状出发,就如何创新发展农村文化事业提出了几点建议。
一、全县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全县以扶持培育为主导,注重突出地域文化特色,不断强化工作措施,着力打造秦安文化产业品牌,各项文化事业蓬勃发展.
1.群众文化生活不断丰富。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近年,我县采取民办公助的办法,编辑出版文学刊物《大地湾文学》两期。县文化演出有限公司开展“千台大戏送农村”演出420场,重排《花烛恨》、《大拜寿》等传统剧目4个,对现代秦安小曲剧《草根》进行精细打造,文艺创作展览蔚然成风。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组织秦安小曲、蜡花舞参加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兰洽会等展演,完成《秦安蜡花舞》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申报文本的制作,秦安小曲入围第七届中国曲艺牡丹奖大赛。成功举办新年音乐会、春节联欢晚会、社火汇演、焰火晚会和秦腔名团演唱会,开展凤山灯会及游园活动,县文化馆坚持每天开展小曲弹唱、歌舞表演等群众性文化活动,在“五一”、国庆和重阳节开展书画书法展和笔会,举办美术、蜡花舞和书法等各类培训班。县图书馆增加价值4.5万元的图书,培训乡镇文化专干和农家书屋管理员300多人次。25支农村电影放映队在全县428个行政村公益放映5107场次。同时,还积极开展社区、校园、乡镇文化活动。各项活动的开展,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2.基础设施逐步完善。2010年以来,秦安县建成了3个文化广场、2个健身休闲广场、3个篮球场、3个羽毛球场和1个网球场;建成了6个人工水域和2条3公里长的园路;新增有线电视用户519户,有线电视总户数超过12000户,建成广播电视村村通2.072万户、户户通9.5万户,全县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99.8%。推进县文化馆、县图书馆和17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免费开放工作。
二、全县农村文化建设面临的问题和困难
近几年来,在党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扶持下,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农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广大农村地区对文化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农村文化事业也在以各种形式不断丰富和发展,但处于西部边远山区的县情使得我们农村发展文化事业面临着许多的困难和阻碍。
1.经济落后,农民的收入水平低致使精神文化层面的需求不高。贫困是甘肃省的最大省情,秦安是甘肃省的一个贫困县,县内各乡镇大都地处边远山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大多乡镇农民的文化生活仅限于收看电视节目,偶尔有各乡镇自发组织的秦腔戏。虽然各乡镇都有村图书室,但大都常年不开门,群众很少有读书看报的意识,广大群众的思想相对比较落后,文化自觉比较晚,精神文化层面的要求比较低,文化消费不够,对文化的价值认识不深。
2.投入不足。由于经济条件的制约和地理区位环境的限制,各村镇有文化娱乐场所的为数很少,基础设施落后无法满足群众的需求,制约了基层文化事业的发展,出现文化、经济发展的不协调状况,不少乡镇文化站成了“空壳站”,有些乡镇文化站有名无实。
3.设施缺乏。行政村文化设施面积不足,多数文化站是个空壳站,无活动室,无活动器材,无先进的宣传设备,宣传方式还是靠吹打弹拉,出墙报、出橱窗等十分原始的方式进行,文化配套设施过于简单陈旧单一,无法满足当地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4.文化消费在农村越来越萎缩。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目前留守农村的人员,大都是一些年纪较大的老年人、年龄较小的儿童以及文化层次较低的妇女,中青壮年农民的占的比例很少。在这样一个农村人群年龄结构层次出现三极化的背景下,农村文化建设的和文化产品的供给和需求就显得比较特殊。
5.文化人才匮乏。基层文化队伍普遍存在业务能力不高、年龄结构偏大、整体素质偏低等问题。大多数农村都面临着缺乏一支专业的文艺人才宣传队伍,没有专职的人员组织农民进行各种文化活动,农村基层文化宣传站没有得到发挥。
三、突出地域特色,创新发展,不断丰富农村文化事业
1.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只有在物質条件比较充裕的条件下,群众才有意识追求精神层面的需求。作为一个贫困县要发展农村文化事业,经济基础必须先上去,只有农民的钱袋子鼓了,生活质量上去了,精神文化生活才能发展。,
2.加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一是进一步推进广播电视进村入户,采取多种技术手段,加大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户户通工程的力度,使广大群众能够收看更多的文化节目,接触更多的信息。二是积极发展农村电影放映。三是要依托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网络,以共建方式发展基层服务点。四是推动服务“三农”的出版物出版发行。五是加强乡村文化设施建设。要充分发挥农村中小学在开展农村文化活动方面的作用,提倡中小学图书室、电子阅览室定时就近向农民群众开放,把中小学校建成宣传、文化、信息中心。
3.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激发人们的文化创造活力。加强农村文化建设,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进一步激发农民群众的文化创造潜能。要充分调动广大基层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营造宽松和谐的文化发展环境,表彰有杰出贡献的基础文化工作者,使乡村的各类文化人才的才华有展示的舞台、通过在乡村建立文化室,培训农村文艺骨干,建设“不走的农村文化活动队伍”等方式,变组织文艺团体下乡为文艺下乡与培养队伍、建立阵地并举。鼓励引导农民群众自编自演,自发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让农村文化走自我发展,自我提高的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