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中学语文课堂中渗透审美教育

来源 :教育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landaguy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书是一门艺术,一堂优秀的语文课更是一件珍贵的艺术品。它不仅能使学生学到基础知识,还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个性,发展思维,提高能力。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和传统教学方法的束缚,不少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忙于分析字、词、句、篇等内容,而忽视了语文课应有的整体美教学,把固有的整体性撕成一块块碎片,其结果:教师讲得唇干舌燥,学生听得昏昏欲睡。
  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社会主义道德情感、健康的审美观和爱国主义精神。这就充分肯定了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也給广大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强审美教育,以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来感染学生,从而培养学生感知美的能力,激发创造美的热情。语文课的审美教育,大致可以分以下三个方面:
  • 以优秀的教学内容,点燃美的火花

  现行中学语文课本中,有不少今中外的名家名篇。这些语言艺术的瑰宝,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留传下来的珍贵的精神财富,给人以无穷的智慧。一部中学语文教材,真“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给学生展示了美的广阔天地,学生可以尽力发掘美,尽情欣赏美。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是向导,引导学生去领略无限风光。
  在这广阔的天地里,印下了一批批优秀人物血的脚印。这里有:高唱“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高歌“何当痛饮黄龙府,高筑神州风雨楼”的李大钊,大义凛然、拍案而起的闻一多,身残志不残的张海迪,为科学奋斗终身的竺可桢,“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中去”的雷锋……通过老师的生动讲解,学生仿佛看到了他们为了人类解放事业,为了祖国富强而笑赴刑场,慷慨陈词,奋笔疾书的动人情景,从而感受到巨大的精神力量,激发起强烈的道德感,从内心深处喷发出为人类、为祖国献身的崇高情感。
  在这广阔天地里,展示了一幅幅大自然赐予的秀丽画卷和人类杰作。它们或险峻奇绝,或秀丽柔和,或激越壮阔,或娇小妩媚,或幽邃飘渺,或清新淡雅。从红叶漫山的香山之秋到晴暖温馨的济南之冬,从奔腾不息的长江三峡到恬静素雅的西沙风光 ,从洞泉两奇的金华双龙洞到山清水秀的杭州西子湖,无不显示出大自然的美。然而,更能给人以美感的却是巧夺天工的人间杰作。古朴典雅的故宫,壮丽华贵的凡尔赛宫,雄伟壮观的人民大会堂,庄严肃穆的中山陵,巧妙的构思、精湛的技艺,无不给学生以美的感受和启迪。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分析、讨论,把学生引入绝妙的佳境之中,点燃起他们创造美的欲望。
  • 以优秀的教学语言,展开美的翅膀

  语言是教师的基本功,良好的愈是一个优秀语文教师必备的条件之一。每个教师的语言风格各异,有的委婉动听,如涓涓细流滋润学生的心田,有的铿锵有力,如洪钟般只好学生的心灵,有的则幽默诙谐,闪烁着智慧的灵光。但不论怎样,只要能使学生听得真切自然,都能让学生获得智慧的火花,都能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展开美的想象。
  清新平实的语言,体现了语言内在的质朴美,能使学生深刻理解教学内容,加深记忆,巩固所学的知识。例如,开始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初一学生对鲁迅不甚了解,就应该一字一顿地介绍鲁迅的生平及主要著作。使学生的记忆随着教师的讲解而加深,所学的内容也不大容易忘记。
  生动形象的语言能丰富学生的想象,培养学生的能力。教师在讲课中,应以此突出文章的神来之一笔。幽默诙谐的语言能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调节学生情绪,还能让学生在笑声中得到深沉的思索和丰富的想象。例如,讲解“拜年”的“拜”字写法时,教师边写边说:“这个字由两兄弟组成,一个老三,一个老四,所以左半个先一撇后两横,右半个则要写四横,我们不妨称之为”老三老四来拜年“这样,就使学生在轻松的笑声中记住了字的写法。淡然,诙谐幽默应是当,否则,会失之庸俗。
  • 以适度的教学节奏,奏出美的旋律

  一堂好的语文课,如同一支优美的乐曲,那美妙的旋律使学生久九难以忘怀,学生与其说是在上课,不如说在欣赏音乐。这就要求叫师针对学生的特点、教材的特征合理安排教学节奏,既可以似紧锣密鼓,也可以如清泉滴漏;既可以具有《十里埋伏》那样起伏冲荡,也可以蕴涵《春江花月夜》的舒缓清远。
  快节奏的语文课,适宜于基础好,接受能力强的班级,能使学生在高度紧张的气氛中得到激越的美的情感体验,享受到险峻之美。一些议论文可采用这种节奏进行教学,如鲁迅的《友邦惊诧论》,鲁迅在树立“靶子”后,以犀利的文笔,满腔的仇恨,连射“三箭”,批驳敌方论点,最后“一箭”,击中敌方要害,把敌人驳得体无完肤。文章气势磅礴,配以语文教师激越的情感,使学生感到痛快淋漓。复习课内容较多,也可以采用这种节奏。
  慢节奏的语文课,犹如一支清越的小夜曲,舒缓自如,怡然自得,让学生在静静的思绪中感受到优美的情调,多数文章,多数班级应采用这种节奏。在《背影》里,学生慢慢品味出世态炎凉和父爱之深。《中国石拱桥》一文,学生只有在仔细理解课文介绍后才感受到中国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美进入了语文课堂教学,面对着瞬息万变的现实世界和天真活泼的中学生,我们语文教师肩上担子更沉重了。这要求我们不断钻研业务,加强自身建设,广泛接触社会,努力更新观念,树立科学民主的教风,引导学生去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让学生在课堂里,展开色彩绚丽的翅膀,尽情地翱翔。
其他文献
做教师已经十多年了,一直担任英语学科的教学,可是我们的学生到底喜欢什么样的课堂?我一直在思索。为什么上课时,学生很容易走神,注意力如此不集中,有的孩子还产生的厌学情绪,问题的根本到底在哪里?  我本人认为教育是培育生命的事业,是关注学生生命成长的一项工程。孩子们课堂上度过的分分秒秒是痛苦的,还是快乐的,都是由我们老师的手来翻阅。教育不应该是灌输,而应该是点燃学生智慧和思想的火焰。小学阶段我们的英语
期刊
对于英语学科来说英语写作技能的培养与运用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写”属于较高层次的信息系统,是语言输出的重要途径,是学生综合能力最集中最客观的体现方式。要想帮助学生写好作文,必须让学生明白以下几点:  一、词汇和语法是英语写作的基础  英语写作就像建造一座精心设计的高楼大厦,单词,词组就是那些砖石,语法是水泥,混凝土,那些单词,词组被相关的语法编制在一起,构成独立又关联的墙体,再层层搭建,最终成
期刊
新课程改革很关注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认为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应该是一个学生亲自参与、丰富、生动的思维过程;要让学生经历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可见,新课程改革把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作为改革重点之一。那么如何使探究性学习成为小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学习方式呢?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育学生的探究精神呢?我认为首先要知道探究学习的几个特点:  一、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学
期刊
摘要:使故事阅读教学“眉清目秀”,使说明文阅读教学“刮目相看”,使散文阅读教学“璀璨夺目”,使古诗词教学“有目共睹”,让学生从文章的题目入手,揣测作者的写作意图,透过题目理解文章的深刻内涵,对分析文章,能起到高屋建瓴的效果。  关键词:从题入手 纲举目张阅读教学妙用题目引导教学  文章的题目抑或反映了文章的主线、主题,作者的感情脉络,散文的描写对象,议论文的作者观点、论题,说明文的诠释对象,古诗的
期刊
两个孩子在一块空地上玩耍,不时发出响亮的说话声和郎朗的笑声。旁边的一位大爷因此不能安静地休息。几次想轰走小孩,但两个孩子乐此不疲,并不因此而离开。一天,大爷笑嘻嘻地对两个孩子说:“谢谢你们在这儿玩耍,你们让我感到了快乐。这是给你们的奖励!”说着,大爷给了两个孩子每人2元钱。孩子们都十分高兴。从那以后,大爷每天从自己的生活费中拿出一小部分分给两个孩子。不久后的一天,大爷又出来了,而两个孩子也早早的等
期刊
院子里的槐花又开了,这棵又粗又壮的老槐树,她满身长满皱巴巴的青黑色的皮,毛发在二月吐绿,四月浓密,五月扎满洁白的小花花.那洁白的小花星星点点缀满叶间,像一只只活泼可爱的白蝴蝶在绿野中嬉戏。也是这样的时节,公公坐在院子里给他的同事自豪地介绍我:这是我的儿媳妇儿,现在也是一名老师——只听见两名为教育事业奉献了一生的白发老者爽朗的笑声。阳光透过浓密的槐叶,从缝隙间忽闪忽闪的映在老人的头发上,一会儿白得暗
期刊
有人说:班主任是世界上最小的主任,也有人说:班主任是学校里最苦的岗位。在班主任工作中,我感触颇深,有几分劳累,几许收获。经历过一次次心灵的历程,我认为做班主任是充实的,并且在长期的班级管理中积累了很多的经验。  一、常规习惯,常抓不懈  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节课、一两天说说就行的,它必须贯穿在整个管理过程中。由于低年级学生自觉性和自控力都比较差,避免不了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因此这就需
期刊
引言:中国自80年代以来出现了出生性别比偏高的现象,如何提高人口的质量平衡人口性别比将成为计划生育的当务之急。文本将对此种现象进行研究。  一、我国出生性别比偏高的现状  中国1990年人口出生性别比开始超过110,2000年超过115,2004年我国0岁婴儿性别比就已经达到121.2,人口出生性别比偏高持续时间如此之长,偏离程度如此之高,涉及人口规模如此之大是绝无仅有的。  1989年人口出生性
期刊
摘要:当课堂的生成偏离教学目标或课前的预设达不成教学目标时,教师不能以“满堂灌” 的方式把知识强塞给学生,更不能对此草草了事。教师要根据学情和生成的变化,相机诱导,利用讲故事、创设情境等方法引导启迪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独立思考、获取知识的能力。  关键词:顺学而导 学情 生成 引而不发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的……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 “开放
期刊
爱因斯坦提出“唤起创新的表现和求知之乐,是为人师者至高无上的秘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具有独立思考、善于应变、勇于创新的素质已成为现代语文阅读教学的主要目标。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一、选择视点,激发学生创新潜能  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在阅读教学中,就不能用传统的方式给作品下结论,不能以单一的定向思维的方式把观点灌输给学生。要鼓励学生选择不同的视点,读出自己的理解,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