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尊重的屋檐下

来源 :江西教育A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d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午饭的时间,有学生在餐厅里玩起了篮球。执勤的王老师慢慢走近目标,和颜悦色地说:“孙楚杰,餐厅不能打球,这是纪律。再拍可就没收了!”可没过多久,砰砰砰的声音又响起来。王老师抱起篮球一边走一边思量——孙楚杰特别喜欢打篮球,把篮球没收了,他一定会好几天没有心思学习的。王老师又走回来对他说:“吃饭时拍球会给自己和同学带来哪些影响?如果你能说出七条我就把球还给你。”听到此话,原本垂头丧气的孙楚杰又来了精神,一口气说出了五条,还有两条实在说不出来了,经过身边同学的提醒,终于凑齐了七条,“赢”回了自己的球……
  王老师在这个案例中,对学生进行的是一种有尊重、给尊严的惩罚,就像把学生呵护到屋檐底下遮风避雨一般。这不仅展示了他挥洒自如的施教风采,也为我们每一位育人者演绎了“在尊重的屋檐下惩罚”的独特内涵。
  很多时候,惩罚远离了原本应该坚守的“尊重屋檐”——误读的有之,直观地认为犯错的人就该受罚,就该为自己的过错付出代价吃点苦头,丝毫顾及不到惩罚美好的初衷;念歪的有之,嘴上不断地强调“我会尊重你”,可自己蔑视的眼神、愤怒的吼声却难以让犯错者感受到一丁点儿“尊重”,换来的也只会是他们敌意的目光、设防的心灵;忘记的也有之,一遇到要惩罚犯错的学生,就会将“尊重”早早抛在脑后,动辄不是“停课”就是“罚站”,不知道学生如何修炼,自尊才会不受摧残……
  如此惩罚方式生硬,手段单一,既无法缓和,也难以躲避,让学生难以承受的同时,各种抵触情绪和逆反现象自然不断蔓延。可有的惩罚者却根本不去反省自己“无尊重之罚”受到质疑、敌视、顶撞的原因,反而会让自己的惩罚变本加厉……惩罚在不经意间成为一种伤害、一种摧残,完全走到了教育的反面。
  惩罚的初衷旨在换一种方式育人,任何一种惩罚都应清晰描绘这一“唤醒的屋檐”。惩罚不是目的,只是一种教育手段,只是为了让学生在接受处罚的过程中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学会约束自我、改变自我、规范自我。一是清晰地看到其中的“育人良机”。每个人犯错后都会愧疚,都会准备承担责任、准备接受惩罚。育人者面对犯错的学生,应该清楚这恰恰是教育的良机,因为内疚和不安会使他们急于求助,并且此时明白的道理可能使他刻骨铭心。二是清晰地展示自己的“呵护痕迹”。不论何种形式、何种程度的惩罚,让被罚者可以清晰地感受到自己被警示、被规范、被激励的背后,有育人者的良苦用心,清晰地感觉到惩罚针对的只是自己的错误行为,并在具体细节中格外呵护自己脆弱的自尊,清晰地体会到惩罚中各种情感手段释放出来的种种特殊关爱。这样才会在惩罚中及时唤起他们的自知。
  惩罚的魅力贵在找一种激励选项,任何一种惩罚都应主动勾勒这一“宽容的屋檐”。被罚者的错误往往是自控力差造成的,此时的说教只会是白费口舌,不如用惩罚给予疏导,特别是及时找到一种可以及时滋生出激励作用的惩罚,既可以及时消除他们因错滋生的心理负担,又可以引导主动反省、促进自我教育。
  一是主动创设“商量空间”。王老师当众说出两种惩罚方式让孙楚杰选择,为惩罚创设了一个“商量空间”,让被罚者可以从中看清自身的错误,看清虽然处罚方式和程度不同,但惩罚尺度依然公正,确实都能起到有效的惩戒作用。这个“商量空间”让惩罚有了更加有效的沟通渠道,可以让被罚者充分体会育人者的呵护用心,及时找到自觉接受惩罚的台阶、找回主动进行自我教育的退路,并可以激励他们平心静气地接受惩罚,自觉反省、规范自己的言行。
  二是要主动把握“有效时间”。学生犯错后必然会惴惴不安地等着处理,育人者主动把握好“有效时间”进行处理,不仅可以及时矫正犯错者的错误言行、及时警示其他学生,也可以及时控制不良事态,让惩罚发挥出最大的教育价值。如果失去了最佳“惩罚时间”,对一些错误行为听之任之,等到酿成大错后再来“算大账”,就极易在情绪上让被罚者反感和对立,难以让其从思想上认识错误和改正错误。
  泰戈尔说过:“不是锤的打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才使鹅卵石臻于完美。”育人者只有站在尊重的屋檐下,惩罚才会拥有自身应有的温度、温馨和温情,育人者的施教行为才会变得明确、合理、科学。
其他文献
我国当前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以学术型与应用型培养模式两种为主,为了保证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跟上社会发展的节奏,使其持续健康发展,对研究生培养管理模式进行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在课改的研究与实践中,“教育模式”这个词出现的频率相当高。其中,有些“教育模式”一直在硬挺着,但不少“教育模式”成了美丽的肥皂泡。“模式”的本义,是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它把操作流程“傻瓜化”,既简便易学,又可提高效率,最适用于工厂化生产。但是,模式不适用于教育。学校不是浇铸车间,教育活动不是生产线上冰冷刻板的工序,教育需要适应社会乃至引领发展,丰富多彩和创新变化才是教育的本性。把“教育模式”当作
11月6日,“第十二次中国公路新闻宣传工作会议”在安徽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一百余位新闻宣传工作者参加了会议。中国公路学会理事长李居昌、交通部体改法规司副司长柯林春到
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做到“让教依从于学、服从于学、服务于学,充分体现学决定教,学法决定教法”的现代教学思想。  基于上述观点,我提出了以“学法优化”为核心的教改思路。只有立足于学生的学,不断优化学生的学法,以“学法
我国处于现代化的快速发展进程,经济从粗放的资源消耗型向集约经简型转变,工业企业也面临转型,对人才的要求也面临诸多变化.保护环境对经济和社会发展越来越重要.这也对新形
亲爱的读者:您好!金鸡报晓,江南春早。新年第一期《视听界》伴随着春天的脚步来到了您的案头。细心的您,或许会发现《视听界》在“变脸”,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我们没有多大
研究背景:近二十年来,肥胖日益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饮食过多且能量吸收过大时,如果此时能量消耗缓慢,就会促使脂肪的生成并不断在体内积累,久而久之就会形
地方高校占据人才培养的主体地位,是满足社会人才需求的重地,而在许多领域有广泛应用的艺术设计专业仍面临着就业困难问题.本文将结合艺术专业高校教育的不足之处,探讨其实践
新的学年开始了,各种板报也以不同的“面孔”纷纷亮相校园。因为主办者是学生,主要观赏者是学生,主要评论者也是学生,所以说校园板报是一张张变化着的“学生脸”也丝毫不为过。无论是校园不同位置的“主题板报”,还是教室里面固定位置的“自主板报”,或者是楼道走廊里不同位置的“特殊板报”……这些“鲜活面孔”点缀在校园各种景致间,自然是校园文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新鲜成分”;这些“天真脸庞”时常更新、不断美化,自然
4月22日至23日,中国视协三届四次理事会议在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召开。会议听取并审议通过了中国视协驻会副主席黎鸣所作的《以人为本,服务至上,为构建和谐社会努力做好视协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