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留白原是绘画中的一种术语,是指画家在作品中留有一定的空白,给予欣赏者信马由缰的想象空间。在想象的过程中,欣赏者将自己的主观感受以及生活经验融入作品之中,从而完成真正属于自己的意象构建。它往往能取到以无胜有的效果,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其实,课堂教学也需要留白。在不同的时间段适当留白,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进行自我建构,可以有效生成交往互动的资源,提高针对性、指导性和发展性,最终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一、重视教前留白,提高交往互动的针对性
在课堂教学中,交往互动的艰涩往往是由于学生不具备和他人进行交往互动的资本,即使有的学生通过泛泛的阅读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和经验储备,但由于并不具有与交往互动话题很强的相关性和针对性,同样影响了教学中交往互动的有效进行。
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呢?教师要做的是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围绕相关的话题,通过与文本的独立对话,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运用已有的思维和学习方法,通过阅读、批注、质疑、尝试练习等方式,拥有与他人进行对话的相关知识储备和类似学习经历,从而具有积极融入课堂教学信息交流的基础和资本,为有针对性地参与交往互动做好充分的准备。这就是所谓的教前留白。
教前留白可以是教师安排的课前预习,也可以是课中学生带着问题的自主阅读。课前预习首先应是自由、充分的预习。教师可让学生怀着轻松、愉快的心情,自由徜徉于文本描绘的情境之中,和文本中的人物共同经历人生的悲欢离合,共同品味人物的喜怒哀乐。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学生在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认知和精神视野的同时,学习兴趣得以激发,情感、态度、价值观得以初步形成。这些都为学生形成相关话题的独特见解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也为他们接下来进行交往互动式的探索新知提供了有针对性的素材。
二、强化教中留白,提高交往互动的指导性
教学中的有效互动不是一种形式上的热闹和客观外显的运动,而是一种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主观认知的提高,是一种精神上的升华,是一种生命的拔节。这一切积极的改变都需要教师的睿智引导和学生的深度参与。当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继续向更高的认知领域和精神层次迈进时,往往会出现教学交往的停滞现象。这时,信息流中断,课堂中的互动出现了真空现象。一些教师往往此时会慌了手脚。
实际上,教师如果此时进行留白,提高交往互动的指导性,通过自己的言语、表情、动作,通过设计的道具、播放的音乐、展示的画面等多种形式,拓展学生的思路,启迪学生的智慧,与学生展开思想和情感上的互动交流,学生会在教师的赞许的目光中得到鼓励重拾学习的信心,会在教师生动的表演中得到启迪重新扬起思维的风帆,会在教师展示的画面中获得灵感重新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三、注重教后留白,提高交往互动的发展性
教学留白也是一种交往互动,只不过它不像一般意义理解的交往互动那样是通过师生言语进行的信息间的往来。很多时候它是无声的,此时的无声远远胜过有声。因为这时在师生的头脑中,正进行着一场场风暴:认知在冲突,思想在斗争,方法在更替,模型在重构。
教学留白有时是一种隐性的、微观的交往互动。说它隐性,是因为教学留白有时不需要言语的参与,只需要通过师生之间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彼此之间就可以心照不宣、心领神会。说它是微观的,是因为有时教学留白并不需要教师的参与,只是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交往互动;是学生与作品主人公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互动。而且这种交往互动是更深层次的、更高效的互动,它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对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有着无法估量的作用。因为有时这种有效的交往互动不仅是体现在教学始终,还可以延伸到教学之外。
教学中的有效的交往互动不要随着课堂教学活动的结束就戛然而止,而应该对师生的教与学的能力发展具有持续的推动作用,这就需要教学活动结束后的再次留白。在这留白的时空中,学生得以对课堂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进行咀嚼、回顾和总结,并通过同化或顺应完成认知结构的重新建构,实现认知和情感的再次跨越,同时也为将来的学习搭建了坚实的平台。教师也可从学生的学后质疑以及课内小结中发现自己教学中的得与失,这不仅有利于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反思、提炼和总结,也利于教师对教学客观规律从更高层次上进行重新的认知。(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大厂区教研室)■
一、重视教前留白,提高交往互动的针对性
在课堂教学中,交往互动的艰涩往往是由于学生不具备和他人进行交往互动的资本,即使有的学生通过泛泛的阅读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和经验储备,但由于并不具有与交往互动话题很强的相关性和针对性,同样影响了教学中交往互动的有效进行。
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呢?教师要做的是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围绕相关的话题,通过与文本的独立对话,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运用已有的思维和学习方法,通过阅读、批注、质疑、尝试练习等方式,拥有与他人进行对话的相关知识储备和类似学习经历,从而具有积极融入课堂教学信息交流的基础和资本,为有针对性地参与交往互动做好充分的准备。这就是所谓的教前留白。
教前留白可以是教师安排的课前预习,也可以是课中学生带着问题的自主阅读。课前预习首先应是自由、充分的预习。教师可让学生怀着轻松、愉快的心情,自由徜徉于文本描绘的情境之中,和文本中的人物共同经历人生的悲欢离合,共同品味人物的喜怒哀乐。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学生在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认知和精神视野的同时,学习兴趣得以激发,情感、态度、价值观得以初步形成。这些都为学生形成相关话题的独特见解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也为他们接下来进行交往互动式的探索新知提供了有针对性的素材。
二、强化教中留白,提高交往互动的指导性
教学中的有效互动不是一种形式上的热闹和客观外显的运动,而是一种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主观认知的提高,是一种精神上的升华,是一种生命的拔节。这一切积极的改变都需要教师的睿智引导和学生的深度参与。当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继续向更高的认知领域和精神层次迈进时,往往会出现教学交往的停滞现象。这时,信息流中断,课堂中的互动出现了真空现象。一些教师往往此时会慌了手脚。
实际上,教师如果此时进行留白,提高交往互动的指导性,通过自己的言语、表情、动作,通过设计的道具、播放的音乐、展示的画面等多种形式,拓展学生的思路,启迪学生的智慧,与学生展开思想和情感上的互动交流,学生会在教师的赞许的目光中得到鼓励重拾学习的信心,会在教师生动的表演中得到启迪重新扬起思维的风帆,会在教师展示的画面中获得灵感重新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三、注重教后留白,提高交往互动的发展性
教学留白也是一种交往互动,只不过它不像一般意义理解的交往互动那样是通过师生言语进行的信息间的往来。很多时候它是无声的,此时的无声远远胜过有声。因为这时在师生的头脑中,正进行着一场场风暴:认知在冲突,思想在斗争,方法在更替,模型在重构。
教学留白有时是一种隐性的、微观的交往互动。说它隐性,是因为教学留白有时不需要言语的参与,只需要通过师生之间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彼此之间就可以心照不宣、心领神会。说它是微观的,是因为有时教学留白并不需要教师的参与,只是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交往互动;是学生与作品主人公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互动。而且这种交往互动是更深层次的、更高效的互动,它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对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有着无法估量的作用。因为有时这种有效的交往互动不仅是体现在教学始终,还可以延伸到教学之外。
教学中的有效的交往互动不要随着课堂教学活动的结束就戛然而止,而应该对师生的教与学的能力发展具有持续的推动作用,这就需要教学活动结束后的再次留白。在这留白的时空中,学生得以对课堂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进行咀嚼、回顾和总结,并通过同化或顺应完成认知结构的重新建构,实现认知和情感的再次跨越,同时也为将来的学习搭建了坚实的平台。教师也可从学生的学后质疑以及课内小结中发现自己教学中的得与失,这不仅有利于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反思、提炼和总结,也利于教师对教学客观规律从更高层次上进行重新的认知。(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大厂区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