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命不能害羞,害羞成不了气候。”
1961年,一个8岁的中国女孩儿随着母亲和妹妹坐上了开往美国的渡轮,在海上漂泊了整整一个月后,她们终于看到自由女神像,那一刻,她们欢呼着、相互拥抱着,仿佛美好生活就在眼前。然而,上个世纪60年代美国带给这个女孩儿的成长回忆不是快乐和幸福而是陌生的土地、陌生的人们、陌生的语言、陌生的文化和贫穷的生活。
初到美国,女孩儿一句英语也听不懂,每天上课她只好把黑板上的所有内容都抄下来,到了晚上,再让父亲把笔记本上的东西译成中文,以此来了解课程的内容。同时父亲不得不从ABC开始为她补习英语,并告诉她一些美国人的生活习惯,以便让她能更快地适应美国的生活。
最初移民的岁月里,她们一家四口住在纽约的一居室公寓中。母亲不懂英语,没有工作,全家生活的重担便压在了父亲一个人的身上,为养家糊口,父亲一天打三份工,晚上回家后还要帮她改作业,生活的艰辛可想而知。
贫穷加上语言不通,使女孩儿羞怯而自卑。她没有漂亮的衣服,听不懂别人的话,更不敢和人说话,在班上,她像个丑小鸭,龟缩在自己的世界里,没有朋友,也没有人愿意和她玩儿,除了每天回到家来一家人的其乐融融之外,女孩儿的生活并不快乐,幸好很快这种情况便得到了改变。
在美国,每年的10月31日都有一个传统,那一天小孩子们穿上服装打扮成小精灵、小魔鬼,挨家挨户地要糖果,女孩儿刚到美国的时候是7月份,三个月后的一天,她和妹妹正在家里的餐桌上学习,突然门铃响了,当时她们根本就不认识什么人,没有朋友,也没有邻居,所以她们很奇怪谁会摁响自己家的门铃呢?女孩儿打开了门,一群小魔鬼小精灵嘴里用英语念念有词,说着“不给糖就捣蛋”。女孩儿和妹妹不懂那些孩子说的是什么,以为他们是入侵者,强盗打劫,她们很害怕,把家里所有的糖果和面包都给了那些孩子们。但这个故事却有个喜剧的结局,那就是第二年当了解了这个传统以后,女孩儿成了那一片最成功的小捣蛋,她要到的免费糖果最多。
这个经历让女孩儿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像其他孩子那样,在万圣节这一天吃到免费的糖果,自己就必须主动出击,勇于伸出那只索要糖果的手。
1975年,女孩儿以优异成绩毕业于荷里克山大学,四年后她又获得世界著名学府哈佛大学商学院硕士学位。凭着自己的勤奋和努力,女孩儿一跃成长为一名银行金融和财务管理方面的专家。毕业后短短几年内她便脱颖而出担任了旧金山美国商业银行国际金融副总裁。
那个时候,对于许多亚裔来说,谋得一份稳定、高收入的工作是非常不容易的,周围的移民们都很羡慕女孩儿的生活。然而正当女孩儿的事业蒸蒸日上的时候,她却毅然辞去了银行的职务,放弃了10多万美元的年薪,向白宫递交了一份“实习生”申请表。
众所周知,在白宫做“实习生”便预示着有机会跻身美国政坛,担任内阁成员的助手或总统高级顾问,并接受各种领导素质的培训。在经过了层层筛选后,女孩儿成为了1983年度13名“白宫实习生”中惟一的华裔。女孩儿被安排在白宫的政策发展部门工作,在里根总统的内阁里充当一名职位很低的职员,这让她初步体验到这个世界有多大,体验到自己从没见过的政府有多大,它每天都在向女孩儿打开一扇新的大门,女孩子每天也都在学习新的东西。
在国外,对于华人,人们最一致的评价是聪明智慧、吃苦耐劳了。凭借这一点,华人可以走出国门,可以闯进各个尖端领域,可以在任何由数字作为标准的工作环境中游刃有余,然而进入美国主流社会却成为了华人几百年来无法实现的梦想。人们形象地称美国政界对华裔来说就像“玻璃天花板”——抬头可见,却难以进入。
然而这一切对这个女孩儿来说好像并不适用,当听到许多华人都在抱怨“我没法融入这项活动、这个聚会,或者融入某个计划和组织,因为没人邀请我……”的时候,她非常自信地告诉他们:“在美国没人会主动邀请你加入,如果你感兴趣,想要加入,那就直接加入他们好了。”
女孩儿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凡事她都喜欢主动出击,就像第一次万圣节的时候,直接敲开邻居的门,向他们索要糖果时那样,女孩儿第一次去华盛顿的时候便主动拜访了非常出名的亚裔社会活动家陈香梅女士,在那里她得了许多帮助。接下来,女孩儿积极参与到融入美国主流社会的各种活动中。
这个女孩儿名叫赵小兰,2001年1月1日,在经历了十多年的努力后,赵小兰终于登上了美国劳工部长的宝座,成为了进入美国内阁的华裔第一人。这个消息轰动了美国各地的华人社区,也使赵小兰这个名字和她的故事进入了世界华人的视野。
赵小兰的成功,让更多的华人看到了希望;如果你愿意,你也一样可以走出唐人街,尝试去撞破那块玻璃天花板。
赵小兰用自己的经历印证了台湾作家刘凯的那句话:“生命不能害羞,害羞成不了气候。”许多时候对于一个人尤其是一个涉世之初的年轻人来说,能否撞碎那块阻挡自己上升的天花板并非取决于一个人的力气,而是取决于这个人的勇气。
主动成就大业,这就是赵小兰的经历告诉大家的。
1961年,一个8岁的中国女孩儿随着母亲和妹妹坐上了开往美国的渡轮,在海上漂泊了整整一个月后,她们终于看到自由女神像,那一刻,她们欢呼着、相互拥抱着,仿佛美好生活就在眼前。然而,上个世纪60年代美国带给这个女孩儿的成长回忆不是快乐和幸福而是陌生的土地、陌生的人们、陌生的语言、陌生的文化和贫穷的生活。
初到美国,女孩儿一句英语也听不懂,每天上课她只好把黑板上的所有内容都抄下来,到了晚上,再让父亲把笔记本上的东西译成中文,以此来了解课程的内容。同时父亲不得不从ABC开始为她补习英语,并告诉她一些美国人的生活习惯,以便让她能更快地适应美国的生活。
最初移民的岁月里,她们一家四口住在纽约的一居室公寓中。母亲不懂英语,没有工作,全家生活的重担便压在了父亲一个人的身上,为养家糊口,父亲一天打三份工,晚上回家后还要帮她改作业,生活的艰辛可想而知。
贫穷加上语言不通,使女孩儿羞怯而自卑。她没有漂亮的衣服,听不懂别人的话,更不敢和人说话,在班上,她像个丑小鸭,龟缩在自己的世界里,没有朋友,也没有人愿意和她玩儿,除了每天回到家来一家人的其乐融融之外,女孩儿的生活并不快乐,幸好很快这种情况便得到了改变。
在美国,每年的10月31日都有一个传统,那一天小孩子们穿上服装打扮成小精灵、小魔鬼,挨家挨户地要糖果,女孩儿刚到美国的时候是7月份,三个月后的一天,她和妹妹正在家里的餐桌上学习,突然门铃响了,当时她们根本就不认识什么人,没有朋友,也没有邻居,所以她们很奇怪谁会摁响自己家的门铃呢?女孩儿打开了门,一群小魔鬼小精灵嘴里用英语念念有词,说着“不给糖就捣蛋”。女孩儿和妹妹不懂那些孩子说的是什么,以为他们是入侵者,强盗打劫,她们很害怕,把家里所有的糖果和面包都给了那些孩子们。但这个故事却有个喜剧的结局,那就是第二年当了解了这个传统以后,女孩儿成了那一片最成功的小捣蛋,她要到的免费糖果最多。
这个经历让女孩儿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像其他孩子那样,在万圣节这一天吃到免费的糖果,自己就必须主动出击,勇于伸出那只索要糖果的手。
1975年,女孩儿以优异成绩毕业于荷里克山大学,四年后她又获得世界著名学府哈佛大学商学院硕士学位。凭着自己的勤奋和努力,女孩儿一跃成长为一名银行金融和财务管理方面的专家。毕业后短短几年内她便脱颖而出担任了旧金山美国商业银行国际金融副总裁。
那个时候,对于许多亚裔来说,谋得一份稳定、高收入的工作是非常不容易的,周围的移民们都很羡慕女孩儿的生活。然而正当女孩儿的事业蒸蒸日上的时候,她却毅然辞去了银行的职务,放弃了10多万美元的年薪,向白宫递交了一份“实习生”申请表。
众所周知,在白宫做“实习生”便预示着有机会跻身美国政坛,担任内阁成员的助手或总统高级顾问,并接受各种领导素质的培训。在经过了层层筛选后,女孩儿成为了1983年度13名“白宫实习生”中惟一的华裔。女孩儿被安排在白宫的政策发展部门工作,在里根总统的内阁里充当一名职位很低的职员,这让她初步体验到这个世界有多大,体验到自己从没见过的政府有多大,它每天都在向女孩儿打开一扇新的大门,女孩子每天也都在学习新的东西。
在国外,对于华人,人们最一致的评价是聪明智慧、吃苦耐劳了。凭借这一点,华人可以走出国门,可以闯进各个尖端领域,可以在任何由数字作为标准的工作环境中游刃有余,然而进入美国主流社会却成为了华人几百年来无法实现的梦想。人们形象地称美国政界对华裔来说就像“玻璃天花板”——抬头可见,却难以进入。
然而这一切对这个女孩儿来说好像并不适用,当听到许多华人都在抱怨“我没法融入这项活动、这个聚会,或者融入某个计划和组织,因为没人邀请我……”的时候,她非常自信地告诉他们:“在美国没人会主动邀请你加入,如果你感兴趣,想要加入,那就直接加入他们好了。”
女孩儿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凡事她都喜欢主动出击,就像第一次万圣节的时候,直接敲开邻居的门,向他们索要糖果时那样,女孩儿第一次去华盛顿的时候便主动拜访了非常出名的亚裔社会活动家陈香梅女士,在那里她得了许多帮助。接下来,女孩儿积极参与到融入美国主流社会的各种活动中。
这个女孩儿名叫赵小兰,2001年1月1日,在经历了十多年的努力后,赵小兰终于登上了美国劳工部长的宝座,成为了进入美国内阁的华裔第一人。这个消息轰动了美国各地的华人社区,也使赵小兰这个名字和她的故事进入了世界华人的视野。
赵小兰的成功,让更多的华人看到了希望;如果你愿意,你也一样可以走出唐人街,尝试去撞破那块玻璃天花板。
赵小兰用自己的经历印证了台湾作家刘凯的那句话:“生命不能害羞,害羞成不了气候。”许多时候对于一个人尤其是一个涉世之初的年轻人来说,能否撞碎那块阻挡自己上升的天花板并非取决于一个人的力气,而是取决于这个人的勇气。
主动成就大业,这就是赵小兰的经历告诉大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