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骨开腰得机势

来源 :精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annd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太极拳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无数爱好者为之不断探索。现在,我们不必去看它外在的复杂轨迹,而是直接进入它的核心——腰隙命门处。
  腰胯相连处,是人体重心所在,是人体平衡的关键之处。人体重心在运动中只要不超过带脉一圈临界范围,人体就能保持本身的动态平衡。在对抗中的借力平衡是指受力运动中,自身超出了带脉一圈处于不稳定状态时,通过借对方一点点摩擦力而自身中线回到带脉一圈范围内,就如站在开动的公共汽车中稍稍扶一下稳固物自身就保持了平衡一样。
  腰隙与丹田如何统一呢?腰隙与丹田处于同一水平面,腰隙靠后,是先天气之本;丹田靠前,是后天气之本,统一的方法是腰隙为开,丹田为合。同时,随着脚下的前踩后蹬,腰胯瞬间拉开的一摇一抖,丹田如气球般一合一压一放,弹性十足,即可整体爆发。发劲时,劲则从脚下传来,经过各个关节的传递,一下子就从手上轻松发出,通体舒畅。下面介绍具体方法如下:
  
  一、腰轴正骨
  
  腰胯的训练应围绕脊椎的横开入手,脊椎中心在腰椎,而腰椎生理弯曲不利于其作为主轴的轴承功能,试想围绕弯曲轴承旋转肯定是晃荡的。所以让腰椎正骨竖立就成了拳家研究的重要课题。
  腰轴正骨的特点
  1.能带动肩胯的顺利旋转。旋转才能增加身体的稳定性,如陀螺下面的锥尖根本不能稳定重心,但一抽陀螺,旋转就平稳了。
  2.能让身体绕轴旋转,成八面支撑之势。单单是周身僵态掤架,是不能八面支撑的。
  3.可使肌肉松松地附在骨骼上,利于毛细血管的流通。如此,通过旋转离心力把心脏血液顺利甩向四梢,减轻了心脏的压力,这是最好的养生运动。
  4.能使其形圆,形圆则气顺。
  5.腰轴正后,化劲时,肩胯散开绕轴回旋;发劲时,肩胯聚合绕轴螺旋。可前后左右移动重心,作自主性平衡的调节。同时配合含胸拔背,身弓撑起,能使我们气沉丹田,下重上轻,势如不倒翁。
  训练方法
  腰椎正骨的好方法应是塌腰突肾,即让腰椎后掤以填平腰椎生理弯曲。在桩功的训练中,就有以塌腰突肾为中心作六面膨胀的呼吸,即“腰骨呼吸一气泓”。
  正确的腰椎正直要领应是后背、后臀、后脚跟贴墙站桩,作腰椎正骨的六面呼吸。在此状态下,腰椎则会达到正骨为轴的要求。
  另外,“虚坐高凳法”也是调节腰椎生理弯曲的好方法。具体方法:坐在一略低于自己臀部的高凳上,似坐非坐,不要坐实,体重均匀放在两脚与臀部三点之间。此时就是处于松胯、塌腰、提小腹的状态,用手摸后腰处的弯曲是填平的。塌腰与松胯是配合着同时做到的。
  腰椎塌腰正骨后,接下来就是对开腰的训练。方法是通过“横开竖合”来达到开腰的目的。
  
  二、开腰训练
  
  这里特别提到的是横开双腰肌是最为重要的,也是最为困难的一部分工作,人体体重下传与反向支撑力都集中在腰部,所以形成了人体腰椎的生理弯曲。这个生理弯曲是由于人体长期直立行走而形成的,但太极内劲的上下传导,在此处就由于这个生理弯曲而使内动的上下通路断掉了,所以太极拳提出了塌腰、突肾的要领,即让腰椎拉开后掤、双肾抽换突出,以此连通内劲上下传导,可以说塌腰、突肾是太极拳的一个核心秘密,但真正要做到塌腰突肾,就必须要有横开双腰肌的基本功架,否则双腰肌与腰椎长期堆积在一块的稳固生理结构,将阻碍拳功的进一步深入。
  具体步骤
  1.收腮拔顶。凸鼓后颈两筋之间哑门穴,此是副交感神经之处。后脑两筋腾起,以颅颈部骨骼肌的左右、上下、前后的对立平衡,来带动横膈与纵膈的对立平衡。
  2.裹肘开肩。凸鼓腋下两窝,肘部劲向下、向侧、向前如盘中滚珠,以此带动脊椎两旁肌的横拉纵隔(横开),引起横隔下降(竖合)。
  3.扭根抽胯。凸鼓两膝窝、两腰窝。两腰之间为命门,是交感神经之处。两脚后跟对称向两侧旋辗,以此拉开双。肾腰肌。引起以腰椎命门为重心的收放如“∞”循环的背丝扣开合,带动周身收放的“∞”循环的横开竖合。
  此法要求双后脚跟横开,由下至上、由内至外,进行开胯、开腰、开肩的运动,拉开脚踝关节韧带肌腱,拉开胯关节问的空间,拉开双腰肌腱,拉开肩关节的空间而使锁骨平展而放。功深时,脊椎两边的肌腱鼓起,脊椎骨凸出在两边肌腱之外。
  开腰是比开胯更深入的功法,也是更困难的运动,但又是最重要的要领之一,学者不可忽视之。通过横开脊椎两边肌腱,不仅锻炼了脊椎两边肌腱,而且把脊椎内在空间拉大,更有利于内在脊髓的神经传导功能,而脊髓的植物神经分为交感神经(属阳,兴奋的功能)与副交感神经(属阴,抑制的功能),是参与本能运动反应的神经系统。即运动反应直接由脊髓神经反馈而不通过大脑的思考,武术运动中一通过大脑思考后的反应就慢了一大拍,是视反应速度为生命的拳家之大忌。
其他文献
沙翁骑鹤西去已15年了,这位德高艺精的武术大师,为中国武术事业辛勤奋斗了一生,名扬四海,我们十分怀念他。沙翁是山东荣城人。幼年开始习武,曾先后拜姜华亭、王者政、刘光兴、姜容樵、修剑痴、孙禄堂、刘智等人为师。辛勤修炼,打下了扎实的武功基础。出师后,于1946年在中央国术馆芜湖分馆任教。他善于把各家之长融会贯通,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武术体系。1948至1957年,在贵阳、昆明等地传授武艺,1958年进入云
期刊
编前语:    即使不说李品银老师是太极拳界最优秀的太极拳家,也得说他是最优秀者之一。他深得众多太极名家真传,在人们对太极拳目前所谓“文不能健身,武不能技击”之现状感到痛心与慨叹、渐渐对太极拳失去兴趣的时候,李品银先生以极大的热情潜心研习太极拳,并用自身传奇的经历努力支撑着太极拳的魅力,在太极拳科学发展的艰难时刻起到了重要的愈合功能。从福建安溪太极拳协会廖达中先生推荐的系列文章中可以看出,他在复兴
期刊
猛虎下山,百兽皆避。兽中之王雄威万丈,山林动物望风披靡。  一鸟入林,百鸟压音。鹰隼猛禽,蛇兔尚且是其爪下猎物,百鸟自是噤若寒蝉。  牡丹怒放。群芳失色。花中之魁,牡丹国色,百花何敢与其比肩。  英雄长啸,震慑群小。杰出之士,光明磊落,邪不压正,肖小之辈胆寒,自当退避三舍。  如此,庶几可近孙武“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神韵。  孙武,春秋末期人,生卒年月不可考,约与孔子同时期,活动于公元前6世纪末至5
期刊
实战对抗篇    ——J子!把手抬起来护脸!忘了?刚才他还一拳打你腮帮子上。把手抬起来护脸,别等他掼耳(类似摆拳)过来再抬手,等他拳头打过来,你就来不及抬手了。  ——阿F,你也注意。我看你刚才打着打着手就放下来了,忘了那次李×一脚点你心口上,当时你要是手抬着,有胳膊肘在胸口那挡着,他脚根本踢不进来,踢也只能踢在你胳膊上。  ——你别管人拳王争霸赛上怎么打,人家把手放下来可以,人家都是顶尖高手,是
期刊
诗歌是没有性别的。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谁能料想,这首雄性十足、血气方刚的千古绝唱。居然会是一个千娇百媚、凄凄惨惨戚戚的女性写成的呢?李清照,这个风华绝代的女词人,究竟是在何种情形之下发出这千古一叹的呢?我常常揣想,也许该是一个月朗星稀的夜晚,文武全才的女词人习剑归来,在一盏油灯下,书卷漫展,把自己最喜欢的那部《史记·项羽本记》又一次温习了一遍。灯下的纸卷慢慢把女
期刊
中国传统文化的儒、释、道及印度的瑜伽文化都提倡静坐以修身养性,开悟启慧。中国传统的武术文化无论内家、外家,练到了一定境界都是讲究静功的,可见静功是一个共法。  笔者在长期的太极拳修炼中,体会到静功对拳艺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就好比物理运动中的匀力加速度。笔者愿将心得与爱好者分享。  拳论中太极拳分三个阶段:招熟、懂劲及神明阶段。由招熟到懂劲是一个修炼内气和运用内气的过程。内气用于太极拳技击则表现为内
期刊
问:众生无边誓愿度,你既然已掌握了弘扬传统武术的法门,为什么迟迟不将其贡献给那些莘莘学子呢?  答:我习武比较晚,学现代搏击至今有十三四年,学传统武术至今约九年,做教练员也有八年。在学传统武术的九年中,在诸多师父的传授与帮助下,以实战为目的进行研修,确实是对传统武术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且对师父们的传授有所总结提炼,不谦虚地说,我对武学的认识要超出许多名武师,我的实际教学水平也远在一般的传统武师之上。
期刊
儒、释、道三家均重视人生修养,而修养的方法内容与境界又各有不同。道家讲人生修养以法天地、法自然为不二法门,以明道、悟道、修道及证道为次第功夫,以“人天合一”与宇宙共洪荒为最终目的。强调恪守知行合一,精进不已地做功夫,以求达致终极。  太极文化与道家文化密不可分,太极拳以太极文化为依托,于武则强体健身,在文则修身养性。具体实践是从动功与静功两方面人手。以行拳讲,对眼、手、身、心等有一定的要求,动中求
期刊
一年24节气是: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朝夕相伴刀枪棍,快乐逍遥似神仙。  中华武术已经被世界人民所认识,其确实是健身、表演、技击的一项好运动,所以全世界人民都爱上了中华武术,纷纷学习演练,有的不惜重金千里迢迢拜师学艺,也下了不少工夫,每天累得满头大汗,练了十几年拳,却外形不整,肢体散乱,更谈不上神俱意合。  形是通过肢体和身法来表现的,一般
期刊
我上大学时,在武术杂志上读过一篇文章,介绍郭云深行侠仗义,半步崩拳打天下的故事,才知道形意这一传统拳术,也知道了它的厉害。我马马虎虎地选修了一学期的形意拳,所以对形意拳有一些了解。多年后的一本书,又把我带上了习练形意拳之路,以下是我学习唐传形意的一些见闻。    一、初识唐传形意    2007年初,我读了《逝去的武林》,作者是北京李仲轩老人。这本书深深吸引着我,我读了不止一遍。平淡之中显真实,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