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基于目标的模块化教学设计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cyatwaw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数学课堂中,通过模块化的教学设计,先定目标,再定内容,分层实施,分步操作,逐步落实每一模块目标,就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以“解决问题的策略——列举”的教学为例,谈基于目标的模块化教学应如何设计。
  [关键词]模块化;教学设计;列举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35-0023-02
  模块化教学模式是在汲取模块化思想的基础上,将学科知识分解成一个个知识点,再将各知识点按其内在逻辑组合成相对独立的模块(单元),先定目标,再定内容,目的性强,教学效果显著。为此,我在教学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列举”时,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模块一】激活经验,初步感知列举
  师:10可以分成几和几?你用什么方法?
  生1:可以把和是10的算式都写出来。
  生2:我用列举的方法。
  师:你是怎样列举的?
  生2:我想10可以分成5 5、1 9、7 3、2 8、6 4。
  生3:9 1、8 2、7 3、6 4、5 5。
  生4:1 9、2 8、3 7、4 6、5 5。
  生5:我覺得生2的方法有点乱。
  生6:我认为生3、生4的方法都可以,但是我更赞成生4的方法。
  师:说说你们的理由。
  生5:因为这样列举很有序,我喜欢从小到大来找。
  生6:我认为有了顺序,才不会遗漏。
  师:像生3、生4这样按照一定顺序进行列举,就是有序列举。通常我们从小到大进行列举,这样列举的好处是不重复、不遗漏。
  【反思】“10可以分成几和几”是一年级的知识。通过解决这个问题,让学生在交流互动中初步感知什么是有序列举,有序列举的方法以及注意事项,感受有序列举的好处——列举结果不重复、不遗漏。
  【模块二】自主探索,亲身体验列举
  师(出示例1:王大叔用22根1米长的木条围一个长方形花圃,怎样围面积最大?):从题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1:22米是围成长方形的周长。
  生2:长和宽的和是11米,而且长和宽都是整米数。
  生3:长和宽都不确定,所以围的方法有很多种。
  师:你们准备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生4:我把所有的围法一一列举出来,再比较,找到面积最大的围法。
  生5:
  师:你是怎样列举的?又是根据什么来列举?
  生5:我从宽开始列举,因为宽比长小;根据长和宽的和是11米来进行列举。
  生6:为什么你列举到长6米、宽5米时就停了?
  生5:因为再往后列举就和前面的重复了。
  生7:
  师:列举时,你先列举的是什么?
  生7:我从长开始列举。
  生8:长比宽还短吗?
  生7:我认为长和宽是相对的(一边说一边用长方形纸比画着)
  师:生5和生7列举的相同点是什么?
  生9:都是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列举的,而且长和宽的和都是11米。
  生10:都是列举到长6米、宽5米或长5米、宽6米时就停止了。
  师:这样列举有什么好处?
  生11:不重复、不遗漏。
  【反思】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经历一一列举的全过程,体会有序列举的方法“一般从较小的量开始列举,这样可以使结果不重复、不遗漏”,感受有序列举的好处,同时让学生明确“理解题意”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模块三】回顾整理,完善列举建构
  师: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你有什么体会?
  生1:先要弄清题意,明确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生2: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案,也就是解题策略。
  生3:例1要用列举策略来解决。
  师:你为什么用列举策略?
  生3:因为只有把所有的围法一一列举出来,再比较,才能找到面积最大的围法。
  师:在进行列举时,需要注意些什么?
  生4:列举一定要有顺序,一般从较小的量开始列举。
  生5:还要根据题意,找到要列举的量。
  生6:有序列举出现重复情况时,就不能再往后列举了。
  师:列举结束后,还要做什么?
  生7:要检查列举的情况是否有重复或有无遗漏。
  生8:根据列举的情况计算结果。
  生9:根据题意,认真分析列举的结果,找到需要的答案。
  【反思】通过回顾整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概括、归纳出“在列举前应弄清题意,明白需要列举什么,根据什么进行列举”,从而掌握有序列举的方法。
  【模块四】解决问题,体会列举价值
  师:一张靶纸共三圈,投中内圈得10环,投中中圈得8环,投中外圈得6环。小华投中两次,可能得多少环?
  生1:我先列举投中的两次中环数不同的,有3种情况,再列举投中的两次中环数相同的,也有3种情况,所以一共有6种不同情况。
  生2:我是用算式列举的。10 10=20,8 8=16,6 6=12;10 8=18,10 6=16,8 6=14。我还发现10 6和8 8的结果相同,都是16环,所以这两种可能只能算作一种结果,因此一共有5种结果。
  师:你是按什么顺序列举的?
  生2:我是分类列举的,先列举投中环数相同的两次,再列举投中环数不同的两次。
  师:对生1和生2的解答,你们如何评价?   生3:我赞成生2的。她用算式列举出6种情况,算出结果,再根据题意选择答案。
  生4:我认為生1用列表方法列举的6种情况是对的,但没有对结果做出判断,不符合题意。
  师:你们从中能得到什么启示?
  生5:列举一定要有顺序。
  生6:不仅要有顺序,还要根据题意对列举的结果进行判断和选择。
  师:生1和生2在解决问题时有什么相同之处?
  生7:都是有序列举。
  【反思】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理解列举策略呈现形式虽然不同,但本质都是一一列举,体会列举策略的价值,同时,渗透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的辩证思维,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教学思考】
  1.有效导入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前提
  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因此,课堂导入既要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要能围绕知识结构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这样的课堂导入才是丰富和有效的。
  本节课从“10可以分成几和几”这个学生熟悉的问题开始,让学生从心理上感到亲近,正确的解答又能使学生心情愉悦,快速建立学习本课知识的自信心。虽然学生没有正式学习列举,但是已经在使用列举方法解决简单的问题,这个导入的目的不仅是解决10可以分成几和几的问题,更是让学生通过解答几加几等于10的过程,知道什么是列举、列举的方法以及列举需要注意些什么等,为实现本节课教学目标做好铺垫。
  2.经历过程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
  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
  本课的例题具有较强的探索性。首先,要想知道怎样围面积最大,就需要将所有的围法全部列出来;其次,思考根据什么进行列举,长方形的周长是22米,则长与宽的和就是11米,从中就能发现列举的依据;对于怎样进行列举,一般应从小到大列出所有的情况,这就是有序;最后计算每一种围法的面积,得出怎样围面积最大。这里的每一步都是学生在自主探究中获得的,学生在亲身体会为什么要进行有序列举,怎样进行有序列举,体验有序列举的价值,真正实现教学目标。
  3.回顾反思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保证
  回顾和反思是建立和完善学生知识结构的重要环节,是对已学知识进行整理提升的过程,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本节课始终围绕列举的探究过程,以问题引领学生进行回顾反思。通过“解决问题(例1)的过程,你有什么体会?在进行列举时,需要注意些什么?列举结束后,你还要做什么?”引导学生反思:列举前,要找到列举的依据;列举中,要使列举有一定顺序;列举后,要对结果进行分析和处理。至此,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培养了学生运用列举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达成教学目标。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模块化的教学设计,可以细化教学目标,使每一模块目标明确,思路清晰,同时各个模块之间又互相联系、相互影响。经过分层实施,分步操作,落实好每一模块的教学目标,就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责编 金 铃)
其他文献
[摘 要]数学教学要充分落实以儿童为本位的理念,真正尊重学生的认知起点和思维特质。以“整万及整亿数”的教学为例,顺应学生的思维意识展开教学,不断完善、修正学生认知中的不足之处,从而让学生的数学学习真正发生。  [关键词]顺应思维;儿童本位;真正发生;计数单位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11-0025-01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对象
[摘 要]对“三角形的高”这一概念的教学,一直以来都是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知识中的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立足于教学实践,从“源头知识”的内在联系、“相关知识”的呈现沟通以及“本位知识”的动态发展三个方面对这一概念教学提出了相应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概念;本质;经历过程;理解;三角形的高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08-0
[摘 要]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需要教师的“引”,更需要学生自己去“悟”。教师要深度挖掘、合理提取教学材料,用好、用准学生思维发展的生长点,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觉地思考与探究,自发地质疑和思辨,自主地实践与反思,从而实现思维品质的提升。  [关键词]转化;习题研究;经历与体验;思维发展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20-0
[摘 要]依据儿童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并基于小学数学的本质特点和学习规律,提出“真?趣”教学理念。在数学探索中以及现实情境中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提升思维的灵活性和数学素养。  [关键词]理念;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35-0075-02  课改已经进入深水区,但是在一线课堂中,还有相当一部分教师依然在使用传统的方
[摘 要]数学来源于生活,学生要学生活中的数学。以“比例尺意义”的教学为例,教师以典型错例为载体,通过认真剖析、深入访谈,找到学生认知的起点,给“比例尺”注入新的活力。  [关键词]比例尺;典型错例;教学改进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35-0006-03  笔者在执教人教版教材六年级下册的比例尺的认识及相关内容时,例题教学开展
[摘 要]概念教学要按阶段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加深学生对概念的认识,使学生找到概念间的纵向与横向联系,形成系统的认识结构,达到深化所学概念的目的。  [关键词]数学概念 分数 深化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5-025  从儿童立场实施教学,通过情境感知、动态操作、适度抽象等活动,对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进行深加工,能够使学生建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已被写进了《小学数学课程纲要》中。课程改革的核心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如何改变,通过什么途径改变,在这里牵涉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本文重点探讨教学材料的呈现方式对改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影响,主要以创设问题情境研究入手。  问题情境的创设离不开一定的学习材料和呈现方式,因此在创设问题情境时我们要做到三性,即学习材料的多样性、资源处理的灵活性和问
[摘 要]数学是抽象的,并具有高度概括的特征。如何让纯粹的数学转化为儿童可接受的童化数学,离不开教师对儿童认知过程的深入分析,对问题的精心预设。基于本质、驱动思维、指向素养的问题,才是好问题。在具有统摄功能的核心问题驱动下,引领儿童思维攀高,驱动课堂向纵深进发。  [关键词]核心问题 数学本质 学科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
数学新课标明确指出,要在培养小学生基本技能和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渗透数学思想方法,使其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由此可知数学思想有多么重要。在实际教学中,单纯依靠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技能训练并不能实现这一目标。根据建构主义理论,思想意识的建立有赖于学生的反复感知和自主体验,这个过程既是思想的形成过程,也是学生经验的积累和提升的过程。那么,到底如何在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呢?笔者认为,可以分阶段地发展学生的自
[摘 要]教师要给学生一个有“根”的数学,让学生的学习触及数学学科的本质,以“再发现”的方式让数学思想根植于学生的数学学习。渗透数学思想已成为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核心教学目标,因此,使学生有机会通过自己的发现获得新的数学知识、技能、方法及思想,成为一个“具有数学思想和眼光”的人是当前教学的重点。  [关键词]数学思想;教学策略;渗透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