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译创具有的商业逐利本质使其具备了传统翻译所未有的特性,并衍生出译语优化功能、文化重构功能和再社会化功能。译创佳作使英语电影的片名翻译成功完成了文化顺应,迎合了目标语受众的审美偏好,有效激发了华语电影市场,从而圆满完成了跨文化交际和商业逐利的最终目标。
[关键词]译创 英语电影片名汉译
近几年来,译创(transcreation)成为了翻译学术界的一个崭新议题。transcreation 一词可以认为是由前缀trans加creation或translation 和creation 拼缀而成。前者突出了变化与创造,后者则强调翻译中的创新。
译创的起源与概念
1.译创的起源
关于译创的起源,众说不一。它的思想萌芽或可追溯循迹至古印度时期宗教典籍的翻译。为了易于信众理解,宗教文本的翻译允许对原文进行必要的改写。印度学者近年又将这个概念用于后殖民主义翻译的研究,更新拓展了它的内涵。(黄德先等,2013: 30)
也有学者认为,译创最早出现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英国,用来描述广告文本的创造性翻译,直至九十年代,在跨国营销公司和广告公司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吕和发等,2013:17-18)
2. 译创的定义
在The Little Book of Transcreation(2011)中,Louise Humphrey将译创定义为“ It’s about much more than converting words from one language to another- it’s about ensuring that all the different elements that make up a text ( the style, tone, idioms and analogies to name just a few) are accurately tailored to the target audience. In short, the finished text should read as if it were originally written in the reader’s mother tongue, and give them the exact same experience as the source text gave to readers in the original language.”(译创远不止将文字从一种语言转换为另一种语言, 而是要确保构成一个文本的不同要素(仅举几例如风格,语气,成语和类比)能准确的适应目标受众。总之,译创后的文本读起来就应该如同用读者的母语写成,并且能带给他们像原文本给予原语读者们同样的体验。)
伊拉. 多蕾茜(Ira Torresi)在Translating Promotional and Advertising Texts《促销与广告文本翻译》中指出,译创在于“重构整个促销文本,以使其在目标语言和文化中听起来和读起来更自然和创意。”(转引自吕和发,2013:17)
黄德先认为“如果把翻译看作是把一种语言书写的文本转换为另一种语言文本的过程或产品,译创是在翻译的基础上的一种再创作, 用目标语对原语文本加以改编,以自然流畅的方式传递原文中的信息。”(2013:29)
专业语言翻译服务机构CCJK认为“Actually?transcreation?engages in a bundle of services consisting of the complete set of translation, localization and copyediting services. Transcreated?material?is?supposed?to voke the same emotions and carries the same implications in the target language as it does in the source language.”(译创实际上涉及到一系列服务,包含了整套的翻译,本土化和文案编辑服务。期望译创后的材料,能像在原语中一样,在目标语中呼唤相同的情感,承载相同的暗含义。)
这些定义各有侧重,但都强调了两点,即译创作品使用的目标语必须流畅自然,而且要像原语一样,能精准传递核心信息。
译创与翻译的本质区别
译创与翻译的浅表特征具有极强的相似性:1)都以两种语言符号的转换为其基本手段;2)都以传递原语信息为目的;3)都是以语言为载体的跨文化交际活动。但究其根本,译创虽脱胎于翻译,却又远远超出了翻译的范畴。厘清译创与翻译的区别是良好运用译创的前提。
1.译创的终极目标是商业逐利
译创与翻译的本质区别源于它们截然不同的最终目标。翻译通过再现原语信息,充当跨文化交流双方沟通的媒介,或推动原语文化在异域传播的助力。但译创植根茁壮于商贸、广告和服务等领域,具有浓厚的商业特性,它仅以跨文化交际为手段,实为被宣传产品从原语到目的语的语言转换、信息重组和文化再包装。译创为外宣对象,商业品牌,服务产品等开拓海外市场,建立世界品牌和服务品质,以期实现被宣传商品在不同市场中的利润最大化。翻译目的论认为,翻译行为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了翻译方法和策略的选择(蒋宏,2007, 63)。译创最终的商业盈利目的势必促生其内容的复杂性 ,技法的多样性与操作的可变性。因此译创除了具备传统翻译理论中的语言和文化要素之外,还包括了诸如风俗禁忌,消费偏好、流行风尚等综合社会元素。
2.译创要迎合目标语受众的喜好
意大利翻译家Ira Torresi 在著作Translating Promotional and Advertising Texts 《促销与广告文本翻译》(2010)中指出促销类语篇翻译应忠实于原语文本的预期功能。“这一预期功能包括实现语篇体裁意图,如劝说特定的目标群体购买某一类产品或者服务,或者以某种方式影响目标群体行为及态度,还包括传递语篇本身特定文化意义”(转引自梁燕华,2012)。在商业逐利的推动下,译创作品自然以迎合目标市场受众的文化与民族偏好为目标,期望用地道贴切的目标语激发异文化背景受众的良性反应和接纳,引发共鸣,诱导消费。这要求译创者愔熟目标市场的文化传承,民族特性,风俗习惯,语言特点,社会主流价值观等各因素,使之与译创作品所代表的原文化顺利沟通融合。 3.译创重新界定原语和目的语的平衡
Louise Humphrey(2011)在论述目的语在译创中的重要性时,引用了纳尔逊.曼德拉的名言“If you talk to a man in a language he understands, that goes to his head. If you talk to him in his language, that goes to his heart.” ( 如果你用一个人听得懂的语言与他交流,他会记在脑子里;如果你用他自己的语言与他交流,他会记在心里)。为了迎合目标受众,译创淡化原语地位而倚重目的语,并为二者的转换与平衡界定了新的尺度。译创作品舍弃了不讨巧的对原文形式的愚忠,而将市场接纳度作为唯一的检验标准,因此译创要忠实的对象就只能是原文本的精神实质。通过创造性翻译,译创力求用地道自如的目标语灵动传神地重塑原语中的各要素,如语带双关,诙谐幽默,历史典故,行话术语,文化内涵,寓意外延,意境风格等,以实现原文本的预期功能。
4.译创以创造性翻译为具体手段
笔者认为译创借鉴秉承了埃兹拉.庞德(Ezra Pound)的创造性翻译理论的精髓,但又挣脱了意象派诗学翻译的领域束缚,将其拓展应用到当代商业营销类文本的翻译,自成一体。译创实践中的创造性翻译,带有浓郁的商业翻译色彩,涵盖了能使商品进入目标市场所需的所有语言,文化和社会元素。除了如译文改写,词句润色,文本编辑等语言要素以及内涵联想,风俗禁忌,文化顺应等文化元素之外,还融入了如色彩,布局,图像等形式调整,使原信息绚丽、亲和地呈现在异文化的社会背景之下。完成了本土化过程的译创才能具有强烈的情感唤起功能,并进一步催化目标受众的市场消费行为。
译创在英语电影片名汉译中的应用
译创通过创造性翻译为商品,品牌或服务带来创造性价值,体现为语言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并最终转化为商业价值盈利;在英语电影片名汉译的实践中,这三项价值通过译创的三项功能得以实现,即:译语优化功能、文化重构功能和再社会化功能。
1.译语优化功能----- 创塑目的语符
巧用译语之美。译创以目的语为载体和最终归宿,因而追求展现出华美的译语之风,在音、形、义、韵、境等方面再造综合语言美。
Mission: Impossible (1996),其汉语名《碟中谍》在语音,词形和语义等方面的完美结合使之成为经典译例。首先译文打破了电影译名常用的四字为词的思维常式,采用了《三字经》般的句式设计,新颖简洁,明快易读。汉译名平仄有致,抑扬错落,节奏鲜明;首尾押韵,使韵律头尾呼应,回环缭绕,读起来极富汉语的韵致美。字形更是妙思独特,以“中”字为轴,“碟”与“谍”各居一边,成对称之势,二字形相似,音一致,形成了稳定,匀称的音、形结构。
在语义层面,这个译名寓意于形,传情达意,也让人拍案叫绝。英文原意 “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虽然也部分传达了电影谍战片的性质,但直译字数过多,冗长平淡。译创后,不但以尾字直扣主题,而且与首字前后呼应。择字的巧妙,更蕴意其中:首字“碟”暗指“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暗示任务艰险难测,尾字“谍”则意指“人谋于局”,暗含希望。全名寥寥三字,却赋意深刻,通过妙用汉语的音,形,义,在以汉文化背景受众的文化思域中,勾勒出一幅“困局谍战”的生动画面。
再造目的语象。译创不仅是语言符号的准确转换,还涵盖了能实现双语语用对等的必要词句选择,形、义调适与音韵润色,能在目的语中传神重现原语语象,甚至创造更优的目的语象, 提升译品质量。
King Kong (2005)音神兼备地译为了《金刚》,完成了原文语象在目的语中化茧成蝶般的重生。头尾双韵使原文音律和谐,节奏铿锵,首词借义英语习语king size, 暗指怪兽猩猩体格巨硕,具王者风范。汉语名“金刚”,首先拟音而译,模仿、再现了原语音特点,同时又激发目标受众对于金刚“高大,威猛,庄严,法力无边”的文化联想,实现了译文语象的信息增容与内涵优化。
‘四大金刚’原是印度佛教的天神。大约在两汉时期,佛教进入中国,与汉文化充分融合演变,成为了中国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四大金刚也被汉化为中国古代武将形象, 成为中国护法神。金刚形象与电影中的正面角色相结合,为很多原本平淡的英语片名另赋新意,顿生华彩。如Transformers (2007) ,原意是“变形者”,被译创为《变形金刚》;X-Men Origins: Wolverine(2009)在音,形,义等方面与金刚都无关联,但是为了套用金刚的威武形象,也被译为《X战警前传:金刚狼》。译创者对于中英两种语言和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才能造就语义丰腴,超越原作的目的语象。
2.文化重构功能----重建文化意象
中国文化历时数千年演变融合,传承而来,博大浑厚,特性鲜明。英文电影片名所含有的原语文化内涵要被具有不同思维方式和民族性格的汉语受众接纳,最佳的方法之一就是以中国文化为依托,“借壳上市”,才能在目标语中重构原语文化意象,迅速实现文化顺应和再语境化。
托意诗词典故。辞藻华丽,意境唯美的汉语古诗词和融汇文史,寓意深远的成语典故当仁不让的成为了英语电影名汉译完美的信息载体。
电影W.E.(2008)讲述了温莎公爵夫人Wallis Edward的传奇人生,片名正是她姓名的缩写。英王爱德华八世为了能和她结成伉俪,自愿放弃王位,留下只爱美人不爱江山的趣话。但很多中国观众并不熟悉这段英史典故,文化背景的空白阻断了原片名蕴含的文化意象在汉语域的重现与传递。于是,译创者彻底挣脱了原名的形式束缚,利用剧情和‘倾城倾国’典故的偶合,进行了新的文化重铸,将其译为《倾国之恋》。
《诗经》中的诗句“哲夫成城,哲妇倾城”就用‘倾城’一词多义,暗寓美人倾倒众生,红颜倾覆江山。东汉班固《汉书·外戚传下·孝武李夫人》中“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所指即汉武帝的宠妃李夫人。唐代李商隐《歌舞》一诗“遏云歌响清,回雪舞腰轻。只要君流眄,君倾国自倾。”就是红颜祸国论的代表。受这种文化背景濡染的中国观众,看到《倾国之恋》的译名所产生的感受和联想,与原名在英国受众中所产生的共鸣,可谓神似。该译名托意汉语典故,借其形,寓新意,重建英语文化意象,可谓传神。 黄文珍认为,汉语古诗词富于言外之意和韵外之致,用于英语电影片名的翻译,不但能够映射人物个性,主题内涵,故事背景,还可以“为影片增添典雅,婉约,隽永的艺术色彩”,激发观众的探究欲望,从而“达成传递信息和诱导消费的同步实现” ( 2009:113-120)。
上世纪40年代,美国电影Stage Coach (1939) 引入中国,就成功完成了在汉语言文化背景下的华丽转身,被译为《关山飞渡》。当时,译创理论还未成形问世,但优秀的电影译者就运用纯熟的翻译技法,深厚的文化底蕴造就了一个译创意义上的佳译。该译名汇集我国古代诗词的多部佳作之大成,既借鉴了北朝民歌《木兰辞》中“……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的诗句,亦取材魏晋时期曹操的诗作《度关山》的豪迈意境以及宋朝著名词人张耒的同名作品《度关山》中的名句“度关山,意悠哉,秦关路险行车摧……。” 唐代大诗人李白在《关山月》中也叹咏道“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唐代王贞白和李端等诗人也曾以《度关山》为题目抒发边塞情怀,中国文人的关山情结可见一斑。
电影主要情节取自莫泊桑的短篇小说《羊脂球》,讲述八个不同社会阶层的人共乘一辆马车前往美国西部,途中历尽坎坷,最终到达并开始新生活的故事。译名首先紧扣影片情节,准确传达了剧情信息。译创者借用‘关山’的文化意象描述美国大西部的荒芜与宏大,雄浑与沧桑;创造性的取词‘飞渡’则暗寓了主人公旅程的艰险和最终成功的命运。同时,译名的诗意联想也在观众心中渲染出一幅苍山雄关,黄沙漫道,驰马飞度,豪气如虹的壮美画卷,能充分激发观众的观影欲望,可谓商业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通过译创,使英语电影化名为中国诗词或典故的例子细数不尽, 如My Fair Lady (1964) 《窈窕淑女》, Cavalcade (1933) 《乱世春秋》,Bathing Beauty (1944)《出水芙蓉》,Rebecca (1940)《蝴蝶梦》,Lolita (2012)《一树梨花压海棠》等(黄文珍,2009,毛梅兰,2012)。
挪用文化特质。除了营造中国意境,使洋电影彻底本土化,译创还挪用了东方文化的特有元素,使之与西方文化珠联璧合,亦成经典。武侠是中国文化特有的风景,历史源远流长。最早的武者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专诸、荆轲。《韩非子·五蠹》就有对侠的记载“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分别有《游侠列传》和《游侠传》篇。
纵观英文电影中的银幕英雄,个个被塑造的赤胆豪情,嫉恶如仇,大有“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唐,李白,《侠客行》)的气概。虽然这些英雄形象单一,模式化和略显浮夸,却也体现了中国武侠的精神。因此通过译创,将东方武侠概念与西方英雄情结合二为一,相得益彰;既能增加对华语观众的亲和力,又能提升片名的精神格调,凸显英雄们义薄云天,神乎其技,惩恶扬善的侠客精神。如Spiderman (2002)《蜘蛛侠》,Batman(2012)《蝙蝠侠》,Robin Hood(1991),《侠盗罗宾汉》, The Green Hornet (1974)《青蜂侠》,Spawn (1997)《再生侠》,The Flash (1990)《闪电侠》,Dare Devil (2003)《超胆侠》,Iron Man(2008)《钢铁侠》,The Three Musketeers (1973)《豪情三剑客》,First Knight (1995)《剑侠风流》,The Mask(1994)《变相怪杰》等,不胜枚举。
译创者在译名形式上的大胆叛离和在向目标语转换中的创造性挪用与取材,最好地诠释了‘创造性叛逆’的精髓,并忠实地实践了翻译中‘忠实’标准的最高境界---神似。
3.再社会化功能----迎合消费意向
电影是社会的产物,继承,体现也传播着一个社会独有的文化,风俗,思维,审美,意识与偏好。要使一部电影在异文化背景下打开局面,分享当地市场,凭借译创再社会化是不可缺失的重要环节。
顺应风俗偏好。迥异的文化与风俗既是一个民族与文明的显著标识,也是信息跨语际传播的无形阻碍。为了顺应风俗,很多译创的英语片名都融入了中国文化特有的动物图腾崇拜和对色彩的偏好与禁忌,如利用龙,虎,鹰,凤,鸳等动物和金,玉,银,红,翠等色彩词汇,添加东方文化的暗寓和联想, 有效提升了汉译片名的社会接纳度。例如:Die Hard (1988)《虎胆龙威》, Twins (1988)《龙兄鼠弟》,Robocop (1990) 《铁甲威龙》,Navy Seals (1990) 《飞虎神鹰》,Weronika (2014)《凤凰涅槃》,Random Harvest (1942) 《鸳梦重温》等。译创刻意为之的信息增容,为片名增加了丰富的具象文化映射与寓意,缩短了由文化差异引起的理解差距。同时,衍生出的文化亲和感加速了电影进入华语市场的再社会化过程。
迎合审美风尚。目标语受众对本民族文化的审美疲劳滋生出喜新厌常的审美取向和对异域文化的好奇与追捧。译创保留异域风情,在审美差异中激发观影热望。这样的译创远远超越了目标语受众原有的审美视野,提升后的审美期待,更具商业劝诱功能,更易在目标语受众中达成原语在原受众中所产生的预期效果。
保持适度“本色”的译创作品往往能迎合趋奇求异的审美心态,不但不会与本土文化产生违和感,反而以神秘,迥异的风格受到青睐,甚至成为外来词进入目标语的最佳途径之一。 如The Matrix (1999)《骇客帝国》(又名黑客帝国)就是成功的译创典范。这个译名回避了晦涩的原义‘矩阵’,采用了时尚的网络术语‘骇客’和‘黑客’,使之在汉语中迅速普及。诚然,这些新词不是通过这部电影进入中国,但却是凭借这部电影家喻户晓。它引发的骇客热也经久不衰,形成了新的电影片名模因,极具时代感和文化感召力,迅速复制传播。如Hackers (1995) 《网络骇客》,The Thirteenth Floor (1999) 《异次元骇客》, Ben 10 (2009)《少年骇客》,Transcendence?(2014) 《超验骇客》等。
译创作品的流行时限,被模仿复制的广度,对目标语文化的影响力以及它的市场效力都标志着译创的成功与否。与目标语受众审美期望高度契合的译创作品,就具有极强的横向跨语际拓展力和纵深的跨时代生命力。
结语
译创超越了传统翻译范畴,突出翻译中的创造性,自由度和对目的语的倚重,在商业,促销类文本的翻译中博具优势。上世纪三四十年代, 译创理论虽雏形未现,中国早期的电影译者们就率先践行了该理论的某些特性和法则,开启了中国电影史上译制片的辉煌时代。时至今日,译创理论已成功、成熟地应用于英语电影片名汉译领域。译创的译语优化功能,文化重构功能和再社会化功能使英语电影片名成功完成了本土化和文化顺应,圆满实现了跨文化交际和商业逐利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黄德先、殷艳译创:《一种普遍的实践》,《上海翻译》 2013年第1期,第 29-33页。
[2]Louise Humphrey, Amy Somers, James Bradley, Guy Gilpin. The Little Book of Transcreation . Mother Tongue Writers, 2011, ?www.docin.com,603.html?2014-07-11?.
[3]CCJK, www.ccjk.com/what-is-transcrea,?2014-03-26.
作者单位:西安外国语大学培训部 陕西西安
[关键词]译创 英语电影片名汉译
近几年来,译创(transcreation)成为了翻译学术界的一个崭新议题。transcreation 一词可以认为是由前缀trans加creation或translation 和creation 拼缀而成。前者突出了变化与创造,后者则强调翻译中的创新。
译创的起源与概念
1.译创的起源
关于译创的起源,众说不一。它的思想萌芽或可追溯循迹至古印度时期宗教典籍的翻译。为了易于信众理解,宗教文本的翻译允许对原文进行必要的改写。印度学者近年又将这个概念用于后殖民主义翻译的研究,更新拓展了它的内涵。(黄德先等,2013: 30)
也有学者认为,译创最早出现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英国,用来描述广告文本的创造性翻译,直至九十年代,在跨国营销公司和广告公司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吕和发等,2013:17-18)
2. 译创的定义
在The Little Book of Transcreation(2011)中,Louise Humphrey将译创定义为“ It’s about much more than converting words from one language to another- it’s about ensuring that all the different elements that make up a text ( the style, tone, idioms and analogies to name just a few) are accurately tailored to the target audience. In short, the finished text should read as if it were originally written in the reader’s mother tongue, and give them the exact same experience as the source text gave to readers in the original language.”(译创远不止将文字从一种语言转换为另一种语言, 而是要确保构成一个文本的不同要素(仅举几例如风格,语气,成语和类比)能准确的适应目标受众。总之,译创后的文本读起来就应该如同用读者的母语写成,并且能带给他们像原文本给予原语读者们同样的体验。)
伊拉. 多蕾茜(Ira Torresi)在Translating Promotional and Advertising Texts《促销与广告文本翻译》中指出,译创在于“重构整个促销文本,以使其在目标语言和文化中听起来和读起来更自然和创意。”(转引自吕和发,2013:17)
黄德先认为“如果把翻译看作是把一种语言书写的文本转换为另一种语言文本的过程或产品,译创是在翻译的基础上的一种再创作, 用目标语对原语文本加以改编,以自然流畅的方式传递原文中的信息。”(2013:29)
专业语言翻译服务机构CCJK认为“Actually?transcreation?engages in a bundle of services consisting of the complete set of translation, localization and copyediting services. Transcreated?material?is?supposed?to voke the same emotions and carries the same implications in the target language as it does in the source language.”(译创实际上涉及到一系列服务,包含了整套的翻译,本土化和文案编辑服务。期望译创后的材料,能像在原语中一样,在目标语中呼唤相同的情感,承载相同的暗含义。)
这些定义各有侧重,但都强调了两点,即译创作品使用的目标语必须流畅自然,而且要像原语一样,能精准传递核心信息。
译创与翻译的本质区别
译创与翻译的浅表特征具有极强的相似性:1)都以两种语言符号的转换为其基本手段;2)都以传递原语信息为目的;3)都是以语言为载体的跨文化交际活动。但究其根本,译创虽脱胎于翻译,却又远远超出了翻译的范畴。厘清译创与翻译的区别是良好运用译创的前提。
1.译创的终极目标是商业逐利
译创与翻译的本质区别源于它们截然不同的最终目标。翻译通过再现原语信息,充当跨文化交流双方沟通的媒介,或推动原语文化在异域传播的助力。但译创植根茁壮于商贸、广告和服务等领域,具有浓厚的商业特性,它仅以跨文化交际为手段,实为被宣传产品从原语到目的语的语言转换、信息重组和文化再包装。译创为外宣对象,商业品牌,服务产品等开拓海外市场,建立世界品牌和服务品质,以期实现被宣传商品在不同市场中的利润最大化。翻译目的论认为,翻译行为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了翻译方法和策略的选择(蒋宏,2007, 63)。译创最终的商业盈利目的势必促生其内容的复杂性 ,技法的多样性与操作的可变性。因此译创除了具备传统翻译理论中的语言和文化要素之外,还包括了诸如风俗禁忌,消费偏好、流行风尚等综合社会元素。
2.译创要迎合目标语受众的喜好
意大利翻译家Ira Torresi 在著作Translating Promotional and Advertising Texts 《促销与广告文本翻译》(2010)中指出促销类语篇翻译应忠实于原语文本的预期功能。“这一预期功能包括实现语篇体裁意图,如劝说特定的目标群体购买某一类产品或者服务,或者以某种方式影响目标群体行为及态度,还包括传递语篇本身特定文化意义”(转引自梁燕华,2012)。在商业逐利的推动下,译创作品自然以迎合目标市场受众的文化与民族偏好为目标,期望用地道贴切的目标语激发异文化背景受众的良性反应和接纳,引发共鸣,诱导消费。这要求译创者愔熟目标市场的文化传承,民族特性,风俗习惯,语言特点,社会主流价值观等各因素,使之与译创作品所代表的原文化顺利沟通融合。 3.译创重新界定原语和目的语的平衡
Louise Humphrey(2011)在论述目的语在译创中的重要性时,引用了纳尔逊.曼德拉的名言“If you talk to a man in a language he understands, that goes to his head. If you talk to him in his language, that goes to his heart.” ( 如果你用一个人听得懂的语言与他交流,他会记在脑子里;如果你用他自己的语言与他交流,他会记在心里)。为了迎合目标受众,译创淡化原语地位而倚重目的语,并为二者的转换与平衡界定了新的尺度。译创作品舍弃了不讨巧的对原文形式的愚忠,而将市场接纳度作为唯一的检验标准,因此译创要忠实的对象就只能是原文本的精神实质。通过创造性翻译,译创力求用地道自如的目标语灵动传神地重塑原语中的各要素,如语带双关,诙谐幽默,历史典故,行话术语,文化内涵,寓意外延,意境风格等,以实现原文本的预期功能。
4.译创以创造性翻译为具体手段
笔者认为译创借鉴秉承了埃兹拉.庞德(Ezra Pound)的创造性翻译理论的精髓,但又挣脱了意象派诗学翻译的领域束缚,将其拓展应用到当代商业营销类文本的翻译,自成一体。译创实践中的创造性翻译,带有浓郁的商业翻译色彩,涵盖了能使商品进入目标市场所需的所有语言,文化和社会元素。除了如译文改写,词句润色,文本编辑等语言要素以及内涵联想,风俗禁忌,文化顺应等文化元素之外,还融入了如色彩,布局,图像等形式调整,使原信息绚丽、亲和地呈现在异文化的社会背景之下。完成了本土化过程的译创才能具有强烈的情感唤起功能,并进一步催化目标受众的市场消费行为。
译创在英语电影片名汉译中的应用
译创通过创造性翻译为商品,品牌或服务带来创造性价值,体现为语言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并最终转化为商业价值盈利;在英语电影片名汉译的实践中,这三项价值通过译创的三项功能得以实现,即:译语优化功能、文化重构功能和再社会化功能。
1.译语优化功能----- 创塑目的语符
巧用译语之美。译创以目的语为载体和最终归宿,因而追求展现出华美的译语之风,在音、形、义、韵、境等方面再造综合语言美。
Mission: Impossible (1996),其汉语名《碟中谍》在语音,词形和语义等方面的完美结合使之成为经典译例。首先译文打破了电影译名常用的四字为词的思维常式,采用了《三字经》般的句式设计,新颖简洁,明快易读。汉译名平仄有致,抑扬错落,节奏鲜明;首尾押韵,使韵律头尾呼应,回环缭绕,读起来极富汉语的韵致美。字形更是妙思独特,以“中”字为轴,“碟”与“谍”各居一边,成对称之势,二字形相似,音一致,形成了稳定,匀称的音、形结构。
在语义层面,这个译名寓意于形,传情达意,也让人拍案叫绝。英文原意 “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虽然也部分传达了电影谍战片的性质,但直译字数过多,冗长平淡。译创后,不但以尾字直扣主题,而且与首字前后呼应。择字的巧妙,更蕴意其中:首字“碟”暗指“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暗示任务艰险难测,尾字“谍”则意指“人谋于局”,暗含希望。全名寥寥三字,却赋意深刻,通过妙用汉语的音,形,义,在以汉文化背景受众的文化思域中,勾勒出一幅“困局谍战”的生动画面。
再造目的语象。译创不仅是语言符号的准确转换,还涵盖了能实现双语语用对等的必要词句选择,形、义调适与音韵润色,能在目的语中传神重现原语语象,甚至创造更优的目的语象, 提升译品质量。
King Kong (2005)音神兼备地译为了《金刚》,完成了原文语象在目的语中化茧成蝶般的重生。头尾双韵使原文音律和谐,节奏铿锵,首词借义英语习语king size, 暗指怪兽猩猩体格巨硕,具王者风范。汉语名“金刚”,首先拟音而译,模仿、再现了原语音特点,同时又激发目标受众对于金刚“高大,威猛,庄严,法力无边”的文化联想,实现了译文语象的信息增容与内涵优化。
‘四大金刚’原是印度佛教的天神。大约在两汉时期,佛教进入中国,与汉文化充分融合演变,成为了中国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四大金刚也被汉化为中国古代武将形象, 成为中国护法神。金刚形象与电影中的正面角色相结合,为很多原本平淡的英语片名另赋新意,顿生华彩。如Transformers (2007) ,原意是“变形者”,被译创为《变形金刚》;X-Men Origins: Wolverine(2009)在音,形,义等方面与金刚都无关联,但是为了套用金刚的威武形象,也被译为《X战警前传:金刚狼》。译创者对于中英两种语言和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才能造就语义丰腴,超越原作的目的语象。
2.文化重构功能----重建文化意象
中国文化历时数千年演变融合,传承而来,博大浑厚,特性鲜明。英文电影片名所含有的原语文化内涵要被具有不同思维方式和民族性格的汉语受众接纳,最佳的方法之一就是以中国文化为依托,“借壳上市”,才能在目标语中重构原语文化意象,迅速实现文化顺应和再语境化。
托意诗词典故。辞藻华丽,意境唯美的汉语古诗词和融汇文史,寓意深远的成语典故当仁不让的成为了英语电影名汉译完美的信息载体。
电影W.E.(2008)讲述了温莎公爵夫人Wallis Edward的传奇人生,片名正是她姓名的缩写。英王爱德华八世为了能和她结成伉俪,自愿放弃王位,留下只爱美人不爱江山的趣话。但很多中国观众并不熟悉这段英史典故,文化背景的空白阻断了原片名蕴含的文化意象在汉语域的重现与传递。于是,译创者彻底挣脱了原名的形式束缚,利用剧情和‘倾城倾国’典故的偶合,进行了新的文化重铸,将其译为《倾国之恋》。
《诗经》中的诗句“哲夫成城,哲妇倾城”就用‘倾城’一词多义,暗寓美人倾倒众生,红颜倾覆江山。东汉班固《汉书·外戚传下·孝武李夫人》中“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所指即汉武帝的宠妃李夫人。唐代李商隐《歌舞》一诗“遏云歌响清,回雪舞腰轻。只要君流眄,君倾国自倾。”就是红颜祸国论的代表。受这种文化背景濡染的中国观众,看到《倾国之恋》的译名所产生的感受和联想,与原名在英国受众中所产生的共鸣,可谓神似。该译名托意汉语典故,借其形,寓新意,重建英语文化意象,可谓传神。 黄文珍认为,汉语古诗词富于言外之意和韵外之致,用于英语电影片名的翻译,不但能够映射人物个性,主题内涵,故事背景,还可以“为影片增添典雅,婉约,隽永的艺术色彩”,激发观众的探究欲望,从而“达成传递信息和诱导消费的同步实现” ( 2009:113-120)。
上世纪40年代,美国电影Stage Coach (1939) 引入中国,就成功完成了在汉语言文化背景下的华丽转身,被译为《关山飞渡》。当时,译创理论还未成形问世,但优秀的电影译者就运用纯熟的翻译技法,深厚的文化底蕴造就了一个译创意义上的佳译。该译名汇集我国古代诗词的多部佳作之大成,既借鉴了北朝民歌《木兰辞》中“……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的诗句,亦取材魏晋时期曹操的诗作《度关山》的豪迈意境以及宋朝著名词人张耒的同名作品《度关山》中的名句“度关山,意悠哉,秦关路险行车摧……。” 唐代大诗人李白在《关山月》中也叹咏道“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唐代王贞白和李端等诗人也曾以《度关山》为题目抒发边塞情怀,中国文人的关山情结可见一斑。
电影主要情节取自莫泊桑的短篇小说《羊脂球》,讲述八个不同社会阶层的人共乘一辆马车前往美国西部,途中历尽坎坷,最终到达并开始新生活的故事。译名首先紧扣影片情节,准确传达了剧情信息。译创者借用‘关山’的文化意象描述美国大西部的荒芜与宏大,雄浑与沧桑;创造性的取词‘飞渡’则暗寓了主人公旅程的艰险和最终成功的命运。同时,译名的诗意联想也在观众心中渲染出一幅苍山雄关,黄沙漫道,驰马飞度,豪气如虹的壮美画卷,能充分激发观众的观影欲望,可谓商业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通过译创,使英语电影化名为中国诗词或典故的例子细数不尽, 如My Fair Lady (1964) 《窈窕淑女》, Cavalcade (1933) 《乱世春秋》,Bathing Beauty (1944)《出水芙蓉》,Rebecca (1940)《蝴蝶梦》,Lolita (2012)《一树梨花压海棠》等(黄文珍,2009,毛梅兰,2012)。
挪用文化特质。除了营造中国意境,使洋电影彻底本土化,译创还挪用了东方文化的特有元素,使之与西方文化珠联璧合,亦成经典。武侠是中国文化特有的风景,历史源远流长。最早的武者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专诸、荆轲。《韩非子·五蠹》就有对侠的记载“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分别有《游侠列传》和《游侠传》篇。
纵观英文电影中的银幕英雄,个个被塑造的赤胆豪情,嫉恶如仇,大有“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唐,李白,《侠客行》)的气概。虽然这些英雄形象单一,模式化和略显浮夸,却也体现了中国武侠的精神。因此通过译创,将东方武侠概念与西方英雄情结合二为一,相得益彰;既能增加对华语观众的亲和力,又能提升片名的精神格调,凸显英雄们义薄云天,神乎其技,惩恶扬善的侠客精神。如Spiderman (2002)《蜘蛛侠》,Batman(2012)《蝙蝠侠》,Robin Hood(1991),《侠盗罗宾汉》, The Green Hornet (1974)《青蜂侠》,Spawn (1997)《再生侠》,The Flash (1990)《闪电侠》,Dare Devil (2003)《超胆侠》,Iron Man(2008)《钢铁侠》,The Three Musketeers (1973)《豪情三剑客》,First Knight (1995)《剑侠风流》,The Mask(1994)《变相怪杰》等,不胜枚举。
译创者在译名形式上的大胆叛离和在向目标语转换中的创造性挪用与取材,最好地诠释了‘创造性叛逆’的精髓,并忠实地实践了翻译中‘忠实’标准的最高境界---神似。
3.再社会化功能----迎合消费意向
电影是社会的产物,继承,体现也传播着一个社会独有的文化,风俗,思维,审美,意识与偏好。要使一部电影在异文化背景下打开局面,分享当地市场,凭借译创再社会化是不可缺失的重要环节。
顺应风俗偏好。迥异的文化与风俗既是一个民族与文明的显著标识,也是信息跨语际传播的无形阻碍。为了顺应风俗,很多译创的英语片名都融入了中国文化特有的动物图腾崇拜和对色彩的偏好与禁忌,如利用龙,虎,鹰,凤,鸳等动物和金,玉,银,红,翠等色彩词汇,添加东方文化的暗寓和联想, 有效提升了汉译片名的社会接纳度。例如:Die Hard (1988)《虎胆龙威》, Twins (1988)《龙兄鼠弟》,Robocop (1990) 《铁甲威龙》,Navy Seals (1990) 《飞虎神鹰》,Weronika (2014)《凤凰涅槃》,Random Harvest (1942) 《鸳梦重温》等。译创刻意为之的信息增容,为片名增加了丰富的具象文化映射与寓意,缩短了由文化差异引起的理解差距。同时,衍生出的文化亲和感加速了电影进入华语市场的再社会化过程。
迎合审美风尚。目标语受众对本民族文化的审美疲劳滋生出喜新厌常的审美取向和对异域文化的好奇与追捧。译创保留异域风情,在审美差异中激发观影热望。这样的译创远远超越了目标语受众原有的审美视野,提升后的审美期待,更具商业劝诱功能,更易在目标语受众中达成原语在原受众中所产生的预期效果。
保持适度“本色”的译创作品往往能迎合趋奇求异的审美心态,不但不会与本土文化产生违和感,反而以神秘,迥异的风格受到青睐,甚至成为外来词进入目标语的最佳途径之一。 如The Matrix (1999)《骇客帝国》(又名黑客帝国)就是成功的译创典范。这个译名回避了晦涩的原义‘矩阵’,采用了时尚的网络术语‘骇客’和‘黑客’,使之在汉语中迅速普及。诚然,这些新词不是通过这部电影进入中国,但却是凭借这部电影家喻户晓。它引发的骇客热也经久不衰,形成了新的电影片名模因,极具时代感和文化感召力,迅速复制传播。如Hackers (1995) 《网络骇客》,The Thirteenth Floor (1999) 《异次元骇客》, Ben 10 (2009)《少年骇客》,Transcendence?(2014) 《超验骇客》等。
译创作品的流行时限,被模仿复制的广度,对目标语文化的影响力以及它的市场效力都标志着译创的成功与否。与目标语受众审美期望高度契合的译创作品,就具有极强的横向跨语际拓展力和纵深的跨时代生命力。
结语
译创超越了传统翻译范畴,突出翻译中的创造性,自由度和对目的语的倚重,在商业,促销类文本的翻译中博具优势。上世纪三四十年代, 译创理论虽雏形未现,中国早期的电影译者们就率先践行了该理论的某些特性和法则,开启了中国电影史上译制片的辉煌时代。时至今日,译创理论已成功、成熟地应用于英语电影片名汉译领域。译创的译语优化功能,文化重构功能和再社会化功能使英语电影片名成功完成了本土化和文化顺应,圆满实现了跨文化交际和商业逐利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黄德先、殷艳译创:《一种普遍的实践》,《上海翻译》 2013年第1期,第 29-33页。
[2]Louise Humphrey, Amy Somers, James Bradley, Guy Gilpin. The Little Book of Transcreation . Mother Tongue Writers, 2011, ?www.docin.com,603.html?2014-07-11?.
[3]CCJK, www.ccjk.com/what-is-transcrea,?2014-03-26.
作者单位:西安外国语大学培训部 陕西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