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视会议新闻是党和政府通过电视媒体直接宣传政策、指导工作、动员群众传递信息的重要渠道和手段,在电视新闻节目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但长期以来,电视新闻会议报道却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多”(所占分量大)、“长”(单条会议新闻长)、“呆”(声画两张皮)、“空”(程序式、公式化)的现象,逐渐疏远了与受众的距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会议新闻的权威性和感染力,湮没了会议新闻的价值。因此,为会议新闻报道“整容换面”刻不容缓。
如何改进电视会议报道,以达到预期的宣传效果呢?其关键就在于从报道内容和形式两方面着手,致力于会议主题的挖掘和电视报道形式的创新。只有这样,会议报道才能有新意,才会产生应有的效果。
一、从会议重点入手——增加针对性。
新闻工作者要善于运用新闻价值理论对会议进行分析,对会议内容有所取舍,摒弃“会议纪要式”的报道模式。一般来说,会议作为一个整体,要传达、讨论、研究、解决的事情涉及方方面面:有的以前曾宣传报道过,有的只与个别部门有联系,而真正与受众相关的内容不多。报道时,应突出会议的主要内容,截取与广大受众关系较为密切的新信息,进行纵深报道;或选择会议的一个要点,或对某一个侧面的具体内容、具体场景,单独或分别进行报道,以使主题鲜明、突出,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对重大会议进行报道,可以采取化大为小、化长为短的方法,采用“阶段式连续报道或系列报道”的方法予以报道。如在报道党代会、人大会、政协会等重大会议时,要想在形式上作较大创新是不太容易的,而观众又不喜欢平铺直叙式的报道,怎么办呢?可以选择重点,制作专题、专访或特写节目,变长篇为短篇,将会议讨论的重要内容和所作的重大决策逐一播发出来。
二、从社会焦点入手——提高“关注度”。
由于认识上存在误区,不少会议报道不看会议新闻价值的大小,不顾电视观众的需求和兴趣,而把电视图像视为会议公报或纪要的图解,甚至将会议报道当作展示领导勤政形象和领导人排座次的重要方式,结果,拉大了与广大受众的距离,弱化了宣传效果。按照新闻的定义和规律,只有鲜活的,为人所关注的、所感兴趣的事实,才能够成为新闻。电视会议新闻只有将镜头对准社会关注的焦点、热点,才能充分吊起受众的“胃口”。一般来讲,每一时期、每一阶段,人们都有这样或那样的话题,如果把会议报道的焦点放到分析社会现实上来,就会使报道的含金量体现出来。这样处理,既能突出会议的主题,又能及时表达政府的观点。如涉及千家万户的计划生育、殡葬改革、社会治安等问题报道时,就要结合当前当地干部群众的反映,进行综合分析,以深化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达到行动统一的目的。只有这样做,会议报道才会更充实、更全面、更深刻。
三、从受众视角入手——增强“贴近性”。
电视新闻宣传的终极目标就是让我们的传播为受众喜闻乐见,从中获益。因而,在报道的内容上,应力求把受众的需求放在第一位,站在受众的视角去审视每一条新闻。在报道方式上应多一些百姓的视角,报道策略上提倡更多地选取政务活动中与群众密切联系的题材。我们应提倡一种风气,尽量少一些自上而下公告式的单一视角,多一些既有上又有下的多视角报道。这就要求采编人员要有较高的理论政策水平,要用心思考,吃透会议精神,留心发现不同之处,增强新闻敏感。
四、从场外入手——拓展报道空间。
会议多是中国的一个特色,会议还是重要的新闻来源。政策、措施大都是通过各种会议来传达、传递。会议新闻要善于发掘背景、引用相关链接的方式把报道内容讲透彻;要善于运用与核心内容有关的背景材料来突出报道的主题。同时要注意将会场内外的场面和气氛结合,丰富场景,增加信息量,增强吸引力。
五、在报道方法上要力求“多样化”。
要注意电视多种传播符号和表现手法的综合运用,调动受众的多种感官,形成立体的报道效果。
一是运用标题凸显会议新闻的含金量。除了重大会议以外,对各种专题性专业性会议的报道,一般只用准确简洁的语言,概括出会议的实质内容,开门见山、先声夺人地传达会议的核心信息。
二是让领导开口讲话,增强会议报道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在电视会议新闻中尽可能多地运用同期声,包括现场背景声和领导同期声,捕捉能生动体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行为和语言。这样,既传达了信息又展现了领导的个性。
三是充分运用镜头语言,克服用文字代替画面现象。要跳出就会议拍会议的老套路,除运用符合逻辑和丰富、顺畅的会议画面外,还要适当采用相关的图像、数据、字幕及示意图,以丰富报道的信息量,增强可视性。
(作者单位:驻马店电视台)
如何改进电视会议报道,以达到预期的宣传效果呢?其关键就在于从报道内容和形式两方面着手,致力于会议主题的挖掘和电视报道形式的创新。只有这样,会议报道才能有新意,才会产生应有的效果。
一、从会议重点入手——增加针对性。
新闻工作者要善于运用新闻价值理论对会议进行分析,对会议内容有所取舍,摒弃“会议纪要式”的报道模式。一般来说,会议作为一个整体,要传达、讨论、研究、解决的事情涉及方方面面:有的以前曾宣传报道过,有的只与个别部门有联系,而真正与受众相关的内容不多。报道时,应突出会议的主要内容,截取与广大受众关系较为密切的新信息,进行纵深报道;或选择会议的一个要点,或对某一个侧面的具体内容、具体场景,单独或分别进行报道,以使主题鲜明、突出,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对重大会议进行报道,可以采取化大为小、化长为短的方法,采用“阶段式连续报道或系列报道”的方法予以报道。如在报道党代会、人大会、政协会等重大会议时,要想在形式上作较大创新是不太容易的,而观众又不喜欢平铺直叙式的报道,怎么办呢?可以选择重点,制作专题、专访或特写节目,变长篇为短篇,将会议讨论的重要内容和所作的重大决策逐一播发出来。
二、从社会焦点入手——提高“关注度”。
由于认识上存在误区,不少会议报道不看会议新闻价值的大小,不顾电视观众的需求和兴趣,而把电视图像视为会议公报或纪要的图解,甚至将会议报道当作展示领导勤政形象和领导人排座次的重要方式,结果,拉大了与广大受众的距离,弱化了宣传效果。按照新闻的定义和规律,只有鲜活的,为人所关注的、所感兴趣的事实,才能够成为新闻。电视会议新闻只有将镜头对准社会关注的焦点、热点,才能充分吊起受众的“胃口”。一般来讲,每一时期、每一阶段,人们都有这样或那样的话题,如果把会议报道的焦点放到分析社会现实上来,就会使报道的含金量体现出来。这样处理,既能突出会议的主题,又能及时表达政府的观点。如涉及千家万户的计划生育、殡葬改革、社会治安等问题报道时,就要结合当前当地干部群众的反映,进行综合分析,以深化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达到行动统一的目的。只有这样做,会议报道才会更充实、更全面、更深刻。
三、从受众视角入手——增强“贴近性”。
电视新闻宣传的终极目标就是让我们的传播为受众喜闻乐见,从中获益。因而,在报道的内容上,应力求把受众的需求放在第一位,站在受众的视角去审视每一条新闻。在报道方式上应多一些百姓的视角,报道策略上提倡更多地选取政务活动中与群众密切联系的题材。我们应提倡一种风气,尽量少一些自上而下公告式的单一视角,多一些既有上又有下的多视角报道。这就要求采编人员要有较高的理论政策水平,要用心思考,吃透会议精神,留心发现不同之处,增强新闻敏感。
四、从场外入手——拓展报道空间。
会议多是中国的一个特色,会议还是重要的新闻来源。政策、措施大都是通过各种会议来传达、传递。会议新闻要善于发掘背景、引用相关链接的方式把报道内容讲透彻;要善于运用与核心内容有关的背景材料来突出报道的主题。同时要注意将会场内外的场面和气氛结合,丰富场景,增加信息量,增强吸引力。
五、在报道方法上要力求“多样化”。
要注意电视多种传播符号和表现手法的综合运用,调动受众的多种感官,形成立体的报道效果。
一是运用标题凸显会议新闻的含金量。除了重大会议以外,对各种专题性专业性会议的报道,一般只用准确简洁的语言,概括出会议的实质内容,开门见山、先声夺人地传达会议的核心信息。
二是让领导开口讲话,增强会议报道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在电视会议新闻中尽可能多地运用同期声,包括现场背景声和领导同期声,捕捉能生动体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行为和语言。这样,既传达了信息又展现了领导的个性。
三是充分运用镜头语言,克服用文字代替画面现象。要跳出就会议拍会议的老套路,除运用符合逻辑和丰富、顺畅的会议画面外,还要适当采用相关的图像、数据、字幕及示意图,以丰富报道的信息量,增强可视性。
(作者单位:驻马店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