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实预警:学生体质下降
2013年,一些参加南京师范大学自主选拔的考生在接受体能测试后,瘫倒在地。
2012年,上海杉达学院一学生在篮球课上突然倒地,虽被紧急送医,但终因抢救无效去世。同年,东华大学一男生在参加千米体测时倒在终点线上再也没能起来。
2012年,华中科技大学运动会取消了女子3000米和男子5000米项目。
近些年。学生军训时晕倒、跑3000米时猝死、参加马拉松时因多脏器衰竭不治身亡……此类报道频见报端,相信每一个人看到此类新闻报道都会一声叹息,正处于意气风发年纪的大学生生命力竟然如此脆弱,原本的未来之栋梁就这样失去生命。这不仅是一个家庭的悲剧,也是对现在中学生、大学生体质下降的预警。
根据教育部公布的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显示:我国城乡学生的身高、体重和胸围等生长发育水平继续呈现增长趋势。学生的营养状况继续得到改善,低体重及营养不良检出率进一步下降,且基本没有重、中度营养不良。这是好的一方面,但与之相对的是,视力不良检出率继续上升,并出现低龄化倾向;学生肥胖和超重检出率继续增加。7~22岁城市男生、城市女生、乡村男生、乡村女生肥胖检出率分别为13.33%、5.64%、7.83%、3.78%,比2005年分别增加!0.94、0.63、2.76、1.15个百分点。
究其原因,肯定涉及多方面,其中缺乏相应的体育锻炼应是主要原因之一。由于我国人才选拔的方式主要以知识测试的形式进行,近些年,随着辅助人才选拔方式的创新,比如自主选拔录取、特长生等的出现,为高考提供了辅助的选才参考,打破了仅凭高考分数来定大学的些许面貌。但招生人数且报名条件有限制,自主选拔录取的招生计划仅为高校当年招生本科总计划的5%,特长生的招生计划则只有高校当年招生本科总计划的1%。只有符合学校招生条件的考生才能报考。因此,在高考面前,许多与之无关的项目都被忽视。在当下的高中特别是高三学生中,坚持体育训练的一般为体育类专业考生,普通考生甚至连体育课都取消’。
高中阶段对于体测并没有统一的标准与要求。于是,为了更好地复习备考,体育课被占用,运动会也少之又少。对体育的不重视也使得上体育课如走“过场”——没有针对性的训练项目,没有成为体系的训练安排,取而代之的是由学生自由选择,有的学生打打篮球,有的学生踢踢足球,更多的学生不是三五成群聊天,就是回到教室进行学习。
这一现象久已。结果就是长期缺乏系统性、科学性训练的学生体质越来越差。近些年,有些高校运动会取消了常规的一些项目,有些对身体素质有严格要求的招生类别降低了选拔的标准。在中学生体质下降的现实前,较长一段时间除了呼吁,并没有出台相应的措施,而是无奈地降低了标准。这不得不让人担忧。
体测与高考:应试下的无奈之举?
2012年10月,教育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体育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若干意见》由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各地纷纷对其进行讨论,其中就涉及到未来是否将体育成绩与高考衔接的问题。
2013年两会期间,原冬奥会冠军、来自国家体育总局冬季运动管理中心的人大代表杨扬谈起了青少年体质、全民健身、群众体育等方面的问题。她的发言引起了许多与会代表的共鸣,其中就有吉林大学校长李元元。李元元建议,尽量将体育成绩纳入高考录取评价体系,能有效地在基础教育中更加重视体育课。
将体育成绩纳入高考评价体系,是否就能扭转体育不受重视的现状?
的确,在现行人才选拔方式下,只要是与高考相关的,必引起多方的关注,比如通过自主选拔录取、特长生测试可获得加分或降分进入高校的录取优惠,于是参加自主选拔录取、特长生测试的学生越来越多,有的甚至频繁赶考,打着“飞的”去考试。假如把体育科目作为与文化科目一样的应试科目,考生为了考入理想的大学、中学为了提升升学率,中学是否会更加重视体育训练,答案是不言而喻的。
“呼吁大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很有必要,但时间已晚,学生的运动意识和习惯早在中小学阶段就已形成。将体育成绩放入自主选拔录取,就能推动学生从中学起,有意识地加强锻炼。倡议一旦通过,能成为引导学生重视体育锻炼的指挥棒。”一名大学老师如此说。
但,也有人质疑这种方式。在原本课业繁重的情况下,又加之体育项目,会不会成为压跨考生的“最后一根稻草”;体育测试与文化测试方式的不同,是否会出现代考、替考等不公平的现象;某些高校为了维持高升学率,会不会在体育测试方面“放水”……都成为必须要思考的问题。
“我们班清一色的‘四只眼’(指近视),虽然老师也会提醒我们要在复习之余进行体育锻炼,但基本上都被同学们当成‘耳边风’;我也听说过会将体育成绩纳入高考总成绩的建议,但我觉得不一定公平,肯定有人会找关系去造假;在我身边只有报考体育类专业的同学还坚持体育锻炼,但他们成绩都比较差。基本上没有把学习和体育都兼顾得很好的同学。”江苏省东高中学一名高三学生在接受采访时说道。
安徽一所中学的夏东平老师、周梅老师接受采访时说:“作为长期工作在中学教学一线的老师,对将体育测试纳入高考,感觉看上去不像是经过科学论证、系统规划课改之需,倒更像是一种应急,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无奈而为的措施。试想,如果明天我们的孩子动手能力差了,是不是也要在高考中增加手工测试;后天我们的孩子书写不规范,是不是也要书法作为高考测试的一项内容……以此类推,我们的高考将面临着不能承担之重。高考按照这样的思路改革下去,我们的高考最终需要考多少个科目为好呢?!
大中小学生体质的下降是国人体质整体下降的一个缩影,因此需要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努力,让需要运动的人都运动起来。不应该将提高大中小学生体质简单寄希望于教育主管部门,更不能寄希望于各级考试中心。这实际上是试图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其次,不能将不重视体育锻炼的罪名打在学校、家长和学生们的身上,而应对高考现有招录体制进行改变,只有将单一的依据科目分数向多元化录取方式转变,为培养多元化、个性化的人才提供制度保障。试行十年自主选拔录取为高校提供改革的空间还是有限的。而学校、家长和学生更是现有单一高考录取制度被动的接受者,甚至本身也是这种制度的受害者。” 关注体能:多方在行动
目前,随着学生体能素质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已有一些高校在尝试,比如在自主选拔录取中增加体测项目。清华大学从2011年开始在自主选拔录取中增加体测环节,体测成绩好的考生在确定认定结果时,在原有基础上增加分数优惠幅度。而体质测试成绩不理想的学生,也不影响原有认定结果。2013年,在自主选拔录取复试中增加体测的高校还有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厦门大学。其中,只有中国人民大学规定测试成绩达到最高等级的考生,将获得5至10分的自主选拔录取政策性降分和厦门大学规定体测成绩将占总成绩的20%。
此外,某些省(区、市)在高中进行体育测试。2012年,山东省率先尝试高考加试体育,但体育分数并不计入高考总分,考生体育测试的结果分4档计入考生电子档案,仅供高校录取时参考。辽宁省只测试,无成绩计算。云南、广东等地均计划将体育与高考成绩挂钩。
2012年底,教育部体卫艺司司长王登峰在接收媒体采访时表示,目前尚无计划将体育计入高考分数,而是要将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作为未来学校体育综合改革、提高青少年体质健康的重要突破口。在未有政策出台之前,体育锻炼却不可空白。特别是对于处于紧张复习中的高三学生,适度运动能强身健体,还有利于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但体育的意义不仅在此,它更多地关乎一个人未来的生活质量和幸福基础。
专家述评:体测是手段,但不是日的
徐延宇
快节奏的现代社会生产生活和劳动方式对未来的社会成员在身体素质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愉悦地享受现代生活也需要人们有更加健康的身体。然而。当前的高中生体质整体现状却让人堪忧。梁任公的《少年中国说》中有云,“少年强则国强”。毛泽东也曾说,“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苟野蛮其体魄矣,则文明其精神随之……”参加高考的年轻一代是国家未来的精英,他们的体魄状况甚至关乎着社会的文明和国家的发展。提高青少年的体质于个人和国家而言不谓不重要。
重视体育是古今中外人才培养和选拔的共同经验。在我国古代所谓“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是中国古代儒家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射”和“御”都是着重于对学生身体能力的培养。古希腊的斯巴达和雅典都重视对青少年强壮体魄的培养,雅典更是重视习武的同时还开设有许多体操学校,它们重视体育的传统对近代欧美的教育都有深刻的影响。中世纪骑士教育中的“骑士七技”就包括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奕棋、吟诗,其中多数都强调培养强健的身体。
美国的大学对新生的选拔中,体育作为非学术性因素体育课程和体育成绩,对高校录取新生均有一定的影响。在英国,大学入学凭证的中等教育普通证书考试(简称GCSE)科目中包含有体育科目。德国的高中生获得高中毕业证书即可获得大学入学资格,而高中毕业证书考试中体育也可以作为考试科目。法国的大学入学资格中,体育是必考科目。以高中平时成绩为准,不另举行考试,如超过10分部分计入总成绩,如不足10分,则从总成绩中扣除所缺部分。
在我国,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教育的目的。对青少年进行体育训练特别是对高中生体育要求都为教育部门所强调,但由于高考制度实施过程中对智育的过分强调,体育失去了相应的地位。新中国建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保障青少年体育工作的法制体制逐趋完善,为了保障各级各类学校体育工作的顺利开展,保证每一个学生能够享有接受体育教育和参加体育锻炼的权利,我国先后发布了一系列条例、规定、办法、实施细则。2003年普通高中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正式颁布,更是为高中体育课程和高中生体质提供了实施的依据和考查的标准。然而,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社会和学校存在重智育、轻体育的倾向。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休息和锻炼时间严重不足。多项调研结果显示,与过去相比,学生身高高了,体重重了,营养不良的少了。可惜的是,学生的运动能力堪忧,耐力、力量、速度等体能指标持续下降;超重和肥胖检出率大幅增加,视力低下检出率居高不下。已有的相关制度得不到有效实施,其背后还是高考指挥棒偏离的结果。高考招生中,德智体全面考核,择优录取原则执行的实际结果是,在当然地认为绝大多数考生德体合格的情况下,择优的最后决定因素就只剩下智(分数)了,一些大学“以高考成绩为主。综合评价”的考评内容窄化为单一的高考成绩。高考评价标准实施走向片面化,由此引起的问题也就不足为怪了。
发展学生体质,将体育与高考进行适度的挂钩是目前体制下的可行选择。面对当前不断严重的现实,如何有效改善当前青少年的体质是教育主管部门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当前,高考依然是实现人才选拔的主要途径。高考内容和形式的变化对于中学的教育教学发挥着直接的影响。在高考招生中适度增加对学生体育运动能力和体质的考查,将其纳入考试成绩的一部分,无疑将对中学的体育课程和教学发挥引导作用。在高考招生中,可以考查评价学生在高中阶段体育课程的成绩、基本的运动能力和体能指标,以一定的权重计入高考总成绩中。而这样的做法在实践上也具有可行性。我们看到,一些自主选拔录取的院校已经在复试中增加了体质测试项目,如清华大学从2011年开始率先实施,更多的院校在2013年开始尝试。体育将作为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进入高考改革的评价体系中,体育与高考会联系更加紧密的趋势已经显现出来。
其实,体育本质上关乎着个体生命的质量。体育是人的本质力量——生物性力量与精神力量的体现,它是促进人的生活更为完美的途径,也是完满生活的组成部分。人们往往只看到体育对于强健体魄的作用,须不知体育还可以增进知识、调节情绪、磨练意志,体育能让人们娱乐身心,生活态度更加积极,增进个体对社会的满意与认同。更重要的是,体育内含着拼搏、进取、公平、竞争的精神,体育运动的过程就是生活质量提升和生命活力进发的过程。体育与高考的适度连接本身仅仅是养成年轻一代体育精神和良好体质的途径或手段而已。让少年时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成为一生受用、健康幸福生活的基础,这或许才是通过高考来推动高中生体育锻炼的终极目的。
2013年,一些参加南京师范大学自主选拔的考生在接受体能测试后,瘫倒在地。
2012年,上海杉达学院一学生在篮球课上突然倒地,虽被紧急送医,但终因抢救无效去世。同年,东华大学一男生在参加千米体测时倒在终点线上再也没能起来。
2012年,华中科技大学运动会取消了女子3000米和男子5000米项目。
近些年。学生军训时晕倒、跑3000米时猝死、参加马拉松时因多脏器衰竭不治身亡……此类报道频见报端,相信每一个人看到此类新闻报道都会一声叹息,正处于意气风发年纪的大学生生命力竟然如此脆弱,原本的未来之栋梁就这样失去生命。这不仅是一个家庭的悲剧,也是对现在中学生、大学生体质下降的预警。
根据教育部公布的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显示:我国城乡学生的身高、体重和胸围等生长发育水平继续呈现增长趋势。学生的营养状况继续得到改善,低体重及营养不良检出率进一步下降,且基本没有重、中度营养不良。这是好的一方面,但与之相对的是,视力不良检出率继续上升,并出现低龄化倾向;学生肥胖和超重检出率继续增加。7~22岁城市男生、城市女生、乡村男生、乡村女生肥胖检出率分别为13.33%、5.64%、7.83%、3.78%,比2005年分别增加!0.94、0.63、2.76、1.15个百分点。
究其原因,肯定涉及多方面,其中缺乏相应的体育锻炼应是主要原因之一。由于我国人才选拔的方式主要以知识测试的形式进行,近些年,随着辅助人才选拔方式的创新,比如自主选拔录取、特长生等的出现,为高考提供了辅助的选才参考,打破了仅凭高考分数来定大学的些许面貌。但招生人数且报名条件有限制,自主选拔录取的招生计划仅为高校当年招生本科总计划的5%,特长生的招生计划则只有高校当年招生本科总计划的1%。只有符合学校招生条件的考生才能报考。因此,在高考面前,许多与之无关的项目都被忽视。在当下的高中特别是高三学生中,坚持体育训练的一般为体育类专业考生,普通考生甚至连体育课都取消’。
高中阶段对于体测并没有统一的标准与要求。于是,为了更好地复习备考,体育课被占用,运动会也少之又少。对体育的不重视也使得上体育课如走“过场”——没有针对性的训练项目,没有成为体系的训练安排,取而代之的是由学生自由选择,有的学生打打篮球,有的学生踢踢足球,更多的学生不是三五成群聊天,就是回到教室进行学习。
这一现象久已。结果就是长期缺乏系统性、科学性训练的学生体质越来越差。近些年,有些高校运动会取消了常规的一些项目,有些对身体素质有严格要求的招生类别降低了选拔的标准。在中学生体质下降的现实前,较长一段时间除了呼吁,并没有出台相应的措施,而是无奈地降低了标准。这不得不让人担忧。
体测与高考:应试下的无奈之举?
2012年10月,教育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体育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若干意见》由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各地纷纷对其进行讨论,其中就涉及到未来是否将体育成绩与高考衔接的问题。
2013年两会期间,原冬奥会冠军、来自国家体育总局冬季运动管理中心的人大代表杨扬谈起了青少年体质、全民健身、群众体育等方面的问题。她的发言引起了许多与会代表的共鸣,其中就有吉林大学校长李元元。李元元建议,尽量将体育成绩纳入高考录取评价体系,能有效地在基础教育中更加重视体育课。
将体育成绩纳入高考评价体系,是否就能扭转体育不受重视的现状?
的确,在现行人才选拔方式下,只要是与高考相关的,必引起多方的关注,比如通过自主选拔录取、特长生测试可获得加分或降分进入高校的录取优惠,于是参加自主选拔录取、特长生测试的学生越来越多,有的甚至频繁赶考,打着“飞的”去考试。假如把体育科目作为与文化科目一样的应试科目,考生为了考入理想的大学、中学为了提升升学率,中学是否会更加重视体育训练,答案是不言而喻的。
“呼吁大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很有必要,但时间已晚,学生的运动意识和习惯早在中小学阶段就已形成。将体育成绩放入自主选拔录取,就能推动学生从中学起,有意识地加强锻炼。倡议一旦通过,能成为引导学生重视体育锻炼的指挥棒。”一名大学老师如此说。
但,也有人质疑这种方式。在原本课业繁重的情况下,又加之体育项目,会不会成为压跨考生的“最后一根稻草”;体育测试与文化测试方式的不同,是否会出现代考、替考等不公平的现象;某些高校为了维持高升学率,会不会在体育测试方面“放水”……都成为必须要思考的问题。
“我们班清一色的‘四只眼’(指近视),虽然老师也会提醒我们要在复习之余进行体育锻炼,但基本上都被同学们当成‘耳边风’;我也听说过会将体育成绩纳入高考总成绩的建议,但我觉得不一定公平,肯定有人会找关系去造假;在我身边只有报考体育类专业的同学还坚持体育锻炼,但他们成绩都比较差。基本上没有把学习和体育都兼顾得很好的同学。”江苏省东高中学一名高三学生在接受采访时说道。
安徽一所中学的夏东平老师、周梅老师接受采访时说:“作为长期工作在中学教学一线的老师,对将体育测试纳入高考,感觉看上去不像是经过科学论证、系统规划课改之需,倒更像是一种应急,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无奈而为的措施。试想,如果明天我们的孩子动手能力差了,是不是也要在高考中增加手工测试;后天我们的孩子书写不规范,是不是也要书法作为高考测试的一项内容……以此类推,我们的高考将面临着不能承担之重。高考按照这样的思路改革下去,我们的高考最终需要考多少个科目为好呢?!
大中小学生体质的下降是国人体质整体下降的一个缩影,因此需要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努力,让需要运动的人都运动起来。不应该将提高大中小学生体质简单寄希望于教育主管部门,更不能寄希望于各级考试中心。这实际上是试图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其次,不能将不重视体育锻炼的罪名打在学校、家长和学生们的身上,而应对高考现有招录体制进行改变,只有将单一的依据科目分数向多元化录取方式转变,为培养多元化、个性化的人才提供制度保障。试行十年自主选拔录取为高校提供改革的空间还是有限的。而学校、家长和学生更是现有单一高考录取制度被动的接受者,甚至本身也是这种制度的受害者。” 关注体能:多方在行动
目前,随着学生体能素质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已有一些高校在尝试,比如在自主选拔录取中增加体测项目。清华大学从2011年开始在自主选拔录取中增加体测环节,体测成绩好的考生在确定认定结果时,在原有基础上增加分数优惠幅度。而体质测试成绩不理想的学生,也不影响原有认定结果。2013年,在自主选拔录取复试中增加体测的高校还有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厦门大学。其中,只有中国人民大学规定测试成绩达到最高等级的考生,将获得5至10分的自主选拔录取政策性降分和厦门大学规定体测成绩将占总成绩的20%。
此外,某些省(区、市)在高中进行体育测试。2012年,山东省率先尝试高考加试体育,但体育分数并不计入高考总分,考生体育测试的结果分4档计入考生电子档案,仅供高校录取时参考。辽宁省只测试,无成绩计算。云南、广东等地均计划将体育与高考成绩挂钩。
2012年底,教育部体卫艺司司长王登峰在接收媒体采访时表示,目前尚无计划将体育计入高考分数,而是要将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作为未来学校体育综合改革、提高青少年体质健康的重要突破口。在未有政策出台之前,体育锻炼却不可空白。特别是对于处于紧张复习中的高三学生,适度运动能强身健体,还有利于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但体育的意义不仅在此,它更多地关乎一个人未来的生活质量和幸福基础。
专家述评:体测是手段,但不是日的
徐延宇
快节奏的现代社会生产生活和劳动方式对未来的社会成员在身体素质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愉悦地享受现代生活也需要人们有更加健康的身体。然而。当前的高中生体质整体现状却让人堪忧。梁任公的《少年中国说》中有云,“少年强则国强”。毛泽东也曾说,“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苟野蛮其体魄矣,则文明其精神随之……”参加高考的年轻一代是国家未来的精英,他们的体魄状况甚至关乎着社会的文明和国家的发展。提高青少年的体质于个人和国家而言不谓不重要。
重视体育是古今中外人才培养和选拔的共同经验。在我国古代所谓“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是中国古代儒家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射”和“御”都是着重于对学生身体能力的培养。古希腊的斯巴达和雅典都重视对青少年强壮体魄的培养,雅典更是重视习武的同时还开设有许多体操学校,它们重视体育的传统对近代欧美的教育都有深刻的影响。中世纪骑士教育中的“骑士七技”就包括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奕棋、吟诗,其中多数都强调培养强健的身体。
美国的大学对新生的选拔中,体育作为非学术性因素体育课程和体育成绩,对高校录取新生均有一定的影响。在英国,大学入学凭证的中等教育普通证书考试(简称GCSE)科目中包含有体育科目。德国的高中生获得高中毕业证书即可获得大学入学资格,而高中毕业证书考试中体育也可以作为考试科目。法国的大学入学资格中,体育是必考科目。以高中平时成绩为准,不另举行考试,如超过10分部分计入总成绩,如不足10分,则从总成绩中扣除所缺部分。
在我国,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教育的目的。对青少年进行体育训练特别是对高中生体育要求都为教育部门所强调,但由于高考制度实施过程中对智育的过分强调,体育失去了相应的地位。新中国建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保障青少年体育工作的法制体制逐趋完善,为了保障各级各类学校体育工作的顺利开展,保证每一个学生能够享有接受体育教育和参加体育锻炼的权利,我国先后发布了一系列条例、规定、办法、实施细则。2003年普通高中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正式颁布,更是为高中体育课程和高中生体质提供了实施的依据和考查的标准。然而,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社会和学校存在重智育、轻体育的倾向。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休息和锻炼时间严重不足。多项调研结果显示,与过去相比,学生身高高了,体重重了,营养不良的少了。可惜的是,学生的运动能力堪忧,耐力、力量、速度等体能指标持续下降;超重和肥胖检出率大幅增加,视力低下检出率居高不下。已有的相关制度得不到有效实施,其背后还是高考指挥棒偏离的结果。高考招生中,德智体全面考核,择优录取原则执行的实际结果是,在当然地认为绝大多数考生德体合格的情况下,择优的最后决定因素就只剩下智(分数)了,一些大学“以高考成绩为主。综合评价”的考评内容窄化为单一的高考成绩。高考评价标准实施走向片面化,由此引起的问题也就不足为怪了。
发展学生体质,将体育与高考进行适度的挂钩是目前体制下的可行选择。面对当前不断严重的现实,如何有效改善当前青少年的体质是教育主管部门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当前,高考依然是实现人才选拔的主要途径。高考内容和形式的变化对于中学的教育教学发挥着直接的影响。在高考招生中适度增加对学生体育运动能力和体质的考查,将其纳入考试成绩的一部分,无疑将对中学的体育课程和教学发挥引导作用。在高考招生中,可以考查评价学生在高中阶段体育课程的成绩、基本的运动能力和体能指标,以一定的权重计入高考总成绩中。而这样的做法在实践上也具有可行性。我们看到,一些自主选拔录取的院校已经在复试中增加了体质测试项目,如清华大学从2011年开始率先实施,更多的院校在2013年开始尝试。体育将作为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进入高考改革的评价体系中,体育与高考会联系更加紧密的趋势已经显现出来。
其实,体育本质上关乎着个体生命的质量。体育是人的本质力量——生物性力量与精神力量的体现,它是促进人的生活更为完美的途径,也是完满生活的组成部分。人们往往只看到体育对于强健体魄的作用,须不知体育还可以增进知识、调节情绪、磨练意志,体育能让人们娱乐身心,生活态度更加积极,增进个体对社会的满意与认同。更重要的是,体育内含着拼搏、进取、公平、竞争的精神,体育运动的过程就是生活质量提升和生命活力进发的过程。体育与高考的适度连接本身仅仅是养成年轻一代体育精神和良好体质的途径或手段而已。让少年时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成为一生受用、健康幸福生活的基础,这或许才是通过高考来推动高中生体育锻炼的终极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