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班级失群儿童是一个日渐被关注的群体,其形成原因有学校教育,家庭社区和儿童本身等因素,针对这些因素制定合理的管理对策,关注和转变失群儿童,是失群儿童个体一生健康发展的需求,更是整个班级和谐进步的呼声。
【关键词】班级失群儿童 成因 管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G4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2(a)-0251-01
班级失群儿童长期被其他班级成员排斥与隔离,不能完全归-属班级,孤单落寞,此现象在课间和课外活动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人具有归属需求,儿童在这方面表现得更加强烈。失群儿童长期与班级群体相脱离,致使他们孤独退缩,惹是生非,自暴自弃,心理异常。失群儿童的班级地位一旦被确立就不易改变,关注失群儿童的形成原因、转变他们的班级地位对失群儿童本身的发展与整个班级的管理与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
1、班级失群儿童的处境
班级失群儿童是指在学校教育条件下,儿童因各自不同的原因,在社会关系、心理与活动参与上,长期被班级群体所排斥与隔离,丧失班级社会关系网络,导致其班级生活质量下降,不能享受其他班级成员正常的学习和活动权利,成为班级生活中的孤独失落者。研究表明,这类儿童在所有班级中普遍存在。
班级失群儿童在班级里没有真心朋友,整日生活在别人异样的眼光里,自尊心、自信心受到巨大伤害。人天性向上、向善,儿童更希望归属群体生活,希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赞赏,希望融入班集体。失群儿童因不能完全归属班级而产生自卑情结,陷入没有安全感的恐惧中。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争取在班级中的一席之地,他们会异常抗争。有的与同学和老师对立,比如在上课的时候故意违反班级纪律、扰乱课堂秩序;有的标新立异,油腔滑调;个别失群儿童甚至加入社会上的小团体,以期在小团体中立足,找到归宿。而自我意识较弱的部分儿童希望挤入正常的班级群体中,他们讨好顺从班级人缘好的同学。可这些努力经常不能达到预想的结果,班级地位不易改变的事实最终使他们自暴自弃,沦为班级中的边缘人,每天重复着单调漫长的班级生活,最终可能形成不良人格。
2、形成原因
2.1 学校教育因素
学校教育过于强调对未来社会成员的甄别选拔,中小学校也成为了实现这一功能的机构,于是人为地将学校儿童等级化了。学校经常会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日常行为表现将他们分成三六九等。学校教育价值观较单一,对学生的个性成长、心理发展和社会化教育不够重视。
2.2 家庭社区因素
家庭教育对儿童的成长起奠基性作用。长辈不正确的教养方式易形成儿童自我中心主义,无法适应群体生活。家庭氛围的紧张,如父母经常吵架,家庭变故或单亲家庭等,会影响儿童情感的发展,可能会导致其情绪消极,性格孤僻或偏激。父母的不良行为,如酗酒、嗜烟、赌博,甚至吸毒等,也会影响儿童交往能力的发展。
2.3 儿童自身因素
品德不良是失群儿童形成的主要问题。学习成绩不好的儿童不一定会被排斥,但是品德差的儿童一定会被孤立。但学校教育过于强调学业成就,于是很多只是学习不好的儿童最终却沦为品德不良者。
失群儿童不能对自己的境况做合理归因。有的归因为他人,产生怨恨,甚至打击报复。有的归因为自己无能,从而产生无助和自卑感,在人际交往中更处于劣势。他们的情感发展不够协调,情绪控制能力差,易产生消极或激烈情绪。他们不能很好地掌握与他人相处的度,要么自卑退缩,不与他人交往;要么过火失态,影响侵犯他人。同时,他们意志力薄弱,遇到困境后,或是畏惧退缩,或是鲁莽行事。
3、对班级失群儿童的管理对策
3.1 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学校教育者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创造平等合作的和谐班级气氛,使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都以合作者和朋友的关系相处。首先,作为学校教育者,应该尊重儿童。要合作就要平等,要平等就要尊重。只有在平等的基础上才能相互尊重并实现真正合作。其次,帮助失群儿童重拾自尊和自信。失群儿童在群体中被孤立受指责,久而久之便会怀疑甚至厌恶自己,陷入自我嫌弃中,干脆“破罐子破摔”。因此教育者应该帮助这些儿童鼓起勇气,正确认识自己,让他们重拾自尊,做到自立自强。
学校教育者应该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关注失群儿童的全面发展。要改变传统的说教、灌输的方式,在教育活动中,注重失群儿童的情意发展,提升个性、价值观,特别是社会化教育,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班级社会生活。
3.2 家长要陪伴孩子走出边缘困境,家、校、社合作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失群儿童因其班级地位的特殊性,更需要家长用爱、信任和耐心陪伴他们走出班级边缘的困境。家长们不要把自己的期望强加于孩子,在他们遭遇困难,行为反复时不要对他们失去信心,绝不揠苗助长,真正让儿童实现自然发展。
家长要经常与班级教师联系,了解儿童近期的思想、心理和学习情况,有的放矢地转变失群儿童,形成家校社合作的良好机制,更全面地帮助失群儿童尽快走出困境。同时,家长要以身作则,改变自己不良的生活习惯,为儿童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成为儿童的榜样。
3.3 引导儿童养成良好的品、行、性
良好的品德和行为方式必然容易被接受,从而能够与班级其他成员和谐相处,体验良好人际关系的轻松愉悦。因此,教师要教育失群儿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重视德育。
乐群是现代社会生活的必然要求,儿童要在未来取得个人成就,为社会做出一定贡献,必然要与周围的群体合作。儿童一般都有很强的表现欲望,而且容易在表现之后获得满足感。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在班级管理活动中积极创造条件,为失群儿童多提供表现的机会,同时加以引导、教育,帮助失群儿童养成乐群开朗的性格。在这过程中,可以让失群儿童与班级其他成员合作,让大家学会合作、增进交流、拉近距离,使班级成为一个大家庭,所有儿童都是兄弟姐妹。
【关键词】班级失群儿童 成因 管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G4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2(a)-0251-01
班级失群儿童长期被其他班级成员排斥与隔离,不能完全归-属班级,孤单落寞,此现象在课间和课外活动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人具有归属需求,儿童在这方面表现得更加强烈。失群儿童长期与班级群体相脱离,致使他们孤独退缩,惹是生非,自暴自弃,心理异常。失群儿童的班级地位一旦被确立就不易改变,关注失群儿童的形成原因、转变他们的班级地位对失群儿童本身的发展与整个班级的管理与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
1、班级失群儿童的处境
班级失群儿童是指在学校教育条件下,儿童因各自不同的原因,在社会关系、心理与活动参与上,长期被班级群体所排斥与隔离,丧失班级社会关系网络,导致其班级生活质量下降,不能享受其他班级成员正常的学习和活动权利,成为班级生活中的孤独失落者。研究表明,这类儿童在所有班级中普遍存在。
班级失群儿童在班级里没有真心朋友,整日生活在别人异样的眼光里,自尊心、自信心受到巨大伤害。人天性向上、向善,儿童更希望归属群体生活,希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赞赏,希望融入班集体。失群儿童因不能完全归属班级而产生自卑情结,陷入没有安全感的恐惧中。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争取在班级中的一席之地,他们会异常抗争。有的与同学和老师对立,比如在上课的时候故意违反班级纪律、扰乱课堂秩序;有的标新立异,油腔滑调;个别失群儿童甚至加入社会上的小团体,以期在小团体中立足,找到归宿。而自我意识较弱的部分儿童希望挤入正常的班级群体中,他们讨好顺从班级人缘好的同学。可这些努力经常不能达到预想的结果,班级地位不易改变的事实最终使他们自暴自弃,沦为班级中的边缘人,每天重复着单调漫长的班级生活,最终可能形成不良人格。
2、形成原因
2.1 学校教育因素
学校教育过于强调对未来社会成员的甄别选拔,中小学校也成为了实现这一功能的机构,于是人为地将学校儿童等级化了。学校经常会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日常行为表现将他们分成三六九等。学校教育价值观较单一,对学生的个性成长、心理发展和社会化教育不够重视。
2.2 家庭社区因素
家庭教育对儿童的成长起奠基性作用。长辈不正确的教养方式易形成儿童自我中心主义,无法适应群体生活。家庭氛围的紧张,如父母经常吵架,家庭变故或单亲家庭等,会影响儿童情感的发展,可能会导致其情绪消极,性格孤僻或偏激。父母的不良行为,如酗酒、嗜烟、赌博,甚至吸毒等,也会影响儿童交往能力的发展。
2.3 儿童自身因素
品德不良是失群儿童形成的主要问题。学习成绩不好的儿童不一定会被排斥,但是品德差的儿童一定会被孤立。但学校教育过于强调学业成就,于是很多只是学习不好的儿童最终却沦为品德不良者。
失群儿童不能对自己的境况做合理归因。有的归因为他人,产生怨恨,甚至打击报复。有的归因为自己无能,从而产生无助和自卑感,在人际交往中更处于劣势。他们的情感发展不够协调,情绪控制能力差,易产生消极或激烈情绪。他们不能很好地掌握与他人相处的度,要么自卑退缩,不与他人交往;要么过火失态,影响侵犯他人。同时,他们意志力薄弱,遇到困境后,或是畏惧退缩,或是鲁莽行事。
3、对班级失群儿童的管理对策
3.1 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学校教育者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创造平等合作的和谐班级气氛,使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都以合作者和朋友的关系相处。首先,作为学校教育者,应该尊重儿童。要合作就要平等,要平等就要尊重。只有在平等的基础上才能相互尊重并实现真正合作。其次,帮助失群儿童重拾自尊和自信。失群儿童在群体中被孤立受指责,久而久之便会怀疑甚至厌恶自己,陷入自我嫌弃中,干脆“破罐子破摔”。因此教育者应该帮助这些儿童鼓起勇气,正确认识自己,让他们重拾自尊,做到自立自强。
学校教育者应该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关注失群儿童的全面发展。要改变传统的说教、灌输的方式,在教育活动中,注重失群儿童的情意发展,提升个性、价值观,特别是社会化教育,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班级社会生活。
3.2 家长要陪伴孩子走出边缘困境,家、校、社合作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失群儿童因其班级地位的特殊性,更需要家长用爱、信任和耐心陪伴他们走出班级边缘的困境。家长们不要把自己的期望强加于孩子,在他们遭遇困难,行为反复时不要对他们失去信心,绝不揠苗助长,真正让儿童实现自然发展。
家长要经常与班级教师联系,了解儿童近期的思想、心理和学习情况,有的放矢地转变失群儿童,形成家校社合作的良好机制,更全面地帮助失群儿童尽快走出困境。同时,家长要以身作则,改变自己不良的生活习惯,为儿童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成为儿童的榜样。
3.3 引导儿童养成良好的品、行、性
良好的品德和行为方式必然容易被接受,从而能够与班级其他成员和谐相处,体验良好人际关系的轻松愉悦。因此,教师要教育失群儿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重视德育。
乐群是现代社会生活的必然要求,儿童要在未来取得个人成就,为社会做出一定贡献,必然要与周围的群体合作。儿童一般都有很强的表现欲望,而且容易在表现之后获得满足感。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在班级管理活动中积极创造条件,为失群儿童多提供表现的机会,同时加以引导、教育,帮助失群儿童养成乐群开朗的性格。在这过程中,可以让失群儿童与班级其他成员合作,让大家学会合作、增进交流、拉近距离,使班级成为一个大家庭,所有儿童都是兄弟姐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