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师培养的困难及对策

来源 :江苏教育·职业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sx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一五”期间,我国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着力完善技师层面高技能人才培养机制,不断拓宽培养渠道,切实优化服务体系,技师队伍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从总体发展情况来看,技能型人才结构不合理的现象仍然突出,重点表现在技师、高级技师在技能型人才中所占比例过小,技师短缺现象普遍存在。做好技师培养工作,提升技师在技能型人才队伍中的数量、质量,科学合理培育技师职业(工种)结构,事关经济发展大局,已成为一项重要和急迫的任务,有必要加以检讨审视。
  
  一、技师培养艰难现象的分析审视
  
  落后的培养观念,阻碍了技师人才快速成长。人们习惯沿用传统观念。过分强调长期经验积累,忽视当下产业工人的文化基础和接受新工艺的能力,对技师、高级技师的培养看得过于神秘,造成组织和机构无所作为,对现代技师的培养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举措。
  技师成长渠道狭窄,人才管理制度落后。在实际丁作中。依旧延续计划经济时期建立起来的劳动人事制度:大专院校毕业生统归人事部门管理:技师尽管熟练掌握专业技能,是工人中的佼佼者,却只能归到工人系列,享受工人待遇。近几年来,虽然推出了新技师培养计划,但也多局限于在技术人员队伍培养中。这就使得现代科技发展中急需的、既掌握一定基础理论知识、又有实践动手能力和技术创新精神的人才的培养问题十分突出。
  校企合作面临诸多难题,企业积极性尚未得到有效调动。校企合作目标不一致,企业追求短期利益,在产品研制方面经费投入不足:多数学校开展校企合作。也只是出于解决实习基地等办学能力上的不足,以及疏通学生就业渠道的需要,尚未从满足企业对技能人才需要的角度来认识。因此,当前校企合作还停留在一种白发的、浅层次的、松散型的状态,没有自觉提升到培养技师层面,更没有建立相关鼓励措施。通过校企合作来加速培养技能型人才,缺乏制度上的保障和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职业技能鉴定“门槛”较高,令人望而生畏。现行技能鉴定在工作年限、资历、比例等方面的规定较多。对工作业绩突出、创新能力较高的一线职工的破格制度不够完善,抑制了职工晋升技师的热情。在现行技师考核的手段上,又仿照专业技术人员参加职称评审的模式,如写论文、考英语、做课题等,这种在非技能要素上提高标准的做法,造成技师考核、评审的方向偏离宗旨。而技师的培训、鉴定费用较高,也超出一般工人的承受能力,令渴望晋升技师的职工因为代价太大而放弃。
  企业急功近利,技师培养缺乏良好环境。培养一名技师时间长、成本大,出于急功近利的考虑,一般企业不愿在此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再加上技师总量少、需求大的矛盾突出,在出现需求迫切的情况下,企业往往到人才市场招聘或出高价从别的企业挖人,以至造成技师流动性较大,工作稳定性较差,跳槽现象突出,由于这些因素,企业不愿“为他人作嫁衣”。同时,企业也不愿意一线职工出来参加技师培训和鉴定,职工取得技师证书会对企业有待遇上的要求,不能满足便留不住人。重使用、轻培养已成为目前企业在技师培养问题上的普遍现象。
  技师职业优势不明显。影响职工提升技能积极性,目前企业对技师缺少认同。首先,受中国传统“学而优则仕”观念的影响,现实生活中“重干部、轻工人”“重级别、轻能力”的现象普遍存在,人才评价标准的错位,影响了社会的择业价值取向,专家、学者才是人才的观念根深蒂固,技师也是人才的观念没有得到很好地确立。其次,多数企业没有专设技师、高级技师的管理办法和待遇标准,在收入分配方面,技能要素不突出,或津贴级差较小,难以体现其激励作用,使技师的身份价值得不到应有的体现,挫伤了一线职工提升技能的积极性。三是技师在培养方向、培养质量方面与企业需求不对接,影响企业对技师的认可度,技师受重视程度下降。
  
  二、加强技师培养的应对策略
  
  调动企业积极性,确立企业培养技师的主体地位。企业是技师使用的主体和直接受益者,强化企业培养技师的责任,首先要纳入制度框架体系内加以引导和监督。政府明确将技师、高级技师配置状况作为企业申报技术改造、项目引进、参加重大工程招投标和资质评估的重要条件之内,明确技师、高级技师占企业技术职工的比例(应不少于5%)。要鼓励企业推行首席技师制度,在关键岗位、关键工序设立首席技师职衔,企业对选聘的首席技师给予特殊津贴待遇,政府一次性给予被聘者配套补贴。对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及非公有各类大型企业(集团),政府要将企业技师培养规划及实施情况作为企业业绩考核内容,对技师培养成绩突出的单位及其管理者,给予表彰奖励。进一步推进企业技师评价改革试点,特别加强政府确定的支柱产业、优先重点发展产业及高新技术企业的技师培养,对一线技师的考评,重点向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及体现创造价值方面倾斜。
  深化校企合作,增强院校培养技师的基础作用。院校是技师培养和继续教育的基地。充分发挥技师学院、高职院校乃至资质优良的社会培训机构的作用,创新校企合作培养技师的模式,是加快技师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要实行“预备技师制”,以企业急需新技师为目标。通过校企合作。实施分阶段培训、考核,在相应岗位工作满二年后,再经技师综合评审和业绩评定,合格者核发技师证书。要大力推行“双高”型技师,即培养融高学历、高技能为一体的新型技师力量,在职业技能鉴定部门的指导下,通过高校与企业合作,着重探索高新技术产业技师的培养路子。要充分发挥高技能公共实训基地的作用,围绕当地产业结构的调整,在开展技能研发、技能攻关过程中,培养技师。
  完善工作机制。激发技师创造活力。要进一步完善表彰奖励机制。建立以政府奖励为主导,企业奖励为主体。社会奖励为补充的多渠道表彰奖励渠道,大力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要改进对省、市两级有突出贡献技师的评选工作,通过增加指标、扩大评选范围、提高津贴标准、补充养老保险等措施,激发一线职工刻苦钻研、热心攻关、提升技能、争当技师的积极性。要建立高技能人才科研成果评价推广制度。可会同总工会、科协等部门。每三年组织一次高技能人才科研成果评选及成果展,并通过市场运作的方式实现科研成果转化。实行政府成果奖制度,对科研成果获得国家专利、在生产中创造显著经济效益、被确认具备科技推广价值的发明创造等。政府给予特别奖励。获奖者可直接申报省市突出贡献技师或破格晋升技师、高级技师。
  提供资金保障,确保技师培养工作可持续发展。在城市教育附加费用于高技能人才培养经费中明确50%比例。提取的职工教育经费中明确20%,用于生产一线新技师培养。争取特别职业培训资金。用于技师学院培养技师补贴。设立技师科研成果政府奖项。用于科研成果开发、评选、奖励等。已设立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专项经费。保证以每年5%的比例增长。
  强化舆论宣传,营造尊重劳动、崇尚技能的良好氛围。通过举办技能文化节、技能竞赛、成果发布会等形式,大力宣传技师在经济建设中的创造、创新、创优成绩。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引导和推动全社会高度重视和关注技师等高技能人才成长。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开辟专栏,大力宣传国家及各省、市(地区)关于技师等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的方针政策。大力宣传技师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突出贡献,树立一批技师人才先进典型。提高技师的社会地位。广泛动员全社会关心技师队伍建设,努力构建有利于技师成长的社会基础。
其他文献
江苏省海安双楼职业高级中学是在原国务院副总理、中宣部部长陆定一同志倡导下于1958年3月创办的新中国第一所农村职业中学,是首批国家级重点职业高中、省合格职教中心、省四
本文在分析施工中成本控制必要性的基础上,介绍了成本控制的一般方法,并将成本控制的理论应用于实践,针对斗农区的施工特点总结了在实践过程中的经验教训。
让档案走下高阁读︽档案管理原理与方法︾笑丛在一般人眼里,档案总带有一种神秘的色彩,当从报刊上读到一桩桩尘封已久的内幕或隐秘被人从档案中发现并公诸于世的报道时,很少有人知道这些历史的原始记录是如何被搜集、整理、鉴定并保存至今的;当在工作上、生活上遇到难...
目的探讨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1983年至2004年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外科接受治疗的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患者35例,对其临床病理资料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
水利工程对防洪减灾、保障工农业生产、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从项目管理人员的角度出发,对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可供水利建设单位参考。
散文的艺术性品格,著名写作理论家刘锡庆先生在80年代中期就作了精辟的认定,即用自由之笔,叙自在之事,抒自然之情,写自得之见。自由之笔:“海阔天空”(秦牧语)无拘无束,自在之事:人事景物,“真实简明”(周作人:《美文》),自然之情:“感物吟志,莫非自然”(刘勰:《文心雕龙》);自得之见:事理相固,见旧一致。所以,散文在本质上是自找的,抒情的,
从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概念出发,论述生态修复的理论基础,结合陕南地区生态环境实际情况和典型流域生态恢复的经验,总结出生态修复包括自然修复和人为修复,提出了适合陕南地区生态
目的探讨结肠癌合并不全梗阻行Ⅰ期手术切除吻合的可行性.方法回顾分析了1995至2004年收治的结肠癌合并不全梗阻行Ⅰ期手术切除吻合34例的临床资料,30例行Ⅰ期肠吻合.结果本
2007年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一年。全省水利工作总的指导思想和要求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窗外已在落雪,1996年就在眼前了。1996年将是不寻常的,1996年,党中央要求中国文化界要抓好三件大事:长篇小说,少儿读物,电影的繁荣。这意味着党和政府将在这三方面多下气力,多做工作,努力使其出现大幅度的提升乃至质的飞跃。形势喜人,也逼人。呼唤长篇小说之精品,呼唤长篇小说创作之大家的出现,已是我门听得太多的声音。可是,我们到底没有令人满意的收获。症结何在?值得深思。长篇小说创作要在1996年完成一次大提升,大飞跃,也是不易之事。不过,这些年的长篇小说创作还是颇有实绩的。起码出现了《芙蓉镇》、《平凡的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