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的感觉

来源 :时代中国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043251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打开浩瀚的中国历史长卷,翻看中国文化传统的鸿篇巨制,无数个圣贤达士,犹如璀璨的群星,照亮东方,照亮中华民族的骄傲与自豪的意志之旗。他们凝聚东方人的智慧,提炼出东方人的全部才能。百代不衰地精心打造了一个东方民族的精神家园。在这片沃土上,不乏优秀的炎黄子孙,他们
  用毕生的精力丰富着她,扩建着她,呵护着她。
  然而不容乐观的,我们也看到在世纪交替之时,中国人迷茫了,犹豫了,彷徨了,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在西方强势文化的飓风中,中国画坛路在何方,这不得不让每个国人思考,也不得不让每个画家去思考。范扬的出现,无疑是在尘埃四起的天空中,吹来一股清新的空气。寒冬里,绽放的一支奇葩。他用他的画作,重新唤起“回家”的感觉(“回家”是禅宗的终极目标),用他一片赤子之心又一次擦亮了尘埃蒙蔽的民族文化瑰宝,与其他仁人志士一道拉开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复兴的帷幕。
  “家有珍宝,视为敝帚”,在骤然跨入国际大家庭后,由于精神准备不足,认识尚处懵懂之时,而使艺术界掀起一股愈吹愈烈的追逐崇拜洋文化之风(当然我们不可否认西方文化有其闪光的成分和其伟大、科学的一面,但妄自菲薄只能说明我们的脆弱和无知)。有的视洋人抛弃之物为宝典,有的模仿照抄以领新潮,有的一知半解而立新派,更有甚者持批评态度全盘否定本民族文化传统(岂不知中国意象学早于西方意象派近两千余年),而此时范扬审视环宇,回归于传统文化的精神守望。用中国文人的情感和责任又一次审视自己的文化,并深得精髓,经缜密的思考后,用一个艺术家的睿智,准确找到艺术本质的契合,融通于中国绘画艺术,创造出展现东方民族自己精神世界的、完全属于自己的表现形式和艺术语言。
  有人评说,范扬传承明清,囿于宋。我认为范扬用他艺术家本能的敏锐和敏感,穿越元明清,在宋代大师面前稍一停步,便将触角直伸汉唐。从画面上看,线条圆润饱满,构图色彩绚丽、富丽堂皇,溢满宫廷深闺的贵族气息。透过画面深层次地挖掘,我们可以看到,范扬正是找到并紧紧地按切住了盛唐文化的脉搏,回归民族艺术感觉鼎盛的本质——自由与开放。
  中国的盛唐,国力殷实富足。民众生活乐陶融融,文人墨客创作热情空前绝后。从诗歌到绘画,从音乐到舞蹈,反映出一派繁荣竞放的局面。封建社会的鼎盛,孕育了一个民族的豪爽与大气、强悍与豁达。大唐盛世不惧怕、不拒绝任何外来文化并吸收他的精华融化于本民族。历史就像中国的八卦,一个轮回,一种巧合和穿越时空必然的观照。我们祖国经济的腾飞,报出了强国之梦的第一枝红梅。而范扬“春江水暖鸭先知”,他以他的敏锐和对微弱信号的非凡的接受能力,使他最先跑向高层,使他敞开心扉吸纳着传统优秀文化精神的琼浆玉液,完成了强势文化的前期准备。
  当然,表面的经济繁荣,隐藏着对自然的破坏甚至是自我毁灭。无休止的开采、挖掘、改造,加重了早已脆弱的地球的顽疾。浮躁与纷杂的绘画市场,隐藏着民族文化兴与衰的重要抉择。这双重的痛苦交织在一起,作为一个环宇中的渺小的个体,他既无奈又不甘沉默,一种强烈的责任感迫使他拿起最能调动他全部情感的画笔,画出一批菩萨、罗汉、观音、禅师。
  《菩提本无树》,常青的菩提树下,苦思的慧能大师,在祈祷什么?是为脆弱的地球祝福?还是在为日渐恶劣的生存环境而忧虑?是在告诫众生反对自虐,共享和谐?还是以身作则,力定时下人类浮躁的心态?或许是,或许不是。游历布道是劝人皈依天道,定坐面壁又是代人受过,洗却罪孽。范扬用他的画笔为我们建造了一个凄美的精神圣殿,静穆中让人去思考、去反省、去咀嚼、去回味。无论是伏虎的佛,还是驯狮的佛;无论是白衣的佛,还是红袍的佛,都在告诫我们一个如何修炼人本品格的道理,醒示着中国文化的精深博大,用形象的语言劝诫众生,以“圆通”修其道,以“简淡”养其身,以“虚静”为终极。
  “悟”是需要一种天分,一种后天学习、积累和知识井然有序的存放,并能在一瞬间打开自己的宝库,撷取有内在精神联系的材料,通过意象打通困惑之墙,使灵魂勃然升腾的一种反映。范扬厚积:读书、写生、思考、研究、总结,一同并入他的经验基础中,才有了今日之薄发。薄发:存在于某一机缘的瞬间启示、冲击,而刺激兴奋神经,使人眼前灵光一现,胸怀顿开,豁然通达,才有了他挥洒飘逸、淋漓尽致,才有了如醉如痴、解衣磐礴。范扬从“立象以尽意”一跃为以其万趣融于“澄怀”,给人以审美更高一层的享受。
  “我天生有一种创造的欲望,绘画正是我生活的一部分,我会自然而然地进入状态。……就产生了激情,产生了感觉,产生了创作欲望。在绘画过程中,融入了我的精神体验、我的价值取向、我的创作欲望……”这是范扬的自言自语,是他对生活的无限热爱,也是他对未知世界的热烈渴望,更是他对创作结果不可预测而又渴望回报自我成就的欣喜。于是他才情四溢,激情澎湃;于是他全神贯注,笔墨酣畅;于是他雄放空蒙,淋漓劲挺。无论是他的《农夫农妇》,还是他的《农夫与耕牛》;无论是他的《孺子牛》,还是《清泉图》,无一不传递着一种浓浓的气息,这气息或高古典雅,或浑厚华滋,或如怨如诉,或简淡幽眇。这些作品正反映出作者对先贤圣者的敬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叹服与爱慕,又表现出对回归精神家园的渴望与怀念。《闺怨》不禁让人耳旁响起古筝悠扬而如泣如歌的弹奏,伴着“忽见陌头杨柳色,悔叫夫婿觅封侯”的清唱,潜入闺妇思春的惆怅之中。而《秦时明月汉时关》又把人带入吃紧的战事之中,但出征的壮士脸上却反映出平静与无畏,战士的一种视死如归的民族豪情,诠释着“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的喟然长叹。欣赏范扬的画作,总给你带来一种精神的充储和美的启迪。通过他流畅的行笔用墨,你能感到生命的跳跃和节奏明快的律动;通过他精到的点彩铺色,你能感到激情燃烧、生生不息的鼓舞和震撼。
  但范扬绝不是一个因循守旧的人,偶尔的气氛营造只是他更善于创造的经验积累。在他画面处理上追求简练、概括和出人意料。他不拘泥于表现物象的笔墨,注重“如飞如动”的自由挥洒;他不拘泥于规矩中的色彩搭配,注重色彩本身的表现力。用己所为印证着黄休复在《益州名画录》中,论及“逸格”时所言:“……最难其俦,拙规矩于方圆,鄙精研于彩绘,笔简形具,得之自然,莫不楷模,出于意表。”范扬的绘画已不是普通意义上的绘画,而是对物象机智变形和巧妙的组合,进入“神似”的艺术世界之中。从看山是山,到看山不是山,再到看山是山,他为我们洞开一扇丰富视觉习惯的大门,提升着我们的欣赏水平,重组着我们的知识结构。东方崇尚绘画中“重暗示、重含蓄、重神游、重顿悟”,那么我们欣赏范扬的画作时,你一定会摄取到一种你无法理清的精神需求,冥冥之中,骤然唤醒你的深层记忆。
  黑格尔指出:“在一个深刻的灵魂里,痛苦总不失为美。”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悲剧意识总是他思考和体验的一种反映。范扬在他的《望果节的游行队伍》中,通过人物红里发灰的面容显露出世事的沧桑。那一双双洁净的眼睛深沉、透彻而又交织着对险恶、贫瘠的环境的坦然接受和对威胁生命存在的一切困难的蔑视。在范扬的深刻灵魂里,他为这些人心酸掉泪、扼腕叹息,但他又被这些人们乐于天命而又自娱自乐所感动,被他们虔诚地对神灵顶礼膜拜而融化。游行队伍中持刀的男子,神态各异,形象生动。貌似粗笔大线地勾勒出细微的情感变化,共同表现出来的是对魑魅魍魉的嘲笑和不屑。旗帜上鲜艳的红、纯粹的黄、沉着的蓝交织着生命的五彩,点燃着憧憬未来天空的火焰。这一切不禁使我想起了在西半球早已睡去的凡高,赫尔岑公正地裁判了这次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和艺术观念的对话:“他天才地揭示出人的内心生活的全部深度、全部内容、全部情欲和全部无限性。对生活的难以触及的奥秘的大胆探求,以及对它的揭露,这些并没有形成浪漫主义,而是超越了它。”
  时至今日,经济的快速腾飞物化了山、水、云、树,大多画家像漏了油的美国西海岸边被油污缠裹的飞鸟,痛苦但并不知其痛苦地挣扎在难以腾飞的羁绊之中。一方面他们心安理得地找出一百个理由解脱自己变形的灵魂,另一方面他们叫卖着兜售自己低劣的产品骗取人们兜里的钱财。假借文人之名,实则干着小人的勾当。须知,文人画的艺术核心是“能文而不求举,善画而不求售”,他们绘画无非是为了“文以达吾心,画以适吾意”而已。在钱财的诱惑下,这对所有的画家都将是一场严峻的考验。我们祝愿范扬一路走好,不要辜负东方显现的第一缕晨光。
  东方即白,那是大师行将诞生的先兆啊。
其他文献
“家里有个上学娃,想花的钱不敢花”——这恐怕是当下许多家庭的真实想法。  尽管收入有高有低,但涉及孩子的教育支出,每个家庭都是尽可能给孩子提供最好的环境,教育支出因此成为多数城乡家庭一个沉重的负担。  一般来说,中青年龄段的居民对消费的贡献率最高,但是,这部分人群恰恰要面对子女长达15年左右的教育支出问题,而随着近年来教育费用的持续攀升,强化了居民的储蓄愿望,让消费主力成为储蓄主力,进而制约我国城
期刊
李瑜看上去比照片上更为知性和柔美,但她的内心却蕴藏着巨大的能量——“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作为盛大游戏的女掌门,她统领着一帮精明强干的爷们儿,一路攻城略地,所向披靡。  采访李瑜之前,仔细看了她的简历:1999年——2004年供职微软,在其Redmond总部相继任Office、Windows和Xbox团队的职业经理人,其间多次获得微软最佳管理奖;2005年加盟盛大以后,创建测评中心、策划中
期刊
温总理日前分析当前经济形势,研究部署下一阶段经济工作,其中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要未雨绸缪,完善政策时,提出加强储备性政策的研究。据知情者表示,所谓加强储备性政策的研究,就是针对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制定备而不用的应对政策。要为国际金融危机的进一步深化和国内经济可能出现的变化,在政策层面上储足弹药:  以就业问题为例,1至5月,全国新增就业470万人,其中5月份超过100万人,显示了随着经济企稳回升,就业
期刊
倘若把短篇小说看作是一件雕刻的艺术品的话,那么小小说就是其中的微雕艺术品。小小说作家,如高超的民间艺术家在米粒上雕刻出丰富多姿、五彩斑斓的大世界。在小说家族中,长篇小说和中篇小说易写,短篇难为,短篇中的小小说就如在米粒上雕梁画栋,青年作家张凯的小小说作品即是如此。他近两年创作出相当数量且有深度的小小说作品,读张凯的小小说作品,你就会真正领会到小小说最本质的特征在于以小见大的这一点上。张凯的小小说作
期刊
“小升初”择校热,让全国许多城市拉起了“高温警报”。降温择校热,填平教育落差,成了各地教育部门的当务之急。他们之中,有的成效初显,有的“高烧难退”。  我们聚焦北京、广州、四川、安徽四地,看看他们的现状,听听破解之道。  ——编者    “小升初”又到了招考时。在广州,家长们有的忙着找人托关系;有的忙着四处打听各优质初中的“自愿捐资助学费”标准多高,招生要求是什么;有的忙着督促孩子加紧用功,争取考
期刊
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一次全国性的助残活动中,全同人大原副委员长王光英讲完话走下台途径正在挥毫作画的现场时,他停留在一位中年画家身后,静静地观赏了五六分钟,然后情不自禁地赞赏道:“我看你的画就像一首乐曲,绝对是一种享受。”  这位备受称赞的画家就是北京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交流协会副秘书长、文化部特约一级美术师杨德山。  杨德山的画作为何会充满音乐的律动呢?这还得从他的人生历程说起。  19
期刊
“让追求永远绽放,恪守自己的原则,开始我的创业旅程”  “追求我自己最想要的,做好最真实的自己,恪守原则,我的创业旅程便是承载着这股激情开始的。艰难与快乐,我都会以乐观的态度去面对,因为我知道我的追求是什么,我是个天生的追梦者……”谈及创业过程的甘苦,方博面带微笑目光淡定地说一  方博,江苏沭阳人,南京中医(药)大(学)07届毕业生,一位敢梦想敢行动的80后创业者。大学期间,他对信念的追求并没因大
期刊
如何促进西北项目部的发展,具体就是要讲和谐,讲合作,用“和”兼顾公平,化解矛盾,用合作,凝聚人气,实现共赢。  一是项目部要讲“融合”。西北项目部公司组建了项目部领导班子,运用市场机制促进资源共享,在外部使企业效益最大化,这是方向,大家都要支持,但是不能隶属关系变了,为一点权力或者一点小小的利益。在一个单位本是一家人变了心眼,相互搞小算计,建设集团还要讲“共下一盘棋,共举一面旗”,不管是哪个单位来
期刊
他本是种地的庄稼人,因为写出了名堂,被镇政府聘为干部,被区机关借调参与《历史不会忘记》《北京百科全书》的编著工作。当他退休返村后,深深扎根在京郊顺义潮白河的沃土上,创办了全国第一个村级文学社团——望泉寺文学社及双月刊《绿港文学》。在望泉寺村,文学与生产、生活互动,经济和精神两个轮子协调发展,实现农民富裕与乡风文明共赢》。  1941年出生于京郊顺义区仁和镇望泉寺村的王克臣,自幼喜好读书、写作,上中
期刊
6月15日至7月5日,中国国家女子足球队在秦皇岛基地进行为期20天的封闭集训,通过本次集训确定基本阵容,准备赴欧洲的系列热身赛。  秦皇岛基地高度重视,周密部署,为国家女足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保障,确保此次集训取得预期效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