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解读

来源 :唯实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xsdvc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命题,这是对党的十六大关于“社会更加和谐”这一思想的进一步深化和拓展。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人、社会与自然的和谐,以人为本的政治和谐、经济和谐、文化和谐,构成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稳定有序发展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理论指导,以人为本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前提。在此基础上,实现统筹发展的基本要求。
  关键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基本内涵;特征
  中图分类号:c9ll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1605(2005)04—0034—03
  
  “建立和谐社会,达到全社会的和谐发展”是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的一个新的重要思想。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命题,指出“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这是对十六大关于“社会更加和谐”这一思想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这里就其基本内涵和特征进行具体解读。
  
  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
  
  “和谐社会”是指全面系统的社会和谐。社会的和谐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在这一系统中.要求矛盾的双方或多方能够在统—体内相互包容,协调运作,良性转化和融合,始终使社会处在健康的、富有生机和活力的状态之中。具体地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既强调人与人的和谐,又要达到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既要注重内部各阶层、各利益团体之间的和谐。又要争取外部世界的和谐发展;既要培育微观的各个社会组织细胞的和谐发展,又要促进宏观的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既要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系统内部的和谐,又要形成各子系统之间的和谐关系,使之共同发展。因此,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人与自然的和谐。工业文明的发展,使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突出.比人类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为尖锐。成为工业社会自身难以去除的内在矛盾。因而重建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文明,就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基础和重要任务。既关心人,又关注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携手,生物与非生物的共进,过去与现在的统一,现在与未来的对话,时间与空间的协调。在维护人类自身发展的同时,又维护自然的平衡,确保社会系统和生态系统协调发展。
  2.人与人的和谐。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人的个体和谐是社会和谐发展的根本前提。同时.人的个体和谐又是自然与社会的产物。造就和谐发展的个体,就是要使一个人有健全的人格,有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能合理地处理个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错综复杂的关系,做到融入自然、融入社会、融入集体。集体和谐是建立在个体和谐基础上的。社会的和谐也有赖于人的和谐,即社会发展是以人为主体的,人的发展是以个体为本位的。由此来看,促进个体的人的和谐成长与发展,是社会的主要工作和责任。社会关爱个人,集体承认个人、尊重个人、给个人以充分自由的发展空间,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
  3.人与社会的和谐。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两者的发展是一个双向同步发展的统一运动过程。因此,人与社会应该和谐发展,即个人自由与社会认同相适应;个人的利益与需要的满足和整个社会的利益和需要的实现相适应;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与社会不断进步相适应;人的能力发挥与社会公平公正相适应;才能实现个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和谐统一。
  4.人、社会与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社会的关系,是现代人类社会的两种基本关系。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是密不可分的统一整体。因此,人、社会与自然之间的相互交织和相互融合比它们之间的相互区别更为重要。社会文明与生态文明和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建设,就是重塑人、社会与自然这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统一的过程。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最终创造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5.以人为本的政治和谐。政治和谐就是指构成政治系统内部的各个要素之间的和谐关系。具体的讲就是党与党之间的和谐关系;执政党与参政党的和谐关系;执政党内部中央与地方的和谐关系;上级政府与下级政府的和谐关系;领导干部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和谐关系;军队与地方的和谐关系;民族与民族的和谐关系;我国社会各阶级、阶层之间的和谐关系等等。这些关系构成了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每一种关系内部各要素以及各种关系之间都要经常性的发生联系,进行碰撞或融合。如何正确协调和处理这些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全体人民团结一致、同心同德的政治局面,是构建社会主义政治和谐的关键。
  6.以人为本的经济和谐。经济和谐是整个社会和谐的基础。没有经济和谐就没有经济效率,整个社会的运转就失去了必要的物质支撑。在经济系统内部,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各个环节必须有机衔接、顺畅循环,否则,再生产过程就不能正常进行。实现经济和谐,必须处理好生产与分配、积累与消费、基础设施部门与直接生产部门、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等一系列重大的经济关系。只有把这些重大经济关系处理好了,整个经济系统才能处于良性循环之中,社会主义和谐的经济关系才能真正形成。
  7.以人为本的文化和谐。文化和谐与政治和谐、经济和谐一样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对政治和经济和谐有着重要的影响。文化和谐既要受文化自身发展规律的影响和制约,还要受外部异质文化的冲击和渗透,更重要的是要受到不同民族、不同阶级和阶层的千差万别的生活方式、文化传统、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的影响,形成各种各样、缤纷多彩的文化。这些文化现象的背后都有不同的价值观作依托,既存在着依存和融合,也存在着隔阂和摩擦。这就必须在牢牢把握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和弘扬主旋律的前提下,提倡文化的多样化,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让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雅文化与俗文化和谐相处,各领风骚,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和谐地生成和发展。
  
  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
  
  1.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全国实现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必须以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根本前提。这就要求实现国家现代化必须与经济、政治、文化及人的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各个方面统一起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整体发展目标,就是要建立一个高度物质文明、高度精神文明、高度政治文明、高度生态文明的和谐发展的社会;就是要把握和处理好经济发展的速度、精神文明建设的高度、政治民主推进 的力度、环境生态保护的程度,实现国家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因此,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定是一个全面发展与全面进步的社会。
  2.协调发展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特征。人类社会是一个由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环境等各种要素相互依赖、相互制约与相互转化构成的有机整体。只有这些要素形成和谐统一、根本优化、良性运作与协调发展的关系,整个社会才能真正实现全面发展与可持续发展。因此,和谐社会的运行和发展不仅要注重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的发展。还要注重生态、环境的发展,并且经济发展必须同政治、文化、科技、生态、环境的发展相适应,相协调。这种协调发展集中体现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四大文明建设整体推进、全面协调发展上。因此,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运行与发展过程,就必然表现为经济与生态、社会与环境,人、社会与自然的全面协调发展过程。这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进程。
  3.可持续发展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特征。可持续发展不仅是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而且是人与人的协调发展和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而实现可持续发展,核心问题是实现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这种发展必须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与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属性。这就决定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要推进国家的全面发展与协调发展,实现全社会的可持续的生存与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这种发展既能保障当代人的“生态—经济—社会—文化—科技”等的复合系统多要素、多结构的全面协调发展,又能够为未来社会多要素、多结构的全面协调发展提供基本条件。这是一种长时期促进社会公正、文明、安全、健康运行的协调发展与可持续发展。
  4.稳定有序发展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标志性特征。任何一个社会都无法在不安定或动乱中正常运行,更谈不上发展了。稳定和有序是和谐社会的首要标志。稳定和有序的社会在这里包括两个方面的问题:一个是从宏观上讲的,一个是从微观上讲的。从宏观结构上来看.稳定和有序即指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意识形态这几方面的运行稳定有序,和谐社会的基本构架就形成了。从微观结构上来看,稳定和有序即指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等内在结构的各个要素的相互协调和消融。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是否形成稳定有序的和谐局面。关键要看这些方面的内部要素是否合理相处,恰当配合。始终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和过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体现出来的重要特点,就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宏观结构与微观结构的各要素的稳定和协调。
  
  三、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并且提出了“五个统筹发展”的基本要求。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密切相关,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的理论指导。
  1.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前提。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就是在社会发展中要以满足人的需要,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发展为核心内容和终极目标;要把人们对物质、精神、文化的需求和自身发展的实现程度作为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标准。具体地说,就是要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和要求出发,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和健康水平。不仅要满足人的生存的需要,还要满足安全、享受和发展的需要;不仅要满足物质生活需要,还要满足精神文化的需要。
  以人为本,就是突出人是社会的核心和主体,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根本上讲就是围绕人这一核心和主体处理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关系,保证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环境等各个层次结构中的各个要素之间的协调和发展。这就要求要保障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利。尊重和保障人权,支持人民当家作主.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障人民在教育、就业、收入、财产和发明创造等方面的合法权益;这就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充分发挥人的聪明才智,创造有利于人们平等竞争、全面发展的环境和条件,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这就要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发展教育和文化事业,建设学习型社会。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因此,以人为本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内容。没有以人为本这一理念,就无法成功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统筹城乡发展是当前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大问题,是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要步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首先体现在城乡发展上。城乡的协调发展,是社会和谐的基础。众所周知,我国有13亿人口,其中80%以上的人口是农民,因此,统筹城乡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总体上普遍提高,但我们也付出了某种社会公平的代价,那就是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城乡差距不断拉大。1978年,我国城乡差距为2.57:1;1983年降到1.82:1;此后逐年上升,1998年为2.51:1;至2003年。已扩大到3.23:1,成为世界上城乡差距最大的国家之一。由此产生了许多不公正的现象,和谐社会的稳定结构受到冲击。这就要求要从深层次考虑解决城乡发展中的差距问题。必须统筹城乡的发展,促进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转变。要以“三化”问题为突破口,通过“三化”——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促进“三农”问题的根本解决。真正走出一条使广大农民得到实惠、增加收入的新路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3.统筹区域发展是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时期总揽全局做出的重要战略部署,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统筹区域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逾越的阶段。目前,我国人均GDP已经迈上了1000美元的台阶,整体上步入了世界下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但从各地区来看,区域差距非常显著,成为世界上地区差距最大的国家之一。著名学者胡鞍钢称之为“一个国家,四个世界”。不同的省份如此,同一个省份的不同地区也是如此。中国最富的地区上海与最穷的地区贵州的人均GDP差距,1978年是9.1倍,2002年是12.9倍,从发展的趋势来看。这一数字还在上升。中国同时也是世界上贫富差距最大的国家之一。反映一个国家贫富差距的基尼系数,中 国1995年是0.437,2002年是0.454(基尼系数超于0.4为不公正)。
  从以上可以看出,影响社会和谐的地区差距已经显现,并且日趋严重。地区之间发展的不协调,最终将导致分配的悬殊和社会的不公正,势必要打破和谐社会各要素的协调相处的恰当比例。引起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不协调,导致社会的不稳定。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扎扎实实地搞好地区间的协调发展。
  4.统筹经济社会发展是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质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社会全面发展。随着温饱问题的解决和改革的深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问题日益凸显出来,主要表现在:经济增长与社会文化发展相对失衡;经济增长与分配相对失衡;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相对失衡;经济增长与人的全面发展相对失衡;经济增长与体制创新相对失衡。这些问题的出现,许多同经济转轨过程中政府职能不到位有直接关系。这既需要转变政府的职能,又需要政府的宏观指导和调控。实际上,社会保障、科学技术、文化教育、公共卫生和医疗等事业的发展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政府进行科学地管理、投入、协调和运作。保障这一系统工程的顺利进行,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5.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包括以人为核心的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和谐发展,也要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这才是一种真正的、高层次的和谐。它既是建立在经济高度发展基础之上的和谐,又为经济、社会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条件。但是在当代世界和中国,人与自然的和谐遭到了空前的破坏。人们过分陶醉于对自然的征服和开发,忽视了自然资产的损失,忽视了资源的保护和环境污染的预防和治理。从世界银行2000年年底公布的数据看,我国自然资产损失(包括能源耗竭损失等)与GDP的比重高得惊人:20世纪70年代初,占GDP的6%-7%.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这一损失的峰值高达GDP的30%。
  以上情况给我们以警示,要求我们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必须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做到实现人口适度增长、资源永续利用和保持生态环境的统一。在现代化过程中,必须考虑资源约束和环境承载能力。要走出一条从产业革命以来大规模征服自然以至破坏自然,发展到现在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的良性循环之路。这不仅是人类进步的标志,更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必然选择。
  6.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是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主要依靠全国人民的艰苦奋斗,同时也要通过对外开放,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需要国内与国外的两种良好的环境。
  我们今天是在对外开放环境中谋发展。对外开放要服务于国内发展和改革;国内发展和改革也要考虑国际环境。两者协调发展,相辅相成,均不可偏废,才能始终保持一种富有生机与和谐的运行状态。要通过深化改革,积极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对外开放战略,进一步提高我国经济的整体竞争能力,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趋利避害,不断推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努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良好条件。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校)
  [责任编辑:耕夫]
其他文献
从心理学角度看企业压力管理的策略,主要有两方面:科学认识压力,运用心理学认知理论培养企业员工选择积极的压力应对模式;转变压力方向,运用心理学人本主义理论把压力看成一种可以
提出一种采用节点电流注入法含双端VSC-HVDC的交直流混合系统潮流控制交替求解新方法,交流系统与VSC-HVDC系统通过注入电流接口并交替求解,VSC-HVDC系统根据不同控制方式计算
马克思的交往理论展示了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形成世界历史思想、探求人和社会发展进步的思路历程与独特视角,是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重要内容.邓小平的"两个开放"思想既是对
为了研究混凝土的力学行为,利用电液伺服系统实验机对立方体试块沿着应变空间中的偏平面压缩路径进行了三轴加载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混凝土材料在应力空间中存在有一个极限状态曲
邓小平文艺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邓小平同志在长期的革命实践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他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特别是毛泽东文艺思想,在文艺的政
国际主义是马克思关于世界无产阶级应该相互支援的思想。在毛泽东国际主义思想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自觉履行自己的国际主义义务。随着时代的不断前进,邓小平继承并创造
干部考核评价工作是干部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准确客观公正地评价干部的功过是非,科学合理的使用考核结果,可以起到鼓励先进、鞭策后进的功效。随着实践的发展,干部工作的重
近年来,我们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的发展观、正确的政绩观和科学的人才观,按照“围绕发展、扩大民主、推进开放、鼓励竞争、加强交流、强化监督
本文从案例教学法的含义,举例说明如何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中运用案例教学,细化案例教学以及在案例教学实施过程中的体会与反思四个方面阐述了在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