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家园沟通中存在的问题

来源 :幼儿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asonl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幼儿园教育纲要》中提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设良好的条件。”这说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已成为幼儿教育的三大军。家长作为教师的合作者加入到教育者的一方,共同对受教育者——幼儿施教,有利于提高幼儿教育的质量。所以,开发利用家长的教育资源,搞好家园沟通、发挥家长的教育资源作用,已成为我们教师工作的另一重点。这项工作做好可以优化家长资源,提高保教服务质量。否则,会造成教师与家长的隔阂。在实践中,我们积累和总结了一些经验,但在沟通中难免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 认识上的误区
  
  一是认为家长与教师应该“各司其职”,孩子在家归家长管,在幼儿园归老师管。家长缺乏参与幼儿教育的意识,没有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因而不愿意参与幼儿园的活动,并认为要求家长参与是幼儿园在推卸责任,增加家长的负担;二是传统的师道尊严的思想根深蒂固,认为教师是专业教育者,而家长不懂教育,没有能力参与幼儿园的教育。
  
  二、 父母与教师接触的机会少
  
  年轻的父母为了事业、工作不得已把孩子委托给老人、保姆或亲戚看护。家长接送次数少了,自然也就与教师的接触少了,沟通也相应减少了。老人、保姆转达幼儿园信息不是内容不详,就是内容不符,甚至不转达,父母不能及时、真实的掌握幼儿园的信息、了解孩子在园的表现情况等,由此,引发家园在沟通中的矛盾。
  
  三、 家园沟通的渠道不宽畅,较狭窄
  
  家园沟通渠道有:家长学校、家长会、家长开放日、面谈、家访等形式。而前三种活动都是集体活动,很少能一对一和家长进行交流。因此,定期举办的家长学校、家长会、家长开放日有助于家长了解幼儿在集体中生活与学习的情况,但不能解决个别问题。于是,家长普遍提到“家访”要求。有些家长认为定期或不定期地根据需要教师家访,首先能建立师生间的感情;其次,教师走进幼儿家庭生活能了解许多不了解的信息,能感受到孩子所生活的环境给孩子带来的影响。然而,由于白天紧张的工作,使得教师抽不出时间家访,即使是在业余时间放弃休息去家访,又担心打扰了家庭的正常生活,考虑多种原因,才使家访可能性变得越来越小了。而面谈是最常用的沟通方法,它直接,而且有针对性,多在离园的时候进行。但是,班级里“两多一少”——家长多、幼儿多、教师少却成为沟通的难题。一位家长曾说道:我很想上前与教师交谈,可是看到众多的家长都围着老师问这问那,老师一副穷于应付的样子,我便打消念头,带着孩子回家了。多少次都这样,其实我有很多话憋在心里想和老师谈谈呢。
  
  四、 观念存在偏差
  
  多数教师在教育方面强调全面发展,而父母衡量教育成效的标准则容易流于一些表面的量化的东西。比如:在幼儿园是否开心,是否学到了许多知识等等。还有,对于父母来说,他们更关注自己的孩子,而教师要顾及到班上所有的孩子,教师和父母关注的重心不同,之间的矛盾就容易激化。如:一位家长每天都会问教师:今天我
  们家宝宝怎样。一天可以,可天天如此,教师就难以应付。不可能天天只关注你家一个孩子,而忽视其他孩子。
  
  五、地位不平等
  
  从目前许多家长反映与教师沟通的感觉来看,教师始终处于权威地位,家长处于按照教师意愿执行的一种被动的地位。由于受这种地位的影响,在交流中一般是教师说得多、家长听得多。即便有的家长很想与教师谈谈自己对孩子的一些看法,想通过孩子在家的表现来分析孩子一些行为产生的原因,期望教师能够帮助孩子发扬优点,改正缺点,但由于这些看法有时与教师的观点不一致,因而这种抱着美好愿望的心理往往被教师定论的语气给磨灭。如:当家长听到老师说孩子在园胆小,不太爱说话,家长想告诉老师,孩子在家人面前可以讲一个完整的故事,但是教师一般不会从孩子在家的表现去分析幼儿为什么在园不爱说话,而是一味地要求家长培养孩子大胆、大方的性格。让家长觉得纳闷的是:我的孩子在家是天不怕,地不怕的,为什么到幼儿园就不讲话了呢?
  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需要,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但在许多不成功的案例中,家园合作活动的目标确定、活动的实施等都是以幼儿园为中心,只考虑幼儿园单方面的需要,而置家长的需求与处境于不顾,家长是否乐意、是否有时间、是否有能力,都不被教师所关注,只能被动的参加。这样的做法自然是不能激发家长参与家园合作的兴趣的。
  
  六、沟通的内容往往是侧重孩子的不足
  
  在通常情况下,家长希望从教师那儿得到一些进步的、积极的、良好的反馈意见。但在现实中,教师与家长沟通的内容大多是孩子在幼儿园还存在哪些“问题”,需要家长配合来改进的。而教师考察幼儿的行为是否良好的标准是幼儿外在的行为表现或者是幼儿将学过的教学活动、教学内容进行再现或回忆。如果有一天教师说想与家长沟通一下,这时家长要做好心理准备:等着被教育或领任务。如教师告诉家长,您的孩子在绘画方面的才能比较欠缺,因为在美术活动中,他表现出来对绘画没有耐心,或不能按照教师的要求绘画;如教师说您的孩子有
  攻击行为,因为他经常冲撞别的小朋友。尽管家长心里怕教师的批评,但是,几乎绝大多数的家长都无法躲避这
  样的事实。
  
  七、家长接受沟通的机会不均等
  
  所谓沟通机会的均等是指沟通次数的均等或者教师很乐意经常与家长沟通。尽管家长意识到有时与教师交流,可能会获悉孩子存在的一些不太合乎规范的行为,让家长自己感觉不太开心,或者丢面子,甚至有时面对教师严厉的责问还很难受,但是内心还是很希望与教师交流,并且希望从交流中获得教育孩子更好的途径。可是令家长感到困惑的是在许多时候自己是被忽视的对象,教师一般选择交流的对象往往是健谈的,或者有社会地位的;或者家长对幼儿园有一定贡献的等等,而那些自己一般、孩子平平的家长经常被冷落在一旁,只听着别人与教师的交流,而这种冷落或许家长还能接受,他们接受不了的是由此想到孩子在园也会遭受同样的待遇。
  
  八、沟通方法欠缺,缺乏艺术性
  
  (一)不能换位思考,顾及家长感受
  有时,家长和教师间相处与交往也是很微妙的,稍不注意,就让对方心里不愉快、不乐意,给今后的交谈留下阴影,导致双方之间沟通的心理障碍。一位家长曾说道:当我一看到老师那张不太笑的脸,我许多想说的话都噎回去了。而教师们也有苦衷:一天下来,嗓子都干了,还要接受这个那个的问,真累呀!在上面已经提到,由于沟通的内容大多是针对孩子的不足之处,因此有的教师在语言表达上则显得很不恰当。本来根本算不上多大的缺点,经教师一番渲染,家长则觉孩子像是犯下了弥天大错,觉得孩子不争气,面对教师的兴师问罪,家长感觉心痛。有一个孩子在刚入园的第一天,连续打了三位小朋友,下午妈妈来接孩子时,教师非常恼火地告诉她:我们从来没有遇到过这样的孩子,一天之内打了三次人,我也被他狠狠地打了一拳,到现在还有点头昏。妈妈在深深道歉的同时泪水在眼眶里转,那时她不会意识到这是刚入园孩子的逆反心理可能导致的行为,也不会仔细考虑一个刚满3周岁孩子拳头的力量;那一刻,她最大的感受就是作为一个母亲的失败。数年之后,当她回忆起那天的感受时,仍觉感伤。
  教师采取什么样的引导语言,家长就会有什么样的心理感受。而这一点,有些教师没有意识到,也没有换位思考,或者即使意识到了,也没有用心去做好这方面的工作,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伤害了那些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父母。
  并且教师和家长沟通交流情况,一般是在离园时,这时家长和幼儿很多,其他幼儿和家长会听到他们的谈话,有时反映孩子不好情况时,难免语气会过激,家长会觉得很丢人,伤害了家长的自尊。
  家长能有效地参与幼儿园的工作,得益于教师与家长良好关系的建立。教师与家长的良好关系建立在相互了解和尊重的基础上,宽松的环境、平和的心态、平等的关系有助于教师和家长间的交流与交往。
  (二)沟通形式单一
  每个班级会有或开朗、或文静等不同性格类型的孩子,家长们同样具有不同的气质类型以及学历、教育观等方面的差别,对家长的态度和行为也不能千篇一律,应根据不同类型家长采取不同沟通方法。如:文化型的家长,我会同他们谈音乐、谈美学;家庭型的家长我会同他们聊聊日常的生活小常识;对事业型的家长不仅要适应其高谈经济动态阔论,最好也能经常关心最新时事。俗话说“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找准了沟通的切入口,就能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三)指导缺乏针对性
  教师仅仅把杂志上的有关文章贴到“家园信息栏”里,或者教师把家长当听众,以单向讲授为主,不给与家长更多思考的时间,更没有给家长发表自己看法的机会,使得指导内容缺乏针对性,结果很难被家长真正接受并内化为教育孩子的行为,影响了家长参与合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些家长反映教师在指出孩子存在的问题时,泛泛而谈,不具体,不知道如何帮助孩子。所以教师指导要切实可行,给家长列出建议,甚至提出具体的要求,便于家长操作和实施。在讲解时,不要使用专业术语,尽量讲得浅显易懂。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家园工作中,家长是否合作取决于教师是否了解他们的心意,合作是否满足了他们在教育孩子方面的要求。当教师在了解家长心理的基础上合理满足家长的需求时,家长的热情就会越高,态度也会越积极。相反,当家长有某种合理的要求,而幼儿园教师没有加以注意,那么家长就不会热心于家园合作。因此,我们应针对家园沟通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家园沟通的艺术,加强与家长的情感沟通,了解家长的心理需要,尽可能地满足他们的合理需求,激发他们参与幼儿园教育的兴趣和热情,从而合理充分的开发利用家长的教育资源。
其他文献
传统的课程、教学和评估常常忽视幼儿智力发展的多样性,尤其对孩子思维发展的评价,多以传统的智力测试为主,局限性很大。如何解决分科教学和综合整体教学的矛盾,吸取两种教育教学模式之长,让幼儿学得轻松愉快,有效地促进幼儿各方面素质全面和谐发展的新型幼儿园教学模式,确立一套更为宽泛的思维发展评价体系,是中国当代新世纪幼儿教育的一大难题。要使课程目标符合幼儿发展的实际水平,满足幼儿的发展需要,客观上教师必须了
期刊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作为幼儿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要不断地开阔幼儿的思路,活跃他们的思维,让他们打破时空限制进行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笔者长期从事幼儿语言教学活动,在培养幼儿想象力方面作了一些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效。    一、根据年龄特点,培养幼儿读图能力    幼儿的思维是具体形象思维,所以提供给他们看的书多是图文并茂,并且是年龄越小,图画越多越精美,文  字却越少越大,作为幼
期刊
责任心是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感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言论、行动、等持认真负责,积极主动的态度而产生的情绪,体验,可以有效地提高学习积极性,自觉加强意志锻炼,促进个性的全面发展。它是幼儿未来发展,立足社会的重要因素。新《纲要》的社会领域的教育目标明确提出“能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不怕困难,有初步的责任心”。然而在今天,许多幼儿在家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一切都有家长包办。久而久之,幼儿缺乏责任心的现象非常严重。  
期刊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全新的、先进的教学手段,已经深入到教育的每个角落。但纵观多媒体教学的发展现状,其显著特征就是存在不平衡性,多媒体教学在中、东部幼儿课堂教学中运用非常普遍,而在西部欠发达地区使用多媒体技术教学的幼儿园少之又少。但作为教育现代化重要手段的多媒体教学技术怎样才能适合在西部欠发达地区幼儿园使用,多媒体教学将对传统的幼儿教育产生何种作用。    一、多媒体教学技术
期刊
今天的幼儿将是21世纪的主人,时代对未来人才的需要是学前教育不可回避的挑战。只有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人,才可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自信心是一个人对自身力量的认识和充分估计,是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树立良好的自信心,是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之一。培养自信心,能使幼儿产生积极的自我肯定,这对良好的个性品质的形成至关重要。反之,如果幼儿缺乏自信心,认为自己什么都不行,什么都不如别人,成功感得不到满足,做什么
期刊
摘要 心理理论是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的重要方面,探讨心理理论对儿童的发展和社会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大量研究表明:同伴间积极的交往会促进个体心理理论的能力的发展。本文依据同伴关系影响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相关理论研究成果,提出一定的教育对策,以便为我们更好地促进儿童心理理论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 心理理论 同伴关系 家庭规模     “心理理论”(Theory of mind)是指个体对自己或
期刊
摘 要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从体育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学、婴儿心理学等多角度探讨了动作对于婴幼儿心理发展的影响,可以发现,婴幼儿动作对心理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从而呼吁家长和教育工作者要积极开展婴幼儿身体运动。  关键词 动作;影响;婴幼儿心理发展    婴幼儿时期是早期教育和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国内外很多专家都指出:婴幼儿时期的教育对人一生的心理发展是关键期。抓住这一关键期进行合理的早期教
期刊
在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中,利用一个个短小精悍、生动有趣的故事来对幼儿进行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是一种很有效的教学手段,同时,也是一种非常符合幼儿年龄特征的、深受幼儿喜爱的教学形式。新《纲要》倡导对幼儿情感体验方面的培养,故事教学也同样很好的达到了这种效果。但是,我们传统故事教学里针对丰富幼儿词汇这一方面能力的培养也是需要我们幼儿教师们坚持下去的,改革不是要把所有的东西都撤换掉,而是应该取传统之精华,个
期刊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而习惯就应该从小培养。学前阶段是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最佳期。让我们来看一个例子:197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聚会。有人问其中一位:“你在哪所大学、哪所实验室里学到了你认为最重要的东西呢?”出人意料,这位白发苍苍的学者回答说:“是在幼儿园。”又问:“在幼儿园里学到了什么呢?”学者答:“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饭前
期刊
幼儿教育中的自由活动是幼儿一日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是实现幼儿园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在《幼儿园工作规程》中也明确提出:“幼儿园应保证幼儿愉快的、有益的自由活动”。对于这种自由活动的质量评价具有双重性:既应当是幼儿愉快的活动,又应当是有利于幼儿身心发展的活动。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寓教育于自由活动中,有利于幼儿身心和谐发展。那么,如何指导幼儿进行自由活动呢?    一、设定目标,构建环境    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