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运动员的身份认同困境

来源 :体育时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fur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803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5)11-000-01
  摘 要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对中国运动员的身份认同进行分析,指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字 运动员 身份认同 困境
  一、运动员身份认同困境成因解析
  (一)历史因素
  中国的历史在大部分时间里,鲜有真正意义上的运动员出现,以运动贯穿职业生涯始终的多数是军人或者为某些组织进行军事行动的雇佣兵(团)。所以,“运动员”的概念从一开始,对于中国人来说就是模糊的,不确切的,对于运动员的印象,从某种程度上说甚至是排斥的—运动似乎就是暴力或者战争的代名词。
  (二)文化因素
  中华文明近两千年中,历朝历代统治者们压倒性多数地信奉儒家思想,并且屡试不爽。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七中曾有 –“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记叙:宋初宰相赵普,人言所读仅只《论语》而已。而儒家思想是保守的,认为社会是退化的,最好的永远是最好的,而最好的时代已经过去。
  (三)制度因素
  举国体制下的运动员选拔、培养方法显得简单粗暴,无论是市级、省级的体校还是一些体育类大学等高等院校在完成“提高运动员运动成绩”这一看似最最主要的指标的同时,严重忽视了对于运动员精神文化层面的塑造与关怀,对于运动员“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评价也绝非空穴来风。
  (四)经济因素
  举国体制下,运动员所属的运动队对于其收入问题上也存在这明显的问题。近年来,媒体多次曝光运动员与起所属单位之间因收入分配不均发生争执、甚至诉诸法庭。用“层层剥削”形容毫不为过。在运动员参赛并且取得成绩之后,所得将近以大比例划分给其所属单位的现象依旧是制度化的,更遑论那些并没有在赛场取得好成绩的运动员,经济收入对他们来说更是微薄。
  (五)政治因素
  中国运动员在国内、国际舞台上的政治意义在一定意义上压倒了竞技运动本身的意义--在19世纪到20世纪的一些时间点上,甚至完全成為了意识形态之间交流、竞赛甚至倾轧的工具,这种情况与同处社会主义阵营的一些国家(比如朝鲜等)极其类似。运动员作为“人”而应得到的对于个体的尊重严重缺失,这也间接促成了运动员异化的现象的发生(比如服用兴奋剂、年龄造假等),进而恶性循环。
  二、中国运动员打破身份认同困境有利条件分析
  (一)国家政策支持
  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关于加快体育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在开篇部分提到“加快发展体育产业,对拓展体育发展空间,丰富群众体育生活,培养体育人才,提高全民族身体素质、生活质量和竞技体育水平,促进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的转变,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市场环境的改变
  处于计划经济模式向市场经济模式转型中的中国,政府对于社会资源的“体制之手”逐渐放开,在体育市场的运作方面同样如此,越来越多的运动员有了更多选择的权利,而不是简单地依附于某个运动队。近年来,李娜等运动员纷纷“单飞”就是最好的例证。
  (三)运动员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
  最近10-20年来,中国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运动员,姚明、易建联、李娜、孙杨等运动员不仅在国内外赛场取得了让人瞩目的优异成绩,更是在应对国内外媒体、处理紧急的公关事件等与社会的交流接触的层面上做出了让人耳目一新的改变,中国的运动员羞于表达、不知道如何表达的形象将成为过去。
  三、现阶段打破身份认同困境的对策解析
  (一)建立健全体育市场的竞争机制与法规
  健全、公平的体育市场运行机制是运动员的职业生涯得以良好发展的前提保证,也是中国运动员迫切需要的。留有明显计划经济影子的“举国体制”之手的一步步放开依旧需要时间,各项制度与法规的完善也需要除运动员本身之外的各方努力,这就需要中国政府以一个海纳百川的心态与“民间”的体育组织合作。
  (二)媒体良性引导舆论,给运动员宽松的氛围
  外界对于运动员的印象大多数来自于媒体的报道,图片、影像资料经过媒体的整合,传递出一种对于运动员的判断。在建立健全建立健全体育市场的运行机制的基础上,如何结合媒体的价值观输出,整合与运动员有关的新闻进行广泛、有效而真实的传播显得格外重要。
  (三)加快对于运动员文化、心理层面的塑造
  缺乏对于运动员进行运动文化的灌输已是常态—这也就直接导致了我国运动员对于他们从事运动的思考方式有着和外国(尤其是西方)选手相比巨大的不同。所以在培养运动员的过程中,除去运动成绩方面上的提高之外(这也是最基本的),显得迫在眉睫的文化、心理层面的塑造也必须逐渐开展起来。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从历史、文化、经济、制度等方面对于“中国运动员身份认同困境”做了一番分析之后,不难发现,对于我国运动员的身份认同问题,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因地制宜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在“举国体制”逐渐松动的过程中,运动员对于自身发展有个更多选择的空间,更自由的竞争环境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前提,这位运动员走出“身份认同困境”提供了很好的宏观保证。
  (二)建议
  1.深化体育市场制度改革,与国际接轨
  参考国外先进的体育市场运营制度与经验,审时度势、因地制宜地开展我国体育市场相关制度的改革与创新,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体育市场运营道路。为我国运动员的职业生涯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大环境。
  2.媒体因势利导,重塑运动员形象
  真实、客观、准确地报道中国运动员在训练、比赛以及生活中个个环节并且因势利导对于遭受“身份认同困境”困扰的中国运动员来说至关重要。中国的主流媒体有义务和责任来完成时代赋予他们的使命。
  3.加快对于运动员文化、心理层面的塑造
  “他山之石,可以为错”—但“身份认同困境”的解决,运动员自身素质的提高也是极其关键的一环。加强文化课程的学习,提高自身修养以及对于体育的理解成为了当务之急。
其他文献
中图分类号:G852.9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5)11-000-01  摘 要 当今世界,国际之间的竞争已不再局限于经济以及军事实力的竞争,在教育领域同样存在着竞争,体育作为老门学科,在推动教学事业发展的道路上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随着我国教育事业改革的逐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教学之路,俨然成为当前体育教学改革的主流方向。但是,就当前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发展现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5)11-000-02  摘要:随着东西体育事业交流与合作深度的不断加强,东西方体育文化的差异也逐渐凸显。本文立足于东西方体育文化的特征,探究东西方体育文化的差异。  关键词:体育;东西方;文化差异  一、引言  随着时代的进步,东西方的体育事业迎来了发展的快速期。特别是在以奥林匹克运动会为代表的国际体育赛事的影响下,东西
电视特别节目,作为电视机构打破常规,精心策划、编排的电视节目,能够为电视机构收获巨大的社会影响和经济效应。其报道内容和报道方式,影响着节目的质量,直接关系到节目的成功与否
我国媒介间的竞争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而日趋激烈,尤其近几年,在全媒体的冲击下,平面媒体的发展越来越受到限制,但其凭借自身优势依然顽强坚守。与此同时,NBA作为世界家
摔跤跆拳道和柔道运动进入奥运会成为奥运会项目是传统武术运动的成功典例,通过查阅资料类比和分析对摔跤、跆拳道和柔道进行研究,可以为中国武术运动提供有益的借鉴,进一步促进
中图分类号:G852.16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5)11-000-01  摘 要 八卦掌作为广博的武术拳种中的一类,以其独特的运动特点、深厚的文化内涵、修身养性的奇特效果以及其玄妙的攻守招式等在武术中独树一帜。通过对八卦掌相关的文献资料进行分析可知,八卦掌具有丰富的文化价值,主要通过八卦掌传承的文化价值、富含哲理的文化价值、攻防技击的文化价值三个方面来阐述八卦掌的文化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5)11-000-01  摘 要 体育的功能,即体育所能起到的作用或是体育的价值。体育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自从它产生之日起,就发挥着自己区别于其它文化现象的功能,体现着自己区别于其它文化现象的价值。在此,我通过在中国知网、谷歌学术网、和万方数据库搜索下载并阅读了17篇有关运动损伤的论文、期刊,来进行文献综述的撰写。  关键词
中图分类号:G83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5)11-000-01  摘 要 随着体育科技迅猛发展,我国体育已经进入了一个新时期,不断提高教练员的执教水平,对运动员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重视和不断提升体操教练员的素质和能力,对提高我国竞技体操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探索新时期体操教练员应该具备的素质和能力,从而进一步提升我国竞技体操综合水平。  关键词 体操
中图分类号:G812.0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5)11-000-01  摘 要 本文通过论述体育领域具有代表性的公共政策,分析这些公共政策的执行情况并探讨这些公共政策对我国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发展的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关键词 体育领域 公共政策 作用  一、体育领域公共政策概述  (一)政策  政策即社会公共权威在特定情境中,为达到一定目标而制定的行动方案或行为准则,
未成年的自我保护意识不强,很容易受到外界的侵害.体育运动中难免会有一些磕磕碰碰,严重的话会使学生的安全受到威胁.教师不可能时刻都关注着学生,而且学生的数量居多,教师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