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32岁那年,他的处女诗歌获奖,以此为契机,一发不可收拾,之后,三十几年间共获得奖项400余次,被称为“获奖大王”;黄山笔会,开启了他的笔会之门,几十年里参加了50余次杂志社相邀的出资笔会,创故事界“笔会专业户”之美誉。
他就是顾文显,一个大名鼎鼎的故事家,同时还被称为“顾满天”“故事界常青树”“故事泰斗”……迄今为止,500多篇文章被选刊转载,400多篇作品被多种选集收入,已发表作品超过1000万字,自2007年萌生涉足影视剧创作的想法后,迄今已完成30集电视剧两部,电影10部,其中拍摄并上映3部,微电影7部。
获奖改变命运
顾文显是共和国的同龄人,出生在青岛市。12周岁那年,由于家人住腻了都市,要求到吉林农村落户,顾文显在6年制小学才读完5年级,便跟随父母来到原浑江市六道江公社下甸子五队当了农民。那个地方离最近的大队还有10里山路,小屯子里没电灯没供销社没学校甚至缺水,全队除了五类分子外没一个人识字。结束了学生生涯,顾文显便充当半劳动力,并于15周岁时正式成为整劳动力。
那时,他长得矮小瘦弱,掉进雪坑里半天爬不上来。残酷的长时间的野外劳作使其手脚冻伤,溃烂,晚上,躺在被子里浑身疼痛。那个年代,想当菜民,当工人……简直就是妄想!
然而,他不甘心,9岁时能照猫画虎地敷衍点儿旧体诗,10岁就可以大体上读懂文言文,这样的素质跟农民窝在一起太亏,在他内心深处最强烈的愿望,就是自己必须干点儿什么才对得起自己。于是,他在煤油灯下死命地自学文化。后来,由于父亲心疼油钱,他的学习不得不转入地下。教材没有,几本中医书,几本毛选、毛诗,还有邻居一本“文革”中没被抄走的《林海雪原》,都成了他学习的工具书,他成为下甸子五队鹤立一方的“文化人”,得以在生产队里做记工员、会计以及在队办小学任民办教师。1983年前后,市教育局搞全市教师过关考试,当时考的是中学老师的课程,过关的比例很小,但他成了六道江200名教师中唯一一名双科过关的教师。
那时,山沟里已有了电灯,他白天上课,早晚还要种自留地,只有待全家人都睡下后,才能悄悄起来写东西。1981年,他的努力有了回报,获得全市庆祝建国31周年诗歌比赛一等奖,次年在《吉林日报》发表诗歌处女作,他那时已经32周岁了。此后,他不断在全国各报刊发表作品,还获了奖,终于被白山市群众艺术馆的领导看中,1985年3月调入馆里工作。
多年来,他不但成为全国故事作家中的佼佼者,粗略统计,他获得过各种作品奖励约400次,不但故事,还有小说、散文、诗歌,乃至诗词、歌词……除故事外,先生荣获全国两大小小说刊物——《小小说选刊》和《微型小说选刊》的多次奖励,获得过《中国作家》“道光廿五短篇小说优秀作品奖”(全国只有10名)和《人民文学》“三个代表的忠实实践者优秀报告文学奖”。
很多读者好奇地问:“先生的获奖证书摞起来,有您高了吧?”
“那得分怎么个摞法,要是连封皮一块儿,姚明也比不上;假如抽出证书的内芯,那么,武大郎也比它高。”顾先生极认真地回答。
笔会成就梦想
早在1984年,偶然的一次成功让他受到了启发,那时上海一家故事杂志《采风》公开征求新故事力作,由杂志社出钱邀请全国14位作家赴黄山开笔会,顾文显凭借处女作《铁拐李招亲》应征,竟然成为北方唯一的同时也是最年轻的受邀作者,笔会期间评出四篇较好的作品,《铁》文名列其中。受到鼓舞,他接连又在国家级大刊发表了好几篇新故事作品,1988年又被《曲艺》杂志邀往银川参加笔会。
1992年,顾文显的生活陷入窘境,他没有房子可住,办公室当家了,办公桌当床了。同时,山沟里邻居来白山市上初中的孩子还需要他照顾,可想而知,他的日子过得极其艰难。为了生存,他忍痛割爱,将创作重心由纯文学向稿酬更高的故事转移。也就是从那时起,他开始全身心地投入故事创作。因为内容新颖,他的故事作品如电波一般,实现了“全覆盖”,抢占了全国各大中小故事报刊。《故事会》《民间文学》《故事世界》《故事家》《故事林》《今古传奇·故事版》《民间故事》《古今故事报》……几乎期期都能见到“顾文显”的大名。他的故事作品接二连三地见刊见报,故事大赛中更是接连不断地夺魁:《瘫子总裁》《咱是好姐妹》《两个母亲》《教授和小保姆》《三脚呱嗒儿狐》《欲擒故纵》《女贼与县长》《少年和毒贩》等接连荣获中国期刊以及《民间文学》《故事会》《故事林》《故事家》《故事世界》等杂志一等奖,《龙凤居情仇》获长白山文艺奖,为此,他获邀参加笔会50余次。
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顾文显的故事创作达到了巅峰状态,一举成为全国新故事界公认的超一流高手。特别是注入新理念的传统故事,可以说是独占了中国故事杂志的半壁江山。同时,故事创作的稿费收入,也帮顾文显摆脱了困境。
正因他在故事界的广泛影响,1998年起,顾文显被福建省《故事林》杂志聘为文编顾问,一做就是8年;1999年,他还被聘为吉林省《民间故事》杂志特约编辑,2003年至2007年则被改聘为特邀副主编。进入21世纪,顾文显的年龄与时俱进,老了。然而,他非但没有在事业上“退休”,创作热情也毫无减弱之势,每年发表作品均在50万字以上,所以,“中国故事界的长青树”的桂冠当之无愧地戴在了他的头上。2012年3月,顾文显被中国故事期刊协会授予“2011年杰出故事家”称号,这是第三届评选,每届只评一个!
曾几何时,他一年数百篇作品问世,覆盖许多报刊,被诸多杂志社出资请去参加笔会,饱览了许多名山大川,因此,在业内人士口中,有“顾满天”“获奖大王和笔会专业户”的美称。
沙龙推动故事
顾文显是个懂得感恩的人,故事让他获得了一份好工作,他也要尽自己所能回报社会。1995年,全国性的抢救文化遗产工作展开,受其鼓舞和感召,顾文显立即投入到自己原来并不重视的民间文学抢救事业中去。10年来,在单位没经费的情况下,他深入农村,自费办伙食,跟会讲民间故事的农民、民间艺人交朋友,先后挖掘、抢救了近百万字的民间故事资料,发现、举荐了6位由吉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的省级故事家,在全省总共19名故事家中占了三分之一,受到省文联、省民协领导的高度赞扬。在此基础上,他编辑了《吉林民间文学三套集成故事卷——浑江市区卷》,整理出版了《贾成明故事集》和《南侠、北侠》,后者获第二届北方十省民间文学评奖一等奖。 顾文显是个不安分的人。他自己说,有忧患意识。他仔细掂量了自己的实力,认为新故事是新兴文体,白山地区与其他地区的作者差距小于纯文学,于是干脆拉起一支队伍来。静下心来,这位昔日的农民颇有使命感地分析了一下白山市的创作形势,白山建市时间短,创作人才被省、其他市不断“抽条”,作者中鲜有佼佼者,文学底蕴不是那么深厚,如果抓诗歌、小说,恐怕很难跟全国同类城市竞争,也就是说形不成“群”。如何能做出点儿与众不同的事业来呢?据先生自己说,为了实现这个梦想,其时真的有壮士断腕的悲情,忍痛割舍了自己酷爱着的诗歌、小说,拿出主要精力来探讨新故事创作。试探了几年以后,他在全国故事界越来越火,至1996年达到了巅峰状态,成为全国新故事界超一流的高手。这时,他感觉自己具备了相应的号召力,便把事先有计划培养的几个故事作者拢到一起,又动员几位有故事天赋的散文、小说作者转行写故事,“白山市新故事沙龙”就这样诞生了。
沙龙活动不像政府行为可以硬性规定,要巩固发展,需要拉拢感情,比如聚会、吃饭什么的。先生稿费多,在群体中是“大户”,自然又得多付出,事后细算一下,他零星付出的钱足可以去东南亚风光一回了。这位曾经的农民就如此默默地为家乡的文化事业贡献着,尽一个普通公民的所能。
沙龙最火的时候几乎每周都有聚会,大家作品发表的数量、质量不断地提高,20位沙龙成员几乎都是从白手起家到人人有作品问世,这是相当不容易的成果。先生提出的口号已经变为不争的事实:全国凡是发表新故事的杂志都必须有白山人的作品!回忆当年情景,顾文显立刻变得亢奋起来:“那时候,故事杂志多,我盯着信息,哪个地方冒出一家,白山作者立即发文占领,那感觉真是无比爽快!”沙龙成员20人,在全国各杂志获奖的达七八名;中国故事杂志的权威无疑是《故事会》,它创立了约20届故事培训班,白山市参与的作者居然有八位。
那时,白山故事沙龙早已火遍了大江南北,故事界里没人不知道白山沙龙的厉害,故有“南杭州,北白山”之说。兴旺时期,先后有《故事会》《故事世界》《故事报》及《民间故事》等杂志的主编或者副主编率编辑专程来白山组稿,与会人员们的全部费用均由对方出,这样的待遇在全国也不多见。2002年,河南《故事家》专门搞了一次“东北之夏”笔会,征稿结束后发现,其他地区的作品远不及白山沙龙的质量高,便决定该笔会全部由白山市沙龙的人员参加。
《故事家》的发现和沙龙的组建是顾文显的两大成功。2007年,他又在长春创建了长春故事沙龙。
文字丰盈夕阳
2006年夏季,顾文显在省城长春得了一场大病,连遗嘱都写下了。对于这位把生死当成嬉笑话题的人,可见其病得不轻。虽然他的身子病了,可大脑还是好使的,生病期间,电视台的人请他帮忙看过一部电视剧本,这让他大开眼界,心想:“如此水平的东西,居然敢送电视台?”习惯把坏事变成好事的顾文显,决定让那个剧本为他浪费掉的时间买单,“我不能白浪费好几天的工夫,就是那个剧本给了我信心,让我感到我不但能写,而且绝对能写好。”病情稍微好转,他就开始坚持于病床上构思,并于2008年完成自己的农村励志、创业电视剧,也是他剧本的处女作《依山傍水人家》,这个剧本入选某市面向全国征剧本的第一名。
2009年,他的两部电影处女作《翻过那些山》和《阿K诗篇》同时被长影投拍。据制片主任说,一位编剧同时拍摄两部电影此为首例,媒体称:“顾文显改写了共和国的电影史!”同时,先生还在《翻过那些山》中饰演小学校长崔凤麟一角。当年,长影内部打分,两部影片得分均名列前茅,巨幅宣传画被推到长影大院很显著的位置宣传展示;2009年他创作的农村喜剧《你有素质吗》,2010年10月被北京某公司拍摄为数字电影。
2011年夏末,他只身前往北京,修改了39集大型神话历史剧《妈祖》;2013年冬,又参与了大型史诗抗战剧《东方战场》的改编工作。与此同时,他独立编剧的另一部新农村电视喜剧已签出去。影视界有些人尽皆知的不可预测变故,如果不是这些变故,他上述那部戏早已与观众见面了。
2014年秋,顾文显从文已过32个年头。这个秋天,他做出一个决定:有生之年,实实在在地下到农村,去真正深入一回生活。几经掂量,这个有着与众不同思维的花甲老人,选中了长春市农安县合隆镇的陈家店村,并先期特意过去考察了一下,中意后,经长春市电影电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王佳振先生与农安县委宣传部有关领导协调,他顺利入驻该村。此后,每月坚持过去生活几天。在为期一年的深入生活过程中,先生的预期目标是,接受新农村的新影像,替换掉头脑中固有的农村必是落后、贫苦的旧观念,现已完成了一部文化底蕴与艺术含量双高的作品。同时,顾文显先生还打算在三年内,把多年农村的经历写成农村小说三部曲,去反映农村不同时期农民的生活状况,让家国情怀成为该系列的主旋律。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开。顾文显,故事界的泰斗,一直信奉舒适只能丧失人的斗志,在逆境中成长,在低谷时总结,正如他所说:“在逆境中成长挺舒服!”
他就是顾文显,一个大名鼎鼎的故事家,同时还被称为“顾满天”“故事界常青树”“故事泰斗”……迄今为止,500多篇文章被选刊转载,400多篇作品被多种选集收入,已发表作品超过1000万字,自2007年萌生涉足影视剧创作的想法后,迄今已完成30集电视剧两部,电影10部,其中拍摄并上映3部,微电影7部。
获奖改变命运
顾文显是共和国的同龄人,出生在青岛市。12周岁那年,由于家人住腻了都市,要求到吉林农村落户,顾文显在6年制小学才读完5年级,便跟随父母来到原浑江市六道江公社下甸子五队当了农民。那个地方离最近的大队还有10里山路,小屯子里没电灯没供销社没学校甚至缺水,全队除了五类分子外没一个人识字。结束了学生生涯,顾文显便充当半劳动力,并于15周岁时正式成为整劳动力。
那时,他长得矮小瘦弱,掉进雪坑里半天爬不上来。残酷的长时间的野外劳作使其手脚冻伤,溃烂,晚上,躺在被子里浑身疼痛。那个年代,想当菜民,当工人……简直就是妄想!
然而,他不甘心,9岁时能照猫画虎地敷衍点儿旧体诗,10岁就可以大体上读懂文言文,这样的素质跟农民窝在一起太亏,在他内心深处最强烈的愿望,就是自己必须干点儿什么才对得起自己。于是,他在煤油灯下死命地自学文化。后来,由于父亲心疼油钱,他的学习不得不转入地下。教材没有,几本中医书,几本毛选、毛诗,还有邻居一本“文革”中没被抄走的《林海雪原》,都成了他学习的工具书,他成为下甸子五队鹤立一方的“文化人”,得以在生产队里做记工员、会计以及在队办小学任民办教师。1983年前后,市教育局搞全市教师过关考试,当时考的是中学老师的课程,过关的比例很小,但他成了六道江200名教师中唯一一名双科过关的教师。
那时,山沟里已有了电灯,他白天上课,早晚还要种自留地,只有待全家人都睡下后,才能悄悄起来写东西。1981年,他的努力有了回报,获得全市庆祝建国31周年诗歌比赛一等奖,次年在《吉林日报》发表诗歌处女作,他那时已经32周岁了。此后,他不断在全国各报刊发表作品,还获了奖,终于被白山市群众艺术馆的领导看中,1985年3月调入馆里工作。
多年来,他不但成为全国故事作家中的佼佼者,粗略统计,他获得过各种作品奖励约400次,不但故事,还有小说、散文、诗歌,乃至诗词、歌词……除故事外,先生荣获全国两大小小说刊物——《小小说选刊》和《微型小说选刊》的多次奖励,获得过《中国作家》“道光廿五短篇小说优秀作品奖”(全国只有10名)和《人民文学》“三个代表的忠实实践者优秀报告文学奖”。
很多读者好奇地问:“先生的获奖证书摞起来,有您高了吧?”
“那得分怎么个摞法,要是连封皮一块儿,姚明也比不上;假如抽出证书的内芯,那么,武大郎也比它高。”顾先生极认真地回答。
笔会成就梦想
早在1984年,偶然的一次成功让他受到了启发,那时上海一家故事杂志《采风》公开征求新故事力作,由杂志社出钱邀请全国14位作家赴黄山开笔会,顾文显凭借处女作《铁拐李招亲》应征,竟然成为北方唯一的同时也是最年轻的受邀作者,笔会期间评出四篇较好的作品,《铁》文名列其中。受到鼓舞,他接连又在国家级大刊发表了好几篇新故事作品,1988年又被《曲艺》杂志邀往银川参加笔会。
1992年,顾文显的生活陷入窘境,他没有房子可住,办公室当家了,办公桌当床了。同时,山沟里邻居来白山市上初中的孩子还需要他照顾,可想而知,他的日子过得极其艰难。为了生存,他忍痛割爱,将创作重心由纯文学向稿酬更高的故事转移。也就是从那时起,他开始全身心地投入故事创作。因为内容新颖,他的故事作品如电波一般,实现了“全覆盖”,抢占了全国各大中小故事报刊。《故事会》《民间文学》《故事世界》《故事家》《故事林》《今古传奇·故事版》《民间故事》《古今故事报》……几乎期期都能见到“顾文显”的大名。他的故事作品接二连三地见刊见报,故事大赛中更是接连不断地夺魁:《瘫子总裁》《咱是好姐妹》《两个母亲》《教授和小保姆》《三脚呱嗒儿狐》《欲擒故纵》《女贼与县长》《少年和毒贩》等接连荣获中国期刊以及《民间文学》《故事会》《故事林》《故事家》《故事世界》等杂志一等奖,《龙凤居情仇》获长白山文艺奖,为此,他获邀参加笔会50余次。
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顾文显的故事创作达到了巅峰状态,一举成为全国新故事界公认的超一流高手。特别是注入新理念的传统故事,可以说是独占了中国故事杂志的半壁江山。同时,故事创作的稿费收入,也帮顾文显摆脱了困境。
正因他在故事界的广泛影响,1998年起,顾文显被福建省《故事林》杂志聘为文编顾问,一做就是8年;1999年,他还被聘为吉林省《民间故事》杂志特约编辑,2003年至2007年则被改聘为特邀副主编。进入21世纪,顾文显的年龄与时俱进,老了。然而,他非但没有在事业上“退休”,创作热情也毫无减弱之势,每年发表作品均在50万字以上,所以,“中国故事界的长青树”的桂冠当之无愧地戴在了他的头上。2012年3月,顾文显被中国故事期刊协会授予“2011年杰出故事家”称号,这是第三届评选,每届只评一个!
曾几何时,他一年数百篇作品问世,覆盖许多报刊,被诸多杂志社出资请去参加笔会,饱览了许多名山大川,因此,在业内人士口中,有“顾满天”“获奖大王和笔会专业户”的美称。
沙龙推动故事
顾文显是个懂得感恩的人,故事让他获得了一份好工作,他也要尽自己所能回报社会。1995年,全国性的抢救文化遗产工作展开,受其鼓舞和感召,顾文显立即投入到自己原来并不重视的民间文学抢救事业中去。10年来,在单位没经费的情况下,他深入农村,自费办伙食,跟会讲民间故事的农民、民间艺人交朋友,先后挖掘、抢救了近百万字的民间故事资料,发现、举荐了6位由吉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的省级故事家,在全省总共19名故事家中占了三分之一,受到省文联、省民协领导的高度赞扬。在此基础上,他编辑了《吉林民间文学三套集成故事卷——浑江市区卷》,整理出版了《贾成明故事集》和《南侠、北侠》,后者获第二届北方十省民间文学评奖一等奖。 顾文显是个不安分的人。他自己说,有忧患意识。他仔细掂量了自己的实力,认为新故事是新兴文体,白山地区与其他地区的作者差距小于纯文学,于是干脆拉起一支队伍来。静下心来,这位昔日的农民颇有使命感地分析了一下白山市的创作形势,白山建市时间短,创作人才被省、其他市不断“抽条”,作者中鲜有佼佼者,文学底蕴不是那么深厚,如果抓诗歌、小说,恐怕很难跟全国同类城市竞争,也就是说形不成“群”。如何能做出点儿与众不同的事业来呢?据先生自己说,为了实现这个梦想,其时真的有壮士断腕的悲情,忍痛割舍了自己酷爱着的诗歌、小说,拿出主要精力来探讨新故事创作。试探了几年以后,他在全国故事界越来越火,至1996年达到了巅峰状态,成为全国新故事界超一流的高手。这时,他感觉自己具备了相应的号召力,便把事先有计划培养的几个故事作者拢到一起,又动员几位有故事天赋的散文、小说作者转行写故事,“白山市新故事沙龙”就这样诞生了。
沙龙活动不像政府行为可以硬性规定,要巩固发展,需要拉拢感情,比如聚会、吃饭什么的。先生稿费多,在群体中是“大户”,自然又得多付出,事后细算一下,他零星付出的钱足可以去东南亚风光一回了。这位曾经的农民就如此默默地为家乡的文化事业贡献着,尽一个普通公民的所能。
沙龙最火的时候几乎每周都有聚会,大家作品发表的数量、质量不断地提高,20位沙龙成员几乎都是从白手起家到人人有作品问世,这是相当不容易的成果。先生提出的口号已经变为不争的事实:全国凡是发表新故事的杂志都必须有白山人的作品!回忆当年情景,顾文显立刻变得亢奋起来:“那时候,故事杂志多,我盯着信息,哪个地方冒出一家,白山作者立即发文占领,那感觉真是无比爽快!”沙龙成员20人,在全国各杂志获奖的达七八名;中国故事杂志的权威无疑是《故事会》,它创立了约20届故事培训班,白山市参与的作者居然有八位。
那时,白山故事沙龙早已火遍了大江南北,故事界里没人不知道白山沙龙的厉害,故有“南杭州,北白山”之说。兴旺时期,先后有《故事会》《故事世界》《故事报》及《民间故事》等杂志的主编或者副主编率编辑专程来白山组稿,与会人员们的全部费用均由对方出,这样的待遇在全国也不多见。2002年,河南《故事家》专门搞了一次“东北之夏”笔会,征稿结束后发现,其他地区的作品远不及白山沙龙的质量高,便决定该笔会全部由白山市沙龙的人员参加。
《故事家》的发现和沙龙的组建是顾文显的两大成功。2007年,他又在长春创建了长春故事沙龙。
文字丰盈夕阳
2006年夏季,顾文显在省城长春得了一场大病,连遗嘱都写下了。对于这位把生死当成嬉笑话题的人,可见其病得不轻。虽然他的身子病了,可大脑还是好使的,生病期间,电视台的人请他帮忙看过一部电视剧本,这让他大开眼界,心想:“如此水平的东西,居然敢送电视台?”习惯把坏事变成好事的顾文显,决定让那个剧本为他浪费掉的时间买单,“我不能白浪费好几天的工夫,就是那个剧本给了我信心,让我感到我不但能写,而且绝对能写好。”病情稍微好转,他就开始坚持于病床上构思,并于2008年完成自己的农村励志、创业电视剧,也是他剧本的处女作《依山傍水人家》,这个剧本入选某市面向全国征剧本的第一名。
2009年,他的两部电影处女作《翻过那些山》和《阿K诗篇》同时被长影投拍。据制片主任说,一位编剧同时拍摄两部电影此为首例,媒体称:“顾文显改写了共和国的电影史!”同时,先生还在《翻过那些山》中饰演小学校长崔凤麟一角。当年,长影内部打分,两部影片得分均名列前茅,巨幅宣传画被推到长影大院很显著的位置宣传展示;2009年他创作的农村喜剧《你有素质吗》,2010年10月被北京某公司拍摄为数字电影。
2011年夏末,他只身前往北京,修改了39集大型神话历史剧《妈祖》;2013年冬,又参与了大型史诗抗战剧《东方战场》的改编工作。与此同时,他独立编剧的另一部新农村电视喜剧已签出去。影视界有些人尽皆知的不可预测变故,如果不是这些变故,他上述那部戏早已与观众见面了。
2014年秋,顾文显从文已过32个年头。这个秋天,他做出一个决定:有生之年,实实在在地下到农村,去真正深入一回生活。几经掂量,这个有着与众不同思维的花甲老人,选中了长春市农安县合隆镇的陈家店村,并先期特意过去考察了一下,中意后,经长春市电影电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王佳振先生与农安县委宣传部有关领导协调,他顺利入驻该村。此后,每月坚持过去生活几天。在为期一年的深入生活过程中,先生的预期目标是,接受新农村的新影像,替换掉头脑中固有的农村必是落后、贫苦的旧观念,现已完成了一部文化底蕴与艺术含量双高的作品。同时,顾文显先生还打算在三年内,把多年农村的经历写成农村小说三部曲,去反映农村不同时期农民的生活状况,让家国情怀成为该系列的主旋律。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开。顾文显,故事界的泰斗,一直信奉舒适只能丧失人的斗志,在逆境中成长,在低谷时总结,正如他所说:“在逆境中成长挺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