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是教育部倡导的大学生学科竞赛之一,是面向大学生的群众性科技活动。本文将结合历年省级和国家级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的组织和备战工作经验,探索一套有效的、可操作性强的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培训管理模式。
一、人才储备与选拔培训
(一)赛前的宣传动员。
从大一学生进校开始,学校利用专业教育、历届电子设计竞赛参赛概况、历届学生获奖情况、举办专题讲座、参观实验室、结合第二课堂活动等机会,做好大赛宣传动员工作,培养竞赛氛围,提高学生参加电子设计竞赛的意识和兴趣。同时也可以通过已参赛学生介绍学习经验、获奖情况、个人发展等,着力渲染参加电子设计竞赛对提高个人创新意识、强化动手能力、提升就业竞争力的帮助,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激情,踊跃参加训练和竞赛。同时通过校内的无线电协会、电子协会等学生社团组织,吸引一部分对电子竞赛类感兴趣的学生;通过举办“科技节”等日常科技类活动,使其中的骨干成为日后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的主力军。
(二)人员选拔及组队。
电子设计竞赛的参赛队员一般以三、四年级学生为主力,一、二年级优秀学生作为后备力量参与团队集训。在选拔方式上,立足于早发现、早培养,尤其是学生技术骨干队伍的储备。从现有的在各级各类科技创新活动中获奖的学生和其他主动要求热情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学生中进行选拔,建立“学生科技创新技术骨干储备库”,将那些“有兴趣,基础强,肯吃苦,善钻研”的学生作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主要培养对象,在日常的科技创新活动中给予场地和设备的支持,积极为这些学生提供参与学校各种科技创新活动的机会,有针对性地推荐各个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层次的科技创新活动。同时,积极鼓励科技创新能力较强的学生传帮带刚刚加入团队的学生,保持队伍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参赛队伍可根据学生自身特点,综合理论水平、动手能力、实践能力等各方面因素按照梯队原则、合理搭配组队,每队所配的一、二年级学生可作为将来竞赛主力队员进行锻炼和培养。
二、竞赛前的筹备与训练
结合多年组织和参赛经验,我们发现参赛初期学生大都存在以下不足:知识面不够广和宽,自学及查阅资料的能力不足;电子技术、微机原理等理论基础不够牢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创新能力欠缺,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不强,科研技能的掌握不够牢固,缺乏从事科学研究的综合能力。主要表现为:在设计方案的论证中,抓不住重点,不能从不同层次进行方案的对比论证,总体设计思路混乱;相关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很死板,相关仪器仪表的熟悉程度与应用意义的概念不够。因此,在组织培训阶段对学生基本知识技能的培训显得尤为重要,需要指导教师精心设计,整合培训内容,从知识的整体性、系统性出发,对培训内容进行整合设计。
一般赛前训练应从基础理论,技能训练,综合训练三个阶段对学生进行培训,以提升参赛学生的工程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培养论文的写作技能、团结协作精神、良好的竞赛心理和严谨的科学作风等为目标,提高学生的应赛能力。
(一)基础理论培训阶段。
该阶段安排在大二下学期,培训目标为:巩固学生的电子技术理论基础,锻炼基本的电子制作技能。选拔一批基础好、自学能力强、上进心强、潜力大的学生。培训内容主要有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单片机系统等;常用计算机应用软件及EDA软件的熟悉及焊接技能的初步培养等。
(二)技能培训阶段。
安排在大三上学期,培训内容为:电子设计综述,科技论文写作,软件工程技术,无线电技术;常用EDA软件使用技巧,VHDL语言及编程,单片机系统设计;常用仪器仪表使用,以及相应的实验和设计。培训目标:使学生熟练掌握常用EDA软件与单片机编程环境、各类仿真编程设备和常用仪器仪表的使用。采取设计方案写作、模块电路制作、设计与制作报告相结合进行考核和选拔,决出略多于参赛人数的学生进级下一阶段。
(三)综合训练阶段。
安排在大三下学期暑假期间,这阶段将确定重点培养对象即最终参加比赛的学生,每个参赛队由3名队员组成,确定核心队员,确定主攻方向。要求队员既能独立工作,又有较强的团队协作能力。对于重点培养对象,竞赛领导小组要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和辅导计划。该阶段以系统综合训练和竞赛实战模拟训练为主,并开始在导师指导下分组设计、制作、调试,完成实物。提升学生的竞赛能力。该阶段培训目标为:让学生通过一到三个完整的实际设计课题的综合训练(包括系统及软硬件设计与调试、资料查找与论文写作、答辩),将模块综合成某种功能的系统,以系统综合训练和竞赛实战模拟训练为主,提升学生的竞赛能力。
三、制定并完善有效的组织与过程管理办法
对参赛进行有效的组织与管理,是保障电子设计竞赛有序开展的必要环节,通常包括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建立激励机制、宣传、引导与动员及日常管理等内容。尤其是建立灵活、富有弹性、特色鲜明的组织管理制度,大力培养学生的“三自”能力,可以激发学生的个性,让学生成为“主动竞赛”的主力军,营造更为宽松的科技创新人才成长的环境和空间。
为确保竞赛组织各项工作有序进行,必须建立相应的组织管理机构,对参赛进行统筹管理。一般应以竞赛领导小组为首,下设日常管理组、导师组、器件组、加工组、资料组、外联组。由其是由学院领导牵头成立竞赛领导小组对整个备赛进行统一协调管理。负责审定电子设计竞赛的培养计划和集训方案;审定电子设计竞赛经费预算方案,并负责筹集和管理工作;听取各专业小组的汇报,并解决实际问题;聘请和考核专业导师;负责联系竞赛所需环境条件及资料建设;发布有关电子设计竞赛的工作安排及其他信息;负责竞赛的联络和组织工作;负责制定竞赛经费的具体管理办法和花费项目的审查工作。在参赛期间,更是要动员校内各方面力量全力做好后勤服务保障工作。
四、加强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和带动,只有提高指导教师的水平和能力,学生的科技活动才能得以顺利开展。教师的科技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学生的科技活动水平,要使学生的科技水平上档次,必须建立一支高水平的指导教师队伍。结合我校参赛经验,在培训中根据指导教师的情况,成立博士导师团,老年经验团,年轻创新团,按照不同的分工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培训,使得培训效果更加明显。
(一)赛前教师的准备工作。
指导教师要尽快根据学生的技术准备情况确定题目,并及时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主要内容有:所选题目的关键技术与指标分析;确定竞赛完成目标;提出总体设计方案和关键技术解决思路与实现路线;提出软硬件实现界面关系,进行任务分工和人员协调。
(二)对学生的训练过程进行阶段性评估。
对学生进行团队意识和责任心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强调参赛队员间的协作与交流,尤其是指导教师要对参赛中出现的困难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和应对措施。
(三)专家队伍的组织完善与功能完善。
校级专家组要进一步拓展工作思路,通过和谐、默契的工作,在环境建设、师资培训、学生选拔与培训、相关考核与分配政策的制订、赛期指导、后期总结等方面的工作中,责、权、利明确地承担相关工作。
一、人才储备与选拔培训
(一)赛前的宣传动员。
从大一学生进校开始,学校利用专业教育、历届电子设计竞赛参赛概况、历届学生获奖情况、举办专题讲座、参观实验室、结合第二课堂活动等机会,做好大赛宣传动员工作,培养竞赛氛围,提高学生参加电子设计竞赛的意识和兴趣。同时也可以通过已参赛学生介绍学习经验、获奖情况、个人发展等,着力渲染参加电子设计竞赛对提高个人创新意识、强化动手能力、提升就业竞争力的帮助,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激情,踊跃参加训练和竞赛。同时通过校内的无线电协会、电子协会等学生社团组织,吸引一部分对电子竞赛类感兴趣的学生;通过举办“科技节”等日常科技类活动,使其中的骨干成为日后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的主力军。
(二)人员选拔及组队。
电子设计竞赛的参赛队员一般以三、四年级学生为主力,一、二年级优秀学生作为后备力量参与团队集训。在选拔方式上,立足于早发现、早培养,尤其是学生技术骨干队伍的储备。从现有的在各级各类科技创新活动中获奖的学生和其他主动要求热情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学生中进行选拔,建立“学生科技创新技术骨干储备库”,将那些“有兴趣,基础强,肯吃苦,善钻研”的学生作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主要培养对象,在日常的科技创新活动中给予场地和设备的支持,积极为这些学生提供参与学校各种科技创新活动的机会,有针对性地推荐各个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层次的科技创新活动。同时,积极鼓励科技创新能力较强的学生传帮带刚刚加入团队的学生,保持队伍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参赛队伍可根据学生自身特点,综合理论水平、动手能力、实践能力等各方面因素按照梯队原则、合理搭配组队,每队所配的一、二年级学生可作为将来竞赛主力队员进行锻炼和培养。
二、竞赛前的筹备与训练
结合多年组织和参赛经验,我们发现参赛初期学生大都存在以下不足:知识面不够广和宽,自学及查阅资料的能力不足;电子技术、微机原理等理论基础不够牢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创新能力欠缺,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不强,科研技能的掌握不够牢固,缺乏从事科学研究的综合能力。主要表现为:在设计方案的论证中,抓不住重点,不能从不同层次进行方案的对比论证,总体设计思路混乱;相关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很死板,相关仪器仪表的熟悉程度与应用意义的概念不够。因此,在组织培训阶段对学生基本知识技能的培训显得尤为重要,需要指导教师精心设计,整合培训内容,从知识的整体性、系统性出发,对培训内容进行整合设计。
一般赛前训练应从基础理论,技能训练,综合训练三个阶段对学生进行培训,以提升参赛学生的工程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培养论文的写作技能、团结协作精神、良好的竞赛心理和严谨的科学作风等为目标,提高学生的应赛能力。
(一)基础理论培训阶段。
该阶段安排在大二下学期,培训目标为:巩固学生的电子技术理论基础,锻炼基本的电子制作技能。选拔一批基础好、自学能力强、上进心强、潜力大的学生。培训内容主要有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单片机系统等;常用计算机应用软件及EDA软件的熟悉及焊接技能的初步培养等。
(二)技能培训阶段。
安排在大三上学期,培训内容为:电子设计综述,科技论文写作,软件工程技术,无线电技术;常用EDA软件使用技巧,VHDL语言及编程,单片机系统设计;常用仪器仪表使用,以及相应的实验和设计。培训目标:使学生熟练掌握常用EDA软件与单片机编程环境、各类仿真编程设备和常用仪器仪表的使用。采取设计方案写作、模块电路制作、设计与制作报告相结合进行考核和选拔,决出略多于参赛人数的学生进级下一阶段。
(三)综合训练阶段。
安排在大三下学期暑假期间,这阶段将确定重点培养对象即最终参加比赛的学生,每个参赛队由3名队员组成,确定核心队员,确定主攻方向。要求队员既能独立工作,又有较强的团队协作能力。对于重点培养对象,竞赛领导小组要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和辅导计划。该阶段以系统综合训练和竞赛实战模拟训练为主,并开始在导师指导下分组设计、制作、调试,完成实物。提升学生的竞赛能力。该阶段培训目标为:让学生通过一到三个完整的实际设计课题的综合训练(包括系统及软硬件设计与调试、资料查找与论文写作、答辩),将模块综合成某种功能的系统,以系统综合训练和竞赛实战模拟训练为主,提升学生的竞赛能力。
三、制定并完善有效的组织与过程管理办法
对参赛进行有效的组织与管理,是保障电子设计竞赛有序开展的必要环节,通常包括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建立激励机制、宣传、引导与动员及日常管理等内容。尤其是建立灵活、富有弹性、特色鲜明的组织管理制度,大力培养学生的“三自”能力,可以激发学生的个性,让学生成为“主动竞赛”的主力军,营造更为宽松的科技创新人才成长的环境和空间。
为确保竞赛组织各项工作有序进行,必须建立相应的组织管理机构,对参赛进行统筹管理。一般应以竞赛领导小组为首,下设日常管理组、导师组、器件组、加工组、资料组、外联组。由其是由学院领导牵头成立竞赛领导小组对整个备赛进行统一协调管理。负责审定电子设计竞赛的培养计划和集训方案;审定电子设计竞赛经费预算方案,并负责筹集和管理工作;听取各专业小组的汇报,并解决实际问题;聘请和考核专业导师;负责联系竞赛所需环境条件及资料建设;发布有关电子设计竞赛的工作安排及其他信息;负责竞赛的联络和组织工作;负责制定竞赛经费的具体管理办法和花费项目的审查工作。在参赛期间,更是要动员校内各方面力量全力做好后勤服务保障工作。
四、加强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和带动,只有提高指导教师的水平和能力,学生的科技活动才能得以顺利开展。教师的科技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学生的科技活动水平,要使学生的科技水平上档次,必须建立一支高水平的指导教师队伍。结合我校参赛经验,在培训中根据指导教师的情况,成立博士导师团,老年经验团,年轻创新团,按照不同的分工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培训,使得培训效果更加明显。
(一)赛前教师的准备工作。
指导教师要尽快根据学生的技术准备情况确定题目,并及时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主要内容有:所选题目的关键技术与指标分析;确定竞赛完成目标;提出总体设计方案和关键技术解决思路与实现路线;提出软硬件实现界面关系,进行任务分工和人员协调。
(二)对学生的训练过程进行阶段性评估。
对学生进行团队意识和责任心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强调参赛队员间的协作与交流,尤其是指导教师要对参赛中出现的困难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和应对措施。
(三)专家队伍的组织完善与功能完善。
校级专家组要进一步拓展工作思路,通过和谐、默契的工作,在环境建设、师资培训、学生选拔与培训、相关考核与分配政策的制订、赛期指导、后期总结等方面的工作中,责、权、利明确地承担相关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