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才战略实施关键五问
人力资源业务伙伴的概念被炒了很多年,可是人力资源工作者(以下简称“HR”)真的懂得如何将人才战略与业务密切联系起来吗?怎样才称得上“战略密联业务”?事实上,人才战略的根基是业务战略,HR要想对人才战略进行工作分解,首先需要思考五大问题,这些问题涵盖了公司战略和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
问题一:战略对人才的挑战是什么。这里涉及对企业战略目标的理解,以及对战略目标下带来的人才数量缺口、能力质量上的不足的预判。
问题二:企业需要什么人才。这里涉及了对关键人才的界定与识别,以及对人才盘点的设计、操作和结果应用。
问题三:企业如何打造人才供应链。人才战略的关键内容就是打造人才供应链,即人才的“有没有”和“好不好”,这里主要涉及吸引人(招聘、雇主品牌、薪酬策略、团队建设等),培养人(培训项目、企业大学、师带徒制、评估反馈等)两大维度的工作。
问题四:企业如何有效保留人才、激活组织。这里主要涉及使用人(日常工作规范、绩效考核、动力管理等),发掘人(内部创新与创业、挑战性任务、人才转岗与内部交流等)两大维度工作。
问题五:谁来执行此项任务。其中包括三项思考,首先是人才战略的顶层设计,是公司决策层、高管的主要工作;其次是日常的选、育、用、留,属于业务管理者在一线的团建工作(主责与实施),以及HR在后台及综合板块的常规性工作(制定、支持、监督、指引);最后是公司的文化建设,是由老板发起、HR助推、全员践行的一项系统工作。
上述五大问题是人才战略实施需要考虑的关键。为了便于从一个逻辑链条上更好地理解人才战略,笔者对这一基本过程进行梳理,归类分解为四大步骤:经营目标、满足需求的人才、可持续的供给、制度与流程。
这个逻辑链条理解起来比较容易,从理解公司的经营目标出发,到梳理满足需求的人才缺口与建设标准,再到建设一条可持续供应的“生产线”(即人才供应链),最后将这个环节固化为公司的人才管理制度与流程。总体思路就是我们常说的“三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简单的问题流程化,流程的问题客户化。人才战略的客户,毫无疑问就是公司的老板,主要任务是帮助老板打造内部“雇佣军”。
为了从技能层面落地人才战略,笔者从人才战略由外而内的关系角度进行思考,尝试着把它梳理成一个层层递进的罗盘(见图1),以便更好地理解人才战略与公司战略的关联,以及通常被很多HR所忽略的要素,即最外围的市场趋势和最内核的组织与文化。
在这个罗盘中,外部是指客观环境,内部是指主观环境;市场趋势影响了公司战略,进而形成构建人才战略的外延技能和内涵技能。笔者对内外的四个维度进行简单描述,以便引发同仁对“人力资源密联业务”这一关键能力的思考。
市场趋势影响人才战略
市场趋势包括行业发展、竞争对手、政策变化三要素。公司战略明显受到市场趋势的影响,进而对处在下游的人才战略带来质的冲击。
行业发展对人才战略的影响不难理解。举例来说:假如一家企业处在手机行业,2017年开始行业新技术发展,兴起了全面屏手机,各家厂商纷纷通过新产品抢占市场,比如苹果iphoneX、小米mix2、三星S8等等,此时如果你的公司战略中关于产品线的部分不考虑全面屏手机,那么毫无疑问企业会在行业发展带来的产品进化方面处于下游;但如果公司也开始布局全面屏产品线,那么显而易见的问题是,研发技术能力是否跟得上市场技术需要,资源(全面屏采购、生产线建设)是否成立,围绕全面屏生产的关键技术、品控、营销及后台管控人才是否能及时到位、能力是否达标等等。于是,市场趋势变化给人才战略带来了新的挑战。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由新技术变革带来的产品战略变化,进而对人才战略带来的直接冲击。这样的思考,就是“人力资源密联业务”层面的思考。
那么,竞争对手又是如何影响人才战略的呢?试想,如果竞争对手的策略发生了变化,而本公司无法再保持战略优势,企业就必须调整竞争战略。相应的,这种战略调整自然也会导致人才战略的改变。举例来说,假如一家零售业公司打算进军社区生鲜市场,为此跟物业公司、供应商进行了多轮谈判,确定了产品品类、价格、销售策略、终端布点及人员编制等问题,但是突然间某大型快递公司也开始进军社区生鲜市场,他们不仅可以进行终端布点,而且由于其强大的采购能力,在定价、品类上比前者更有优势,同时物业已经跟他们在其他业务上有过多轮合作,具有持續合作的可能。那么这时候,这家零售公司就必须思考,是否避开对手的网点布局,比如转而进攻对手尚未开发的低端或高端差异化社区;还是与对手在同一个战场进行差异化搏杀——为抢占客户流量,定价更低,承诺更高,品类更聚焦、更专业。
企业如果能基于这样的高度去思考,就会带来竞争战略的变化,而原有人才的编制、能力势必随之发生改变:如避开某市场、新进入差异化市场带来的人才数量需求的变化,与对手进行同一战场的差异化搏杀时人才能力(采购、营销、公关等)方面发生的变化,这些变化都会对企业现有的人才战略带来直接的改变,继而原有的人才计划、方案,甚至谈好的人才需求、供应商都要发生变化。笔者常听很多HR朋友说:“我们老板变化太快,昨天铺排的计划、方案,今天说变就变,给人力资源工作带来很大困扰。”而上述分析,恰恰就是“老板变化快”的本质原因。因此笔者只能说,持有这种观点的HR,一直在以普通员工和HR的专业视角去思考问题,亟待提升个人的管理视野,否则人才战略密联业务只能是一句空谈。 以政策变化来说,国家的不同政策对行业本身的战略会带来直接影响,进行影响人才战略的铺排。以地产行业为例,2016-2017年,不少城市推出了“租售同权”“共有产权”政策。作为HR,就应该主动去思考这些政策对行业带来的影响,而不仅仅通过部分新闻断章取义、盲目判断。如果企业经营者能够理解这一政策是政府为了抑制过快增长而出台,那么公司就不应进行战略收缩,而是考虑在价格方面针对不同人群、不同需求,在不同区域之间进行调配,优化产品线,实现相对精确的“供需比”。在这个战略下,应该布局哪些地区、补充哪些人才、快速提升哪些人才的能力,这是HR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身为HR,关注本行业的政策变化,积极思考业务变化的应对策略,多和业务单元交流想法,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
公司战略作用于人才战略
公司战略可以简单归结为三个要素:选跑道、选选手、选KPI。一家企业在自身战略涉足区域、产品线等方面的选择,就属于“选跑道”,天美工作室为什么选择做《王者荣耀》,而不去做一款棋牌游戏?所以选跑道代表了一个“选手”打算奔跑在哪条战略跑道上。
当企业选定了跑道之后,就会发现同一跑道上其实充斥着同行业的各类选手、竞争对手,你可以从这个跑道当中选择合适的人加入你的公司(挖猎),也要想方设法杜绝本跑道及另一条跑道的选手来抢走你的人才(防御),因为现在的人才战争是一种“超限战”。笔者在地产公司从业时,发现家电企业会来挖本公司的人才,原来他们内部新增了一个地产业态;而某家地产公司专门去挖金融业的人才,因为他们新增了一个叫做社区金融的业态。现在大量的企业都在实行“以主营业务为中心的多元化”战略,因此人才“超限战”比比皆是。
最后,当你敲定选手之后,就要考虑对业务成果和团队绩效的管理,即内部管治。这个过程就是所谓的“选KPI”,但这里的KPI并不特指关键绩效指标。举例来说:某通讯企业的一个创意研发部门,员工每天中午12点才上班,其他部门员工都是上午9点准时到位,但从来没有人对这个部门有意见,因为该部门晚上12点左右才下班;同时,该部门实施不定时工作制,不需要像一些后臺部门一样准时打卡,考核指标以创意点数、外部客户评价为主,这些独特的管理方法,我们可以把它简称为“选KPI”。
内涵技能激活组织
选跑道、选选手、选KPI,在公司战略的这三个要素之下,我们再来思考基于公司战略的人才战略。这里面包括两部分的关键技能,一部分是外延技能,即人才管理能力,比如人才盘点、保留、培养、关键岗位策略等;关于人才培养、关键岗位建设的其他重要内容。这部分内容比较容易理解,笔者不作详述。另一部分是内涵技能,也就是第三维度。内涵技能也可以理解为内环境,包括激活组织、企业文化两个要素。这部分内容比较容易被HR忽略。
有一位同行曾跟笔者交流,他说:“您为什么要把企业文化作为人才战略的内涵技能?它如何能左右人才战略呢?”笔者反问他:“在你眼中,什么是企业文化?”他答道:“我们企业倡导的诚信、务实、市场化、客户化,这些都是企业文化,我们已经将其上墙,还印在员工手册里,都已经做成日常化了,我们早就司空见惯了,员工都知道。”这位同行说的,确定是企业文化吗?不是,准确来说,这些内容应该叫做“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一部分。
企业文化,首先代表的是经营者和创始人在公司创立时期的思考,即公司要做什么、要做到多大、应该坚持什么战略,即愿景;同时还要有企业对自身发展、社会及员工责任方面的思考,即使命。这两部分确认之后,才会产生要求管理层及员工共同遵守的价值观。因此,企业文化,尤其是愿景和使命,是在战略之上的思考,它决定了公司战略的大框架和基本方向,当然也是人才战略的基础和内环境。
对组织而言,组织的活力对人才战略的实施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比如,组织是否有发展性的职位供给,是否有灵活的内部创业或合伙人机制,团队建设是否卓有成效,是否能激发员工的进取心,这些都是一个组织自身活力的体现。需要说明的是,组织的天花板恰恰是公司老板及管理团队。以团队建设这件事来说,如果老板不参与团队建设,就算把员工拉去火星上搞团建,其效果也要大打折扣。因此,HR在实施人才战略的时候,要充分和老板、管理团队在作战意图上达成一致。老板充分参与并授权激活组织的各项活动,是一个组织能够真正被激活的必要条件。
换言之,HR在实施人才战略的时候,必须充分“向上看”,加强对上的沟通能力。毕竟,无论是业务层面还是职能层面的战略,其落地都是由上至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