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1949年后中国共产党积极推动了文化领域的改造和重建,随之,在中国广大的农村也开始进行农村文化建设,不仅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和人民政权的巩固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也为实现社会转型和建立社会主义新文化奠定了稳固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农村文化建设;历史背景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43-0220-02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社会转型的根本需求
1949年中国革命的胜利,不仅彻底改变了以往的政治秩序,也是整个社会的转型与重构。农村文化建设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展开。
(一)强化执政根基、巩固工农联盟为基础的执政地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在全国组织开展土地改革运动,促使农民群众实现经济、政治的翻身,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人翁。但在思想文化、政治觉悟上,农民群众的思想仍然受到封建迷信思想的影响,小农意识严重,在农村社会中还存在大量文盲和半文盲。各级政府机关十分重视农村文化建设,采取多种形式对农民进行社会主义和工农联盟教育,把推进农民教育工作视为彻底实现农民解放的重要历史使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际,东西方冷战不断,国际紧张局势一触即发。农民群众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同时承担着为军事国防输送战备力量以及为工业战线提供物质基础的重担。因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必須高度重视农村文化建设,才能强化自身的执政根基,才能加强以工农联盟为主的政治基础,才能最终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
(二)推动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开辟国家工业化道路
农业是工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因此,中国共产党在经济方面的首要任务就是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实现国民经济快速恢复进而促进工业发展。在社会主义农业改造过程中,通过教育、引导农民群众开展互助合作和生产合作化的形式,努力推动农业合作化以及农业社会化为实现国家工业化服务。在推动工业化的过程中,农民逐渐成为有着强烈集体主义观念、适合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的新型劳动者,并为中国的工业化建设源源不断输送物质原料和劳动力。因此,必须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加强对农民的教育,有效地推动农业社会化,为实现国家工业化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三)确立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思想地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对于刚取得全国执政地位的中国共产党来说,其首要任务不仅要带领全国人民努力发展生产恢复国民经济,而且要对人民群众身上腐朽落后的思想观念进行改造,帮助他们树立对社会主义制度以及道路的认识。农民群众自身存在深厚的封建思想观念、落后的小农意识以及自由散漫的小资产阶级作风,促使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不得不对他们文化教育和政治教育,以此来促使他们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同时也有利于巩固工农联盟。因此,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必须对农民群众开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教育,批判残留在他们脑海中的封建主义和小农思想观念,最终让他们接受共产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同时树立对马列主义的信仰。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农村文化的发展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滞后、农村文化事业落后、农民思想观念封闭以及基础文化设施短缺,共同构成了推动农村文化建设的时代背景。
(一)农村科学教育事业发展落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的农村文化教育事业发展落后、农民基础教育比较薄弱和农民文化技术水平落后,远远不能满足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另外,中央政府还面临着教育资金匮乏、师资力量短缺以及传统思想观念的制约等问题。如果不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将会严重制约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全国5.5亿人口中文盲总数达2.9亿人(农村青壮年文盲1.65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80%以上。而在广大农村文盲率高达95%以上,农村青壮年文盲大约有16500万,占农民青壮年的80%。即使在识字人中间,不少人也只上了几年的初小。农民落后的文化知识,已经严重制约着农民素质的提高和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
(二)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停滞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在农村,由于长期依附于国家政治权力,属于典型的服从型政治文化,西方文化的冲击必然会对中国传统农村社会产生极大的影响。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命脉,而中国自古就是一个以农立国的传统农业社会。在广大农村地区仍然使用着传统农业工具,在生产上借助劳动力和牲畜进行耕作,生产效率极其低下。在生活上,广大农民长期过着“糠菜半年粮半年”的贫苦生活,为了生存他们不得已向地主借债度日,导致农民生活痛苦不堪,而农村经济趋于崩溃。乡村资源逐渐开始大量转移到城市,破产农民开始向城市聚集,乡村开始从“立国之本”的重要地位悄悄向边缘位置滑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的农村经济濒临破产,农村公共设施建设发展滞后,农民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落后。这些因素已经成为制约农村文化建设的瓶颈。
(三)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需要文化建设
由于历史和时代的原因,我国农民教育基础比较薄弱,农民思想观念封闭、文化水平落后,严重制约着农民素质的提高和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在农村,广大农民长期受到地主阶级的剥削导致生活十分困苦,他们被剥夺了受教育权,造成了农村文化的长期落后。农民群众只有学习文化知识,才能更好地掌握生产技术并运用到于农业生产,才能提高自身的工作效率,从而有效地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开始着手在农村进行农村文化建设,通过开展农村扫盲教育运动,提高农民群众的知识文化水平。因此,要彻底改变我国广大农村贫穷落后的面貌,不仅要改善农民的居住环境和生活条件,而且要不断增加农村公共设施,积极组织和发动广大农民群众参加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广大农民的内在需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村文化建设是对农村文化的一次全面的、大规模的建设和改造,也是对农村文化建设的实践主体进行社会主义新型劳动者的一次培育。
(一)农民是农村文化的创造者
中国共产党根据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经过长期的社会实践以及调查研究,提出了农民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农村文化的创造者的思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在广大农村,由农民所创造的文化直接体现着地主阶级的利益,并不能直接反映出农民的个人愿望和利益诉求;同时,农民群众深受传统文化、宗法制度以及旧文化体制的束缚,形成了封闭、腐朽、功利以及落后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新民主主义革命,致力于彻底实现广大农民政治经济上的翻身的目标。一是在政治经济上获得翻身。农民群众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投身实现自身翻身的革命斗争,才能最终实现自我的解放;二是寻求思想文化上的解放。广大农民只有从思想文化上打破传统思想文化制度的束缚,才能从统治阶级手中夺回受教育的权利,最终在生产实践中创造属于自己的文化。
(二)农民是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
农民是中国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力量。对于农民的思想文化教育,不能仅仅依靠外部力量的推动,而是要相信农民能够做到自我教育,并能自觉地组织其文化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农民在政治、经济上翻身做主成为国家的主人,在文化上他们必然会主动地提出自己的要求,也就是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针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农民自身的思想文化素质以及他们强烈的学习愿望,中国共产党和中央政府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以保证农民接受教育的权利。毛泽东认为农民不仅是农村文化的创造者,而且是农村文化建设的推动者。他把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体和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了广大农民群众的主体力量,最终使得新民主主义革命顺利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广大农民翻身成为国家的主人翁,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并在生产实践和社会建设中创造了属于自己的文化。
参考文献:
[1]牛艳红.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的农民教育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2.
[2]梁红泉.建国初期农村改造、重建的启示——基于新农村文化建设[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12,(3).
[3]田克勤,劉洪森.探析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的文化建设和改造[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0).
Abstract:After the founding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P.R.China actively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and reconstruction of cultural field,then,in China’s vast rural areas have also begun to the rural cultural construction,not only for the recovery of national economy and the consolidation of people’s regime has laid a solid ideological foundation,also for the realization of the social transformation and build new socialist culture laid a solid theory foundation.
Key words:the founding of P.R.China;construction of rural culture;historical background
关键词: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农村文化建设;历史背景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43-0220-02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社会转型的根本需求
1949年中国革命的胜利,不仅彻底改变了以往的政治秩序,也是整个社会的转型与重构。农村文化建设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展开。
(一)强化执政根基、巩固工农联盟为基础的执政地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在全国组织开展土地改革运动,促使农民群众实现经济、政治的翻身,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人翁。但在思想文化、政治觉悟上,农民群众的思想仍然受到封建迷信思想的影响,小农意识严重,在农村社会中还存在大量文盲和半文盲。各级政府机关十分重视农村文化建设,采取多种形式对农民进行社会主义和工农联盟教育,把推进农民教育工作视为彻底实现农民解放的重要历史使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际,东西方冷战不断,国际紧张局势一触即发。农民群众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同时承担着为军事国防输送战备力量以及为工业战线提供物质基础的重担。因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必須高度重视农村文化建设,才能强化自身的执政根基,才能加强以工农联盟为主的政治基础,才能最终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
(二)推动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开辟国家工业化道路
农业是工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因此,中国共产党在经济方面的首要任务就是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实现国民经济快速恢复进而促进工业发展。在社会主义农业改造过程中,通过教育、引导农民群众开展互助合作和生产合作化的形式,努力推动农业合作化以及农业社会化为实现国家工业化服务。在推动工业化的过程中,农民逐渐成为有着强烈集体主义观念、适合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的新型劳动者,并为中国的工业化建设源源不断输送物质原料和劳动力。因此,必须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加强对农民的教育,有效地推动农业社会化,为实现国家工业化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三)确立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思想地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对于刚取得全国执政地位的中国共产党来说,其首要任务不仅要带领全国人民努力发展生产恢复国民经济,而且要对人民群众身上腐朽落后的思想观念进行改造,帮助他们树立对社会主义制度以及道路的认识。农民群众自身存在深厚的封建思想观念、落后的小农意识以及自由散漫的小资产阶级作风,促使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不得不对他们文化教育和政治教育,以此来促使他们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同时也有利于巩固工农联盟。因此,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必须对农民群众开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教育,批判残留在他们脑海中的封建主义和小农思想观念,最终让他们接受共产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同时树立对马列主义的信仰。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农村文化的发展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滞后、农村文化事业落后、农民思想观念封闭以及基础文化设施短缺,共同构成了推动农村文化建设的时代背景。
(一)农村科学教育事业发展落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的农村文化教育事业发展落后、农民基础教育比较薄弱和农民文化技术水平落后,远远不能满足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另外,中央政府还面临着教育资金匮乏、师资力量短缺以及传统思想观念的制约等问题。如果不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将会严重制约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全国5.5亿人口中文盲总数达2.9亿人(农村青壮年文盲1.65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80%以上。而在广大农村文盲率高达95%以上,农村青壮年文盲大约有16500万,占农民青壮年的80%。即使在识字人中间,不少人也只上了几年的初小。农民落后的文化知识,已经严重制约着农民素质的提高和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
(二)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停滞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在农村,由于长期依附于国家政治权力,属于典型的服从型政治文化,西方文化的冲击必然会对中国传统农村社会产生极大的影响。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命脉,而中国自古就是一个以农立国的传统农业社会。在广大农村地区仍然使用着传统农业工具,在生产上借助劳动力和牲畜进行耕作,生产效率极其低下。在生活上,广大农民长期过着“糠菜半年粮半年”的贫苦生活,为了生存他们不得已向地主借债度日,导致农民生活痛苦不堪,而农村经济趋于崩溃。乡村资源逐渐开始大量转移到城市,破产农民开始向城市聚集,乡村开始从“立国之本”的重要地位悄悄向边缘位置滑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的农村经济濒临破产,农村公共设施建设发展滞后,农民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落后。这些因素已经成为制约农村文化建设的瓶颈。
(三)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需要文化建设
由于历史和时代的原因,我国农民教育基础比较薄弱,农民思想观念封闭、文化水平落后,严重制约着农民素质的提高和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在农村,广大农民长期受到地主阶级的剥削导致生活十分困苦,他们被剥夺了受教育权,造成了农村文化的长期落后。农民群众只有学习文化知识,才能更好地掌握生产技术并运用到于农业生产,才能提高自身的工作效率,从而有效地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开始着手在农村进行农村文化建设,通过开展农村扫盲教育运动,提高农民群众的知识文化水平。因此,要彻底改变我国广大农村贫穷落后的面貌,不仅要改善农民的居住环境和生活条件,而且要不断增加农村公共设施,积极组织和发动广大农民群众参加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广大农民的内在需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村文化建设是对农村文化的一次全面的、大规模的建设和改造,也是对农村文化建设的实践主体进行社会主义新型劳动者的一次培育。
(一)农民是农村文化的创造者
中国共产党根据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经过长期的社会实践以及调查研究,提出了农民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农村文化的创造者的思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在广大农村,由农民所创造的文化直接体现着地主阶级的利益,并不能直接反映出农民的个人愿望和利益诉求;同时,农民群众深受传统文化、宗法制度以及旧文化体制的束缚,形成了封闭、腐朽、功利以及落后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新民主主义革命,致力于彻底实现广大农民政治经济上的翻身的目标。一是在政治经济上获得翻身。农民群众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投身实现自身翻身的革命斗争,才能最终实现自我的解放;二是寻求思想文化上的解放。广大农民只有从思想文化上打破传统思想文化制度的束缚,才能从统治阶级手中夺回受教育的权利,最终在生产实践中创造属于自己的文化。
(二)农民是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
农民是中国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力量。对于农民的思想文化教育,不能仅仅依靠外部力量的推动,而是要相信农民能够做到自我教育,并能自觉地组织其文化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农民在政治、经济上翻身做主成为国家的主人,在文化上他们必然会主动地提出自己的要求,也就是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针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农民自身的思想文化素质以及他们强烈的学习愿望,中国共产党和中央政府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以保证农民接受教育的权利。毛泽东认为农民不仅是农村文化的创造者,而且是农村文化建设的推动者。他把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体和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了广大农民群众的主体力量,最终使得新民主主义革命顺利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广大农民翻身成为国家的主人翁,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并在生产实践和社会建设中创造了属于自己的文化。
参考文献:
[1]牛艳红.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的农民教育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2.
[2]梁红泉.建国初期农村改造、重建的启示——基于新农村文化建设[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12,(3).
[3]田克勤,劉洪森.探析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的文化建设和改造[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0).
Abstract:After the founding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P.R.China actively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and reconstruction of cultural field,then,in China’s vast rural areas have also begun to the rural cultural construction,not only for the recovery of national economy and the consolidation of people’s regime has laid a solid ideological foundation,also for the realization of the social transformation and build new socialist culture laid a solid theory foundation.
Key words:the founding of P.R.China;construction of rural culture;historical backgro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