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的和谐发展依赖于构成社会的每一个成员的生活安定和职业的良好发展,而每个社会成员安定和发展的关键在于其心理健康状况和社会行为的不断提高。因此,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人的心理健康。心理健康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积极意义,主要体现在人的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的完整和协调,能顺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
一、 提高社会认知能力
按照认知理论的观点,人的行为决定于他对社会情境的知觉与加工过程。心理健康的人首先就应该具有正确的社会认知能力,客观地认知外部世界,并根据其要求主动适应、积极改造。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员工正确的社会认知有利于维护各尽其能、各得其所的社会状态。一是能促使员工客观认识社会现实。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维度就是使主体在对象世界中辨识方向。因此,如果员工具有正确的社会认知,就会充分认识到目前存在一些有碍和谐和稳定的问题,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社会变革过程中出现的暂时现象;认识到改革措施和政策的制定与实施,需要在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和环境下进行;认识到只要党和政府重视,全国上下万众一心,同心同德,矛盾是完全可以逐步化解的。二是能促进干群之间的相互认知,形成共识。干群关系是我们党始终关注的重要问题,直接关系到党的执政基础是否牢固。在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各阶层的利益结构不断调整,加之腐败现象严重等因素的影响,干群之间的矛盾冲突日益凸现,其中隐含着较大的社会风险。要缓解干群矛盾,促进干群之间的相互认知是一条重要途径。在干部和群众中筑起一道无形的“连心墙”,通过社会对话和建立社会伙伴关系达到相互理解和相互沟通,形成共识,就会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促使各项社会事业取得快速发展。
二、对人际关系进行有效调整
情绪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其需要所产生的态度体验。理顺情绪,恢复心理平衡,既能使人身心和谐,也能促使人们在社会关系上实现和谐,最终达成促进社会稳定和发展的目的。稳定的情绪体验,有利于形成和谐相处的社会氛围。一是能有效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人际关系受生产关系和政治关系的制约,是社会关系中较低层次的关系,但同时它又渗透在社会关系的各个方面,对社会关系有反作用力。情感是人际关系的主要调节因素,可以通过对人的情绪进行调控,对人际关系进行有效调整,从而提高人的思想觉悟,建立起新型的人际关系,保持和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二是能积极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融洽。具有稳定的情绪体验,能正确应对心理缺失感和紧张感,提高社会心理承受能力,减少社会的心理恐慌,维护社会的稳定和谐。同时,具备稳定的情绪体验,能增强对社会的责任意识,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情感和集体精神,并提高对社会的亲和力,建立起一种人与社会和谐共处的关系。
三、形成良好生活态度和积极的行为方式
意志是人们自觉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去克服各种困难,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意志健全主要表现为行动的知觉性、果断性、顽强性和自制力。健全的意志品格,有利于形成积极健康的社会风尚。一是能增强员工抵御社会不良影响的能力。一个意志坚定、德性良好的人自然就会抵御各种不良的影响。健全的意志品格更能坚定员工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他们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为建设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思想保障。二是能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一个人意志力越强,其意志行为越自觉、越积极、越主动、越正确,就能做到百折不挠、充满信心、积极向上。
心理健康不仅仅是人自身内在隐秘的精神生活方式,更重要的是作为社会存在、社会成员的生活方式,它能帮助人形成良好的生活态度和积极的行为方式,进而实现人和社会的良性循环发展。良好的行为规范,有利于促进社会的稳定发展。一是能促使员工自觉遵守社会规范。社会文明要靠规范行为来维护和体现。要构建和谐社会,就需要规范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遵守社会规范和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体现一种亲社会行为关系;做到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外界条件实现个人目的;当自己的需要和愿望与社会的要求、集体的利益发生矛盾时,能迅速自我调节,谋求与社会协调一致。二是能促使员工积极跟上时代的步伐。良好的行为规范具有一种积极的适应机制,能积极适应自身、环境及社会的各种变化。
同时了解并采取积极的方式在新的“健全文化”条件下,充分挖掘自我潜能,充分实现自我价值,做到与时俱进。
(作者单位:浙江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
一、 提高社会认知能力
按照认知理论的观点,人的行为决定于他对社会情境的知觉与加工过程。心理健康的人首先就应该具有正确的社会认知能力,客观地认知外部世界,并根据其要求主动适应、积极改造。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员工正确的社会认知有利于维护各尽其能、各得其所的社会状态。一是能促使员工客观认识社会现实。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维度就是使主体在对象世界中辨识方向。因此,如果员工具有正确的社会认知,就会充分认识到目前存在一些有碍和谐和稳定的问题,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社会变革过程中出现的暂时现象;认识到改革措施和政策的制定与实施,需要在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和环境下进行;认识到只要党和政府重视,全国上下万众一心,同心同德,矛盾是完全可以逐步化解的。二是能促进干群之间的相互认知,形成共识。干群关系是我们党始终关注的重要问题,直接关系到党的执政基础是否牢固。在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各阶层的利益结构不断调整,加之腐败现象严重等因素的影响,干群之间的矛盾冲突日益凸现,其中隐含着较大的社会风险。要缓解干群矛盾,促进干群之间的相互认知是一条重要途径。在干部和群众中筑起一道无形的“连心墙”,通过社会对话和建立社会伙伴关系达到相互理解和相互沟通,形成共识,就会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促使各项社会事业取得快速发展。
二、对人际关系进行有效调整
情绪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其需要所产生的态度体验。理顺情绪,恢复心理平衡,既能使人身心和谐,也能促使人们在社会关系上实现和谐,最终达成促进社会稳定和发展的目的。稳定的情绪体验,有利于形成和谐相处的社会氛围。一是能有效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人际关系受生产关系和政治关系的制约,是社会关系中较低层次的关系,但同时它又渗透在社会关系的各个方面,对社会关系有反作用力。情感是人际关系的主要调节因素,可以通过对人的情绪进行调控,对人际关系进行有效调整,从而提高人的思想觉悟,建立起新型的人际关系,保持和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二是能积极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融洽。具有稳定的情绪体验,能正确应对心理缺失感和紧张感,提高社会心理承受能力,减少社会的心理恐慌,维护社会的稳定和谐。同时,具备稳定的情绪体验,能增强对社会的责任意识,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情感和集体精神,并提高对社会的亲和力,建立起一种人与社会和谐共处的关系。
三、形成良好生活态度和积极的行为方式
意志是人们自觉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去克服各种困难,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意志健全主要表现为行动的知觉性、果断性、顽强性和自制力。健全的意志品格,有利于形成积极健康的社会风尚。一是能增强员工抵御社会不良影响的能力。一个意志坚定、德性良好的人自然就会抵御各种不良的影响。健全的意志品格更能坚定员工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他们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为建设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思想保障。二是能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一个人意志力越强,其意志行为越自觉、越积极、越主动、越正确,就能做到百折不挠、充满信心、积极向上。
心理健康不仅仅是人自身内在隐秘的精神生活方式,更重要的是作为社会存在、社会成员的生活方式,它能帮助人形成良好的生活态度和积极的行为方式,进而实现人和社会的良性循环发展。良好的行为规范,有利于促进社会的稳定发展。一是能促使员工自觉遵守社会规范。社会文明要靠规范行为来维护和体现。要构建和谐社会,就需要规范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遵守社会规范和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体现一种亲社会行为关系;做到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外界条件实现个人目的;当自己的需要和愿望与社会的要求、集体的利益发生矛盾时,能迅速自我调节,谋求与社会协调一致。二是能促使员工积极跟上时代的步伐。良好的行为规范具有一种积极的适应机制,能积极适应自身、环境及社会的各种变化。
同时了解并采取积极的方式在新的“健全文化”条件下,充分挖掘自我潜能,充分实现自我价值,做到与时俱进。
(作者单位:浙江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