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材需要“一鱼多吃”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lhxdl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条普通的鱼,在技艺高超的厨师手中,可以变幻成若干种美味:用鱼头煲汤,削鱼肉做各类炒菜,揭鱼皮煮羹,刮鱼鳞做凉冻……一条鱼,制作手法无外乎煎、炒、煮、炖,味道及其营养却大有不同,能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之所以能如此鱼尽其用,我想这离不开厨师对食材的把握和他丰富的创造力。若把语文教材也当作是条鱼,我们通过认真钻研,正确地理解、把握教材,然后站在学生的立场,从不同的角度去开发、使用教材,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也必定能满足不同学生的“口味”,输送给学生更多的“营养”,这就是语文教材的“一鱼多吃”。
  下面就谈一谈在教学《黄鹤楼送别》一文时,我是如何从多角度出发,发掘教材的使用价值,做到“一鱼多吃”的。
  一“吃”:走进诗人
  师:课文同学们已经能读得很通顺了,谁能概括一下课文的主要内容?
  生:本文讲了李白在黄鹤楼送别孟浩然的时候,情难自已,写下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
  师:概括非常精准。对于大诗人李白,你了解吗?
  生:李白是唐代的大诗人,被称作“诗仙”,我们学过他的很多首诗,比如《静夜思》《古朗月行》。
  生:我们还学过《望庐山瀑布》和《赠汪伦》。
  生:李白才高八斗,但是他不巴结逢迎大官,还曾经让高力士给他脱过靴子呢!
  …………
  师:大家知道得真多。不过在读课文的时候,你还有什么疑惑吗?或者说你还想再知道些什么?
  生:我还想知道关于李白的故事。
  生:读书时我想到李白称孟浩然为“兄长”和“老师”,李白已经这么厉害了,却还这样称呼孟浩然,这说明孟浩然比他还厉害,我想了解一下孟浩然。
  师:说得真好!读书贵有疑,这说明你是一个有思想的孩子。读课文,还要读懂课文背后的人物特点和人物关系。其实刚才同学们所谈的对李白的了解也不是很全面,多是局限于他在诗歌上的巨大成就,所以对李白我们也还需要再深入了解。那接下来老师想问的是,你打算从哪些方面来了解这两位大诗人?
  生:我想通过搜集他们的诗篇和他们的成长故事来了解他们。
  生:我还想知道他们的人品,他们做官了吗?有没有给老百姓带来什么好处?
  生:从课文来看,他们情谊深厚,所以我想知道他们之间的故事。
  师:大家说得很全面,请各组组长给组员分配好任务,从不同的方面来搜集资料,走进这两位大诗人。明天的语文实践课上全班交流。
  …………
  《黄鹤楼送别》是一篇“文包诗”,描绘了李白在黄鹤楼送别好友孟浩然的情景,表达了朋友间依依惜别的真情,展现了李白创作《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名诗的情境和过程。文中的两位主人公都是大诗人,且品质高洁。如果将本文只当作普通的故事一读而过,学生们在脑海里留有印象的很可能只是两个熟悉的名字,一首关于送别的古诗。如果就这样和两位诗人擦肩而过,而没有走进他们,深入地了解他们,和他们高尚的品格对话,不得不说这是教师教学的一个疏忽,对于学生来说这更是一个损失和遗憾。基于这样的考虑,从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这一角度出发,课堂上,我利用学生对李白的已有的零散的印象,引起他们对孟浩然的了解欲望,教会他们如何全面地了解人物特点和人物关系,放手让他们自己去搜集资料,完善人物形象,引导他们学会探究课文背后的故事,从而正确把握人物之间的关系和情感,既锻炼了能力,又为接下来的语文学习作好了铺垫。
  二“吃”:品诵经典
  师:此时此刻,李白再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用心地品读这首诗,你从诗中的哪个词读出了李白此时的心情?
  生:我从“碧空尽”读出了李白内心的依依不舍。孟浩然乘坐的小船已经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孟浩然离去的方向,真的很舍不得。
  师:李白此时心里会想些什么?
  生:他回忆起和孟浩然相处的美好时光,不由得眼泛泪光。
  师:说得真棒,你已经走进诗人的内心了!还有谁接着来谈谈自己品读古诗的收获?
  生:“天际流”表面是写长江水滔滔不绝的流向天边,但是我记得有这样一句诗:“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我觉得“天际流”还写出了李白内心的离别之情像长江水一样滔滔不绝,这是李白常用的夸张的手法。
  师:你能联系其他诗句来理解这首诗,还说得这么恰当,你已经学会了融会贯通,很了不起!
  生:我想谈“唯见”一词。哪怕长江的江面上有千条万条船,李白眼里和心里只有孟浩然乘坐的那一艘,可见李白对孟浩然的深厚情谊。
  生:老师,我觉得“孤帆”和“唯见”是互相对应的,李白说孟浩然所乘的船是“孤帆”,正是因为他心中只有这一条船,是“唯见”啊!
  师:那这个“孤”字就仅仅只是李白目中所见吗?你不觉得这也是李白在倾诉吗?谁读懂了“孤字?
  生:我认为“孤”不仅仅是李白眼中所见,还是李白此时心情的描写。好朋友走了,不知何日才能再见面,前途茫茫,李白心里一定非常孤独、失落
  生:我也同意他的说法,“孤”字写出了李白内心的孤寂和悲伤。
  师:同学们,你们用自己的心读懂了诗人内心的情感,真正做到了和人物对话,老师佩服你们!离别之痛总是让人刻骨铭心,你经历过这样的离别吗?
  生:今年过完年之后,爸爸妈妈又要出去打工了,我和奶奶到车站送他们,我心里很难受。
  师:能具体说说当时的情景吗?
  生:我们都哭了,隔着车窗,我都能清清楚楚地看到妈妈脸上的眼泪……
  师:很对不起再次勾起你痛苦的回忆,把眼泪擦干,要知道每一次离别都是为了下一次更好的相聚。
  师:带着这样的心情你能有感情地读好这首诗吗?   (自由练习感情朗读,指名感情朗读,指名朗诵,齐诵)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们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良好的语感从何而来,当然要从平时的朗读中获得。而古诗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更应把诵读作为教学重点来进行。怎样才算是诵读得法?若只注重了节奏和韵律,缺少了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揣摩,对古诗情感的深入把握,那无疑是只有躯壳而没有灵魂的诵读。因此,教学时,增添品诗这一环节,引领学生走进诗句的字里行间,与诗人同悲共喜,通过调动学生的已有情感体验,创设情境,使学生心入其境,此时再来诵读古诗,必然形神兼备。
  三“吃”:迁移写法
  师:诗与课文我们都读完了,这时,再将诗与文对照,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了课文其实就是在解释诗的意思。
  生:我觉得作者可能担心我们读不懂古诗,就写了一篇文章,文章的内容和诗的意思一样,这样我们在读课文时,就把诗读懂了。
  师:是的,文章是古诗的扩展和阐释,古诗是文章的浓缩和提炼,这就是“文包诗”的特点。
  师:李白生活在距今一千多年的唐代,《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也已经被传诵了千年,而作者却能将这首诗的创作过程完整地展现在我们的面前,让我们恍如亲眼所见,奥妙到底在哪里?请同学们到课文中找一找答案。
  生:我觉得这离不开作者的想象,他应该是读完这首诗后想象出来这样的画面,然后写出来的。
  生:我认为作者为了写这篇文章一定还查阅了很多资料,比如李白写这首诗时候的生活状况,李白和孟浩然的交往,孟浩然的为人什么的。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也就是说在改写古诗之前,作者除了要弄明白古诗的意思,还要掌握大量的相关资料,在这样的基础上,才能有合理的想象。
  生:我觉得还需要细致的描写。
  师:那么本文是从哪些方面展开细致描写的呢?
  生:文章的开头先是环境描写,然后作者还详细描写了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
  师:你真会观察,说得很全面。光会说还不行,现在老师也要给你们一首诗《别董大》,让你们把这首诗改写成“文包诗”的形式,你能行吗?你打算怎么做?
  生:先弄懂整首诗的意思,然后查阅资料,了解一下诗里人物的特点和他们之间的故事。
  生:我也认为要先做好这样的准备工作,对古诗和古诗相关的人物、事情了解清楚以后,再开始想象。
  生:写的时候要注意细节描写,要写具体。
  师:看来改写古诗对于大家来说应该不算难事,今天放学后请同学们自学《别董大》,先搜集有关资料,明天的作文课上,我们一起来改写这首诗。
  《黄鹤楼送别》这篇课文,想象合理,描写细致,情感动人,从培养学生习作能力的角度来使用教材的话,它无疑是学生们学习改写古诗的好典范。本着“读中得法,写中迁移”的原则,先让学生们自己去发现、比较,总结出“文包诗”这类文章的特点,找到作者写作的方法。在学生明法之后,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学习古诗,搜集资料,完成习作。整个过程中,学生自己总结写作方法,自行学习古诗,搜集资料,自由写作,主观能动性得到了空前的调动和发挥,他们就会乐于完成,高质量完成。
  叶圣陶先生指出:“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只有当教师以学生为本位,把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的原动力,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一鱼多吃”,才能赋予教材灵性,也才能做到叶老所说的“凭这个例子使学生能够举一而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
  作者简介:江苏省苏州市高新区秦馀小学校语文教师,小学高级教师。
其他文献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抓住文中关键词句理解“滴水穿石”的启示,并学习通过简要的事例说理的方法。  3.能结合自身生活实际或他人实际抒写读后的感受。  【教学重点】  1.读懂“滴水穿石”的启示。  2.两次说写练习:(1)学习简要介绍相关事例说理;(2)结合生活实际抒写读后感受。  【教学准备】  1.认真预习课文,自学生字,理解文中词语,把课文读通顺。  2
期刊
“我们常常无法做伟大的事,但我们可以用伟大的爱去做些小事。”  ——德兰修女  教育是爱的事业,怀着对教育的爱去做细小事,一定能从细微处寻找到生长点,不断成长。“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着力于“微行动”研究,越发让我感受到“细微”的力量也能产生巨大的能量。  (一)字词微电影:让语言之树枝繁叶茂  字词微电影,是让学生通过一段
期刊
朗读历来是语文教学中常用的方法,然而教学实践中的朗读却存在着很多问题,我试以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就语文课堂中出现的一些朗读现象,谈谈平时在优化朗读教学中的点滴做法,意在对“症”下“药”,提高语文课堂的有效性。  一、尝试感悟:真实的朗读——尊重个性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
期刊
在深化教学改革的今天,提及最多的关键词莫过于“学生主体”“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等,那么作为教师还敢“教”吗?当然,必须要教!课堂是师生共同学习、探讨,互为生长的平台,教师的主导地位不容忽视。笔者就从语文课应该“教在何时”的角度,谈谈让学习真正发生的几点策略。  一、教在知识“易错疑难”处  “教什么”,不只是根据课前的预设,更不是事先录制好微视频,而是根据学生的自学情况“以学定教”“顺学而教”。
期刊
叶圣陶先生认为:“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整个小学阶段,这样的例子有几百个,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帮助学生擦亮眼睛,选择合适的“语用迁移点”,实现有效迁移,让学生真正学有所获。何为合适的“语用迁移点”呢?怎样利用这些迁移点进行教学,帮助学生习得语言,实现有效迁移呢?笔者做了一些粗浅的尝试。  一、根植教材,找准关键点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二十四课《明天,我们毕业》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课文的第三、
期刊
体验性学习重视学习的直接经验,强调让学生亲历语文实践活动,与文本“亲密接触”,发生“内在意义的交流”,从而获得真切的心灵感悟。因此,“多维体验”是提升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它能使语文教学回归本真。  一、角色体验:走进文本,感悟内心  所谓角色体验,就是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忘记自我,使其成为文中的一个角色,想其所想,说其所说,做其所做,真真切切地体验人物的思想和情感。引导学生进行角色体验,能激
期刊
文本解读分三个层面,分别是文学语言层面、文学形象层面和文本意蕴层面。高中语文中的阅读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对文本的感知、理解和评价,达到对这三个层面的深度感悟,读出文本之美。  一、反复诵读,触摸语言之“美”  解读文本不仅要分析,更要去“读”,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诵读文章,在反复诵读中感触文章的语言之美,并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感受到文章的意蕴。  《雨巷》是一
期刊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要想上好每一节课,就要求教师加强自身修养,准确解读文本。下面从关键语句的选择谈谈教师如何发挥主导作用。  《理想的风筝》第二课时,我的课堂教学过程如下。  复习上节课所学重点,并朗读回顾。  (师投影出
期刊
《鸟语》一文是苏教版四下的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文中丰富的“鸟语”令作者遨游在想象的世界中,又在诗化的语言中与鸟儿进行“对话”,押韵、对仗的句式,轻快、明朗的节奏,学起来饶有趣味。  既然题为“鸟语”,就务必要抓住鸟儿的语言来研读思考。不难发现,作者用详略结合的写作手法构文,但无论是详写的布谷鸟和喜鹊,还是略写的燕子、大雁等鸟类,作者都旨在告诉孩子们自己在鸟儿身上所获得的启示以及作者爱鸟的情感。  
期刊
一首乐曲的前奏,如果创作得好就能激起欣赏者想要听下去的欲望。课堂导入就是一节课的序曲,导入设计能否扣人心弦,引人入胜,直接关系到整堂课教学效果的好坏。  一、巧激趣,开启心灵的闸门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上课伊始,我们就要采取一切可能的方式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能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自觉主动地获取知识。  1.玩小游戏,妙趣横生  游戏是小学生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