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云理论的大坝整体性态评价模型

来源 :工程科学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rong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有的大坝整体性态评价方法以定性评价为主,主观性较强.针对这一问题,以单测点监控模型的计算值与监测仪器实测值之间的残差为基础,提出采用多测点融合残差表征大坝整体性态.结合信息熵理论研究了不同测点的残差变化规律,从而对各测点残差的融合权重进行了分配,计算了融合残差.通过对融合残差进行分布分析,利用逆向云发生器、正向云发生器建立了表征大坝不同性态的概念云,即评价标准.在此基础上,结合云相似度算法,建立了大坝整体性态的评价模型.算例表明,该模型能够有效识别大坝监测资料中的异常测值,并能够定量、客观地评价大坝整体性态,评价结果合理、可靠,可为保障大坝安全运行提供重要参考.
其他文献
面向离散时间非线性动态系统,提出一种基于事件的迭代神经控制框架.主要目标是将迭代自适应评判方法与事件驱动机制结合起来,以解决离散时间非线性系统的近似最优调节问题.首先,构造两个迭代序列并建立一种事件触发的值学习策略.其次,详细给出迭代算法的收敛性分析和新型框架的神经网络实现.这里是在基于事件的迭代环境下实施启发式动态规划技术.此外,通过设计适当的阈值以确定事件驱动方法的触发条件.最后,借助两个仿真实例验证本文控制方案的优越性能,尤其是在通信资源的利用方面.本文的工作有助于构建一类事件驱动机制下的智能控制系
针对四足机器人在变刚度地面环境下动态行进时易出现姿态不稳定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机器人腿部主动变刚度实时调节策略,该策略根据机器人着地后的机身和腿部的运动状态实时估计出着地腿和地面的耦合刚度,并将前后腿与地面耦合刚度的差值补偿到相应的着地腿上.该策略能够使机器人着地后迅速适应不同刚度特性的地面,特别是地面刚度相差较大的情况.通过搭建Simulink-SimMechanics仿真平台,对角腿在同一刚度地面和变刚度地面两种不同的着地环境,对仅利用常规姿态反馈控制、腿部主动变刚度调节策略与常规姿态反馈控制联合方
以高超音速火焰喷枪为研究对象,采用计算流体力学软件Fluent对高超音速火焰喷涂(HVOF)过程中的焰流流场以及粒子飞行过程进行数值模拟.?HVOF系统以氧气为助燃气体,煤油为燃料.?研究了加入粒子前喷枪内火焰焰流温度、速度和压力分布规律,采用离散相模型计算喷涂粒子的动力学飞行行为,探究了粒子大小、注入速度、球形度对粒子飞行行为的影响.?发现最佳粒子粒径范围应为30~50?μm,在此范围内粒子均匀的分布在焰流中心,且为熔融状态,更易形成结合强度较高的涂层;小粒径粒子最佳注入速度为10~15?m·s?1,中
锂离子电池的直接健康因子难以实现在线测量,针对此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动态神经网络时间序列的锂离子电池剩余寿命(Remaining useful life,RUL)间接预测方法.首先根据锂离子电池的放电数据,提出放电截止时间,恒流放电时间以及放电峰值温度时间三种间接健康因子并进行灰色关联分析(Grey relation analysis,GRA).然后,基于非线性自回归(Nonlinear autoregressive models with exogenous inputs,NARX)动态神经网络建立锂离子
以兰州市大沙沟流域浅层黄土滑坡为研究对象,整合降雨渗透模型到黄土斜坡三维确定性模型,评价不同降雨和地震耦合效应下浅层黄土滑坡稳定性,并用混淆矩阵法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法(ROC)评价稳定性评价预测的结果.研究结果发现,耦合降雨入渗和地震的三维确定性模型,对流域尺度浅层黄土滑坡稳定性评价具有较好效果,能作为降雨和地震诱发黄土滑坡灾害评价和早期预警的工具,对加强不同尺度极端事件下黄土滑坡灾害时空灾害评价和预测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页岩作为页岩气储层,在沉积过程中形成部分弱面,在力学特性上表现出各向异性特征.所以,使用离散元软件从微细观层面探讨深部页岩力学各向异性特征具有重要实践意义.基于页岩室内常规三轴压缩试验结果,采用离元程序PFC2D对常规三轴压缩下不同层理倾角页岩进行了颗粒流模拟研究,分析了层理倾角及围压对页岩力学特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1)页岩峰值强度与黏聚力随层理倾角的增加整体呈“U”形变化,但峰值强度在不同围压下的变化趋势有所区别;而内摩擦角随层理倾角的增大呈非线性变化.(2)层理倾角对页岩周围颗粒的位移方向及大小
无人驾驶车辆自身具有强烈的非线性、信号时延和参数不确定性,对它的控制还受到道路附着系数的变化、侧向风等外界因素影响.?因此传统控制方法往往难以对其稳定和精确地控制.?神经网络所具有的学习能力、自适应能力和近似非线性映射的能力,为解决车辆模型参数的不确定性、外界的扰动以及车辆自适应控制问题提供了有效的途径.?针对上述几个方面,对近几年国内外学者将神经网络应用到无人驾驶车辆运动控制中所取得的成果与进展进行了归纳分类,分别介绍了应用情况并对优缺点进行评价.?最后总结了神经网络在无人驾驶车辆运动控制中存在的主要问
多轴联动下的串联多关节工业机器人在空间轨迹运动时,在时间上保证各关节轴单独具有良好的跟踪性能,而由于机械电气的迟滞效应,并不能完全保证理想的轮廓轨迹,这说明各个伺服轴的运动在几何空间中的同步非常重要.?针对运动指令与实际位置之间的迟滞所带来的机器人末端轮廓精度不高的问题,本文结合工业机器人现有的运动学和动力学以及传统的PID控制理论,研究了六关节机器人位置域控制算法.?将机器人空间轮廓轨迹的控制,通过采用主?从运动关系实时建立的方法,将时域中的各个伺服关节的同步控制方法,变换到位置域的各个伺服关节的主?从
将岩体破坏接近度指标(FAI)引入隧道支护设计,明确了围岩临界支护时机判别准则.?基于有限差分数值计算程序,合理考虑岩体峰后应变软化特性,建立了一种隧道最优支护时机确定方法.?通过算例分析,定量探讨了表征支护时机的重要参数,从工程角度阐释了支护时机的本质意义.?结果表明:岩体地质强度指标GSI由75减小至25时,支护时机提前8.32?m;岩石材料常数mi由20减小至10时,支护时机提前5.85?m;岩石单轴抗压强度σci由80?MPa减小至40?MPa时,支护时机提前3.74?m;工程扰动参数D由0增加至
讨论了空间机械臂在轨插、拔孔操作的阻抗控制问题.?为此,结合系统动量守恒关系,空间机械臂替换部件末端输出插、拔孔主动力与孔内所受摩擦阻力作用关系,以及第二类拉格朗日方程,推导得到了载体位置、姿态均不受控制情况下,空间机械臂在轨插、拔孔操作过程系统动力学方程.?同时,根据相关操作控制系统设计需要,利用系统位置几何关系分析、建立了空间机械臂替换部件末端相对基联坐标系的相对运动雅可比关系.?之后,由空间机械臂替换部件末端位姿与末端输出插、拔孔主动力之间的动态关系并结合阻抗控制原理,建立了二阶线性阻抗模型.?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