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改革开放三十几年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引发了劳动力市场结构性变革,而近几年来以美国、希腊为始作俑者的金融危机、欧债危机,减缓了中国经济发展速度,又再次引起劳动力市场结构性变化。众所周知,高职教育的目的是为劳动力市场输送人才,而劳动力市场这种结构性变化必然深刻影响高职教育。为此,高职院校必须进行调整适应劳动力市场之动态需求; 加强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体制;扩大区域合作,拓展人才培养空间;紧贴企业需求,创新教师授课形式。
【关键词】劳动力市场;人才培养;对策研究
1.劳动力市场的需求现状与发展趋势
随着新型经济和现代企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新要求,不再是简单地注重学历学位或是毕业院校的知名度,而是需要能够创造实际价值的实用型人才。实用型人才必须具有合格的职业资格、动手能力强、工作经验丰富、智商和情商都较高,越来越多的企业愿意聘用操作能力强、能够直接创造经济价值的实用型人才。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对高技术、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呈递增趋势,因此未来劳动力市场的供给态势也要发生变化,对劳动者也有了更高的要求。
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发展一直是各行各业发展的风向标,随着新兴经济的发展,劳动力市场也产生了新的变化趋势:
1.1技术性人才短缺,高技能人才供不应求
2012年第一、二季度部分城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供求情况不难分析出,高级工程师、技师、高级技师的用人需求缺口较大;与去年同期相比,对初、中级技能劳动者的用人需求有所增长。①从宏观层面分析,目前我国已显现出“结构性短缺”的趋势,中国劳动力过剩的时代即将结束,劳动力不足的时代即将到来,尤其是高技能、高技术人才更是如此。
1.2第三产业人才需求旺盛
我国高技能人才的总量和结构未能跟上产业发展升级和产业转型快速发展的需要。人才的行业分布严重失衡,从事传统教育和卫生产业占据了人才总量的半壁江山,导致新兴第三产业人才严重不足,数据显示全国十大城市岗位需求和求职排行榜中,第三产业的需求非常旺盛,酒店服务业、推销展销人员、营业收银人员等职业需求量大。
1.3职业教育背景大学生得到青睐
高技能人才和现代服务业都需要有职业教育背景的人员担任,随着经济发展和企业用人需求的变化,有职业教育背景的大学生正逐渐地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与本科教育一同成为当今社会就业的两股力量。②拥有职业教育背景的大学生一般来说在校期间已经接受了正统的专业技术方面的教育,并取得了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在毕业后择业中对职业的选择面较宽,尤其是在设备生产及商业服务这两个传统劳动密集型行业方面都有其自身的就业优势。越来越多的企业看重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高职教育必须适应这种需求,否则就背离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目的和意义。
2.高职教育适应劳动力市场的对策
现代高职教育与传统学历教育有着明显的区别。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不仅是对专业知识的讲授,更强调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的塑造,现代劳动力市场对某种职业或工种的需求将直接影响着高等职业教育人才的培养方向。在当代新的经济发展时期,如何打破学校与企业的界限,培养具有深厚职业素养和文化底蕴的专门人才,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与社会的完整对接,走人才培养的创新形式,是摆在高职教育面前的重要问题。
(1)调整专业设置,适应劳动力市场动态需求。良好的专业建设是学校与企业联系的桥梁,紧贴市场需求、完善和建设现有专业设置是高职院校健康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它决定着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走向。高等职业教育能否培养出具有高度社会衔接性的人才,主要体现在各高校能否根据自身的教育条件和教育资源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从各学校的专业设置入手,紧贴企业的用人需求来进行有针对性地人才培养和输送。然而,当前各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还不能完全满足市场的需求,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一是专业名称老化,不能适应当今社会发展需要,尤其是各用人单位对于人才的要求;二是专业设置雷同,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校的一些专业运用同一个人才培养模式,没有加以区别;三是专业名称设置死板,学生可选择面偏窄,灵活度不高。③综上,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首先必须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引领经济健康发展,同时应突出面向市场、面向企业、面向未来,确定好专业设置方向,体现专业设置的岗位针对性和人才培养方式的多样性,从而可以更好地适应劳动力市场的发展。
(2)加强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体制。高职学校的学生社会适应性和职业能力最终应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形成,而学校不可能提供全部的真实工作环境,此时应充分发挥企业、行业和社会的力量。而办学资源的整合最有效途径之一是建立产学结合、工学交替的培养机制,这也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方式。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最大的特点是学校与企业合力完成人才培养任务,按照学生成长和职业规划的逻辑规律确定课程授课排序,强调实践与理论一体化的学习方式。充分利用国内大中型企业在设备、技术和管理方面的优势,实现学校实验实训与企业生产实际的接轨,使学生置身于职业氛围之中,得到基本的实践技能训练,提高学生实训的质量与效果。同时,该运行机制有利于实现学校与企业间信息的互通和资源的共享,开展技术合作,进行文化合作,使学生逐步理解企业的管理理念和价值取向,培养学生树立良好的企业文化。这既是高职院校的办学特征,也是提高办学实效性的重要举措,更是增强职业院校学生社会适应性的重要途径。
(3)扩大区域合作,拓展人才培养空间。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选择就是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职业人才,加快人力资源开发利用,适应当今社会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当前我国东西部地区的劳动力培养不均衡,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就业需求量大,但其劳动力培养和培训成本较高;而中西部地区,劳动力资源丰富,广大学生的求学和就业愿望强烈,但教育基础比较薄弱,难以满足需求。为了逐步克服高职教育发展不均衡现象,实现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开展东西部跨区域合作办学势在必行,这也有利于拓展人才的培养空间。在合作办学过程中促使西部合作学校树立起先进的教育理念,学到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逐步缩小教育在东西部发展中的差距,推动高职教育在全国的均衡发展。同时,也为东部沿海地区提供大量技能型紧缺人才,实现了合作双方的双赢。
综上所述,劳动力市场的健康发展和高职教育息息相关,高职院校应当了解市场需求,了解企业需求,将各种因素结合在一起,突出办学优势,将企业的用人要求应用到日常教学工作来,通过校企合作、联合培养等方式让企业了解学生,也让学生熟悉企业,形成市场与人才的良好互动关系,真正实现双赢。总而言之,高职教育必须以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为方向,按照劳动力市场之需求来适时调整高职教育定位,从专业设置、招生规模、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统筹安排,确保高职教育的持续、健康、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鲁昕在教育部校企合作签约仪式上的讲话:大力加强校企合作深化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J].职教园地,2012(3).
[2]史习明.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特征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35).
[3]薛建明,李继林.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社会适应性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1(35).
【关键词】劳动力市场;人才培养;对策研究
1.劳动力市场的需求现状与发展趋势
随着新型经济和现代企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新要求,不再是简单地注重学历学位或是毕业院校的知名度,而是需要能够创造实际价值的实用型人才。实用型人才必须具有合格的职业资格、动手能力强、工作经验丰富、智商和情商都较高,越来越多的企业愿意聘用操作能力强、能够直接创造经济价值的实用型人才。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对高技术、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呈递增趋势,因此未来劳动力市场的供给态势也要发生变化,对劳动者也有了更高的要求。
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发展一直是各行各业发展的风向标,随着新兴经济的发展,劳动力市场也产生了新的变化趋势:
1.1技术性人才短缺,高技能人才供不应求
2012年第一、二季度部分城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供求情况不难分析出,高级工程师、技师、高级技师的用人需求缺口较大;与去年同期相比,对初、中级技能劳动者的用人需求有所增长。①从宏观层面分析,目前我国已显现出“结构性短缺”的趋势,中国劳动力过剩的时代即将结束,劳动力不足的时代即将到来,尤其是高技能、高技术人才更是如此。
1.2第三产业人才需求旺盛
我国高技能人才的总量和结构未能跟上产业发展升级和产业转型快速发展的需要。人才的行业分布严重失衡,从事传统教育和卫生产业占据了人才总量的半壁江山,导致新兴第三产业人才严重不足,数据显示全国十大城市岗位需求和求职排行榜中,第三产业的需求非常旺盛,酒店服务业、推销展销人员、营业收银人员等职业需求量大。
1.3职业教育背景大学生得到青睐
高技能人才和现代服务业都需要有职业教育背景的人员担任,随着经济发展和企业用人需求的变化,有职业教育背景的大学生正逐渐地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与本科教育一同成为当今社会就业的两股力量。②拥有职业教育背景的大学生一般来说在校期间已经接受了正统的专业技术方面的教育,并取得了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在毕业后择业中对职业的选择面较宽,尤其是在设备生产及商业服务这两个传统劳动密集型行业方面都有其自身的就业优势。越来越多的企业看重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高职教育必须适应这种需求,否则就背离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目的和意义。
2.高职教育适应劳动力市场的对策
现代高职教育与传统学历教育有着明显的区别。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不仅是对专业知识的讲授,更强调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的塑造,现代劳动力市场对某种职业或工种的需求将直接影响着高等职业教育人才的培养方向。在当代新的经济发展时期,如何打破学校与企业的界限,培养具有深厚职业素养和文化底蕴的专门人才,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与社会的完整对接,走人才培养的创新形式,是摆在高职教育面前的重要问题。
(1)调整专业设置,适应劳动力市场动态需求。良好的专业建设是学校与企业联系的桥梁,紧贴市场需求、完善和建设现有专业设置是高职院校健康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它决定着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走向。高等职业教育能否培养出具有高度社会衔接性的人才,主要体现在各高校能否根据自身的教育条件和教育资源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从各学校的专业设置入手,紧贴企业的用人需求来进行有针对性地人才培养和输送。然而,当前各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还不能完全满足市场的需求,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一是专业名称老化,不能适应当今社会发展需要,尤其是各用人单位对于人才的要求;二是专业设置雷同,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校的一些专业运用同一个人才培养模式,没有加以区别;三是专业名称设置死板,学生可选择面偏窄,灵活度不高。③综上,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首先必须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引领经济健康发展,同时应突出面向市场、面向企业、面向未来,确定好专业设置方向,体现专业设置的岗位针对性和人才培养方式的多样性,从而可以更好地适应劳动力市场的发展。
(2)加强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体制。高职学校的学生社会适应性和职业能力最终应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形成,而学校不可能提供全部的真实工作环境,此时应充分发挥企业、行业和社会的力量。而办学资源的整合最有效途径之一是建立产学结合、工学交替的培养机制,这也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方式。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最大的特点是学校与企业合力完成人才培养任务,按照学生成长和职业规划的逻辑规律确定课程授课排序,强调实践与理论一体化的学习方式。充分利用国内大中型企业在设备、技术和管理方面的优势,实现学校实验实训与企业生产实际的接轨,使学生置身于职业氛围之中,得到基本的实践技能训练,提高学生实训的质量与效果。同时,该运行机制有利于实现学校与企业间信息的互通和资源的共享,开展技术合作,进行文化合作,使学生逐步理解企业的管理理念和价值取向,培养学生树立良好的企业文化。这既是高职院校的办学特征,也是提高办学实效性的重要举措,更是增强职业院校学生社会适应性的重要途径。
(3)扩大区域合作,拓展人才培养空间。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选择就是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职业人才,加快人力资源开发利用,适应当今社会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当前我国东西部地区的劳动力培养不均衡,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就业需求量大,但其劳动力培养和培训成本较高;而中西部地区,劳动力资源丰富,广大学生的求学和就业愿望强烈,但教育基础比较薄弱,难以满足需求。为了逐步克服高职教育发展不均衡现象,实现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开展东西部跨区域合作办学势在必行,这也有利于拓展人才的培养空间。在合作办学过程中促使西部合作学校树立起先进的教育理念,学到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逐步缩小教育在东西部发展中的差距,推动高职教育在全国的均衡发展。同时,也为东部沿海地区提供大量技能型紧缺人才,实现了合作双方的双赢。
综上所述,劳动力市场的健康发展和高职教育息息相关,高职院校应当了解市场需求,了解企业需求,将各种因素结合在一起,突出办学优势,将企业的用人要求应用到日常教学工作来,通过校企合作、联合培养等方式让企业了解学生,也让学生熟悉企业,形成市场与人才的良好互动关系,真正实现双赢。总而言之,高职教育必须以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为方向,按照劳动力市场之需求来适时调整高职教育定位,从专业设置、招生规模、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统筹安排,确保高职教育的持续、健康、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鲁昕在教育部校企合作签约仪式上的讲话:大力加强校企合作深化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J].职教园地,2012(3).
[2]史习明.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特征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35).
[3]薛建明,李继林.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社会适应性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