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吴昌硕的清白家风

来源 :新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dwinandwol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华几千年的文明能延续至今,各个家庭能稳定持续发展,都与家庭教育有着很大关系。涵养家风是中华民族由来已久的好传统,人们素以名门之后为骄傲,光前裕后,代代相传,大德之存焉。家风之传承,史不乏例,浙江安吉堪孚美誉。
  故土难忘
  在近现代中国书画史上,一代宗师吴昌硕的光芒最为耀眼。吴昌硕在诗、书、画、印等方面造诣极深。他的艺术道路与众不同,最重要的特点在于创新。他的作品有一种雄劲苍茫的生命力量,一扫明清画坛萎靡柔弱之风,是时代与个性创新结合的典范。即便最普通的花卉、山石,进入他的画面中,亦灵动、野趣,富含生命的感悟与哲性的启迪。
  吴昌硕出生于浙江安吉的部吴村,那是一个具有文化底蕴和历史积淀的古村。吴昌硕对于安吉感情深厚,地域的人文渊源一直影响着吴昌硕的艺术生涯,直到晚年,他不少画作的落款都为“安吉吴昌硕”,他也用这种形式来表明他对出生地的敬重,对身份的认同和归属感。
  吴昌硕从小就跟随父亲在田间干活,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这样的生活体验在他心中难以忘怀,他一直认为“我是一个乡下人”,认为自己是一耕夫,来自田间。正是由于吴昌硕在安吉的生活经历,才使他的艺术创作与生活贴近,他的从艺观念与大众相连,这片土地培养了他淳朴憨厚的性情和勤劳踏实的态度,也影响着他的艺术创作。
  他所有的绘画题材,除了日常的花卉以外,还对乡村的蔬菜瓜果进行了细致的表达,例如白菜、南瓜、青菜、萝卜等。在《墨菜》中说道:“菜根常咬能救饥,家园寒菜满一畦。如今画菜思故里,馋涎三尺湿透纸。”就算他人到暮年,定居了上海,结束了贫穷拮据的日子,依然想念家乡的蔬菜,怀念乡村日子的安逸。
  舐犊情深
  吴昌硕早年的生活是饱经忧患的,17岁时因兵乱随父出逃,甚至有过几乎饿死的苦痛经历。这一段流离失所的生活使吴昌硕失去了不少骨肉至亲,这使他更懂得家人子女的可贵,所以吴昌硕成家后的家庭生活是温馨而和睦的。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这位以画风豪迈凌厉著称的艺术巨匠,在面对子女时,却表现出更多的深情和温厚。而吴昌硕先生的家族是中国绝少的五代传承艺术的奇特家族。
  长子自幼聪明伶俐,昌老就教他读书习字,亲自批改其诗作。可惜长子却在16岁时夭折了,幸而次子三子也能克承家学。对于古文、金石、书画、篆刻都能继承乃父之风,有所发扬。在一则画跋中,吴昌硕写到:“除夕不寐,挑灯待晓,命儿子检残书,试以难字,征一年所学,煮百合充腹……雄鸡乱啼,残蜡将尽,亟呵冻写图,吟小诗纪事,诗成,晨光入牖,爆竹声砰然……”。教子、作画、吟诗,在吴昌硕看来,都是风雅而温情的事情,一个文化家庭的除夕之夜,也就在这样温情中缓缓度过了。
  敦品励学
  吴昌硕先生最宠爱的孙儿吴长邺,名志源,字长邺。据说,他出生的那天夜里,同住一宅的吴昌硕梦见了关公夜读《春秋》,于是亲自为新生儿取字“长邺”,并昵称“五儿”。吳昌硕有五个孙儿,唯有小五儿常年伴在身边,舐犊情深的吴昌硕常抱着小五儿边拍板边唱曲。吴长邺的绘画一如其祖父,笔力遒劲,神采飞扬,大气磅礴。几十年来,吴东迈、吴长邺父子遵照吴昌硕的画风,踏实地融入中国书画演进的轨迹。
  吴家后人一直以弘扬昌硕先生文化艺术为己任,他与父亲吴东迈及家人多次将家藏珍品捐赠给西泠印社、上海博物馆、浙江博物馆、上海美术馆,以及各地吴昌硕纪念馆。“留住吴昌硕”是吴长邺晚年一直念叨在嘴边的一句话,“这五个字是熔铸在他血脉里的信仰,是他一生为之努力的指南。吴长邺和后人还在1990年创设了上海吴昌硕文化艺术研究协会,以及2010年迁至沪上浦东陆家嘴金融贸易区的上海吴昌硕纪念馆。
  近年来吴昌硕三代书画展、吴昌硕四代书画展多次在海内外成功举办,“敦品励学,与时俱进”已成了吴氏家族进步之门风。
  历史上,浙江安吉吴氏人才辈出,与吴氏家风、家规有重要关系。据悉,1894年,吴昌硕主持修撰的《吴氏宗谱》记载,吴氏族中子弟194人获秀才以上功名,46人被朝廷任命为县丞以上官员。
  吴昌硕晚年虽客寓上海,但十分重视后代族人的教育。他曾给自己定下一条规矩:凡家族中有人生了孩子,他就托人带回一笔银两,设立教育基金,作为新生孩童以后上学之用。这个义举得到族人的积极响应,他去世后仍代代延续,成了吴氏家族的家规。
  辛亥革命后,推行“废科举,兴学堂”新政。1912年春节,吴昌硕回乡过年,与家乡父老商定,借吴氏宗祠作为校舍,建立了孝丰县广安乡初等小学堂,成立了学堂董事会,他带头捐赠了数百大洋,村中士绅纷纷效仿,集资购置教学器材、聘请教师,招收学生。他还倡议将族田作为学堂的固定资产,以维持正常开支,这所学堂就是今天昌硕小学的前身。吴昌硕创办新学的义举,至今仍为乡民所乐道。
其他文献
9月16日,忠魂巨慧长天烁——致敬两弹一星元勋·致敬科学·致敬科学家张飙诗书展在中国文艺家之家举行,展出了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张飙的诗词书法作品百余幅,他利用传统创作手段,歌颂向现代化冲击的科学家,全面表现两弹一星精神,讴歌两弹一星元勋的伟大功勋和高尚情操。  由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中华海外联谊会教育委员会等8家单位联合主办,和平世界书画院、中国文联离退休干部局承办,《新天地》杂志社应邀参加。两弹一
期刊
8月21日,北京市劳动服务管理中心在全市范围内开展社会化退休人员爱国主义教育宣传系列活动成果展示,以“九州同奏东方曲,共享发展幸福路”为主题,集中展示教育成果优秀作品,进一步加强对社会化管理退休人员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让他们在活动中受教育,在教育中体会活动的快乐,在快乐中享受生活,增强他们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據了解,系列展示活动从今年3月持续至8月,历时半年,由市劳服中心牵头组织和总体指导,各区、街
期刊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也是全民阅读日,北京市妇联社会组织联合党支部、北京市家庭建设促进会、北京市女企业家协会、北京港澳台侨妇女联谊会联合发起了《天路行军》线上品读会。  七十年前,一千多名正值豆蔻年华的花季少女,在进军西藏的征途上,高山缺氧、狂风暴雪、曠野冰河、缺衣断粮、风餐露宿,特别是赶上生理期的女性与男兵一样趟冰河、卧冰雪,难以想象的困难伴随2000多公里荒原和十几座海拔4000米以上的大雪
期刊
2019年9月7日北德华人华侨举行国庆70周年联欢会在汉堡豫园成功举办。此次庆典是由北德华人华侨联合会、汉堡华人妇女联合会和德中企业家联合会共同主办,19个华人社团协办,旅德华人用这种方式抒发海外华人华侨的殷殷爱国之情、拳拳报国之志。  中国驻汉堡总领事馆杜晓晖总领事在庆祝会上致辞,讲述了祖國70周年的辉煌历程和德中双边的前景,博得了在场几代华人华侨的热烈的掌声。男声合唱《游击队之歌》 让我们更加
期刊
9月18日下午,由光明日报《新天地》杂志社主办的保护老年人权益法律宣讲座谈会隆重召开。  为更好地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光明日报《新天地》杂志社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为契机,整合社会力量,主动承担起国家级老年媒体的社会责任,在北京伟博律师事务所的支持下,举办了此场保护老年人权益法律宣讲座谈会。本次座谈会就老年人防范各类骗局提出专业建议,为积极养老、安全意识、房产公证等做出有益的讲解,为我国
期刊
波澜壮阔的历程,我们一同走过;繁荣昌盛的画卷,我们一起描绘;沧海桑田的巨变,我们一起见证;春华秋实的收获,我们共同分享。中华人民共和国的70年,是无数前辈共同见证的70年,更是中华儿女拼搏进取,勇于攀登的70年。让我们唱响时代赞歌,共同祝福祖国。  在1983年,中国第一本老年领域综合性期刊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诞生了,它就是如今的《新天地》杂志。《新天地》曾得到众多中央领导同志的关心和支持,有陈云同
期刊
今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69周年。轰轰烈烈的抗美援朝战争,对于今天的青年人来说稍显遥远。但历史终究是不能忘记的。  在一个暴雨如注的夏日,记者来到杨筠范奶奶的家中。一开门,银白的头发、慈祥的笑容、精神抖擞的杨奶奶热情地招呼着:“快进了,快进啦。”  是什么让一个柔弱的女子毅然投身到朝鲜战场的枪林弹雨中?上战场是怎样的一种体验?战争是什么样的?无数的问号等待着被逐个解答。  红色故土:立
期刊
鄔沧萍先生寄语读者
期刊
“邬老,我们来看您了!”《新天地》杂志总编辑杨鸣旭和几位养老界的同仁,在这个夏末秋初的午后来到中国人民大学邬沧萍先生的家。  下午三点,温和晴朗的阳光透过窗户照了进来,97岁的邬沧萍先生气色很好,柔和的脸上泛着淡淡的红光。他条理清晰、声音洪亮、说到兴奋处振袂而起,全不见耄耋老人蹒跚之态。邬老幽默又带些自豪地说:“我这一辈子没有因病住过医院,我身上的零件除了牙都是原装的,没换过。”  治学为民 研学
期刊
11月19日,国家卫生健康委、民政部、农工民主党中央、全国老龄办、中国老龄协会于北京国际会议中心联合举办“新时代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高端研讨会”。会议以“新时代、新国情、新对策”为主题,内容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老龄工作的重要决策部署,深入学习领会相关文件精神,围绕“老龄政策制度”“健康养老服务”“老龄社会治理”等方面分别展开深入研讨。本次会议是中国人口老龄化理论前沿性研讨,来自全国各地老年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