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自新课程实施以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走过了十多个年头,在这个节点,回顾和反思这么多年来走过的路程很有必要,因为最初的出发点往往是和目标最契合的。回头看看我们出发的起点,才能思考我们正在走和将要走的路是否还是当初出发的方向。回顾和反思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重新理解课程价值、重新认识课程领域、重新审视学科联系。
【关键词】课程价值;课程领域;学科联系
本轮新课程改革伊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国家的法定课程进入到各中小学课表之中。这是一门新的课程,没有现成的模式和例子,甚至也未颁发正式确定的课程纲要,因此学校和教研部门都经历了一个探索实践的过程。就我市小学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而言,也是从空白之处逐渐勾画出课程轮廓,从内容体系、理论框架、教法实践等方面,基本建立起了一个自足的课程体系,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和成果。从课堂表现来看,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得到了明显提高,课堂活动(小组讨论、观点展示等)从容有序,思维品质(灵活性、发散性、深刻性)有所提升;从教师方面来说,对课程理解度有提高,对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渐渐得法,课堂组织有理有据,改变了原来综合实践活动课随意无章的现象;从课程建设来说,建构了课程内容框架,提出了以“方法指导”为核心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模式,并逐渐建立课程理论体系,力图让综合实践活动成为一门成熟度较高的课程。但就是在课程轰轰烈烈开展的时候,理智告诉我们要应该要静下心来追根溯源,因为最初的出发点往往是和目标是最契合的,回头看看才能思考我们正在走和将要走的路是否还是当初出发的方向。
一、重新理解课程价值——必要补充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起点从宏观层面来说是培养“完整的人”,从微观角度来说是“构建完整的素质结构”。但这个任务不可能完全由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来承担的,综合实践活动在这个目标的追求上,只是对现有课程的补充而不是代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把现有学科课程忽略的、边缘化的甚至抛弃的目标价值整合起来,从而形成一门具有相对独立但又与学科课程紧密联系的课程。比如:学科课程关注课堂教学,忽略生活实践;学科课程追求知识传递,忽略了丰富经验;学科课程侧重教师传授,忽略学生探究;学科课程考察知识积累,忽略问题解决。那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就把生活作为课程背景,把问题作为活动起点,把丰富经验和体验作为目标追求,把研究性学习作为学习方式,从设计的出发点来看,是对当前学科教育目标价值的补充。
二、重新认识课程领域——相对独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现有学科课程的补充,因此它的课程领域是有边界的,而不是无所不包的。假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可以无所不包,那么要么它取代其他课程成为唯一的课程形态,要么彻底融化在各种分类的学科之中。在2011年省综合实践课程培训活动中,有位老师展示了一节题为《做情绪的主人》的观摩课,其主要活动目标设定为让学生了解情绪,学会如何调控情绪。观摩整节课的环节设计及学生的互动状态,再联系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特点,可以说这一节课应该属于心理教育的范畴,我们不能因为教者在活动设计中有一个学生“学开心理处方”的实践环节,就把这节课当成综合实践活动课。如果依例这样,那么像品德、科学等活动类的课程都要被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囊括旗下了。
那么,综合实践课程领域到底该如何来界定呢?众所周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三条线索“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这三条线索,孤立地看,几乎涵盖了教育的所有领域,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就是无所不能了,其他学科都要纳入其中了,都叫综合实践数学、综合实践语文……但实际上,在建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时候,专家们还是力图提供一些指定领域的,如劳动与技术、社区活动和社会实践、信息技术和研究性学习。这样的界定,一方面让课程的指导者有所抓手,让课程有内容来依托,另一方面以此来划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育地盘,提供该课程存在的合理性和独立性。至于那些非指定领域,则是为了防止指定领域的绝对化,给课程的未来发展提供开放性。可以说,非指定领域是模糊的,是期待在实践中加以拓展的,课程内容的基础还在指定领域之中。
三、重新审视学科联系——交叉拓展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指定领域比较明确了,那非指定领域留下了一个拓展的口子,从这个口子拓展出去自然会涉及其他学科领域,这是自然和必然的,因为综合实践活动自身并没有封闭的严密的知识体系。但这种拓展不是没有任何前提的,不是没有任何限制的,主要有以下几个前提:一个是要以“实践”为核心;二是要以研究性学习为方式;三是以丰富体验、提升问题解决能力而非单纯知识积累为目标;四是以社会与生活为背景而非单纯的某学科类知识体系为背景来开展。这些前提与特征,就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目前教育格局之下学科课程的不同之处。假如我们仅仅以是否采用了研究性学习的方式或者仅仅有研究性学习的形式,就来判断这是否属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范畴,那是片面的,哪个学科不能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呢?所以,单纯的某类学科知识在融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时,在活动目标的设定上要与相应的学科教学有所区别,要将学科知识放到社会生活的背景中,要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性学习来组织活动,这样才能体现综合实践课程独立的课程价值,才能和学科教学有所区别。当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这些所谓的特征都是相对的,因为正是目前一些学科课程存在着缺失,它才显示出独立性。以后的课程发展,综合化是一种趋势,研究性学习是一种趋势,也许那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血脉将化为河流,流淌在各个学科教学中。如果那一天真的到来,我们也不必遗憾,因为这正是实施、推动综合实践课程的真正意义所在,也是课程改革追求的最终目标。
在当前的教育发展格局之下,我们开展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生活背景、实践核心、能力取向、丰富情感体验的前提下,力推研究性学习,这是合理的,也是具有操作性的。我们试图建立方法体系作为课程价值的支撑框架之一,引进问题解决的教学流程进行活动指导与组织,以建设儿童化的课程来体现课程实施的追求目标,这些都是宝贵的经验和成果,也是我们继续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课程价值;课程领域;学科联系
本轮新课程改革伊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国家的法定课程进入到各中小学课表之中。这是一门新的课程,没有现成的模式和例子,甚至也未颁发正式确定的课程纲要,因此学校和教研部门都经历了一个探索实践的过程。就我市小学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而言,也是从空白之处逐渐勾画出课程轮廓,从内容体系、理论框架、教法实践等方面,基本建立起了一个自足的课程体系,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和成果。从课堂表现来看,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得到了明显提高,课堂活动(小组讨论、观点展示等)从容有序,思维品质(灵活性、发散性、深刻性)有所提升;从教师方面来说,对课程理解度有提高,对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渐渐得法,课堂组织有理有据,改变了原来综合实践活动课随意无章的现象;从课程建设来说,建构了课程内容框架,提出了以“方法指导”为核心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模式,并逐渐建立课程理论体系,力图让综合实践活动成为一门成熟度较高的课程。但就是在课程轰轰烈烈开展的时候,理智告诉我们要应该要静下心来追根溯源,因为最初的出发点往往是和目标是最契合的,回头看看才能思考我们正在走和将要走的路是否还是当初出发的方向。
一、重新理解课程价值——必要补充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起点从宏观层面来说是培养“完整的人”,从微观角度来说是“构建完整的素质结构”。但这个任务不可能完全由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来承担的,综合实践活动在这个目标的追求上,只是对现有课程的补充而不是代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把现有学科课程忽略的、边缘化的甚至抛弃的目标价值整合起来,从而形成一门具有相对独立但又与学科课程紧密联系的课程。比如:学科课程关注课堂教学,忽略生活实践;学科课程追求知识传递,忽略了丰富经验;学科课程侧重教师传授,忽略学生探究;学科课程考察知识积累,忽略问题解决。那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就把生活作为课程背景,把问题作为活动起点,把丰富经验和体验作为目标追求,把研究性学习作为学习方式,从设计的出发点来看,是对当前学科教育目标价值的补充。
二、重新认识课程领域——相对独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现有学科课程的补充,因此它的课程领域是有边界的,而不是无所不包的。假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可以无所不包,那么要么它取代其他课程成为唯一的课程形态,要么彻底融化在各种分类的学科之中。在2011年省综合实践课程培训活动中,有位老师展示了一节题为《做情绪的主人》的观摩课,其主要活动目标设定为让学生了解情绪,学会如何调控情绪。观摩整节课的环节设计及学生的互动状态,再联系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特点,可以说这一节课应该属于心理教育的范畴,我们不能因为教者在活动设计中有一个学生“学开心理处方”的实践环节,就把这节课当成综合实践活动课。如果依例这样,那么像品德、科学等活动类的课程都要被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囊括旗下了。
那么,综合实践课程领域到底该如何来界定呢?众所周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三条线索“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这三条线索,孤立地看,几乎涵盖了教育的所有领域,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就是无所不能了,其他学科都要纳入其中了,都叫综合实践数学、综合实践语文……但实际上,在建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时候,专家们还是力图提供一些指定领域的,如劳动与技术、社区活动和社会实践、信息技术和研究性学习。这样的界定,一方面让课程的指导者有所抓手,让课程有内容来依托,另一方面以此来划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育地盘,提供该课程存在的合理性和独立性。至于那些非指定领域,则是为了防止指定领域的绝对化,给课程的未来发展提供开放性。可以说,非指定领域是模糊的,是期待在实践中加以拓展的,课程内容的基础还在指定领域之中。
三、重新审视学科联系——交叉拓展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指定领域比较明确了,那非指定领域留下了一个拓展的口子,从这个口子拓展出去自然会涉及其他学科领域,这是自然和必然的,因为综合实践活动自身并没有封闭的严密的知识体系。但这种拓展不是没有任何前提的,不是没有任何限制的,主要有以下几个前提:一个是要以“实践”为核心;二是要以研究性学习为方式;三是以丰富体验、提升问题解决能力而非单纯知识积累为目标;四是以社会与生活为背景而非单纯的某学科类知识体系为背景来开展。这些前提与特征,就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目前教育格局之下学科课程的不同之处。假如我们仅仅以是否采用了研究性学习的方式或者仅仅有研究性学习的形式,就来判断这是否属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范畴,那是片面的,哪个学科不能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呢?所以,单纯的某类学科知识在融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时,在活动目标的设定上要与相应的学科教学有所区别,要将学科知识放到社会生活的背景中,要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性学习来组织活动,这样才能体现综合实践课程独立的课程价值,才能和学科教学有所区别。当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这些所谓的特征都是相对的,因为正是目前一些学科课程存在着缺失,它才显示出独立性。以后的课程发展,综合化是一种趋势,研究性学习是一种趋势,也许那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血脉将化为河流,流淌在各个学科教学中。如果那一天真的到来,我们也不必遗憾,因为这正是实施、推动综合实践课程的真正意义所在,也是课程改革追求的最终目标。
在当前的教育发展格局之下,我们开展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生活背景、实践核心、能力取向、丰富情感体验的前提下,力推研究性学习,这是合理的,也是具有操作性的。我们试图建立方法体系作为课程价值的支撑框架之一,引进问题解决的教学流程进行活动指导与组织,以建设儿童化的课程来体现课程实施的追求目标,这些都是宝贵的经验和成果,也是我们继续研究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