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内人肉搜索研究综述

来源 :新闻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rxd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播学视角研究下的“人肉搜索”
  
  “人肉搜索”作为一种独特的网络传播现象,兼有网络传播的一般特点,如信息传播的交互性、海量化、去中心化等,同时也具有自己的特点。而“人肉搜索”产生的原因、传播机制与流程以及传播意义也是研究者关注的焦点。
  特点。有研究者专门从传播学角度分析了“人肉搜索”,认为自2001年“微软陈自瑶”事件以来,人肉搜索的发展呈现出三个特点:从社区问答到专业搜索引擎、从静态信息提供到动态信息追踪和从娱乐性、实用性到议程设置。从传播学的视角来看,人肉搜索具有如下特征:1、交融性传播方式。2、多元化传播形式。3、繁冗复杂的信息流。4、松散的沉浸式参与。有学者从媒介融合及新旧媒介联动的角度提出“人肉搜索”的信息流动具有以下特点:1、大规模的自发的人工参与。2、信息传播渠道有机融合。3、与传统媒介互动日趋紧密、互设“议程”。“人肉搜索”是一种独特的网状传播模式,上述特点融合了多种传播方式,因而赋予其强大的传播力量。
  成因,有研究者从“人肉搜索”现象的背景和成因予以了梳理和分析。基于麦克卢汉媒介技术理论,米莉认为在人肉搜索过程中,技术的作用居于次要地位,搜索的结果更多地依赖于看到帖子的人数和这些人的交往资源,维系这一社区的正是沟通与交流。以“史上最毒后妈”事件为例,有研究者专门从沉默的螺旋、群体传播和议程设置理论分析了人肉搜索的网络暴力成因。在规避“人肉搜索”带来的负面作用时,本文认为网络舆论引导与传播控制不可偏废其一。
  机制与流程。有学者分析了人肉搜索的信息传播机制,认为人肉搜索的实质是一种信息共享的方式和途径,利用网络作为信息共享的平台,将本来仅为少部分人所了解的信息内容,转变为一种公共性的信息。‘这种人们“创造”信息,并将个人隐私当做公共资源发布,是“人肉搜索”真正的威力所在,但如果操作不慎,就会侵犯到他人的隐私权。王凌云等认为,一个完整的“人肉搜索”传播流程为:一般是由某一事件或人物引发,“人肉搜索令”发布,紧接着众多网友跟进,纷纷提供线索,最终锁定被通缉者。还有学者通过建立模型来分析“人肉搜索”的实现过程,认为“人机搜索”的起点源自人们从媒体或个人生活经历等信源中获得某一信息的输入,在一定动力的驱使下确立搜索目标,并且将搜索目标投放至网络,然后在一些必要条件的作用下,实现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围绕着搜索目标展开的联动,进而形成目标搜索结果。
  意义。从互联网交互式的特点出发,有研究者认为“人肉搜索”的传播意义在于受众的概念将变得模糊,每个个体“民意”都将影响信息内容,并且影响另外一个个体的“民意”,从而产生了“民意”合众力去影响传播效力。“人肉搜索”之于民众的积极意义,有学者提出了类似的观点,认为人肉搜索引擎的媒介意义在于进一步改变了传统传媒结构,使民众真正拥有了自己的传媒,摆脱了传统把关人的话语控制和话语代理。“人肉搜索”真正赋予了网民舆论监督的权利,汇聚了网民集体的力量,必将在中国民主化进程中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现代社会心理学:群体极化、社会安全阀
  
  目前以现代社会心理学为视角对人肉搜索的研究,关键词集中在群体极化、集群现象、集合行为、社会安全阀机制等,侧重论述网民情感发泄的成因。
  网络暴力:一种群体极化行为。凯斯,桑斯坦在其著作《网络共和国——网络社会中的民主问题》中指出,群体极化指“团队成员一开始即有某种偏向,在商议之后,人们朝偏向的方向继续移动,最后形成极端的观点。有研究者从两方面分析了“人肉搜索”的心理成因,首先是群体意志对个人意志的支配,其次是个体责任意识的消失。“人肉搜索”本质上是一种集群行为。刘立红认为,网络群体极化倾向、网络舆论以及人肉搜索三者之间存在结构、上的联系,三者之间你牵引我我牵引你,形成一个具有循环联动效应的链条。网络舆论最终的走向就是群体极化。群体极化隐射了事件整体的发展事态。王筱孛指出群体极化是导致群体意见极端化倾向的原因,并认为网络的匿名性、弱控制性、开放性促成了网络群体极化的形成。
  社会安全阀:道德感和正义感的袁达。“人肉搜索”虽然带来了诸如侵犯隐私权等问题,但是不能就此认为“人肉搜索”等同于“网络暴力”。有学者更全面地分析了人肉的成因,以“虐猫”、“华南虎”等事件为例,“人肉搜索”是网民表达正义感和道德感的需要;在“周久耕”、“林嘉祥”等事件中,“人肉搜索”表达了网民呼唤舆论监督权、展望公平正义社会的美好愿景。有研究者指出,人肉搜索具有安全阀那种矛盾缓冲和疏导的功能,为道德意见的表达提供了一个渠道。
  
  法学视角:网络言论自由与隐私权的保护
  
  隐私权和言论自由权是公民享有的基本权利。在人肉事件中,研究者就这两项权利展开了细致的分析。支持者认为,人肉搜索体现了网民言论表达自由的权利,反对者则指出人肉搜索侵犯了隐私权,如何调和这对矛盾一直是研究的焦点。根据“人肉搜索第一案”的判决结果,有研究者指出迄今为止我国法律法规并没有设立“隐私权”,另外,我国现有的隐私侵犯被纳入名誉权侵犯范畴。
  “人肉搜索”不一定侵犯隐私权和名誉权。有研究者就“人肉搜索”行为是否侵犯了当事人的名誉权和隐私权展开了分析。刘锐认为不能简单认定“人肉搜索”侵犯了当事人的个人隐私,应视搜集、提供的渠道和方法而定。顾理平也认为,网民通过网络的搜索功能搜索到的是隐私主体公开在网络上的信息,一般不构成对公民隐私权的侵犯;“人肉搜索”只是汇集已有的信息而不是歪曲或编造信息。所以不会直接侵犯公民的名誉权。
  应对措施。戴激涛认为通过法律对网络言论自由进行限制十分必要。符合宪法保障人权的意旨。当隐私权遭遇“人肉搜索”的可能侵犯时,关键在于寻求隐私权与言论自由之间的平衡。至于如何寻求这种平衡,作者以美国联邦最高法院运用宪法解释在平衡言论与隐私之间的成功为参照,论证得出,从宪法解释的角度寻求保护隐私的方法,实质上可以促进言论自由。以“人肉搜索第一案”为研究背景,刘培合等从法理学角度,从人肉搜索的本体着手,分析了在隐私权和自由表达权冲突背后蕴涵着网络社会自由与秩序的深层次价值矛盾。并针对网络暴力问题,提出要加快公民隐私权保护立法的进度和《个人信息保护法》的出台,同时必须加强网民和网络运营商的行业道德自律,从而促进“人肉搜索”的良性发展。有研究者认为,现在的当务之急是加速行业自律建设。切实发挥行业中介组织的作用;长期而言,要适时地把立法提上议事日程,最终使自律与他律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编校:董方曉
其他文献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现代城市公共空间类型不断拓展,地标建筑作为城市形象的重要展示部分,在城市发展中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文章对城市网红地标建筑进行研究与分析,探
玉米具有产量高,增产潜力大,适应性强,营养丰富,用途广泛,有“饲料之王”的美称,在我区调整种植业结构的规划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为此,我区1984年在全区各县进行了大面积玉米试
传统建筑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如何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当下一个热门的话题.文章基于设计《围龙山廊——基于城市社区的空间可变性重塑与新生模式探索》 而延展出
研究一类线性不确定系统时滞相关稳定的充分条件 ,并给出了系统的衰减率估计方法 .文中给出的释例表明结论优于现有相关研究成果 . The sufficient conditions for the time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统文化的精华,一个地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充分代表当地的优秀文化艺术特征.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在旅游中体验当地文化也成为广大游客的普遍诉求.当前文
网络文学是自主表达情感,是一种自由的创作,所以人们在网络上的信息交流活动必然会呈现为一种双向的、共时的交流活动。    跟帖评论    跟帖是一种文学活动,也是一门学问,其实就是即时鉴赏评论,这就打破了传统文学中读者只有在作品正式发行以后才能阅读鉴赏评论的局限。  在网络这个创作平台,让即时鉴赏成为可能,作者与读者之间形成了相互对话、交流、反馈的网际关系。这种开放式的结构使作者与读者在一定程度上可
肾缺血再灌注(IR)损伤主要发生于创伤应激、失血性休克、肾脏手术及肾移植患者的转归过程中。防治肾IR损伤是救治此类患者的一个关键环节。研究表明,IR损伤是一种缺血后炎性
文章通过研究现代背景下社区营造的源起与发展,分析在历史街区进行社区营造可以提升居民生活愉悦感、满足现代人多样化的生活需求、 传承保护历史文化和凝练人文价值等现代意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如何对传统村落进行保护与发展,守住传统村落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议题.文章以桂林138个国家传统村落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