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书圣

来源 :收藏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pe3werv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写过长安画派创始人赵望云,就开始搜索下一个“大家”。一个名字跳到我的面前:舒同。中国第一任书法家协会会长,毛泽东钦点的“红军书法家”,墨盖神州,名扬四海,我和他的小儿子舒安还是朋友。就是他了,但是舒安常住北京,不知道能否找到他,拨通了舒安的电话,真巧,刚刚回到西安。
  这是一次比较轻松的采访,不仅因为我们是老朋友,还因为材料都齐了,2005年是舒同诞辰100周年,中国文联、书协和全国各地举办了一系列纪念活动,文字、图片都是现成的,我们只需要喝茶,聊天就行了。
  
  神童出东乡 亡命走天涯
  
  整整一个上午,我和舒安沉浸在舒同大起大落的革命生涯中,这是一个惊心动魄的长篇小说素材,甚至不需要加工,就这样平铺直叙下来,也会畅销世界。一个人的生命,在广度上,和一个政党,一段历史,一门艺术结合得如此紧密,在长度上,几乎横跨一个世纪。如果我是影视圈的人,会立即着手。历史+战争+艺术=?
  舒同出生在江西东乡农村一个穷苦人家。这是个崇尚读书的地方,当年毛泽东第一次见到舒同曾脱口而出:“你是王安石的老乡啊!”毛泽东的文化底蕴没得说。舒同的父亲主要靠给人剃头养家。舒同从小就要拣柴、干家务活,是个苦孩子。他的阶级地位决定了他的革命立场,“解放受苦人”成为他一生奋斗的目标,这和共产党不谋而和。
  
  舒同5岁就上了私塾,遇见一个非常喜欢他的老师,开发出了他写字的天赋。据说那时他因为穷,削竹为笔,蘸泥为墨,从颜柳入帖,刻苦练字,心有灵犀,聪明过人,13岁就因为给村里题匾名扬十里八乡,被称为神童。我看见一幅他当年写的匾“仗国延年”,颜筋柳骨,大气磅礴,确实了得。
  1925年舒同进入江西第三师范学校,热血青年的他接受了“五四”新思潮,办革命杂志,成立马列主义研究会,发表革命文章,并于1926年大革命风起云涌之时加入了国共合作时期的国民党,后又加入共产党。22岁时,当选为东乡县第一任共产党县委书记。辉煌的日子没过多久,大革命失败,1927年,国民党开始屠杀共产党,舒同成为省里第一号通缉犯,在路上被人抓住毒打,其第一任妻子因绝望自杀,儿子夭折,从此亡命天涯。
  
  党内一只笔 马背书法家
  
  舒同这一生大起大落,几次走到绝境,又几次跃上高峰。有意思的是,每当他在低谷时,其书法就会得到大大发展。1927年是他人生中第一次大低谷,隐姓埋名落难安徽,身上连吃饭的钱都没有了,眼看就要饿死,他想到了卖字。字如其人,舒同一出手,就被当地一名绅士发现,悄悄对他说:“先生决非等闲之辈,一定是什么原因落难了吧。”当即叫了一些名人雅士,纷纷解囊买画。他的字救了他,他这一生,与书法结下生死之缘。
  为谋生路,来到南京求职,又因为字写得好,被一军校录用。该军校是黄浦军校的分校,舒同以为可以在这里遇见共产党员,此时的他一门心思找共产党,隐姓埋名在军校干了一年多,一听到共产党的消息,立即辞职投奔而去。谁知道就是这样一段历史,却让他付出了几乎一生的代价,在历次政治运动中始终要他“交代清楚”,是否有变节行为。刚参加红军时遇到肃反,他亲眼看见一些同志因为一时“说不清楚”,拉出去就砍头。正是在这样残酷的战争环境与严酷的政治斗争中,决定了他性格和书法的风格——藏锋,内刚而外柔,不柔则可能速死。
  其实现在回头看来,如果舒同不是热爱共产党,执著地寻找共产党,他完全没有必要离开待遇不错还给他提了级的军校,什么理由让他抛开这一切去自找苦吃呢?原因只有一个,亲生的孩子不嫌弃娘啊!
  1930年舒同终于找到了红军的队伍,从红一军团政治部秘书很快升为主任,见到了日夜思念的毛泽东,舒同早就对毛泽东的诗词和字佩服,毛泽东也很欣赏他,又都是师范毕业,两人相见恨晚,毛泽东长他一轮,又高他一头多,舒同似乎只能仰视。从此,毛泽东成为舒同一生追随的偶像,哪怕是在受委屈受打击的情况下,也不会有丝毫的动摇。书写毛泽东诗词,成为他最愉快的事情。舒同和毛泽东的关系,是典型的中国儒家君臣关系,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
  舒同这一生的大喜大悲,都与毛泽东有着直接的关系。延安整风时,舒同的第三任妻子(舒安的母亲)石澜马上要生孩子了,却成为整风的对象,组织上要求孩子生下来就送石澜去关禁闭,舒同坚决执行。这样献祭似的牺牲在他一生中有许多次,让我想起圣经中的亚伯拉罕,耶和华让他献出自己99岁时生的孩子,他毫无怨言。只有信仰的力量能够达到这种境界。
  舒同完整地参加了“挑战生命极限”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据舒安说,父亲从来不和他们提自己受的苦,问起来,还说他算不错了,作为师政治部主任有一匹马,一个警卫员,打仗时因为他个子小(1.6米),子弹只在他头上飞,他说最苦就是过雪山,眼看着身边的战士走着走着就倒下了,能活着走出来的是少数人。当时不走没有办法,后面是追兵,不走就只有死。据说在那样一种情况下舒同还是不忘记在马背上写字,因此被毛泽东称为“马背上的书法家”。
  长征一路舒同都在写标语,一到驻地,他就提上一个小桶,拿上刷子在路边潇洒挥舞,引得百姓围观,齐声赞叹红军里有人才。遗憾的是,历经风雨80年,这些标语基本上都没有了,如果有人能找到哪怕一幅字,也会是价值连城。如今在延安等地还能看见舒同写的一些字,如“抗日军政大学”,大学的校训“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延安新市场”等。目前舒同一幅字的价格应该在十几万了。
  在延安,身为八路军总部秘书长的舒同被毛泽东称为“党内一支笔”,写了大量脍炙人口的文章。当时流传一个小故事,共产党要请一乡绅担任参议员,遭到拒绝,说你们共产党都是没有文化的人。主席说:请党内一支笔去说。舒同接旨后提笔给这乡绅写了一封信,流畅的文言,漂亮的书法,一下征服了乡绅,说共产党里居然有这样的人才,岂敢怠慢。
  1939年,在晋察冀边区舒同曾经代表八路军给日本侵略军写了一封信,登在《抗敌报》上,义正词严,有理有节,高屋建瓴,从历史、地理、经济、政治、文化、世界和平等多角度阐述了中日关系,痛斥战争带来的灾难,劝他们投降。这封信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据说有一些日本人前来投降身上就带着这封信。1991年纪念“九.一八”60周年,《人民日报》重新发表了这封信,认为这是“中日关系史上的一份备忘录”,是“一个民族和另一个民族的对话”。
  
  解放战争时期,舒同在山东军区策反工作上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在他的努力下,一次就有几万人倒戈,他的政策水平、谋略勇气和谈判技巧都是一流的。这就好像他的字,外柔内刚,圆润内敛,雍容大度,正直磊落,具有非凡的人格魅力。1948年中共准备攻打台湾时,内定舒同为台湾省省长,主席认为他是最合适的人选。
  延安时期,舒同成了红军的一个文化招牌,毛泽东对舒同欣赏和信任有加,从江西,到延安,到上海,到山东,同甘共苦数十年。1944年舒同任山东解放区政治部主任,1948年任华东局宣传部长,《解放日报》社社长。在上海5年,为上海滩留下许多笔墨,上海站、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校牌等都是舒同的墨宝。1958年任八大中央委员,山东省委书记,毛泽东前后6次去山东与舒同会见。谁又能想到,就是这样经受了反复考验的信任,竟也会在一夜之间风云突变,这就是政治,残酷而丑恶的政治。
  
  大起复大落 佛山修书法
  
  1958年,大跃进浮夸风吹遍中国,紧接着就是饿死人,由于舒同不会遮掩,山东的灾情首先暴露,百姓民怨沸腾。1960年,舒同被撤职,之后,全国各省的灾情都暴露了,但舒同成为当时唯一被撤职的省委书记,被贬去受灾最重的一个县当县委书记。他冤枉啊,舒安对我说,为了搞清楚真相,舒同曾亲自带领全家去收麦子,但是在过秤的时候还是被人作了手脚,没有了解到真实情况。奇怪的是,包括毛泽东在内的国家领导都是农民出身,怎么会不明白亩产应该是多少呢?后来主席曾经对舒同说:你只是认识问题,认识清楚就行了,身体不好就不要去下面了,好好休息。这是舒同人生的第二次大低谷。没有想到又孕育出一次书法高潮。
  既然主席让休息,舒同就来到济南大佛山修养,每天除了写字还是写字,把书法练得炉火纯青。此时落魄的舒同给山东留下了大量墨宝,据说许多当时的医生护士手里都有他的字,舒同是有求必应,慷慨泼墨。在当地更是广交文人雅士,探讨书法理念,切磋书法技艺,借修身养性之机,研百家书法之精髓,从人生中悟出了书法的大内涵,大哲学,大意境,“舒体”在这个时期开始广泛流传。郑板桥称自己的书法是“”六分半体”,舒同说自己的字是“七分半体”,颜柳草隶篆各一分,何绍基半分。字如人,书法如人生,舒同的大名因着他的书法和他的撤职传遍神州大地。曹禺先生后来给他的题词曰:“一代宗师,吾党之荣”。
  真的要感谢撤职令,否则舒同哪有这样多的闲暇来研究书法?肯定是和那些省委书记一样整日忙于残酷的政治斗争。中国不缺省委书记,缺的是像舒同这样的大书法家。从这个意义上说来,舒同这个书法大家也是革命斗争造就出来的,如果不是这样的政治背景,舒同的书法也许会走另一个套路,可能不会这样厚重、圆润、内敛,可能会像主席那样的潇洒,那样的“狂草”,那样一来,我们可就看不到“舒体”了。
  
  八年被关押 “解放”遭婚变
  
  1963年,舒同被发配到陕西,任书记处书记,主管文教。不久就遭遇文革,8年审查,6年军管,2年当工人,当时户口本上的身份写的就是“工人”,滑天下之大稽,一个和毛主席一起戎马生涯几十年的中共高级领导,一代中国著名书法大家,竟成了“工人”。
  
  我几乎是含着眼泪看完了石澜夫人的著作《我与舒同40年》,一段暴风骤雨的历史,一段风雨飘摇的婚姻,从1942年与舒同结婚,就没有过几天安稳日子,4个孩子都是在战争年代出生,马背上喂奶,用箩筐挑着孩子行军,几次走入绝境甚至自杀……在山东受舒同牵连受处分,撤职,文革中挨斗挨打无家可归。舒同更是天天挨斗挨打,每天一站就是一整天。1967年,舒同被“军管”,条件更加艰苦,冬天只好在小屋里来回走动,否则就可能被冻死。舒同顽强的生命力恰恰在此时彰显出来。我看见一封舒同在1971年写给专案组的信,信中写到:你们完全不要事实根据并且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地把一个经过46年长期考验的,仅仅在某个时候犯了一般性错误、本质上完全忠于党、忠于革命、忠于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干部,打成各色各样的反革命……你们真不愧为自由王国的人民,可以横行霸道、为所欲为……党纪国法一概踩在脚下。你们的确是一些了不起的人物:造谣能手,陷害专家!我为你们这种独特的本能和崇高的共产主义风格表示钦佩,并感谢你们6年来对我的深情厚意……
  1971年,中国还笼罩在极左的专制恐怖下,他竟然敢这么大胆地抗争,难道不要命了?可见面临生死,“藏锋”已经没有必要,刚强和毅力才是共产党人的本色。
  由此又联想到舒同的字,究竟“柔”和“刚”哪个占主导地位?这不是艺术问题,而是哲学问题,生命问题。
  石澜夫人的书几次让我泪眼朦胧,患难夫妻生死相依,在自身难保的日子里,相互思念、关照、探视、鼓励……但偏偏就在“解放”之后,在一切都开始好起来之后,两人却分手了,不能不让人扼腕。1978年舒同调到北京工作,石澜恢复西安市科委主任职务,没有和舒同一起去北京,空间上的距离加大了心灵上的距离,1982年,他们的婚姻走到了尽头。1984年,舒同与王云飞女士结婚。可以想象,一个著名书法家的离婚再婚,会带来怎样的家庭冲突和遗留问题。他们的婚姻悲剧,有性格的原因,更有历史的原因。为此石澜在书中作了深刻的反省,她承认是自己“采取了错误的方法,向组织写信控告了他,这些信又被转到了舒同手中,舒同震怒了。”婚姻纯属个人私事,何以向组织汇报呢?这就是那个扭曲年代的奇人奇事。
  舒同一生有4次婚姻,第一个妻子和孩子死在大革命失败的年月,第二个妻子是在长征后结婚的,当时条件非常恶劣,孩子死了,他们也分手了。第三个妻子,也就是石澜,相伴时间最长,为他生了4个孩子,他们的爱情婚姻历经漫长的战争年代和残酷的政治斗争,却不得不在“解放”之后的晚年分手。为此我有些不解,对于政治,可以忍受那么大的压力,对于婚姻,为什么就不能再忍一点呢?在舒同的身上,还是有着文人的浪漫。
  文革是舒同人生第三次大低谷,但他的书法却更加成熟。据说有人偷偷收藏他当时写检查的文字,大字报更是前脚贴上,后脚就有人迅速揭走。和前两次命运低谷时一样,舒同六七十年代的书法又有了大飞跃,进入了黄金时期。
  虽然舒同遭遇残酷迫害,却从来没有埋怨过毛泽东,依旧以书写毛主席诗词为精神寄托,毛主席诗词六条屏成为代表性精品佳作,给人以震撼之美。1965年的一幅《沁园春·雪》更是成为他书法艺术上的里程碑,如今被书法界美喻为“中国第三行书”,第一行书是王羲之的《兰亭序》,第二行书是颜真卿的“寄侄文稿”,舒同的《沁园春.雪》和这两位书法大家齐名应该说是当之无愧的。
  中国儒家历来崇尚“梅花香自苦寒来”,司马迁因受宫刑而写《史记》,舒同因受磨难而成舒体。苦难造就辉煌。
  文革中的舒同,落到了人生最低点,性格中刚的一面就露出来了,文革没有结束就开始去北京上访,给中央写信,一次次被赶回来一次次又去,在家人的支持下,百折不挠。直到1978年才得到平反,撤消了20年前的撤职处分,澄清了历史问题。1978年任军事科学院副院长(大军区正职)时,已75岁了。谁又能想到,他的青春在此时再次焕发,为弘扬中国的书法艺术揭开了辉煌的一页。
  
  一代伟宗师 万世留芳名
  
  1980年,从文革阴影中逐渐走出来的中国百废待兴,有人提出成立中国书法家协会,这个重担理所当然地落在了舒同身上。中国从来就没有过书法家协会,怎么搞呢?为此舒同专门带着中国书法家代表团走了一趟日本。说来有些窝囊,书法本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日本人是从中国学去的,如今却要掉转头去日本考察。在日本,舒同的书法震惊了书坛,他用楷行草隶篆合体写出一副“中日友谊,万古长青”的中堂,引起满堂喝彩,高傲的日本人佩服得五体投地,大长了中华民族的志气,也让日本人看见了什么是真正的书法精髓。
  
  看见中国书法艺术在日本被弘扬,在中国却一盘散沙,舒同心里很是着急,决心要以一臂之力,撑起中国书法半壁江山。从日本回来后他四处奔波八方联络,倾尽全力筹备中国书法家协会,1981年,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书法家协会正式成立了,舒同成为第一任主席。全国书法界同仁奔走相告:我们终于有了自己的家,书法这门中华民族特有的艺术终于可以名正言顺地站立起来了,这是多少人的梦想啊!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启功感叹说:“多亏我们有一位将军书法家来担当主席。”
  书法这门中国古老的文化艺术,在舒同的手里焕发了青春,舒同也因着书法焕发了生命的青春。他利用自己的影响,促使全国各地的书协相继成立,马不停蹄地参加各地的书法会议和活动。中国的书法在舒同的领导下生机勃勃地发展起来,与此同时,舒同的名字,也被浓墨重彩地写进了中国书法史册。
  1998年,舒同以93岁的高龄离开人世,生前,大部分时间是低头做人,死后,却高高地站立在人前,并奇特地进入当今最时尚的领域——计算机。以一个人的姓命名书法体裁,并被输入计算机,这在全世界大概也是罕见的,“仿舒体”将与中国文字一起万古长存。
  我发现苦难对不同的人会产生截然不同的作用,对于生命力弱的人,那是雪上加霜的摧残,而对于生命力强的人,则会激活他的各种生命元素,拓展生命的深度和广度。如此看来,舒同可能真的要感谢上帝额外加给他的苦难。
  2005年12月27日,为纪念舒同百年诞辰,中国文联、中国书协、中国军事科学院在人民大会堂共同举办了大型系列纪念活动,中国书法家协会以《继往开来的一代宗师》为题,总结了舒同的一生,认为他是中国书法“从复兴到辉煌的重要奠基人和组织者”。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写来贺信,深情地写到:“舒同同志是值得纪念的,他不仅有非凡的革命经历,而且有深刻的艺术造诣。他的书法凝聚了他的精神和风格,他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人民,也把美好的作品留给了人间。”
  舒同这一生写了无数的书法作品,但是都送人或是留在中国广渺的大地上了。全国的名胜古迹,楼堂馆所,机关学校,甚至工地水库,到处可见他的墨迹,是永不闭馆的书法艺术展览。更可贵的是他从来不收取报酬,却总说自己欠别人的债,每到周日,就要家人准备笔墨,开始“还债”,写一个送一个,却很少给自己的家人留下,舒安说还是在他的要求下,父亲才专门给他写了一幅字,这也是父亲给他写的唯一的字。而舒同生前也只举办过一次书法展览,还都是从珍藏者手中借来的,包括百年纪念的展览,依然是全国各地借来的,办完还要给人家还回去。
  舒同的书法借鉴唐代“颜体”正大雄壮的字形,强调连绵飞舞的变化,通过聚散开合以及连带顾盼重新组字,让我们欣赏到一种气贯长虹之美。他的书法把中国的象形文字写活了,这哪里是字,分明是一群活生生的人啊!所以他的字才让人着迷,让人一看就喜欢,就“浑身是劲”,每到一处,人们便蜂拥而至,排长队求字。舒安对我说,这么多人赞美父亲的字,但是最打动他的是一伙住大车店的伙计们的评价:“先生的字好啊,那给人的感觉就是,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是最朴实最深刻最有力量的评价。
  是的,舒同的字是用生命书写的,从他的字里我们可以看见他的筋骨血脉、性格品德、智慧涵养、信仰追求,字里行间飘溢着高尚、纯正、清雅的人格,无声的魅力,无形的力量,强烈地吸引和征服着人们,看见他的字就像看见了他的人。我想,这便是永恒吧。
其他文献
觽与玉冲牙,是古代一类形构相似或雷同的弯角形玉佩,文献记载两者的物名、渊源,功用、文化内涵有别,所见出土实物则多混而难辨,论者据物释名歧义纷呈,或认为两者器名不同实系一物。  觽是古代一种锥形实用器,《说文·角部》:“觽,佩角,瑞耑可以解结。”早期服装不用纽扣,皆以绳带系结相连,解衣释服则多需借助于专用的一端粗阔、一端尖细的弯角形觽完成。躺的起源很早,一般认为是由原始的觽系动物的獠牙或质地坚硬的一
期刊
尽管目前国内名家书画市场转入了调整期,但是在不少书画收藏爱好者的心中,依然割舍不下对中国传统书画艺术的挚爱之情,他们迫切希望在书画这一门类中,能够确立一个独树一帜的收藏项目,以期经过不懈的努力后获得出奇制胜的成效。据此我以为,重视及留意对“名人文牍”的投资收藏,应当不失是踏入了一条通往收藏成功目标的捷径。  在古玩收藏界,若提起“尺牍”,可谓是人人耳熟能详。但是要论及“文牍”,恐怕有些人就会感到陌
期刊
《禅思》具有两大特色。一是构思严谨,布局合理。作者依石就形,强调突出人物形象的特点。使济公似疯似癫,实则豁达大度、大智若愚的形象鲜明,个性突出。艺术形象的合理布局,使济公头部与下半身协调一致,上下呼应,虚实结合,详略得当。作品结构造型简放,白色破扇看似随意,实则是作者的神来之笔,不仅表现了济公的身份,且富有传神达意韵味。    一是善用俏色。作者巧妙利用石之天然色彩,全力赋予石头以艺术生命。该石有
期刊
编者按:赝品横行一直是艺术品市场上令人谈之色变的话题,也是影响艺术品市场繁荣发展的痼疾。在艺术品市场引入保险无疑是抵御赝品的有力武器,国外的大保险公司都普遍开设了艺术品保险业务,而在国内面对个人的艺术品保险业务几乎还是空白。本刊特刊发赵阳先生对在国外知名保险公司有着多年从业经验的艺术品投资专家马天先生的专访,希望能对国内艺术品界有所启迪。    问:您好,目前艺术界热烈探讨的一个话题是,国内艺术品
期刊
清时期是中国玉器的鼎盛时期,其玉质之美,琢工之精,器形之丰,作品之多,使用之广,都是前所未有的。尤其是借鉴绘画的表现手法,汲取传统的阳线、阴线、平凸、隐起、镂空、俏色、烧古等多种琢玉工艺,融合贯通,综合应用,使其作品达到了炉火纯青的艺术境界。  现介绍两件清代白玉雕花玉锁,与广大古玉爱好者共欣赏品评。  图1,玉色洁白细腻,滋润通透,呈长方形。长10.8厘米,宽7.4厘米。正面雕寿桃、蝙蝠、荸荠纹
期刊
刊登在《收藏界》2007年12期的浙江袁华惠先生的《日本“铜山至宝”钱庄钱》一文,其观点基本正确。笔者想借贵刊一角,作些重要的补充,以便读者理解。  “铜山至宝”中的“铜山”二字含义没有说明清楚。“铜山”二字,其实是指日本著名的铜矿——足尾铜山铜矿,位于枥山县足尾町,始于江户时代的公元1600年开产。也就是说用铜山当地铜矿产的铜来铸造。  余榴梁、王臻合著的《钱币投资技巧》一书中有《日本、朝鲜和越
期刊
自古有“平民宰相”、“平民督府”之说。曾任江西省副省长,省人大副主任,现任中国工艺美术协会执行会长的蒋仲平先生,就是这样一位“平民督府”。  与蒋先生初次见面便颇具戏剧色彩,那是我们去景德镇的第三天,因下午飞机返京,一上午紧张忙碌,错过了时间,待我们赶到宾馆餐厅,硕大的圆桌旁早已坐满了人,我们四个在靠门的下手坐了下来。蒋先生和诸多大师等了许久,我们难免有些不安。谁料蒋先生毫无怪罪之意。反而怕我们坐
期刊
在五四运动90周年,建国60周年之际,近日,在福州著名的历史文化古街区三坊七巷举行的“中国近现代名人历史文献手迹珍品展”倍受藏界瞩目。此次展览由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港澳局和福建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主办,展出了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陈独秀、李大钊、蒋介石、周恩来、胡适等二百多位中国近现代历史名人的手迹和照片三百多件。吸引了众多港澳台侨胞、文化界人士和收藏家品评观赏,历史名人的手迹和影像的独特收
期刊
编者按:此钱以照片看,锈色自然,包浆牢固,有层次感。唯品相较差,然其直径及重量,均为旧谱脱载,故有相当研究价值,今后,如有机会见到实物,则更可确知。    笔者近日从钱币市场购得一枚“永乐通宝”大钱。从此钱外径看,比钱谱所刊之钱径大,应是“出谱品”。此钱直径6厘米,重为55.3克。笔者观察此钱为青铜质,钱面包浆熟旧,正面、背面均有绿色锈,深层有枣红色锈,部分可见因时间久远而形成的受侵蚀之铜锈,钱身
期刊
笔者常说平面媒体刊登的古钱彩照是纸上谈兵。所谓纸上谈兵,比起实物鉴定要缺少好几个重要环节。中医所谓望、闻、问、切四种办法,彩照只具备了“望”,也就目测一种手段,少了闻、问、切三种手段。所谓“闻”就是闻气息,赝品多有一种刺鼻的酸腐异味,真品经数千年有种青铜的馨香;所谓“问”就是当面向持币者提出有关实物的各种细节问题,也就是了解各种出土与流传的信息。虽然此中常有编故事以欺世者,但也不排除会了解真正有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