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的一线悸动

来源 :文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lyanju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就像契诃夫笔下那个洁如诗篇却面临变卖砍伐的樱桃园,或如三姐妹在边远市侩小城拥有多种语言才能,人类的情感看上去无用而且多余,然而它却是生命中最重要的滋养。我们很少郑重地正视这个问题,是因为它具有一种不可剥离性,使得我们能够与生俱来地携带着它在世界上尽情遨游。
   我可以毫不犹豫地说,“情感”是张惠雯的关键词。我曾经在关于她的专论中提过,她擅长写情感,无论是离散漂泊者的爱与孤独,还是中原小城男女如火焰如灰烬的怨爱憎,她都以平静清澈的目光予以深深凝视,以富有理解性的笔墨一一描摹之,解析之。某些时候,她更像是掌管情感王国钥匙的女神:为笔下人物发放情感的份额,鼓动他们反叛庸俗的生活,放他们到广阔自由的世界上去。她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探索人类情感的边缘和弹性,去回答当人与意想不到的情感劈面相逢时,会绽放出什么样的光华,又会表现出多么可爱、可感或可怖的人性本相等终极命题。
   在张惠雯近期的小说中,关于情感的书写进一步登峰造极,炉火纯青。她将人物置于人间求不得、推不掉、脱不出的困境之中,让其充分领略情感带来的种种痛楚、悸动、忧惧。人生的况味如水中之水化在无边的浩瀚之中,既苦又甜,既爱又怕,既亲近又颤栗。比如《天使》里那个在丧父之痛中被初恋慰藉身心的海归游子,《玫瑰,玫瑰》里那个将枯萎爱欲缝织进干花中的旧日美人,以及,《涟漪》中那个在体面身份的矫饰下数度分裂的文学教授。
   细心敏感的读者会注意到,张惠雯越来越喜欢用男性视角介入对情感的观察。如果说在早期书写海外生活的作品中,她还是以第三人称视角尽量客观化描写情感探险之旅的话,那么,在近期的写作中,她直接采用了男性第一人称,让他直陈自我情感的遭际变化,或者让他作为旁观者,观察他者的情感起伏和涌动。在《涟漪》中,“我”在多年后因公返回到了那个小城,那个距离本不遥远却将“我”的生命搅动得翻天倒海的小城。公差很愉快,场面上的交往也很得体,但眼前的一切都如同蒙上了面纱,令“我”一次次深陷于往事的魅影:“我觉得身体有种轻飘飘的感觉,像是站在悬崖边,在我面前是整个回忆的深渊。”
   回忆是什么,还能有什么呢?无非是饮食男女,欢爱欲求。《涟漪》采用了今昔互嵌的叙事方式,写出了一段中年男人的惯常戏码:“我”年近五十的现实生活看似体面实则淡然无味,由此烘托出了“我”那看似危险实则心动如海的壮年往昔。“我”曾经在这个小城与文学青年“她”相识,互相心有所属,情真意切,也对未来有所企盼。然而,就像一切世俗故事所演绎的那样:就在“我”准备向妻子吐露实情时,妻子欣喜地告诉“我”她怀孕了。上天派来的宝宝像是落入凡尘的惩罚,瞬间将“我”拽回“人间”,重返“正轨”。
   就是这样一个“俗套”的故事。很显然,张惠雯并不沉溺于对危险情感的探讨,这一代作家也早早就接受了“小说驱逐道德”的叙事教育。她将微小如“涟漪”的情绪波动投射到了万物形态之中:气味、光线、颜色、灰尘、阳光、风景、伤心的弧度、发丝的柔卷、榆树墨绿的树荫、植物透明的影子……都在“我”因情感追忆而失衡的心海里不断地扩张放大。当作者借用失意男主人公的视角将这些细节写得极度精细时,她就传达出了这样一种价值判断:带着爱恋的记忆,再琐碎的东西也流转着光彩。若不然呢,再“高尚”再“主流”的生活也味同嚼蜡,形同行尸走肉。她诗意漫卷的笔墨只向那些愿意在此中流连的读者显露自己,如歌的心弦就这样在纤细轻柔如绒毛般的世界里羞怯而愉悦地颤动了。
   这是张惠雯的世界,一个泛着涟漪、闪着微光、皱缬着细纹的世界。这也决定了她笔下的人物、哪怕是在滚滚红尘中摸爬滚打的中年俗男也带着本质性的清高与干净。在《涟漪》中,她还有意识地选择了文坛会议、高端笔会、文人相談为背景,让男女主人公喜爱和从事文学工作,藉此为他们的情感镀上了深度的精神光晕。多年来,张惠雯就这么以情感为介质和叙事资源,水滴石穿地铸成了自己的风格。
   我不知道她下一步将走向何处。我期盼着她能够让情感泯灭的某些触角生长得更加强壮,对于云诡波谲的人性能有更为“刻毒”的揭橥。比如在《玫瑰,玫瑰》的结尾,是否能让那个在云雾缭绕、气压低沉中解开的“秘密”更多一些社会性和历史性缘由而非仅仅是生理性原因呢?或许这只是我的一厢情愿吧,我期盼着她在细腻之外还有深刻。毕竟,我也是被她拨动过心弦的人啦。
   曹霞,著名文学评论家,现居天津。
其他文献
张知阳要夏眠 7月4日 10:10:21  今年的夏天似乎来得特别早,暑假刚开始,就已经热得让人受不了啦。  昨天中午,赤日炎炎,张知阳和我躲在小区里面的大树下,拿着蒲扇猛摇。不知道的还以为我们俩又在小区里追逐打闹,其实我们什么也不用干就满头大汗了。  张知阳对我说:“夏天真没意思,又热又闷,为什么要有夏天呢?”  我叹了口气说:“一年有12个月,一般6、7、8三个月是夏天,自古以来都是这样的。”
第三届中国长篇小说高峰论坛日前在江苏省徐州市江苏师范大学举行。此次论坛由江苏省作家协会、江苏师范大学共同主办,来自全国各地的学者、文学批评家及作家代表五十余人齐聚一堂,共同探讨中国当代长篇小说的发展议题。吴义勤在致辞中期待大学里的文学研究能够跟上当代文学发展的节奏,而不是关在书院里自说自话,他认为,大学的学科建设应该跟文学现场有更好的互动,文学研究工作者应当有勇气去做当代文學历史化、经典化的工作,
杨碧薇的写作是多元的,这是一句非常套俗的话。想起在浙江文成,曾与之有过一面之缘。细细体味她的性情之后,深觉“多元”不妨以“率性”代之。杨碧薇喜欢旅行和摇滚,这种嗜好更加重了我对她诗歌写作出于率性任情这一状态定位的认知。2009年10月,她与朋友在广西旅行,只因在北仑河畔邂逅了对面一位越南的“惊鸿丽影”,此后便时时渴望饮到这样的惊艳。这就是能够让她眼前一亮的“诗的风景”。她深知要避免同质化的写作,写
艾伟日前在接受采访时说:读者永远是从他的观念出发去感受小说,有时候会感到被冒犯,也可以理解。但话说回来,小说就是小说,不是生活指南,我不清楚这些读者在读外国名著时是不是也有这样的感受。全世界所有的小说,如果要简单粗暴地归结,写的无非是男人与女人的故事,并且更多的是非正常的偷情故事。《红与黑》是个“偷情”的故事,《安娜·卡列尼娜》是個“偷情”的故事,《包法利夫人》是“偷情”的故事。我没看到这些书起到
日前,王蒙在宜昌与600余名文学爱好者共赴一场浪漫的文学之约。“为何要以《永远的文学》为题?”讲座一开始,王蒙就进行了解释。他认为,随着新媒体与多媒体的发展,信息的碎片化使文学阅读受到冲击甚至冷落,也出现了一些危言耸听的说法,如文学正在消亡,小说将会消失,而他想说“文学是永远的”。随后,王蒙用数十载的生活历练、文学经历,与大家分享文学于个人、于生活、于世界的意义,讲述着文学为何是永远的,诙谐幽默、
前言:路亚与贝卡抱着许多“珍宝”满头大汗地从奇门阵出来,本以为可以喘口气了,谁知,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这次他们在金三角海或相继碰到几艘载满恐怖大盗的轮船,如果回答不上大盗们提出的问题,他们便会有生命危险。小朋友们,快来帮帮路亚与贝卡呀!你还想在下一期看见他们俩的,对不对?    丛林女王号    1.小明早晨7点走路去小军家办事,8点钟到达小军家,办完事正好9点钟。回来时小明仍然是用去时的速度按原路
今天是星期天,我没事干,就和妈妈说了一下,然后到姑姑的店里玩。  姑姑看到我来了很高兴,可是她一直忙里忙外的,过一会还要去仓库拿货物,于是她让我帮她看着店铺。  我有点害怕,问:“如果呆会儿有顾客来了要买东西,怎么办?”  姑姑笑着说:“那很简单呀,你都看了这么多次了,看也看会了。按标签上的价格报给他,然后收钱找钱就行,你可是四年级了哦。”  我一想也是,可是又不放心地问:“万一他要砍价,怎么办呢
晕头转向的母鸡走进一个陌生的大场院,它东瞧瞧,西望望,有点茫然。  冷不丁,它的肚子叫了一声。“哦,这太突然了!”母鸡捂着小腹,以8米/分的速度慌张地跑到8米远的狗跟前:“狗先生,你好!我是个快要生产的孕妇!请问,我可不可以在院中的草窠里下一个蛋?”  葡萄架下睡觉的狗懒洋洋地说:“不用问我,去问爱喝牛奶的馋猫、吃起麦片就停不下来的奶牛和肥老鼠吧,它们同意就行。”  母鸡向狗道了谢,转过头,以10
内容摘要:文学教育是小学语文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小学语文特级教师窦桂梅的名著(名篇)导读课为例,品析窦桂梅阅读课堂中文学文本的教学路径,提出以下四个阅读教学策略:文学鉴赏,初步感知文学理论;比较阅读,让“干菜”变为“蔬菜”;文本细读,推敲语言的外在表现力;主题生成,形成教学的清晰脉络。  关键词:文学教育 窦桂梅 小学语文 名著导读  特级教师窦桂梅说:“如果说母语是人类精神之树上的王冠,王
眼看为虚,推理为实 10月13日 11:00:13  今天的数学课特别热闹。刘老师让我们用竖式计算1÷3=0.333……,然后说:“如果一个整数除以另一个整数,但是又除不尽的话,那么结果就会是一个无限循环小数。”  从二年级起学除法,大家都遇到过这种情况,纷纷点头。  可是,林至聪却站起来问:“为什么呢?说不定我们一直除下去,会突然出现一个不是3的数字呢?都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嘛。”  “刘老师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