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叹句的语义与语用研究

来源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zy09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前语法研究对感叹句的研究还有很多不足,特别是语用方面的研究极少,本文将以由“多么”和“太”为标记的感叹句为对象,主要研究两种感叹句的语义特征和语用条件。通过对二者在真实语境下的使用状况进行考察,认为以“太”为标记的感叹句主要是说话人情感的主观宣泄,而以“多么”为标记的感叹句则有更多的限制条件,主要特征为对象性和提示性,根据AP的语义不同,具有丰富的语用功能。
  关键词:感叹句 “多么” “太”
  
  一、引言
  
  目前的汉语语法研究对感叹句的分类及其功能的研究还不充分,对一些以副词为标记的感叹句的语义和功能研究相对不足。本文将以由“多(么)”和“太”为标记的感叹句为对象,着重研究这两种感叹句的语义和语用差别。
  对以“多(么)”和“太”为标记的感叹句,以往的研究多集中在语法结构上。程美珍(1982)讨论了“多(么)”对形容词和动词的选择问题。杜道流(2005)认为:“多(么)”后面的AP只能是表示含有程度差别的性质形容词,或是表示具有程度差别的动词和动词性短语。郎大地(1987)以能否受表示最高级的程度副词“最”“顶”等修饰作为参考标准,认为可以被“最”“顶”修饰的AP/VP就可以进入“多(么)+AP/VP”结构,否则就不行。杜道流(2005)对其做了修正,认为不能被“最”“顶”修饰的AP/VP一定不能进入“多(么)+AP/VP”结构。
  “太+AP/VP”结构对AP/VP的选择基本与“多(么)+AP/VP”结构相同。
  在语义与语用方面,以往研究认为这两个结构的差别主要是由二者的副词所具有的语法意义差别造成的。关于功能上的差异,杜道流(2005)提到“多(么)”有时还有希望引起别人共鸣的意图。
  针对目前对这两类感叹句语义语用方面研究的不足,本文试图对口语中的这两种感叹句进行对比考察,希望能找到二者在语义和语用方面的差异。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多(么)+AP/VP“和“太+AP/VP”独立构成感叹句和补语的情况,不包括该结构作定语的情况。
  为结合特定语境,反映口语特点,本文所用例句,除注明出处的以外,均选自电视剧《我爱我家》。
  
  二、“多(么)”和“太”的语义区别
  
  (一)“多(么)+AP/VP”的语义特征
  杜道流(2005)认为“多(么)”含有“程度极高,没有限度,不可计量”的语法意义。对此,笔者有不同看法。“多(么)”构成的感叹句感叹的对象固然应该有较高的程度,但就“多(么)”本身而言,并不是一个纯粹的程度副词,而是由疑问词演变而来的。
  “多么”最初是单独使用的,意义比较简单,就是问“多不多”。
  (1)敢是南朝的战将多么?(《三宝太监西洋记》三)
  之后发展为对一种状态程度的询问。
  (2)徒弟啊,这河有多么宽么?(《西游记》)
  再后,“多么”从疑问句发展为反问句,其意义不是为了寻求答案,而只是通过问句来提示听者注意所谈对象的程度。如:
  (3)黄三哥,你看秦尤有多么威风?(《三侠剑》上)
  这种由“多么”构成的反问句最终发展为单纯的感叹句,但是它还是保留了反问句的一些特征。这将在后文详细说明。
  汉语中还有一些“多(么)+AP/VP”属于反问和感叹的过渡形式,“多(么)”前面常有“有”“别提”“你说”“你想”这样的词语。如:
  (4)我这一喝酒,就高了兴啦,别提多么爽快啦! (《康熙侠义传》上)
  (5)将我留在荒郊野岭,您也不想一想,我是多么的孤独无靠。(《古今情海》)
  例(4)中,字面上是不要说爽快的程度有多么高,其实际意义是非常爽快。而例(5)既有提示对方想想孤独的程度的意义,又有表示感叹自己孤独无助的意义。可见,表示感叹的“多么”和询问程度的“多么”实际上是一种引申关系。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多么”的语义是从表示询问程度发展到通过反问程度来表达对程度的感叹,最终发展为单独的感叹句形式。
  (二)“太+AP/VP”的语义特征
  “太”的语法意义大致有两个,一个是表示程度高到超出了一定限度的语法意义,即“过于……”。在这个语法意义上,感叹句与非感叹句的情况并存。另一个意义则是表示程度极高,这个意义是用来表示感叹的。杜道流(2005)讨论“太”的语法意义时对这两个义项没有区分。
  首先,当“太”表示超出一定限度的语法意义时,通常不是感叹句,“太”重读与否取决于语境需要,而且句末没有语气词“了”。如:
  (6)老傅:我不光要铺地板,下面还要打上龙骨——就是垫起一层——这样万一来个客人留宿就方便啦,可以打地铺——水泥地太凉,打地铺容易受寒。
  (7)贾志新:别把话说太绝!就剩我一人,你还不和我齐心协力,面对大自然,跟野兽搏斗?
  以上两个例子中“太+AP”都不是感叹,而是表示AP超出一定的限度,即表示“过于AP”。
  在AP超出限度这个语法意义上,“太+AP/VP”也可以用于感叹句,但通常是在超出一定限度,而且超出的程度极高的情况下,实际上是两个义项的结合。如:
  (8)贾志国:爸,您有什么话,您就直说。没事,您说吧您,您说,您说。
   老傅:没有,没有。我是说啊,你妈吧,人挺好的,这个,就是有点太热情了,别老怕我一个人闷得慌,就来陪我说话……
  “太热情了”通常是表示褒义的感叹句,但在这里,说话人要表达的是热情程度极高,“过于热情”而超出了应有的限度。这种感叹句通常表示说话人不满意的情绪。第一种结构没有这个含义。
  其次,当“太+AP”单纯表示感叹时,它的语义是说话人认为感叹对象的程度极高,是一种主观感受。
  (9)贾志国:(拿书向和平)这本书实在是太有意思了!(翻着),我想循序渐进地把它看完,不想一下就跳到十二章以后……
  (10)春生:我是来問一件重要的事的,你们吃晚饭了吗?
   和平:没呢。
   春生:太好了!
  
  三、“多(么)”和“太”感叹句的语用功能
  
  (一)“太+AP”感叹句的语用功能
  1.主观感情宣泄
  因为“太”的语法意义比较简单,它只表示说话人的主观感受,认为对象程度极高,因此最重要的功能是抒发说话人的直接感受,是一种主观宣泄。这种宣泄是不针对其他人的。如:
  (11)贾志新:喂……你废话我刚去回来你让我白跑一趟!什么地儿你们那是,……啊?哦,怎么着?不用我去找你们了?……唉。好,好。太好了……不是。你找我来?别。别。别。……
  例(11)中,说话人贾志新因为听说不用去找对方了,感觉松了一口气,“太好了!”是说话人发自内心的感情宣泄。它是说话人个人的感受,不针对听话人,实际上是独立于对话内容之外的。此处的“太”不能换成“多(么)”。这种情况在生活中是常见的,又如:
  (12)莉达:别忙嫂子,回头我自己来(向电话)喂,请问哪位杨先生呼1315啊?对,是我,啊。在燕红咖啡厅附近,啊!真的?火车票买到了!太好了!……风声很紧呀。另约个地儿,我去取票,你呼我就行……(挂)
  2.夸奖和责备
  (13)孟朝辉:唉,这可绝对没有,这你知道啊,我当时是全国少儿组武打冠军呐?谁敢打我?我找人家打我人都不敢,没人爱找这份死啊!
  小凡:孟老师,真的?您可太全面了!简直是集日月之精华,集古今之大成……
  相对于“多(么)”,使用“太+AP”进行夸奖,更强调发自内心,不强调作用于听者,更没有任何言外之意,所以仍然是个人感受的抒发。例(13)中,如果将“你可太全面了!”换成“您看您多全面啊!”则不符合语境。
  (二)“多(么)+AP/VP”的语用功能
  “多(么)”构成的感叹句在语用方面具有对象性和提示性两大特征,在语用上的限制条件和内涵要比“太”字引导的感叹句更丰富。
  1.对象性
  上文谈到,“多(么)”感叹句是由疑问句发展而来的。作为疑问句或反问句,它通常需要有听者的存在。“多(么)”感叹句通常也是对别人说的,它要求有听者。因此,“多(么)”感叹句前面常有“你看”“你瞧”“你说”“你想”等表示互动的提示性插入语成分。如:
  (14)瞧,这天多闷呀!(《现代汉语八百词》)
  (15)瞧她的手多巧啊!(《现代汉语八百词》)
  (16)和平:哟,你瞧这孩子,多有眼力价儿啊,小兰呢?
  (17)李大妈:不乱呐,您瞧着多踏实啊,哟,(看表)嗨,我该做饭去了(下)
  (18)老傅:辛苦了啊……(向贾志新,严肃)你看看你嫂子,既丰富了首都的文艺舞台,又贴补了家用,你再看看你,一天到晚不干正事儿,吃饱了,啊,什么事儿都不干。哼!这差距有多大呀,你得好好对照检查。
  虽然“多(么)”具有对象性,不常用于感叹自我,但在下面两种特殊情况下可以用于感叹自我。
  1)自我欣赏
  “多(么)+AP”表示自豪和陶醉,通常用于自言自语。这种感叹实际上是把自己当作交流对象,说话人寻求与自己的共鸣来达到一种满足感。
  美国电影《出水芙蓉》中有一个经典场景:一个芭蕾舞老师,为了训练演员的自信和气质,教所有的演员都要说:“我有个秘密,我长得多美,人人都爱我。”这是一个典型的自言自语、自我欣赏的例子。
  2)辩驳功能
  由于“多(么)+AP”感叹句是由问句发展而来,在感叹自我时带有让对方关注自己、重新审视自己、为自己辩驳的功能。
  (19)孟朝阳:我浅薄?我多深沉呀我,“我的寂寞就像一条蛇”……
  (20)和平:嘿,我怎么没价值啊?我多有价值啊我,我,我能歌善舞,任劳任怨,全世界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全在我一人身上体现了,……
  例(19)、(20)中,说话人都是针对前面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而做的反驳。
  2.提示性
  提示性是“多(么)+AP”最主要的语用功能,即引发听者思考、共鸣、确信等意图。
  (21)圆圆:没什么事儿,就是您跟着我走,您多别扭呀。
  和平:没关系,我不怕别——她嫌我别扭吧她,你给我回来!
  (22)老傅:啊……你看你们现在多幸福啊,想学什么家里都给创造条件,哪像我们小时候,多少远大理想都给耽误了。
   圆圆:爷爷您小时候理想是什么呀?
  (23)老傅:圆圆,不要光想自己。
   和平:嗳。
   老傅:要想想人家孩子,多需要你妈呀!
  例(21)中,贾圆圆表面上是替母亲着想,但实际上是向母亲暗示自己觉得别扭。在例(22)、(23)中,老傅的感叹是为了引发孙女的思考,思考的内容老傅自己说明了。这种引发思考的提示性均是源于“多(么)”是由疑问句发展而来的。
  由于具有提示性这一特征,“多(么)+AP”根据AP性质的不同还有独特的语用功能。我们把AP分为积极意义形容词和消极意义形容词分别考察:
  1)AP是积极意义形容词
  a.羨慕,常含有对比的意味
  例(22)中老傅的话就含有对比的意味。又如:
  (24)吃水果的孩子个顶个红扑扑的,多水灵呀!(小品《超生游击队》)
  (25)孟朝阳:那您嫁谁算不倒霉呀。
  和平:你瞅你表姐,人家一嫁,嫁一鄂伦春族。十多年前的事儿了吧这个?你瞧人家,多有超前意识,多有战略眼光,人到现在一生能生俩!
  在例(24)中,说话者显然是通过感叹别人的孩子,来提醒丈夫对照一下自己孩子的脸色。例(25)是通过羡慕别人的感叹来对比自己的情况。以上两例如换成“太+AP”则不具有这种含义,效果削弱很多。
  b.赞美
  (26)你瞧他演得多逼真!(现代汉语八百词)
  (27)和平:哟。我那火上还做着鱼呐……(回头)你说你多高啊……
  赞美功能比较常见,但一般也不直接对被赞美的对象感叹,而是对另外的听者,如例(26)。如果直接对被赞美者感叹则同时具有羡慕的功能,如例(27)。
  c.暗示
  使用“多(么)+AP/VP”时,说话人的情感指向常常不是指向感叹的对象,而是暗示第三者。这种表达方式常带有拉近和听者关系,讨好听者的作用。
  (28)李大妈:哎哟!这是姑爷吧,哟,你瞧长得多俊呐!
  (29)和平:哪能不来呀,不冲别的,就冲这……(看一眼豪华装修的屋里)……这孩子……这么小小年纪,就这么热爱咱们民族传统艺术,小小的岁数就往火坑里跳,紧着哭着嚷着要跟我学唱大鼓,紧着跟我们抢救国宝——多感人呐……
  例(28)中李大妈夸奖贾志国长得俊,实际上是说给家长也就是老傅听的,因为这是李大妈第一天来老傅家里做保姆,希望能给老傅一个好印象。例(29)中和平夸奖孩子学习大鼓的精神,实际上是讨好孩子的父亲。
  以上两例如换成“太+AP/VP”,就缺乏这种对第三者的情感指向,起不到暗示的作用。
  d.向往
  “多(么)”表示感叹还有一种特定的形式,即在感叹之前有一个假设,针对这个假设表达情感。它的基本格式是“要是(如果)……(该)多+AP啊!”这种形式感叹的对象不是现实的,而是想象中的,表达的是说话人对感叹对象的向往。
  (30)(和平对贾志国说要生第二胎)
   贾志国:不可能
   和平:一儿一女一支花……多好啊!
  (31)老胡:太好了!太好了!哎哟!这些倒霉事要都是他干的那多好哇……
  2)AP是消极意义形容词
  a.提醒告诫听者
  (32)和平:哎哟……瞅瞅。多悬呐!要不是我追的快,这孩子还真让你们给扔回去,你说你们也是。哪有你们那么说人家的?谁受的了啊!
  (33)和平:哎哟!我一个大姑娘家家的,要住你们家那多恶心呀!要不然街坊邻居肯定就该……该那什么了?
  贾志国:那什么呀?那……谁敢说什么呀是不是?你又不是别人……
  (34)(贾志国把冒充发明家的骗子纪春生轰走了)
  和平:你说说你就这么把人春生儿给轰走了,人家发明家多不易呀!
  上面例子都不是为了抒发感情,而是在提醒他人说的做的不合适。
  在日常口语中,用“多(么)+AP”来提醒告诫听话者的情况还有很多。如:
  “屋里多黑呀!怎么也不开灯呀?”——应该开灯
  “多脏呀。”——提醒别摸
  “那儿多危险呀!”——提醒不要去
  b.寻求同情与理解
  (35)贾志新:可谁成想美苏这哥俩他提前把冷战给结束了呢,多阴险呐,爸,这不是明摆着把和平演变希望寄托在我们这一代人身上吗?
  (36)和平:哎呀。吃吧,吃吧。别都那么怕我,一块儿吃。
  贾志国:……哎,谁怕你了?爸您瞧和平多不自觉呀!
  (37)贾志国:你瞧你现在还持这种态度,我坚决和你划清界限,我宣布啊,今儿晚上我就搬客厅住去我。
   和平:你倒想不去客厅住呢你!
  孟朝阳:伯父,我这可不是挑拨啊。您瞧我嫂子这态度,多不端正啊!
  在例(35)中,贾志新所说的话的情感指向不是针对感叹的对象,而是针对听者。他希望通过自己的感叹引起听者的理解与同情。后面他直接对父亲说出了希望引起同情与理解的内容。例(36)、(37)分别是贾志国和孟朝阳向老傅寻求支持。
  
  四、结论
  
  以上从语义和语用角度对比考察了“太”和“多(么)”引导的感叹句。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一)语义上
  “太”表示程度极高,或对程度超出限度而不满,而“多(么)”则表示提示听者关注感叹的程度。“多(么)”构成的感叹句并不是感叹对象的程度非常高的反应,也不只是宣泄个人感情,而是通过感叹形式表达其他的语用含义,相比“太+AP”的感叹句含有更多的言外之意。
  (二)语用上
  “太”的感叹句有两个作用,一是对极高程度的感叹,是一种主观宣泄,可以不依赖聽者的存在。另一个是对程度超出限度过多而感叹,通常表示不满意。
  “多(么)”由于源于疑问句形式,因此具有对象性和提示性两大特征,根据AP的不同、语境的差别、及情感指向的不同可以表示赞美、羡慕、对比、告诫。
  下面一例“多(么)”和“太”分别出现在对话的上下句中,我们可以明显地感受到二者的不同作用。
  (38)(一家人正在寻找家传的财宝,计划发财之后做什么……)
  老傅:……这个破居委会有什么好玩儿的?想当年,我在局里好歹还是二把手嘛,就居委会那点儿工作,都是我玩儿剩下的。
  贾志国:就是啊,我爸,干大事业的人!到时候咱掏钱,给我爸办一大公司。让我爸当董事长,兼总经理,既支持国家建设,又自己开心解闷,多好啊。
  和平:这主意太好了!
  贾志国为了说服大家一起找财宝,所以向父亲描绘了发财后的计划。“多好啊!”
  这个感叹句的目的是为引发听者对自己意见的思考,让听者相信自己的话。这里的“多好啊”不能换成“太好了!”。
  而和平听了贾志国的计划后,发自内心地给与了评价“这主意太好了!”,表达自己发自内心的感受。这里如果换成“多好啊”则显得说话人诱导的意图太明显,不自然。
  
  五、余论
  
  本文的初衷是为了服务于对外汉语教学。在汉语教学中,学生和教师关注的应是一个语法或词汇的意义和使用环境。结构重要但并不应是第一位的。这是因为:
  语言教学中最迫切的需要正是对语义和语用的准确阐释。很多语法规则之所以繁冗也有研究流于表面化的原因,即没有抓住纷繁现象的本质。
  语法研究还需要从语法史的角度来研究,通过对一个语法现象的历史演变过程进行考察,从而从源头上发现该语法现象的本质。
  限于笔者水平,本文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都很有限,希望得到同行的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杜道流.现代汉语感叹句研究[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5.
  [2]高永奇.感叹句中“多么”“太”的语义、句法、语用分析[J].殷都学刊,1999,(1).
  [3]李铁范.感叹句研究综观[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5,(4).
  [4]王光和.汉语感叹句形式特点浅析[J].贵州大学学报, 2002, (5).
  [5]肖亚丽.现代汉语感叹句研究述评[J].广西社会科学, 2006, (12).
  
  (池宇 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 100089)
其他文献
摘要:文章分析了首都经贸大学韩日学生和其他国家学生的HSK(初中等)的成绩,发现韩日学生和其他国家的学生的成绩在阅读和综合方面存在着显著差异;考试的四项之间存在关联;考生的语法和阅读、阅读和综合、听力和阅读、听力和综合都有显著差异。影响考生成绩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听力,然后依次是综合、语法、阅读。最后文章对教学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HSK成绩汉语教学    一、引言    HSK(汉语水平考试)
期刊
摘 要:“不要太A”句式通常是一个表示劝阻、告诫的否定句式,然而在目前的使用中,它不仅可以表示劝阻告诫,还可以表示赞美褒扬。本文对“不要太A”句式的两种不同用法的差异进行了对比分析。  关键词:“不要太A” 肯定 感叹    一、引言    《现代汉语词典》对“不要”和“太”分别做了如下解释:“不要:表示禁止和劝阻,如~大声喧哗|~麻痹大意”;“太:副词,①表示程度过分:水~热,烫手|人~多了,会
期刊
摘 要:随着语言学中人文主义的兴起,言据性(Evidentiality)的研究也日益成为语言学研究中的热点。然后在汉语中言据性的表现目前还缺乏应有的关注,本文通过详细考察言据性的定义、分类,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现代汉语中新闻语言进行了考察,大致勾勒了现代汉语中言据性的表现形式,并提出了今后研究的努力方向。  关键词:言据性 证素 直接来源 间接来源 汉语 新闻语言    一、引言    语言是人类
期刊
摘 要:在1987年第2版、1996年修订第3版和2005年第5版三个不同版本的《现代汉语词典》中,本文调查了41个符合考察条件的ABB式词语,重点关注了BB部分不同版本的词典所予以的读音标注情况。结果表明,三个版本的词典所标注BB读音不变调的比例依次为9.09%、38.46%和65.85%。面向中文信息处理的《现代汉语语法信息词典》对ABB词语BB读音认定为仍读原调的占62.57%,变读阴平的占
期刊
摘 要:现代汉语中的“X+如+人称代词”结构语义丰富、语法复杂、语用广泛。X可以是形容词、名词或动词及动词短语,且多是双音节复合词,构成的四字格短语类似四字成语,文言意味浓厚。这一结构的语义差别和语法分类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对其语义、语用和语法上的特点进行分类分析、历时对比分析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和正确使用该结构。  关键词:“X+如+人称代词” 古代汉语 现代汉语    一    现代汉语中,“X
期刊
摘 要:本文首先对“A+倒+B,转折词+C”结构的各个组成成分进行分析,得出如下结论:A多是体词性的,“倒”字后面常常带有“是”“也”“还(是)”“并”等附加成分。转折词以“可(是)”“只是”“就是”为主。然后分析了该结构的“简单式”,提出这种格式主要用于口语表达。接着从语义语用角度对这一结构进行分析,指出该结构前后分句对比的语义重点在于成分B。此外,语气、语体和语言内容都会从不同角度影响句式的选
期刊
摘 要:會话中对指称表达的不恰当的使用、认知与理解,往往会导致指称阻碍的产生。但指称阻碍的出现并不一定是件坏事。在今天的商业社会,很多商家可能自觉不自觉地利用到指称阻碍和随之而来的会话纠偏,以达到他们的商业目的。本文从生活中一个关于“什么”的小例子来看指称阻碍和会话纠偏的奇妙效果。  关键词:“什么” 指称阻碍 会话纠偏 商品名称    语言学的指称(reference)是特定的篇章里某一个名词性
期刊
摘要:对“A+V+O”结构进行层次切分,首先要清除原先的中心词分析法思路对我们的影响;真正明白层次性在句法分析中的重要性;了解层次分析的内涵;最终弄清层次分析与中心词分析的本质区别,才能进行更深入地分析。“A+V+O”在不同的语境下,会有不同的层次分析,所以要在遵循层次分析的原则下进行思考。  关键词:层次分析法 语境 “不/动/宾”    层次分析法由美国语言学家布龙姆菲尔德(L Bloomfi
期刊
摘 要:歧义现象体现了汉语语法的精细,其实质是一种形式对应多种内容。本文探讨“N1+V+N2”结构造成的语境歧义及其成因,并就其中的主语“N1”所承担的语义角色展开分析。  关键词:“N1+V+N2” 歧义 策动 语义角色    传统语法学和修辞学早就关注歧义,歧义现象体现出了汉语语法的精细。歧义,又称多义,确切地说,是指分别体现了不同论元结构的不同句式因语法形式完全相同而重合在一起的语法现象。歧
期刊
摘要:本文分析了“桃”和“peach”在语义上的对应关系(包括语义的重合和空缺)及其成因,认为不同民族语言的语义构成受到不同的社会状况、宗教信仰、自然环境、历史文化、民族思维、审美心理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指称意义相同的词在不同文化里不可避免地会带有与该文化诸因素有密切联系的语义。因此,要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第二语言,达到真正掌握、成功交际的目的,第二语言词汇教学不能仅仅满足于词语的对译,而应该充分
期刊